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72|回复: 4

穿越多维的灵魂沟通——耿翔《凡高书》赏读(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穿越多维的灵魂沟通——耿翔《凡高书》赏读
痴山

读耿翔的诗,如眺望起伏的陕北黄土高原,激荡着自我的精神脉膊,似能从远古的涛声中谛听到独特律动。也许,这其中既含诗歌建构的特征,也隐语言创造的特色,更寓抒情的博大恢宏。
读《凡高书》系列组诗有一段时间了。读到《凡高书》,从(组诗1)读到(组诗4)。如品王维“明白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剔透的浅浅清流,跌跌撞撞岁月厚重。在情思与色彩纠结融汇中,呈现画魂诗韵的天成。
读《凡高书》系列组诗,一幅幅疯狂的感情雷呜,惹出一阕阕诗意大雨倾盆。诗的触角一层层扎进凡高画意核心,点点波澜着灵魂的鲜活,丝丝融化进诗心的鸣啼。也许,一幅幅凡高的传世之作,一曲曲来自异国的天籁之音,只是参照物,只是浇诗人胸中块垒的他人杯酒。忘神与多情,让诗人一次次穿棱于凡高画中,一次次进出于凡高灵魂。经年的疯狂温暖,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凡高书(组诗1)》落款2006年10月于西安。开篇之作,《读《吃土豆的人》是凡高名作。在杂志封画还不兴做广告的年代,曾从一幅杂志后封面上看过。诗句“所有伸进盘子里的手,会让有些,疼感的泥土,开始叙述,穷人的生活,”比画逼真许多;诗句“吃土豆的人,当你们真实地,享用着大地上的食物时。脸颊消瘦的凡高,却看见了乡村的心脏。让它从一块画布上,跳进,世界的眼睛。”更在比画更深刻的抽象中,透出艺术思维的方向与维度。
《凡高书(组诗1)》第二首《读《教堂墓地和老教堂塔》》,诗通过老教堂塔与教堂墓地氛围的营造,借信徒的生命归宿,揭示出普通人灵魂居所的冷清孤寂。当老教堂塔“突然传来的晚钟,会让田野的每一处,站起一些倾听者”之时。教堂墓地普通人灵魂安放之处,是那样静谧,静谧得有点冷清,静谧笼罩着孤寂。
《凡高书(组诗1)》第三首《读《打开的圣经》》,读圣经的人离去,离熄灭的蜡烛离去,读经人留在《圣经》余温尚存。是的,“一根刚刚熄灭了的蜡烛,还没来得及,收回身上的余光。还能听出,诵读者,隐约在字里行间的,呼吸。”读打开的《圣经》,纠结着入世出世的缱绻。
《凡高书(组诗1)》第四首《读《麦田》》,这麦田当然不是诗人马坊的麦田,也不会有“一滴清凉的水/沿着镰刀的刃口,反复引流 /石头里的火焰”的镰刀。但还是有了“从镰刀留下的残梗上,一个吃麦子长大的人。心脏突然,为遍地倒伏的麦子痉挛”。更滋生了“退潮的麦秆不是被风吹弯的,退潮的云朵不是被风吹乱的。那只在麦田上空,鄙视镰刀的,云雀,也不是被风,吹孤独的”的思絮飘飞。        
《凡高书(组诗1)》第五首《餐厅内景》,画题亦诗题。尽管在如我一样的平常百姓家里,无餐厅之说。吃饭的地方总是有的。如收麦时节,端一碗散发新麦香的稀粥,挟一捧老咸菜,端到门前大槐树下,惬意地一口口嘘喽着。哪香喷喷的麦香,沁如人的肺腑,年复一年的辛苦,也都值了。读《餐厅内景》,同时感受诗人“我们血液里沉淀的春天,重心在身体的所有枝头上,开出无数花朵。”
《凡高书(组诗1)》第六首《读《有石膏像的静物》,静物画,该是今天考生的入门功课吧。在大师手里,最初可能也只是一种功课。画家在世时可能也没想到,一幅静物习作竟也不朽。更迭生出“让色彩沉到事物里,让光沉到色彩里。让我们身边的世界,赶着好天气,沉到凡高在内心,藏着的那片光里”的知已。
《凡高书(组诗1)》第七首《读《一双鞋》》,尘灰满面却弥足珍贵。珍贵得令古今中外奢侈品望尘莫及。这双鞋的珍贵在于“谷物的身边,我能留下来的,全是鞋的记忆。”更在于“母亲,一生留在鞋上的温暖,沿着针脚,传播进泥土”。《一双鞋》经历了太多飘泊,慢慢前行呵,“两只落草的鞋,一对流浪的兄弟”。

