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09|回复: 6

[散文] 【原创】东坡赤壁咏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0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省城去黄州出差的路上,我一直与同行念叨,此行一定要抽空去东坡赤壁膜拜苏轼。因为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我对这位宋代的大文豪素有偏爱,仰慕他的诗文,更仰慕他的人生。
  盛夏时节,黄州古城裸露在一片酷暑中,山色赭赤,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刚一下车,一阵阵热浪便扑面而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然而,东坡赤壁内却是游人如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让我好生感念:在中国的版图上,黄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一个鄂东大地上极其平常的一隅,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中外游客痴热?我想,这大概是缘于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留下了苏东坡等一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足迹。
  东坡赤壁位于古黄州城西北边,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历经多次修建,至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大门外保存着一截黄州古城墙,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愈发显得古朴和沧桑。城楼上正在举办各类书画展览、古石展览,楼内隐约传来箫笛和古筝的弦乐……岁月流淌,古风尤在,今日黄州文化氛围如此浓郁,真是令人欣慰。正当我沉浸在亢奋之中,导游的一番解说又让我顿生纠结:原来黄州古城有一条老街,曾立有四十八个牌坊,其规模和年代在全国均属罕见。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时牌坊一夜之间被毁,听来令人扼腕叹息。
  站在江岸远远看去,赤红陡峭石壁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浊浪排空,阡陌纵横,不由在心里吟咏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佳句。千余年过去了,我们在这块红土地上延续着历史的大浪淘沙,体味着苏轼的清纯和空灵,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旷达与豪迈。我徒然有一种感觉:与江南的那些名山大川相比,这里的风光说不上奇特与秀丽,却显得不同寻常,不同凡响。或许是因为心里有了苏轼,心里想着苏轼,才使眼前的景致流溢着千古不衰的魅力与光彩。
  缓步走进东坡赤壁,不由安静下来,感觉小城黄州到处都氤氲着苏轼的余韵:空气中流动着苏轼的气息,碑阁里镌刻着苏子的才情,酹江亭见证着苏轼的豁达,赤壁山折射着苏轼的光芒……苏轼把黄州小城搅热了,苏轼又把去黄州游玩的客人“冷却”了。在这里,没有游人在为苏轼鸣不平,每个人都在静心屏气地聆听苏轼,感悟苏轼,解读苏轼。
  公元1080年2 月,一个“乌台诗案”,将一个大师和一个偏僻的小县连到了一起。四十三岁的苏轼带着被“宽大处理”的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满身疲倦和伤痕向黄州走来,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和精神的升华。
  黄州贬谪期间,苏东坡从“我生无田食破砚”的官禄之人变成了靠躬耕田亩养活家人的农夫:垦荒,种地,建房。那些日月,他住草房,点油灯,穿草鞋,披蓑衣,白天睡觉,晚上外出溜达。赤壁山是苏轼当年躬耕之地,如今已是山环水绕,林木茂密,哪有当年诗人“黄泥满地”的情状?倘若苏轼重游故地,多少有些不适应的,他还是喜欢那条种地的坡地和在坡地上亲自筑堂而居的“雪堂”。
  在黄州,苏轼没有被艰难的岁月所拘囿,对他而言,诗文已经成为对生活的超越。黄州成全了苏轼,黄州也赋予了他一个新的舞台。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日益成熟的苏轼在开始展示其文学才华的天赋的同时,把这个舞台上的人生也日益装点得闲适平和起来。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他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举世闻名的大才子,一夜之间,似乎明白了人世间最难以言说的个中情理。或许人生就是没有情理可以细细解说的,苏轼懂了,真的懂了。
  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赤壁最重要的景点——二赋堂。二赋堂为古色古色的木楼,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高约两丈,宽与堂齐,正面刻《前赤壁赋》,通篇为楷,笔笔功力,字字精神。背面的《后赤壁赋》则汉隶与魏碑相兼,豪迈俊逸,苍劲有力。一词二赋中的任何一篇,都可凭借其文学价值耀眼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它把苏东坡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站在堂内的屏风前,默念着屏风上千古不朽的诗句,我感觉苏轼离我们很近,很近。“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道出了天地之道的精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达到了庄禅之道的极致……于是乎,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把酒临风、凭栏远眺、挥毫泼墨的活生生的苏轼。
  沧海桑田,江山依旧。长江还在,赤壁还在,苏轼还在。
  赤壁公园的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背手执卷,衣髯飘逸,凝神沉思。我在苏子的立像前默默伫立,面对这位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文化流浪儿”,内心涌起无限的敬意。注目良久,我试图与他对话,他却默然不语。是在追忆那段灰飞烟灭的历史,还是在感叹今日黄州的变迁,我无法得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与二赋堂相邻的有“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以及“问鹤亭”、“涵晖楼”等,它们都记录着苏轼当年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坡仙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苏轼所作的一副意境深远的月梅图。据导游解释,图中圆圆的月亮上方大半边呈黑色,下半边只有稍许的白色月牙,这“黑多白少”暗喻了当时朝廷的黯淡。而那枝行色枯槁却又吐绿开出花朵儿的梅,中间生出两枝,一枝独秀,一枝呈折断倒状,暗喻了苏轼当时潦困时的情形。我无法考证导游解说词的正误,或许它真实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或许它只是后人的一种猜测与渲染。无论怎样,我都为苏轼的才情所折服。
  苏东坡曾总结他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寥寥数语,寓意深邃。山水酒月,都成为诗人笔端的寄托。繁华,铺排,统统绝迹了。原本并不轻狂的青春岁月,再也没有了抱怨才情的埋没,寂然如菊,悄然绽放。这个时候,山青了,水秀了,酒醉了,月圆了。也许我的臆断对于苏子多少是不公平的,来到黄州之前,所谓的科举考试的榜眼风光,所谓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才华,所谓的心忧天下,都比不上眼前的山水酒月来得真实有趣。
  苏轼曾在黄州向世人表白:我早已把我当成满弓待发的箭弩,我将用我的文字激情,发射出我人生所有的恬淡。《赤壁怀古》、《赤壁赋》、《承天寺夜游》这些天赐之作,在他忙于科举考试时写不出,荣登高位、飞黄腾达时也写不出,官场内斗、争权夺利时更写不出。那个时候,他只能在八股官样文章中为实现功名利禄思想而奔波;那个时候,他只能在政治斗争中被动的节节败退。一句话,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热情来完成这样的书写。只有在远离京城寄情山水身心放松之时,才可能自胸中涌喷出来这些泉水汩汩滔滔般的文字,如快活无拘束的鱼般在海里自由自在的游荡。
  他也有过寂寞与孤独,“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孤独是文化人的孤独,恰恰是这种孤独无告的痛苦,使他彻底远离喧闹,寄情山水,去与方山子、庞安常这样的异人相交往。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人在沉思默想。即使是《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苏轼一个人在满月的秋天夜晚,一个人独自“游荡”于江面之上,所谓的“客”,其实是另一个对话的诗人而已。孤独至此,寂然无声,应该有彻底爆发让人震惊的一天。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对于苏子来说,对于黄州城的苏子来说,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黄州赤壁,已经成为一座东坡精神的丰碑,而整个赤壁山正是它的底座 。苏子的精神和人格如眼前这滔滔江水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和司马迁相同的是,苏子也遭受莫大的贬谪和排斥。两人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都无意间抛弃了他曾经的对手和他所在的朝代,都凭借着手中的笔占据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只是,司马迁的信念是被逼迫出来的,苏子内心则是平静的,两人的定力应该是有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子显然要淡然许多。因为就他而言,真的是既无道德目的,也无使命作用,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茫茫宇宙,滚滚长江,这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亲切,绵长浑厚,悠远深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豁达,多么淡然,多么从容,这是最大的人生智慧,这是响彻天地的天籁之音。人生,没有永久的喜,也没有长久的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说得真好。我想,我们此生难有一代文豪超凡脱俗的独特魅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常日子。
  繁华过后终成梦,难免寂寞忧伤。历史的无情残酷,换来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一页,留给民族最为平和豁达的宽容胸怀。这多少给我们带来一丝安慰,这种安慰,是关乎人文精神关怀的,它理应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品格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滚滚长江东逝水”,眼前的江水不正是当年苏子月夜泛舟得到真趣的江水吗?想到这里,走出景点时,我不由羡慕苏子又是何等的幸运。官场政治的失利,却换来为人为文的海般宽广,黄州留下东坡人生最美的风景。我真为他高兴,尽管这高兴中更多掺杂的是心酸。
发表于 2012-10-1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的文笔,慢慢细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奚秀琴 于 2012-10-10 11:11 发表
洋洋洒洒的文笔,慢慢细品

