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我们
——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先锋诗歌论坛”上的发言
刘 强
时间:2012年9月1日
地点:河南·郑州
各位文朋诗友:
大家好!很高兴受到论坛组委会邀请,来参加这次盛会。今天看到这么多新朋老友共襄盛举,真是幸何如之!很惭愧,我虽然热爱诗歌,偶尔也写点分行文字,但严 格说来,不能算是诗人。诗人这顶桂冠在我心目中是非常高贵的,我唯恐自己的平庸会亵渎了她。我也看到有不少人在利用“诗人”这个称号,实话实说,某虽不 才,却羞于与其人为伍。
然而,却有三个理由使我不得不来:
第一,这次会议是纪念“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和屈原、李白、苏轼等伟大诗人是我的最爱,这些伟大诗人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中 华民族的“精神奶爸”、“审美教父”,没有他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该是多么贫瘠和荒凉!我想不仅诗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纪念杜甫,并继承杜甫 的伟大精神。因此,我不得不来。
第二,这次论坛主办方有一个意思,就是借着纪念杜甫,来探讨当代诗歌、尤其是河南诗歌的发展方向。大家知道,在中国诗歌史上,河南诗歌、或者说中原诗歌, 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是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的重镇。打开《诗经》,你会发现,十五国风中的诗歌,有一半都出自河南。别的不说,河南人最会在诗歌里谈情说爱,历 史上有名的“郑、卫之声”、“桑间濮上之音”都是河南人的杰作。《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形成了非常伟大的诗歌传统。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 一写实主义的抒情传统影响了整个诗歌史。从这个角度上说,在黄河流域产生的中原文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诗歌的摇篮。河南是个出思想、出哲学 家的地方。历史上的河南,不仅为中华文明贡献了老子、庄子、韩非子、何晏、向秀、郭象、程颐、程颢、邵雍(“北宋五子”河南人就占了三个)这样杰出的哲学 家,也为整个诗歌史贡献了太多熠熠生辉的诗人文豪: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就是河南淇县人,汉代的贾谊、张衡、蔡邕、建安七子的阮瑀、应瑒,一代才女 蔡文姬,还有竹林七贤的阮籍、阮咸,西晋的潘岳,南北朝的庾信,唐代的崔颢、韩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刘禹锡、李贺等,简直举不胜举。而“诗圣”杜甫 可以说是最著名的河南人。河南是生我养我的老家,虽独在异乡为异客,却一直关注河南的发展。因此,我不得不来。
第三,筹办此次会议的石生是我的正阳老乡,郎毛兄上次在上海有过一面之缘,我非常尊敬的诗人、画家严力先生以及周伦佑先生、陈仲仪先生也来了,还有不少河 南籍的优秀诗人如汗漫也都来了(补充:后来诗人、《阵地》丛刊的主编森子兄也赶到巩义参会,相见恨晚,大快平生)。我觉得,就冲这些朋友,也要躬逢其盛。 我个人从事诗歌教学多年,深感在当今这个高度商业化和工具理性至上的时代,诗歌对于焦虑不安的现代人多么重要。作为一个热爱诗歌、尊敬诗人的人,我没理由 不来。
既然来了,我也想就如何继承杜甫精神略陈管见。我以为,杜甫精神至少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心忧天下、关心民瘼的仁爱精神。
杜甫是一位真正的儒家。而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爱。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并致力于建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孟子说: “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民为本的仁本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杜甫。所以他才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看到“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想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痛苦着百姓的痛苦,忧伤着百姓的忧伤, 所以才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千古 名句。杜甫的这种悲悯、仁爱的情怀其实就是为通常说的“忧国忧民”,也被后来的儒家士大夫表达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梁启超)。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真正儒家圣贤的仁爱精神, 杜甫才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圣”诞生在河南,这是河南人的光荣。