以上《凡高书(组诗1)》,是较早一组《凡高书》(组诗1)作品。其思维方向上,有种结构特别明显,即是一种实的人、事,状意象出现,既引发出对应和呼应虚的思想情思的意象出现。从而介出相关意象,以达成诗情深化的成效。如《读《教堂墓地和老教堂塔》》“突然传来的晚钟,会让田野的每一处,站起一些倾听者”;再如,《打开的圣经》》“一根刚刚熄灭了的蜡烛,还没来得及,收回身上的余光。还能听出,诵读者,隐约在字里行间的,呼吸。”皆凸显此种稳定的思维构造。
为写这组赏读,这次在诗人耿翔博客中又读到《凡高书》(组诗1),诗中多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细微,多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瑰丽;更跃动几抹“问渠哪得清如许”的哲思。文路为顺乎诗路,将《凡高书》(组诗1)与《凡高书》(组诗1),合二为一成《凡高书》(组诗1)。
《凡高书》(组诗1)第八首《读〈林中少女〉》。油画《林中少女》,“凡高,倾尽天空,和大地的色彩,也要让树木,很稳地站在,爱情的边缘。向画外的、旁观者,释放敬意”;而诗人呢,“只有退出,退出到红褐色,很难辐射之地。用爱心质问:林中少女,你将如何,震撼男人”。电视里,眼下已有三维空间了,网络里,也将出现4G。一些影视呢,穿越横冲直撞忘乎所以。诗歌从特斯各特罗姆到布落次基,也被弄得神乎其神。诗人耿翔在坚守着纯粹的诗意栖居,《读〈林中少女〉》,从感受凡高,到不知名的少女,从泼满灵性的色彩,再到诗人的进出自如。
《凡高书》(组诗1)第九首,《读《悲哀》》,油画《悲哀》没看过,从“铅笔黑色粉笔”想象,这悲哀该堆积满层层黑色。读之,窃以为“一位大师的声音,在世界的色彩里愤怒;一位读者的声音,在世界的目光里燃烧”足以扛鼎。正如欢乐多是相似的,而悲哀绝难雷同一样。悲哀定格在《悲哀》里,也凝铸进《读《悲哀》》里。
《凡高书》(组诗1)第十首《读《织工》》,诗人满腔热情,流过凡高《织工》,倾注进对原始工业的反思。随诗人看到《织工》“坐在一架,冰冷的织机上。棉花的温暖,早已消失在,机械僵硬的部件里。荷兰的乡村,被这样凌乱,不堪的机杼之声,纺织得,更加凋敝。”《织工》的生活呢?凡高没画,诗人也没有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留在声声机杼声里。
《凡高书》(组诗1)第十一首《读《一篮土豆》》。土豆,无论凡高生活中,还是耿翔生活中,包括笔者生活中,都该是又面又香的自然馈赠。是的,“泥土,在土豆上,很冷静地呼吸着。凡高,带着他的色彩,也在土豆上,冷静地呼吸着。”面对《一篮土豆》,诗人呼吸着;面对《读《一篮土豆》》,笔者也深情吸呼着。也许所有“接受,一堆土豆的照耀”读者,也都享受着《一堆土豆》的洗礼。
《凡高书》(组诗1)第十二首,《读《咖啡馆女郎侧面像》》,画家独到的选择了侧面,中国传统八股文解读方法中,即有头、面、心、背、足、影之说。而影,说得就是侧面。诗创作亦有“诗意大抵出侧面”说法。《诗经》艺术有赋、比、兴之说。这兴“先咏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大抵也是侧起吧?读风情万种《咖啡馆女郎侧面像》,赏读《读《咖啡馆女郎侧面像》》,起段“香槟酒不是快乐,而是忧郁;是疯狂地冻结在,咖啡馆里。那些一夜,复一夜的,音乐的忧郁”。写咖啡女郎从香槟酒起笔,是兴起吧?第二段承呢,也就写到了“咖啡馆里,一位用咖啡,倾倒夜晚的女郎”;第三段转呢,自然过渡到了那杯“女郎,坦然递到,我们手上的,一杯倾诉的咖啡”,光色映照里“她一脸向上的,金色闪光。让我误以为,另一株葵花,正在咖啡馆里,开始燃烧。她的内心,正在掀起,一场风暴”。妙手天成的隐喻,横里迭起深入心灵深处。是写画家呢?抑或写诗人自己?也许三者兼有吧?收尾,诗情逆挽诗题,“一位用金色闪光,要为我们,驱逐忧郁的女郎。让我躲在,夜的盲点,陪同凡高。读你的侧面”。合拢得严丝合缝。题材虽是世界的,语言结构却是民族的。起、承、转、合意象天成,读之,学之。