秀琴 ,给点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江岸远远看去,赤红陡峭石壁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浊浪排空,阡陌纵横,不由在心里吟咏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佳句。千余年过去了,我们在这块红土地上延续着历史的大浪淘沙,体味着苏轼的清纯和空灵,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旷达与豪迈。我徒然有一种感觉:与江南的那些名山大川相比,这里的风光说不上奇特与秀丽,却显得不同寻常,不同凡响。或许是因为心里有了苏轼,心里想着苏轼,才使眼前的景致流溢着千古不衰的魅力与光彩。


读精品游记,跟着美文游赤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10-10 17:13 发表
站在江岸远远看去,赤红陡峭石壁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浊浪排空,阡陌纵横,不由在心里吟咏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篇佳句。千余年过去了,我们在这块红土地上延续着历史的大浪淘沙,体味着苏轼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是历代读书人的楷模,他不是混迹官场的人,当官是实现他政治主张的手段,不然这个老皇帝为小皇帝留的相才,不会那麽轻易的被发配13次之多。他的精神世界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完美切合,儒让他行仁爱造苏堤,教老百姓种稻子;佛家让他有“一色烟雨任平生”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直至被发配到海南岛,还在破不遮雨蚊虫肆虐的环境下著述文章。读书人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他的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木玄 于 2012-10-10 21:20 发表
苏东坡是历代读书人的楷模,他不是混迹官场的人,当官是实现他政治主张的手段,不然这个老皇帝为小皇帝留的相才,不会那麽轻易的被发配13次之多。他的精神世界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完美切合,儒让他行仁爱造 ...

读书之人,所言即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6 04: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