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今天读胡适自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父亲:胡传,汉族,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

呵呵,俺也是摘录一些读书笔记的。胡大师,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特别怕老婆,而且对老婆非常的好。有外遇,也不敢离婚滴。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他的一生让人感慨的其实也不少。
他的自传倒真没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的一生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胡适生活照(20张)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从1917年(25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借着天放的帖子,温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使其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斯年,更是一个牛人哦,俺喜欢他!

如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真正的国学大师,都死绝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

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的家人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1917年成婚。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可怜啊,若胡适在大陆,我想也活不成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好结果的不多
倒是画家长寿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先生,是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这点俺一直仰慕。作为一个男人和丈夫,他都十分够格~~作为学者,更是著作丰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有好几段感情,但是最终他还是和自己的夫人,走到了最终!难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

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蒋介石先生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和胡适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要数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了。

914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此后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往往是盼望了几年十几年才能见上一面。1927年,当韦莲司再见到胡适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韦莲司人到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

在这十年里,胡适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婚生子,事业上达到巅峰,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先驱。

在这十年中,胡适的另一份感情开始了。他在杭州养病时,和小表妹曹佩声爱得死去活来,胡适称那段日子为“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据说,《尝试集》中后面的情诗大多为曹佩声所作。

大陆很多学者一度为胡适与韦莲司到底有没有那种关系吵得不可开交,但谁也拿不出证据。很多胡适传的作者,也因没接触到这些资料,对此总是语焉不详。

1999年,周质平终止了这场争论。他将胡适与韦莲司的书信翻译,并公布于众,人们发现,他们不仅相恋了,而且非常的缠绵。今年,周质平加入了胡适晚年的情境,出版了《胡适的情缘与晚境》(黄山书社,2008年6月)。书中,狂娟的韦莲司,情书写得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想念你的身体,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你中有我……”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韦莲司明明知道胡适和曹佩声的恋情,可当1934年,胡适请她照顾去康乃尔大学深造的曹佩声时,她竟然答应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爱胡适爱到可以任他犯错吗?

事后证明韦莲司对胡适的爱,爱得大度,爱得彻骨。比如,1962年胡适去世后,韦莲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9年之后,空候一生的韦莲司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遗物里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女人啊,伟大的女人。她们爱才、惜才。所以这个世界,因为女子而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自传,一书是曹伯言选编,黄山书社1986年11月第一版的《胡适自传》,选了胡适的自传性文章四篇:《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其中记述了一代文学宗师的成长经历,文中的故事由于胡适的妙笔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这篇自传,其篇幅的增长、语言和人称的转换、徘徊于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文体选择等自传形式方面的变化颇为瞩目,这其中正包含着胡适对于现代传记的探索与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眼中的毛主席

傅国涌

1945年8月抗战刚胜利时,远在美国的胡适给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差不多快十 年后,1954年,他为司徒雷登《在中国五十年》所写的序中重提此事,说:

“司徒(雷登)博士的大使任务也宣告失败,因为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是‘外交的生 手’。……事实上,在理想主义澎湃的那些日子里,我跟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生手们同 样的天真。的确,我在对日胜利后不久,竟天真到打了一封长的电报到重庆,以便转交给 我的从前的学生毛主席。我在电文里用严肃而诚恳的态度央求他说,日本既已投降,中共 就再没有正当的理由来继续保持一支庞大的私人军队,中共现在更应该学英国工党的好榜 样。这个劳工党没有一兵一卒,但在最后一次的选举中,却得到了压倒优势的胜利,获取 今后五年里没有人能够跟他抗争的政权。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到了重庆,陪他同来的有美国大使赫尔利将军,也是 一个外交的生手。那时候重庆的朋友打电报告诉我,说我的电报已经交给毛先生本人。当 然,我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回音。”(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五册,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189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4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