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07|回复: 0

走不出的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不出的故乡

——苏北田禾诗集《四月的原野》赏读

胡彩霞/文

苏北田禾,江苏省邳州八义集人。原名田禾,笔名田传道、苏北田禾。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音乐文学协会副主席,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认识 田禾教授是在2010年“四季风三峡笔会”上,他的唱歌,他的爽朗热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很荣幸地得到田禾教授惠赠的他的诗集《四月的原野》。最近认真拜读这本诗集,感慨颇多,所以不怕怀揣鄙陋在此来谈一些自己的感想。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知识分子是否能真的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描写农民的生活和感受?一个没有深刻乡村生活经验的知识分子来写乡村生活是否能真的切近要旨?他们的所谓“乡土诗”是不是值得怀疑?如果以书写某种特定领域的诗人自居,却写不出这个领域生活的本质,只抓住了皮毛,做了表面文章,那顶多算是知识分子的似是而非而已。可是读完田禾教授的《四月的原野》,却使我不再怀疑。苏北田禾的诗歌确实称得上是地道的“乡土诗” ,因为他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真正本质,具有真正的乡土气息、乡土味道和乡土气派。

诗人与诗歌的关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诗人的阅历学识和所处环境是影响诗歌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是影响诗歌表达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苏北田禾在他的诗歌中喜农民所喜,忧农民所忧,爱他们所爱,恨他们所恨,完全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来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而不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来描写他们,这就是一个诗人的境界,大爱的境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诗人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如此真挚而平等的人文情怀,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诗人说:我在农村生活二十年,除了上学时间,基本上是在庄稼地里度过的。后来到华北电力学院上学、留校,至现在。虽然离开了那个地方,但心里一直没有把它忘记,就是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没走出自己的故乡。因此创作的作品,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的。他说:我每年都要回乡、下乡,到保定郊区体验生活,我从骨子里喜欢土地。特别是到高天民的家乡似乎有点回到故乡的感觉。诗人在《我的故乡》一诗中深情写道:



我的故乡  很小

地图上

没有它的名字



我的故乡  很大

爷爷走了

一辈子

没有走出

满山的石头



我带着祖辈  

几代人的  梦想

走了十八年

终于  踏上了

南行的列车



三十年后

蓦然回首

我的每一个脚印

仍沾有故乡的泥土

正如诗人所说,他的乡土情结非常深刻,似乎深入骨髓,我们读他的诗歌感觉好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说话,在写诗。

苏北田禾的“ 乡土诗”能真正关注和贴近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不夸大也不缩小,真切描写他所见、所闻、所感的人和事物。他满怀理解和温爱,完全把自己当做广大乡亲中的一员,切身体察他们的生活和感受,关注他们的命运,真实刻画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基调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温暖动人的爱的暖色,于是一种美笼罩在他的诗歌之上。

描写家乡风物的诗歌是苏北田禾“乡土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风物由衷地热爱和赞美,喜悦之情流荡在字里行间,诗歌呈现出美的光芒。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喜悦之情正是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这二者已然达到了浑然一体。庄稼成熟了,丰收了,农民是喜悦的,那么诗人也和农民一样喜悦。比如这首《邳西平原的秋天》,诗人用热烈的笔触生动描绘了邳西平原谷物成熟、生机盎然、喜气洋溢的秋天景象。诗人笔力健朗开阔,从“八义集的稻子熟了” 、“向阳坡的玉米怀了很大的身孕” 、“白石桥的高粱熟了”到“四里庄年轻人的爱情也熟了” ,随着村庄名称的变化,镜头不断展开变换,移步换景,诗人以电影镜头扫描的方式展现出了邳西平原万物成熟、生机勃勃的壮阔画面,而且由万物成熟写到年轻人的爱情成熟,由物到人,使这邳西平原的秋天充满了生机和喜气。我们在诗中不仅看到了美景还闻到了气息 —— 万物的气息,人的气息,邳西平原上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味道。看那“金色的波峰” 、“红色的海洋” 、“年轻人手拉手走进邳西平原的秋天” ,诗人饱满而热烈的情感完全蕴含在他生动的描绘之中,诗人之情与大地上农民之情完全融合为一,诗人似乎既是他们的代言人,又是他们中的一员。

同时,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悦之情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它直抵生命深处,是生命自身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情感,体现着生命的尊严与高贵,因而闪耀着美的光芒。我们看诗人的代表作《四月的原野》:

我看见  春风

把绿色的原野

涂抹得越来越厚

已经厚过了海洋



我看见  油菜花开

一天比一天黄  蜜蜂

飞进花丛

沾了满嘴芬芳



我看见  波光粼粼的

水田  姑娘们插秧

动作宛如舞蹈

一般漂亮



我看见  落日像一顶草帽

缓缓地  移动金黄

最大的一块  是

那头暮归的老牛“大黄”