西方油画,重写实,重色彩;凡高的画作,更多选材上侧重于于生活。但只要是艺术形式,就有选择,有裁剪,有保留,有放弃。即使是长篇巨制,也只能是无限时间中一段,无限空间中一片。具体到油画、国画、摄影,在选材上具有更多诗歌创作特征,就是面中取点,以点代面。鼓点般跳跃,缀响连绵的旋律;万花筒样的破碎感,构筑起艺术苍穹。《凡高书(组诗2)》中,即有《读《巴黎屋顶的景色》》、《读《克利希大街》》的现代城市足音,也有《读《巴黎7月14日》》以重大历史事件活动中而构成的视觉史实;更有《读《麦田与云雀》》与《读《菖蒲花》》,这样精致的自然小品。一幅传世佳作,连绵出凡高的艺术轨迹和艺术脉络;一幅幅从视觉盛宴到诗意符号的蝶变,亦次第拓展出意象的新意。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2)》开篇,《读《巴黎屋顶的景色》》起如瀑布高悬,“巴黎,打开它的风卷云涌的,天空之后;再俯瞰着打开,它在银灰色中,沉得很深的屋顶。”这屋顶经凡高透视,凝成凡高眸子“聚集在屋顶上,一片银灰色的,建筑之光。坦露出巴黎,正向天空,释放海洋,一样的胸怀。”三节视角一转,诗人看见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院中被涂满色彩的那嘹亮钟声,更有“中国一座小县城的,露天影院里。被敲钟人,从巴黎敲响(的)我沉睡在乡村的青春”。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2)》第二首,《读《巴黎7月14日》》,画家能照原样摹拟的一定是这一天发生的事件,能用画笔记录的一定是具有空间特征的场面。从而让“一群攻打,巴士底监狱的人。”与“巴黎7月14日”形成二维世界,“沉淀在凡高的画布上”。只是凡高画笔下的7月14日,“已没有硝烟”,没有“空前孳生的悲愤”。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2)》第三首,《读《菖蒲花》》这该是类似国画中的小品,也讲究方笔千里尺水兴波,画家笔下“而由纯白,过渡到紫蓝,菖蒲花的次第开放”,与诗人想象中“多像一个熟悉的人,正由大地,向着蓝天神秘地上升。”叠加着从纯白,到紫蓝,直至凡高的信仰。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2)》第四首,《读《麦田与云雀》》这片麦田是凡高的麦田,这片麦田亦如诗人耿翔家乡马坊的麦田;这只云雀是凡高的云雀,更是诗人耿翔黄土高原的云雀。也可能是诗人济慈的云雀。总之,这只从云端 “落下来的云雀,没有饥饿,也没有疾病。”“身上的亮色,一半是,大片云朵的瓦蓝。一半是,遍地麦子的金黄。”透亮的歌唱呢,更是一半低沉,一半高亢。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2)》第五首,《读《克利希大街》》。作为这组的压台之作。画中凡高所截取的克利希大街转折处,既连接过去又通向未来,还能本质展现当前。看,凡高从一处转弯处走来,走过这条大街,向转弯更深处走去。凡高走了,留下了大街。轻轻的拂去经年陈迹,与凡高对视。凡高一脸迷茫:这是哪儿呀,眼前怎么有大雁塔呢?

