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11|回复: 9

[散文] 阅读进行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散漫随想


这本周宪主编,李双志翻译,德国著名学者胡戈*弗里德里希著作的《现代诗歌的结构》,当我几天前,拿到手中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翻阅,就无由来的生出一份亲切和好感。

我一直相信一种缘分,无论做什么,都是有命定的缘分和宿命的昭示在其中潜伏的。弗里德里希已然离开了我们。好在书本的神奇、文字的印记,却将作者的灵魂和思想存放在其中。请相信一个好书里,一定居住着作者“精魂不散”动人的思虑之舞和曼妙隐现的臻美魂灵。

胡戈*弗里德里希(1904-1978),他是德国著名罗曼语语文学家,费莱堡大学教授。据说,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说家,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弗里德里希教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的儒雅模样。他以细腻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临场表达来感染并打动听众。

这本《现代诗歌的结构》,现在被世界各国的诗人、学者日益推崇,称其为现代诗歌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1956年初版,到1966年出修订版,十年期间居然印刷了九版之多。由此可见,这本书籍能够保持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必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和魅力四射的缘由。

我虽然没有去过德国,却用过不少德国产品,也曾听先生(他曾在德国居住过一年)和许多朋友,说起德国的一些风俗民情。这个民族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尊重和仰望的,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踏实、严谨和认真、诚实的劲头,谁都知道德国的汽车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之一。有时候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或经验,会让你爱屋及乌,无由来的喜欢上一件东西或一个人。

《现代诗歌的结构》,这本书好像从天而降,落在了我的床头。让我的喜欢,从原本虚拟的一种状态,落在了一本书上和一个我不停会触摸的名字之上。我相信我和它之间,未来的相处一定是非常愉悦的过程。它一定会告诉我许许多多,我还没有知晓的秘密和激情采撷的至乐。

曾经说过,面对一本陌生的书,我总是喜欢先从书名上揣摩一番。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人,我要先感受,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没有阅读之前,搜索资料是必要的准备。而阅读之中,就是一种相亲相伴。我就如同跟这本书进行不同时段的约会一般。有时我们卿卿我我,有时我们怒目以对,有时我们疑虑重重……现在我都可以想象出无数种我们相处时的各类情态了。

一个书名《现代诗歌的结构》,已经第一时间告诉我,弗里德里希,他想告诉我现代诗歌的结构,是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来揭示和分析的。某些现代诗歌,早已超越了原本的时代,具有超前意识和新技法的萌芽等。这本书名里,强调的“现代”一词,所指的是自波德莱尔至今的整个时代。而“结构”指向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而说到“当代”时,指的仅仅是20世纪的诗歌创作。

搞清楚一本诗学理论书,究竟要传达什么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阅读它,接近它。我读书,有时会和自己较劲,比如特别喜欢的和特别害怕的,我都会下功夫去读,浓厚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偏执,对于我来说,就像湖上泛舟的两根前进的浆,我会交替进行。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会放过其中的任何蛛丝马迹。所谓开卷有益,有时并非一句虚言。这本书,开卷除了主编周宪一页简短精彩的致辞,还有一个中文版的序,是唐晓渡撰写的。我要感谢这两位点灯架桥之人。方家坐以论道,还得有人诚心诚意、牵线搭桥,让我能有缘,坐在一本书里,聆听异域仙音,展开自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文学历险记。

妙不可言和拍案而起,都是有所获和有所喜的表现。语言的障碍,有时会推迟一种思潮或思想的到来。所以诗歌批评家唐晓渡,才会说:设若这本书,能在八十年代初就被译介到中国,该是怎样的一场“及时雨”……,或许中国当代文学的这场变革,利弊互现。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西方思潮点线面的不断涌入,汇聚而成的飓风变革,必然带着后遗症。也就是消化不良,西化、拿来的彻底,同时丧失了自我的方向。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新诗,依然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构架,各流派之间虽然旗帜鲜明,但缺乏理论的整合和高层次的交流,本民族独特的语言体系也缺乏反省和构建。拿来的那些理论和框架,有时我们生搬硬套,这就造成了目前有好的诗歌文本,却没有像模像样的诗歌评论,其中还包括,我们几乎找不到中国自己,本国的诗歌理论体系(新诗部分)……

现在我好像站在烟雾弥漫的荒野里,踮起脚尖,极目四望,白茫茫一片,还是看不见来路和去路。其实中国新诗史,的确不长,不过百余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急于认可,这三急会让我们在意识到差距中,心浮气躁,急于赶超。但是设想一下,一个婴儿到成人的成长全过程,如何能省略其中的每一步呢?!我们可以是天分极高、天赋极好的孩子,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神仙和魔术师。

一篇读书的随笔,写到这里,已经迷失或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或许是我过于痴迷诗歌的缘故,我不忍看见自己和许多的诗写者,在一堆的西方理论和模版化的技巧里来回厮杀,找不到归途。而问题是,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清醒者,我还必须是一个“游泳健将”。也就是说,诗学理论的诸多书籍,尤如一个盛满水的泳池,我得是一个速度、耐力都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标准的泳姿,游完全程。

现在我从唐晓渡手指之上的某个岔路口,自觉归来。我继续跟随着唐晓渡序文,所指引的光亮,坚定地走向弗里德里希——那淡蓝封皮折页上温文尔雅的微笑。我相信他,相信这个目光炯然、深邃和善的德国大叔,未来的相守里,一定会给我一封神秘完美的密信,一封只属于我们之间,独一无二的交流和诗意燃烧、互动的对话。