在这首诗歌中,和煦的春风是美的,绿色的原野是美的,原野上金黄的油菜花是美的,花丛中采蜜的蜂儿是美的;波光粼粼的水田是美的,水田里插秧的姑娘们是美的;金黄的落日是美的,落日余晖里暮归的老牛也是美的。诗人以非常轻松愉快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满原野、万物生辉、人与自然和谐生息的美丽画卷。在这美丽画卷的舒展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而这喜悦之情正是万物自然生长、生命和谐生息的喜悦,是生命深处的喜悦,是人与万物生之欢喜。整首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欢喜舒畅,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像这样美丽的诗篇在诗人的诗集中还有很多,比如《稻子成熟的季节》、《雨后的翠湖》、《油菜花的眼睛》 、《呼唤》等都是赞美家乡风物,表达喜悦和热爱之情的优秀作品。

然而,诗人也看到了乡亲们的苦难和不幸,他感同身受,疼痛在心,在诗中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和深重的忧虑。诗人描写故乡人物坎坷命运的诗篇占了全书的很大部分,他以一个小说家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他眼中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那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底层小人物身上。《阿妹》写了一个乡下阿妹的不幸遭遇,“大眼睛的啊妹” 、“没念过书的阿妹” 、“挖野菜的阿妹” 、“没了爹  没了娘  没了自由的阿妹” ,最后带着身孕“卧轨的阿妹” ,诗人使用白描手法选取典型细节刻画了阿妹短暂而不幸的一生,充满了对弱小者的同情,笔底流淌着深深的哀痛和叹惋。《父亲的雪夜》:“大雪飘落 / 我听见窗外竹子断裂的声音 / 我听见竹子每断裂一声 / 父亲便咳嗽一声    从 / 父亲的咳嗽声中 / 我听出了 / 他的病痛  忧愁  和窘困”。那一夜的大雪压折了父亲所有的竹子,也压折了父亲所有生存的希望,最后压折了父亲的生命。“那一夜  全村冻死七位老人 / 包括父亲” ,大雪淹没了父亲,也淹没了一个悲苦的年代。我想这不是小说,这是不可回避的曾经的悲苦现实,诗人真实地记录了这灾年的故事。

诗人关注的视野非常广阔,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物都进入他的视野,来到他的笔下:《大山叔》 、《姥姥》 、《老爷》、《嫂子》 、《老赵之死》、《一位农民工的遗嘱》、《电话录音》等等作品都以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细节刻画了不同人物的遭际和命运,映射出了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坎坷。我们惊讶地发现诗人用诗歌塑造的人物谱系最终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生活画卷,汇成了一支震撼人心的生活交响曲。

    诗人描写人物命运,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外部生活状态,还把笔触伸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外在情境的设置,深刻揭示出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穿透力,诗歌的张力更大,空间感更强。看这首《月光下的故事》,看标题似乎是个很美丽的故事,可实际却是一个很凄凉的故事,主人公二木头“五年养牛挣的一万块钱” “ 娶”来的媳妇被警察带走了,“二木头的梦破灭了” ,“他什么也没有了” 。他孤独的影子在月光下挣扎:“每次就要倒下去 / 那个影子又慢慢摆正了 / 然后又倒向另一个方向” ,“硬白的月光落下来 / 在二木头已然 / 驼了的背上  砸出 / 一片片清脆的声响”诗人通过写主人公影子在月光下的挣扎,逼真呈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纠结与挣扎,也许他想从这种对于他来说太沉重的打击中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但是又太难了,也许他想做一个坚强的好人,但是他又有点支撑不住了。连那轻渺的月光都变得如此沉重,在他驼了的背上“砸出”“一片片清脆的声响” ,生活,难以承受之重啊!诗人的笔是深沉的,心是沉重的,他满怀理解和同情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不幸和悲哀,不仅刻画了他们外部生存状态的艰难,更直达他们精神世界的悲苦和挣扎,读来令人动容。

正如著名作家谈歌所评价:“苏北田禾与他永远不能谋面的导师杜甫一样,把写作行为本身,细化成了世界本质的某种描绘,或者某种暗示,或者某种校正。”直面现实是苏北田禾“乡土诗”的灵魂。

