《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53|回复: 6

[散文] 仓央嘉措,梦回理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上的仙鹤
请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
去往东方的理塘
才飞返”

这一定是个萦回千日的情结。藏区的三塘古镇我去了两个:建塘,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巴塘,在川藏交界处的巴曲河谷地。唯有这高原牧场上的被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化作仙鹤也要停留的地方,未曾涉足。

无疑,作为诗人,在西藏仓央嘉措是位划时代的人物!但内地将他的诗句误读为情诗继而衍化成情歌是我始终难以接受的。人之常情,我也相信在十六岁之前,也就是还没有在布宫坐床之前,仓央嘉措的生活中或许会有爱情故事发生。毕竟在藏区,十几岁的孩子结婚生子视为常情。
同样,后来作为活佛的他会用自己的笔触释放自己的寂寥和孤凄甚至压抑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在我的诗歌里,会将幻想的爱情傲视于生活之上,甚至加以升华,读起来不光比现实真实,还有种心向往之的冲动!

因为这样强加的误译和误读,不要说从宗教信仰方面考量,就语言本身,造成藏汉:特别是藏汉文化人之间的隔阂是必然的。尤为突出的误译就是伊沙的。这个不想在这里细述。(当然,这也不是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就我在藏地生活经年的理解,仓央嘉措是位天赋诗人。第一,作品数量颇丰。二是诗歌的结构和语境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要对藏文化有初步了解的人就知道,作为活佛,作为那个时代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在研习经文、弘扬佛法、管理政务,又要在不同的政治暗河中浮游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偷偷写下这些跟那个环境跟自己身份格格不入的诗句,是如何地破天荒地。并且当时的噶厦政权被蒙古势力渗透,这就埋下了诗人宿命的种子。所以,大爱的仓央嘉措的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在拉萨的坊间流传,能够以这种被误读为情诗的形式流传整个藏区,我认为是身为活佛的他人格的极致,高度!

读仓央嘉措作品,就像解读一座雪山。在被解送京城之前,他能够在扎什伦布寺亲手将象征活佛的法衣解还为他举行坐床仪式的五世班禅时,我想这是他作为诗人最后的抗争。之于后来在进京时路过青海湖,被政敌暗杀、被教徒劝走他乡等等的猜测,我更趋同于是投湖自戕。
二十四岁、活佛、诗人,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车至理塘,打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山巅望下去,理塘静静地像个处子。千里川藏线这样的风景极其少见。
但因为过度放牧,置身于小城,杂乱的感觉又让你感觉回到了内地的一个贫困县。只是让我一直难解地是仓央嘉措会写下本文开头的诗句,以至后来在寻访七世达赖灵童的过程中当成了重要依据,并终得以认证。

我无从考证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但假设仓央嘉措真的想将自己的后世转生在理塘的话,这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思定和理由?
因为这里的风光?

就脚下的这遍土地,我不认为是藏区最美的。如果作为高原牧场来考量的话,在整个西藏无论是羌塘还是阿里高原都比这大得多,美得多。
是因为这里远离卫藏地区的政治中心?
这个可以理解。身处拉萨政权之巅的仓央嘉措,看透了政界的险恶、和权势的相互倾轧。所以将自己的后世身转生在遥远的理塘会是个心里深层的安慰!
是因为理塘靠近汉地?
作为活佛的他,当然知道当时汉地的繁荣和发展。康乾盛世毕竟是载入史册的经典。事实上,那时西藏的活佛还最终需要通过清廷认证的。因此距离汉地近些,之于七世活佛,会有种地理上的接近。至少在心理上,仓央嘉措会更愿意接受。
是因为诗歌本身?
当然作为后世的诗人,我更愿意这样理解。
不同民族混居、毗邻的地域,总是能够碰撞出诗歌的火花。如果那地方没有足够的大美,我们就以诗人的心空放大它。如果那地方没有足够的神圣,我们就以佛力超度它。如果那里的土地、山川和草场没有长盛的雪莲和格桑,我们就以诗歌的语言浇灌它呵护它。

梦回理塘,梦回的是我前生后世的希冀和愉悦!
发表于 2011-8-13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
透辟的语言传递所有坚硬的东西
内在的心灵实体高于人生之目的
梦和幻想从客观上都接近于诗歌
解还的法衣象征风尘不象征神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对这位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仓央嘉措作品,就像解读一座雪山。在被解送京城之前,他能够在扎什伦布寺亲手将象征活佛的法衣解还为他举行坐床仪式的五世班禅时,我想这是他作为诗人最后的抗争。之于后来在进京时路过青海湖,被政敌暗杀、被教徒劝走他乡等等的猜测,我更趋同于是投湖自戕。
二十四岁、活佛、诗人,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我潸然泪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活佛,作为那个时代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在研习经文、弘扬佛法、管理政务,又要在不同的政治暗河中浮游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偷偷写下这些跟那个环境跟自己身份格格不入的诗句,是如何地破天荒地。并且当时的噶厦政权被蒙古势力渗透,这就埋下了诗人宿命的种子。所以,大爱的仓央嘉措的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在拉萨的坊间流传,能够以这种被误读为情诗的形式流传整个藏区,我认为是身为活佛的他人格的极致,高度!



如雪山一样永恒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20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