顺便说一句,河南虽然是黄帝的故乡,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儒家追尊的圣王圣哲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都与河南大有关系,但是,历史上曾给国家和社 会带来深重灾难的法家思想家,也大多出自河南。早期的法家如管仲,稍后的商鞅、申不害,以及荀子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河南人。我不喜欢法家,并且认 为法家思想是皇权专制主义的真正元凶。试想,儒、法、道这三种思想都与河南关系甚巨,充分说明了河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法家思想表面上看是用严刑峻法 治理国家,但骨子里则是打手心态,做专制的帮凶,而打手心态的背面就是奴才思维。河南特别爱在政治上跟形势,特别爱出政治风头。比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第一颗“亩产多少万斤”的“特大卫星”就是从河南放出去的。而在三年饥荒时期,河南是饿死人最多的省份之一。这都是血的教训。如果河南文学和诗歌要真正接 续杜甫的传统,实现复兴,那就要心怀天下,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要有承担道义责任的大智大勇。仁、智、勇三合一的诗歌写作者,才真正配得上“诗人”这个称 号。
第二,“修辞立其诚”的写实精神和一以贯之的生命忧患意识。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发言遣论、写文章搞创作要真诚无欺,也就是近代诗人黄遵宪所说的“我手写我口”。你写的文字要从本心 从流出,而不是揣摩上意,歌功颂德,或者放弃担当,一味媚俗。历史上的应制诗歌大多不能“修辞立其诚”,终于被时间所淘汰。杜甫的诗歌就做到了“修辞立其 诚”。心里是这样想的,笔下也便这么写。不为发表、获奖、入协会、进文学史之类的私心杂念所左右,只想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也就是为什么杜甫的诗歌在他所处 的唐代,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中其份额少到可怜的重要原因。这说明什么?说明杜甫具有极强的所谓“先锋性”,走在时代审美趣味的最前沿。 也说明当代人编的当代文学史,未必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杜甫的诗歌写得好,没有什么别的法宝,要我看,也就是“修辞立其诚”。杜甫是真的做到了“诗如其 人”、“文如其人”。不过,文学史上也有个相反的现象,即“人文脱节”,也就是“文不如其人”,口是心非,两张皮。比如西晋的潘岳(也是河南人)写过一篇 表达隐居之志的《闲居赋》,就被后人所诟病,因为潘岳曾经是西晋权臣贾谧的党羽,有一次潘岳在路上看到贾谧的车辇经过,竟然拜倒在地,说明他当时趋炎附 势,名位心很重。所以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就写了一首诗讽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论诗绝句》)
伟大的诗人都是时代敏感的触须,都是社会痛苦和生命忧患的体验者。因为文学即人学,所以,“诗言志”、“诗缘情”的古训永远不会过时。当一个诗人尤其要具 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你不能体贴民情、悲悯众生倒也罢了,做一个关注语言炼金术、挑战汉语诗歌极限,甚至吟风月、弄花草的 诗人,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丧失良知,昧着良心写一些马屁诗歌、帮忙、帮闲甚至帮凶的文章,那你还真不如别去搞文学!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有某省 作协副主席写了一首《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首词发表后,可以说是天怒人怨,臭名昭著。我想,这个人或许没有读过杜甫,如果他读过杜甫的诗歌,他是要为这些丧尽天良的文字羞愧到无地自容的!