苏北田禾的“乡土诗” 绝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实录,它有意无意中抵达了一种形而上的高度,而且具有历史某些侧面缩影的指认性质,这是现实主义诗人忠诚、正直与良知的一个胜利,也是因此得到的一个丰厚馈赠。诗人那首流传甚广的《小学同学》正是曾经灾年背景下的悲剧写照,诗人的良知让他忠实于现实,因而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那个交不起七块钱学费的小女孩在老师催促下,在同学们的注目下,“从座位上站起来 / 低沉着嗓子说 / 明天  我就不来上学了 ” ,“她瘦小的身子颤抖着 / 泪水含在眼眶里 / 迟迟没有落下”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泪水会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因为我们不仅看到了巨大的苦难压在一个孩子弱小的肩上和心上,我们还看到了苦难下生命的尊严,从一个弱小身体里发出来的与不幸命运抗争的最后的尊严。所以小女孩没有落下的眼泪却催落了我们多少人的泪水。这首小诗朴实无华,直取现实,抓住典型细节,呈现生活本质,直抵心灵深处,确实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和典型性。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中这种现实和心理并不陌生,诗人没有忘记,我们也不该忘记。有尊严的人是有希望的人,有尊严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

诗人观察生活,眼光独到犀利,取景设意,笔力深厚,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诗歌概括生活的能力,并引导诗歌向灵魂的高度进取。再看一首《初冬的枫山》,它描写白雪衬托下的山乡间村民送葬的独特图景,诗人没有写痛哭和哀伤,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复渲染大雪覆盖的大地上这幅送葬图“有多美” :雪一样的孝服“有多美” ,吹鼓手们的唢呐声“有多美” ,躺在棺椁里的人“再也没有 / 忧愁  烦恼和苦痛  再也没有 / 仇人与亲朋  有多美” ,诗人反复渲染这种“美”,直到最后才一语道破这种“美” 的根源所在:“他们把棺椁举得高高 / 举起死者一生的骄傲” 至此我们才明白,原来诗人所反复渲染的“ 美 ”包含了太多辛酸的意味:一个一生平凡而卑微、尝尽了人生酸苦、默默无闻的生命终于在他离开世界的最后一刻得到了辉煌的被尊重、被重视的仪式,这成为他一生的骄傲。我们感叹,所有平凡生命一生的写照浓缩在这幅苍凉的送葬图景中了。

苏北田禾诗歌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

    首先,小说的构造方式,典型性叙述和细节描写的运用。田禾教授曾写小说并多次获奖,他诗歌创作很明显受到了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小说创作手法自然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来,比如他在描写人物命运时使用的故事情节前后勾连,经典场景刻画,对话的使用,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往往具有典型性,而且惟妙惟肖,揭示人物命运往往震撼人心。比如《新坟》、《老者回故乡》、《电话录音》、《吴村副的老婆开饭店》等等。

第二,诗歌语言口语化,语言精练传神,诗意浓郁,清新、质朴、流畅。田禾诗歌语言既有口语贴近生活的特色,又有古典诗歌语言典雅的特色。他的追求是:用最通俗、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我要表现的诗歌内容。

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通俗、精炼、传神,直抵事物本质,具有张力和空间感。田禾诗歌语言是很具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他的诗歌语言已经非常精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他很讲究炼词炼句,节奏韵律和音乐美也很明显。一方面他能抓住事物本质来描写,所以语言准确,不枝不蔓。另一方面,他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讲究炼字,往往一字千金,极为生动精准,马上能把事物内质外韵全面传达出来,很耐品味,读来令人喜悦满足。比如:“我看见  春风 / 把绿色的原野 / 涂抹得越来越厚 / 已经厚过了海洋”(《四月的原野》)。一个“厚”字两次运用,第一次作形容词用,第二次作动词用,非常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春风吹拂下的原野日益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加上与“ 海洋”一词相连,好像春天的原野也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那种动感和美感真是无与伦比,诗人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诗人一字传景、传情、传神,炼字功夫可谓了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把家乡的河流比喻为“一位温润修长的少女”,又比喻为“我的表妹”,物我相融的喜爱之情非常动人(《家乡的河流》)。

第三,田禾诗歌的画面效果很好。小说家的本事是呈现画面场景,而诗人多是以情取胜,但是能营造出画面效果,并寓情于景自古是中国诗歌传统审美要求,这也是诗歌很好传情达意的经验之选。田禾诗歌能营造很鲜明生动的画面感,很多诗就是一幅幅画组成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对此不再赘述。

苏北田禾,江苏省邳州八义集人。原名田禾,笔名田传道、苏北田禾。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音乐文学协会副主席,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出版有《田传道诗集》、《四月的原野》等多部作品。

胡彩霞,笔名星儿叶子,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轻轻走过》一书。

通联:河北省涞水县怡海家园D座四单元601信箱  胡彩霞  074100

[ 本帖最后由 星儿叶子 于 2012-2-5 14:2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9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