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3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月无涯 于 2011-10-31 09:41 发表 
天是啥东东
语文中的天:天tiān〈名〉笔画数:4; 部首:大;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同本义 [top]解释:1.天空:例如:顶天立地。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例如: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例如:今天、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4.一天里的某一时间。例如:五更天、天还早呢。5.季节:例如:春天、冷天、黄梅天。6.天气:例如:阴天、天晴、天冷了。7.天然的;天生的:例如:天性、天资、天足。8.自然:例如:天灾、人定胜天。9.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造物:例如:天意。10.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例如:天国、天堂、归天。11.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哲学中的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