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59|回复: 2

理性追忆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追忆主义



Potiin Yadegsi(颇提音·雅登丝)



一、理性追忆主义概念

理性追忆主义,即雅登丝主义,诗歌的创作以记忆为基准,以继承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学创作方法为条件,用理性的意象协助灵感融于有感情、有理想的事物中,追求诗歌语言的自然流露,创作诗歌整体的韵律美。



二、诗歌理论主张

1、诗歌创作以记忆为前提。

一切文学作品以记忆为先决条件。记忆分对现实世界印象的逼真和虚假,诗歌所追忆的包括现实生活、个人履历以及梦境、幻境等一切在脑海中活动过的思绪。诗歌不是对记忆的重现,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这里的记忆是经过大脑理性思维的加工、整理、筛选,将不同人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经历在同一时空呈现,以多角度的、多时空的、多人视线的效果来反应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不一定是对现实的证实。



2、理性、灵感是协助记忆成为诗歌的条件。

    理性的意象是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汇合诗歌语言的关键,理性的作用不至于让个人情绪泛滥,它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一种控制和约束的作用;而灵感则是诗歌创作的“润滑剂”,使诗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重要一点,是产生好诗、传世佳作的关键。



3、把可感知的宇宙万物转化为记忆。

记忆是储存可感知事物的“万能库”,把包括人类的听觉、触觉、嗅觉等作为一种技能存放在记忆库中。听到的事和他人的经历,经视觉获得的视觉情绪、知识等都可以经过个人应激转化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思想的加工、整理,在适当的时候以记忆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诗歌作品中可反映出美的混乱和思想的复杂性。



4、记忆移植和精神领域的探索。

    对进入脑海中的记忆重新组合,将记忆移植到所运用的意象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人的感情和思维;将人的精神领域和心理活动写入诗歌,挖掘社会背后人的复杂需求,反映人们物质渴望下的心理困惑和精神落差,让诗歌直指人类的精神溯求和灵魂深处渴望安慰的生存现状,展现人类精神与物质对立统一的来回波动的关系。



5、追求诗歌语言的自然之美及整体感受。

    追求诗情的自然流露,不刻意雕琢;注重诗歌整体的框架构思,体现内在的韵律之美,重塑语言的和谐音韵,构建现代诗歌意境;杜绝无感情,堆砌词藻的媚俗诗。



6、诗歌应体现地域特色。

描摹所处生活环境景观,展现地域特征和文化本质内涵,刻画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特质,表现风土人情。



7、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应反映时代的风貌与变迁,反映时代命脉,体现不同时代下社会对人的价值和个人理想的认同方式;但是个人必须坚持自我原则,不夸大、不敷衍,不媚世逐流,拒绝空洞的喊叫和无意义的扯皮。



8、将社会伦理道德纳入诗歌的范畴。

反映时代下年青一代对社会伦理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细微刻画社会伦理发生的变化和人们对违反常理行为的态度、观点,发挥诗歌的社会功用。



9、诗歌的继承与借鉴说。

    现代诗歌应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意境、灵性等,并借鉴西方诗歌艺术的可用之处,如蒙太奇、戏剧化等;塑造现代诗歌传统。诗歌在继承与借鉴尺度上,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在10%左右,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在5%左右,对中国新诗的继承在5%左右,自我创新在30%左右;诗歌拒绝模仿和自我复制,而不断更新发展探索占诗歌的50%,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有突破和进展。
发表于 2011-10-2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蛮好,我说,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