起意写耿翔《凡高书》赏读。既源于钟情于凡高画作,亦喜欢上了这组系列组诗。略知油画的人都知道,早期油画人物多与神联系密切。即便是为人画像,也多是达官贵人。这种做法到了凡高这儿,好象有了转变。凡高的油画更多呈现出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物。题材方面的遽变与深远,使得凡高人物画有了如杜甫诗歌风格类似的“沉郁顿挫”。
由诗人耿翔的《凡高书》,想起“六度空间”理论。此理论又称“六度分隔“理论。直白些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换句话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有点类似马克思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一种“弱链接”关系,通过“弱链接”形成“弱纽带”,从而让世界上任何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也弱弱相联都能扯上点关系。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开篇之作《读《农民》》。诗人出身农家,行走在没有泥土的长安,骨子里仍珍视厚土;由是想起画家凡高,也有一颗富有土地情结的灵魂。“他还把余音,通过象征性的色彩,藏在一位农民,哀求温饱和敬重的神情里。”凝神于一位“阿尔的秋天里,浑身成熟得,像土地一样的农民。”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二首《读《诗人》》。每个人,无论是工人农民抑或诗人,都一定会生活于属于自己的人群。诗人从《诗人》读到了历史环境,读到了新鲜而广阔的背景。更可能读到了古城西安和故里马坊。于是,才有了诗句“你要从每一件事物的身上,提炼自己。你隐藏在灵魂里的每一个词语,如果能够闪光。就一定暗合着,他们劳动的步骤,或者万物,神秘地踩在大地上的,原始节拍。”更读出了凡高“借助更神秘的色彩,把你激情燃烧的头部,像一颗星星,很突出地镶嵌在,那片蓝色的天幕上”。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三首,《读《献给高更的自画像》》,这首可能是画家灵魂的呈现,更可能是诗人心灵的解剖。诗人与画家对视,画家告诉诗人“阿尔的春天,也离他很远。”诗人读出“而他疯了一样的凝视让我浑身觉出,这个世界的寒冷。”诗人感受到“如果不是,那片安静的孔雀蓝,他紧张的神经,会冲出画布。”画家终在贫困中离去,没有带走的是他的疯狂。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四首,《读《满天星斗的罗纳河》》,《满天星斗的罗纳河》,画家凡高把上帝藏进自己的心底。那满天的星斗与波光旖旎,借“星斗与河水,在黑夜中的拥抱”,漾响“上帝的微笑”。东方诗人与西方画家,通向神的心路难免差异。所以诗人无法知道,“走得太早的凡高,在人神共舞的罗纳河上,在自己很抒情的画里。最后看见,上帝在哪里”。想起唐代诗鬼李贺李长吉,“帝修白玉楼,立召之作赋”先例,上帝一定会在天堂等着,等画家凡高为之泼墨。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五首,从夜色里的罗纳河,滑到滑进《夜间咖啡厅》。《读《夜间咖啡厅》》,从夜间咖啡厅自然的暗淡里,解读着被贫穷折磨的诗人的苦闷。而“四周沉闷的色彩”,也拒绝着“抒情的咖啡诱惑。诗人”从刺眼的,四盏灯光里,偷窥凡高的心情。”倾诉出极自我的主观感受。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六首,从有点逼仄的的《夜间咖啡厅》跨进《露天咖啡馆》。虽仍是夜仍是咖啡馆。《读《露天咖啡馆》》里,“咖啡,把凡高怀疑的目光,放纵在阿尔,九月很温暖的露天里,大地上金黄色的高贵,天空中深蓝色的隐秘。让他意识到,对咖啡的感受。深藏在这些人,对大自然,普遍的爱心里。”对咖啡馆,如我者不太熟悉。没办法,只好想想四川天府荼馆的龙门镇,梦游进江南古镇,遐想劳作了一天的国人,是如何惬意地沉浸在一杯清香里。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七首,《读《黄房子》》,想象这所《黄房子》,该不是三秦高速路边时而可见的黄房子,也不该是京杭大运河边年久失修的小瓦房,更不可能是诗人笔下的《白房子》。这所《黄房子》只属于凡高,“圣徒凡高,把一座《黄房子》,画得这么神秘”。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八首,《读《阿尔的卧室》》,读着画家对自己卧室的珍视,读到诗人与画家的心有灵犀。读《阿尔的卧室》,你就能读到“一间比情人,还要动心的,卧室”。且这座卧室“最亮的地方”会告诉你:“一个从内心对色彩,敬畏的人,他消磨在卧室里的,每一寸心思,都像与上帝的,一次日常的对话。”
耿翔组诗《凡高书》(组诗3)第九首,《读《塔拉斯康的四轮马车》》。从《塔拉斯康的四轮马车》,让我想起德国奔驰总部世界车祖奚仲的雕象。家住车祖奚仲故里。据说车祖奚仲,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车子。巧了,在奚仲故里奚公山上,也有世界上第一辆车子留下的车辙。不经意间,似能听到来自数千年前老骥的长嘶。但《塔拉斯康的四轮马车》只属于凡高,是画家凡高的私秘。这不,诗人也“看见发誓走遍阿尔的凡高,正赶着季节,绘制心爱的四轮马车,他在自己的小说里,笑了”。
读着读着,就是读到《凡高书》(组诗3)第十首《读《铁路桥》》。读《铁路桥》,现代代的气息迎而而来。画家和诗人,多跟不上高速度的快节奏。听隆隆的火车驰过,动车都有了每小时300多公里的时速,与火车赛跑,如同进行纷繁交际,如我者只是个不及格的小学生。“也让我沿着,这座沉浸在,想象里的铁路桥,邀请阿尔的向日葵,提供一次:金黄色的握手”
让我们握着手,共赏《凡高书》(组诗4)。