如果说:弗里德里希,写这本书之前,已经酝酿或准备了30多年,我一定相信。所以作者的第一版序言,一上来就指明了这点。作者的观察始于1920年,从作者还是中学生开始,他就开始关注了“现代诗歌”。且不管这种关注或观察,起初是没有方向感,杂乱的。但是在持续性的观察和研究中,一些轮廓和秩序会慢慢的显现。弗里德里希,一再强调《现代诗歌的结构》,绝对不是一部现代诗歌史,本书的意图就是为了揭示现代诗歌的结构,也就是说:一种诗歌结构的形成,有着源头、萌芽、成因和结果的完整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案例,互相印证、彼此交错。于是他喊出自己内心的话:“本书追求的是对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短短几十年的症候予以考察。”

他还明确的指出,在没有将前四章读完领悟之前,最好不要阅读第五章。因为如果你跳着阅读,就会无法看清今日的诗歌与19世纪法国诗歌之间的关联究竟有多紧密。从他1956年写于复活节的第一篇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谨慎仔细、一丝不苟的学者风度。其后我又仔细阅读了他第九版的序言。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这本书的标题“结构”一词,进行了一次辩解和梳理。

他试图告诉读者,“结构”这一概念,并非指向呆滞、完全僵化之物。或者不相信,这个词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概括“抒情诗这样无定形之物”。于是他特意强调了“结构”,在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有机构造,是众多不同事物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是诗歌创作中的共同之处,背离各种主义的传统,恰恰存在于诗歌的现代性中。

其次他再一次强调了,这本书,不是现代诗歌史,请读者不要误读和期待。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只针对1950-1850年,约一百多年里出现的抒情诗和诗人,设定时限,来作为研究的案例和时序。并且我在弗里德里希1966年10月第九版的序言里,强烈的感受到他推崇的传统,说明抒情诗强大的生命力、宏大的影响力,包括着无尽的勇气和自由。我们可以凭借这样的诗歌,获得逃离功力目的的束缚。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留下最后一块精神的乐土和心灵的净土。而且通过这篇序言,他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他说:“我无法辨识出那些就其事实而言,可能是崭新的事物,我无法从其可能的原创性,从其对近百年的诗歌构造的突破来认识它们,原因可能在我身上。不过,那些所谓的具象诗,连带其通过机械地抛出的单词碎片和音节碎片,由于其不育性,是完全不在考虑之列的。”

我完整地打出了他的这段序言。其实简单地说,他并没有看好1950年之后,出现的诗歌实验,就是完全打破语法规则,用单词和字母本身构造出可见的图像,这就是他文中提到的“具化诗”,他不屑一顾,也不愿承认的崭新事物,他给它们的定义是“不育性”。通过这些坦荡、坦白的文字,弗里德里希,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具化,我愿意称呼他,一位维护传统脉络和经典的,十分严谨又和善可亲的德国大叔。

我想,仅仅是站在弗里德里希他家的大门口四处张望,我已经闻到了文学大餐扑鼻的香气,现在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的阅读和慢慢的消化,其次就剩下反复的思考和来回的印证。

一本书的目录,尤如一个人的一生回顾和展览。我在走马观花的旅途中,留下星星点点的路标和插叙,以便未来继续寻觅和深入发现其中未知和未曾领悟的奥秘……



2012年3月1-2日随笔涂鸦
发表于 2012-3-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错,可供大家参考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妙妙。你辛苦了~~最近我也身体一般般。所以将自己网上回帖的时间压缩了。

另外读书计划,也让自己没有时间,到处游荡。所以心情里,少有时间光顾和回帖。也请你见谅哦。

等我好些,我会多来这里的。拥抱妙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2-3-2 12:22 发表
问好妙妙。你辛苦了~~最近我也身体一般般。所以将自己网上回帖的时间压缩了。

另外读书计划,也让自己没有时间,到处游荡。所以心情里,少有时间光顾和回帖。也请你见谅哦。

等我好些,我会多来这里的。拥抱妙 ...

抱抱。12:30分,我每天会小睡再上班。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篇文章挺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书,有时会和自己较劲,比如特别喜欢的和特别害怕的,我都会下功夫去读,浓厚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偏执,对于我来说,就像湖上泛舟的两根前进的浆,我会交替进行。

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我今晚第二次一口气读完一个长篇文字。前一个,是面面发在大厅关于龙妹妹的诗歌解读与剖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树边上的人 于 2012-3-2 20:54 发表
我读书,有时会和自己较劲,比如特别喜欢的和特别害怕的,我都会下功夫去读,浓厚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偏执,对于我来说,就像湖上泛舟的两根前进的浆,我会交替进行。

佩服


呵呵,也有人称之为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3-3 20:55 发表
奇怪,我今晚第二次一口气读完一个长篇文字。前一个,是面面发在大厅关于龙妹妹的诗歌解读与剖析。


呵呵,看来这篇文字,不算艰涩难懂哦,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就说明,比较通畅、易懂。其实这本书,自己正在阅读中,我想说估计是翻译者的能力问题,读起来,有许多地方能拗口和啰嗦。真是遗憾,外语不好,无法阅读德文版或英文版的书籍。这里面一定有许多地方,翻译是有问题和不准确的。大概是自己一直在阅读的缘故,所以对书籍的语言和叙述表达能力,都比较挑剔。

原书读起来,很累人,我是选择细读和精读同时进行,也就是一点点的咀嚼和理解。然后记录自己的感言和领悟,并且时时查阅其他的资料,譬如文中提到的每一种思潮、流派、人物和事件等,我都会去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和定义。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最浅显明了的文字,来阐述它们。当然,我也只能靠自己浅陋的理解和思辨,来组织和表达。

还请妙妙多指点和质疑。以便未来继续完善它们。谢谢妙妙的阅读,给你上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紫穗穗 的帖子

所以,要学外语。英语更是必须要学的。有兴趣可以再学德语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9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