第三,自强不息、转益多师的乐观好学精神。
杜甫享年58岁,却写下了近三千首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将近1500首。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伟大的成就不 仅是来自天才,更是来自勤奋。这些天为了参加这次论坛,我一直在读杜甫的集子。除了发现许多杜诗自己还没有好好读过,还深切地感受到,杜甫的一生真的就像 诗歌的蜡烛和春蚕,他真的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是真的在身体 力行的。而且,就像孔子自信自己的好学一样,杜甫对自己的诗歌水准很有信心。他自嘲自己的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何尝不是一种自信和自 负?杜甫是个非常豪爽、非常热情、非常善良也非常宽容乐观的人。他一生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对朋友做到了肝胆相照。他与李白的友谊就是最好的例子,可以说是 千古佳话。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两人自从在河南结交后一直保持着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友情。李白的思想比杜甫更为复杂,儒释道兼有而更偏重于道家,所以他被称 为“诗仙”。而李白的仙气很多还是杜甫在做“宣传”,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 甫可以说是李白的“粉丝”,一生为李白写过十余首诗。他赞美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说他“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太白二十韵》)。当李白因为恃才傲物和政治上的“站错队”而受人诟病的时候,杜甫却力挺李白,他在诗歌中写道:“不见李生久, 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这里面表达的是真正的生命情怀和独立判断。二人都是诗歌史上的巨匠,不仅没有互相嫉妒,猜忌,反而互 相切磋,取长补短,都取得了当世无两的巨大成就。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反观今日诗坛,帮派林立,壁垒森严,崖岸自高,党同伐异,江湖气和小圈子意识浓重,诗坛虽也有一些关系友好的诗人,但我狭见所得,真正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者不多,如李杜一样的伟大友谊更是稀见。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最后,想就当代诗歌现状及未来发展谈点个人想法。从 1920年胡适先生出版《尝试集》开始,新诗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路程,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但新诗越来越小众化,不写诗的人几乎不读诗,进入教科书的诗 歌作品往往不能代表新诗的最高成就,新诗与大众渐行渐远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目前的诗歌生态,我以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点工作:
一、新诗不能只向西方诗歌学习,还要接续古典诗歌传统,要喝母乳,不能只喝“狼奶”。有的新诗看起来更像翻译诗,缺乏汉语诗歌的质感,这样的诗歌不能说没 有价值,但缺乏母语特质,是用中文写洋诗,最终只能沦为西诗的附庸。另外,一个中国诗人不仅要写新诗,也要学习旧体诗的格律,能写点旧体诗词。其实,本质 上讲,诗只有好坏,没有新旧。古诗就是古代的新诗,今天的新诗过了几百年恐怕也会古,也会旧。关键是能否用最好的语言和形式,传达出最具生命力的情感和生 命体验。所以,我觉得,这次论坛以纪念旧体诗的杰出代表杜甫为主题,非常具有象征意义。这说明,年轻的诗歌写作者已经开始觉醒,并走在寻找母语之根、母语 之魂的路上。
二、诗歌要走出象牙塔,放下身段,接通地气。诗人们当然是时代的菁英,但我觉得越是菁英越是要有平民心和平常心。任何菁英都是从草根走出的,没有草根意 识,其实也就是登枝而忘本。你的诗歌固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寄托个人怀抱,但也要与时代、与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发生联系,保持互动。那些拉上窗帘写出的诗 歌固然真实和唯美,但总是缺乏那么一点善意和爱意。而一个好的诗人,没有善意和爱意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杜甫又是我们的榜样,他出身官宦之家,可以说是个 “官二代”,但他却一直站在最底层百姓的立场上说话,他的许多诗歌像“三吏”、“三别”、《兵车行》等可以说是比平民还平民,所以能感动人心,催人泪下。 前天我拿到许强、陈忠村主编的《2011打工诗歌精选》,读到许多打工诗人的诗歌,有的诗歌比现在的所谓著名诗人写得还要好!杜甫的时代,文化是菁英分子 的专利,所以老百姓的呼声要靠知识分子去代言,今天不是,今天的各个群体都有识文断字的年轻人,只要他们有良心、有情怀、有担当,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三、大力推展诗歌教育。当代的语文教育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几乎可以说是大面积溃败,人文精神被肢解成一道道格式化试题和标准答案。尤其是,语文教材更多被 主流意识形态所垄断,真正的好诗,学生读不到,而一些名气很大的诗人,之所以名气大,不过就是因为他的诗歌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大众之所以对新诗越来越 隔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水准的语文教材对诗歌教育的垄断。要想全面提高大众对诗歌的认知和鉴赏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垄断,让更多的好诗进入学 生读者的视野。我所供职的同济大学中文系有望在今年成立一个诗学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推动多元化的诗歌研究、诗歌创作和诗歌教育工作。比如,我们很想编一部 《百年中华诗歌读本》,按年龄阶段有步骤地与少年儿童分享近百年来的优秀诗歌,新诗当然是重心,但也要兼顾旧体诗的创作。今后这些工作还要仰仗各位的支 持。
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很多都是一时所想,脱口而出,不当、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批评和包涵。谢谢!
本文是根据发言底稿和现场即兴内容充实整理的一个文本,感谢这次与会的诗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