读《凡高书》如步入通幽的曲径,听诗人以特别的倾情、特别的挚爱、特别的赤忱和非凡的想象力,用心灵解读一幅幅传世之作。诗歌和油画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更有不同的艺术法则。读《凡高书》,透过诗歌意象的张力和深邃内涵,参悟着一幅幅油画的符号张力;通过诗人耿翔搏动着温热的血脉,感受着画家凡高非凡的艺术生命力。诗画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
耿翔《《凡高书》(组诗4)》,诗人与画家的灵性通道脉动着共同的温热:《鸢尾花开的草地》、《粉红色的果园》、《粉红色的桃树》、《圣马利渔村》、《海滩上的渔船》,对自然和生态的深情,一步脚印一个脚印,叠加着人类情感的醇厚。
诗人耿翔《《凡高书》(组诗4)》,开篇之作《读《鸢尾花开的草地》》,这片草地也许如三秦大地初夏的草地,这地里长的都是一种根在地下盘根错节,一节一节如耦节骨似的“毛茛草”,这种草串的能力极强,一长一片裙子般荡漾。鸢尾花呢,“而鸢尾花,就在裙子的边角。用一身紫色,把众多景物,推向天边;也把围绕小城的,一排灰柳,推向云稍。”这种生满毛茛与鸢尾花的土地,该有东西方一体的辽阔。诗人以对画家的崇敬,还是“想让一些,东方的草木,很干净地退场。空出一块,思念很多,爱情却很少的地方,让鸢尾花,铺展我的想象”。
耿翔《《凡高书》(组诗4)》第二首,《读《粉红色的果园》》,在这座《粉红色的果园》里,有燃烧着的“桃之夭夭”,还有白雪般轻忽的“梨花一枝带春雨”。对画家凡高来说,“春天从心里,燃烧着你,你从心外,燃烧着果园”。如一枝枝呼之欲出的“更多的枝杈,还为颜色,留着燃烧,果园的空间。”
耿翔《《凡高书》(组诗4)》第三首,从果园平面上,缩而小之,就缩到《读《粉红色的桃树》》略显悲情的粉红。读诗,知道这幅画是画家凡高为自己“生死相依的表兄,画家毛弗”而作,而就在作画这段时间里,画家表兄毛绅“带着对色彩的祈祷,像一朵离开,枝头的桃花。飘零入泥。”画家的悲恸融进“毛弗最后的呼吸”,“残留在一朵,怒放的桃花里”。
耿翔《《凡高书》(组诗4)》第四首,从凄美得让人窒息的桃花里遁出,倏然飘进《圣马利渔村》。《读《圣马利渔村》》,首尾如一,海水里一半,岸上一半。中间四节规整,一半远,一半近;一半水,一半岸,呈现瑰丽的对称美。说来也奇了,这里的舰船稳如磐石,而小渔村却如舰船般穿棱。
耿翔《《凡高书》(组诗4)》第四首,从《圣马利渔村》,一步跨上《海滩上的渔船》。这是一条在海滩也不会搁浅的船;这是一条不会让帆遭遇冷落的船;这是一条“不会停止,衔接日光,或月光的呼吸”的船;总之,这是条激情澎湃的船。船来了,让我们随《读《海滩上的渔船》》一起,“深入渔村”,想象“凡高临风的身影”,“是如何被圣马利不停呼吸的海水,醉倒在海滩上 ”。
醉卧海滩君莫笑哟……

构思《穿越多维的灵魂沟通——耿翔《凡高书》赏读》之时,在诗人耿翔博客,读到《十论大写意》美文。文中大写意“十观法”。“以大观小法”与文学创作“小中见大”;“仰观俯察”与诗歌创作角度变换;“以情动物”与诗意观察须灌注心血情感于万物,物我一体神与物游。皆呈诗画一色。赏读耿翔系列组诗《凡高书》,时感受虚实相映颇合刘熙载《艺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深意。借画发端,寓画于诗。以心神写注,为画魂作笺。将凡高油画所呈现的视觉美感,融会贯通于意象天地。创造性拓展成诗性阐释。其对凡高作品解读的丰富、凝练、醇厚,据笔者所知,当独树一帜。
2012-2-29于鲁南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问好。

谢谢,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谢谢宝贵支持

谢谢宝贵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学习。。耿老师的确不错,他的诗歌,朴素的芳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问好。

谢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2-25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