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19|回复: 2

【转载】与似与不似之间禅悟——读邱春兰的诗集《似与不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似与不似之间禅悟——读邱春兰的诗集《似与不似》
                                                              作者/云水

    “借一点姿色,羞涩地捧出兰花笺上的诉说。沿着水流,随着细雨朦胧跌起,犹如一阙小令押着低低的韵。可我怎样虚拟一场烟花细雨?又怎样于心将主题藏起?”这是邱春兰诗集《似与不似》第二辑《似与不似》“心叠笺”中的一节。且不说诗人的低吟轻诉,情感呈现的温柔委婉,诗人为何要于心将主题藏起?

    也许正如邱春兰在简介中言:崇尚古典空灵之美。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人于柔软的笔锋中,于虚境心生万境,实有虚实,在向内体悟或发现本性或禅悟的莹洁意象中达到了极致。若说邱春兰的诗是“镜花水月”,那么,这位自由吟唱的女神,正如严羽所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开篇之作分别以《文字》、《词语》、《想象》、《夏天》、《抚琴》、《前行》这六节组成一组《云来的路》诗行。对于一个学养精深、多才多艺的人来说,字、词语、琴……这些艺术元素早已植入了其生命之中,于是,在闲暇的片刻里,它们也纷至沓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诉诸笔端,表达出来;于是有了字、词语、鸣琴的狂欢;诗人和她笔下的艺术元素相辅相成,互相造就,那蓬勃的诗情也奔涌而出。

    这组带有灵性光芒的诗行,像一条漫流的野河,流经丛林,漫过草地,绕过村落,托着天上的云霞,挟着落日的余晖,时而幽静,时而喧哗……看不到的主题,是否属典型的海派意识流作品?不,我还是认为这是诗人美学范畴所具有的一点“神”。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诗人从“象外、言外、意外”透过文字和思维,把那些飞扬的意念冷静下来并沉淀,凸显对生活的理解和信念。

    “五月/我有《花间词》中的佳酿/在眉睫上柔情的迷醉/思维的兰香/穿过第五季/停在宁静的边缘/开始某种想象”这是第一辑《雨后蝶衣》中“生日散章”中的开篇,诗人以娴熟练达,飘然洋溢,诗意轻歌曼舞,可睹可掬,可依可恋的六个章节,沉静而幽深绵渺地展开了心灵自然喷涌而出的一种空灵通脱的“以若有若无为美”的诗句。

    展开清新淡雅的诗集,从诸多的“言、象、意”的诗行中,特别是第二辑《似与不似》中的江南情韵,“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一声马蹄,一船杏花,没有传说……”诗人统摄心物地写着《江南女》、《梦江南》、《江南雨》、《离江南》、《问江南》、《望江南》等一系列的江南精品之作,每一句每一段,衍生于典,赋予今声;每一首诗都是如歌的行板。更令人叹服的是第一百二五页的《似与不似》,整整占三十个页码,共六十六章,流水般的诗句,清澈得让人透明,旖旎中大气横生;凄婉里生机盎然;每一篇的语言充满了睿智,诗人在万物互照,万象生辉的境界中豪放着飘逸的情怀。“用幻想支撑春天”,“在弦上种植月色”;想象超拔,意象精美。在邱春兰的诗句中,无论是歌、是舞、是醉、是伤,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如:《常常在辗转之间》
   “浅草从脚边蔓延,无需十万朵桃花相伴
    那些柔软的执念,永远不能想象和揣摩”
    ——寓“豪放”于“矜持”,是邱春兰文字的一大特点。



    如:《紫荆花开》

   “倾心而花开,谁又轻谈尘世的颜色
    四月越来越近,我担心
    花染马蹄,春天会归去”
     ——动感十分,更兼悲壮,惜春造极之笔。

    “在一个不染纤尘的质地上
     铺开燃烧”
     ——将落红描写得如此壮烈而高尚,凌越生命崇拜的制高点,也是邱春兰文字的一大特色。

    诗人在《其实兵戈早已止息》中,摹写了强烈的作战的场面;惊心动魄,十分壮观;当思绪闪回到眼前,一派祥和,山河整肃,海晏河清,“看城外,灞桥柳色正参差”;绘声绘色,气势如虹,化用典故,显示了精深的艺术造诣。

    诗人在《更打四声 ·组章》中,依稀可以看出诗人深厚的学养,精微的造诣;思绪的触角时而在当下,时而闪现到过去,飘渺空灵,富有创意和美感;意象纷呈,整体构思珠圆玉润。

    诗人在《回答我 ·外一首》中,第一首诗:抒情主人公是清醒的,在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清理和盘点;拨开层层迷雾,发现一半是朦胧一半是明晰,一半是冷峻一半是温热,一半是已知一半是未知;于是让对方“回答我”。其实,人生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也许自己才是真正的解人。第二首诗:面对现实,我选择了站立的姿势,目光投向更高更远处;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被打败,而是挺过来了;虽然有过隐忍的疼痛,产生过逃遁的念头,但最终,战胜了柔弱,变得刚强起来了;面对现实,“我”的胜利旗帜一样猎猎飞扬!

    诗人在《衣袂飘飘》》中,是灵魂的舞者,吴带当风,飞天袖间洒下的花雨,罗袜生尘,水袖甩出去,诗意的人生妙曼无比!

    诗人在《穿越繁复·组章》中,穿越繁复”最佳!尤其是第三节;是诗人思考的结晶,表达得是那样形象、具体、生动。有境界。“喧哗过后,是一个人的月台”,没有大智慧,是表达不出这种境界!

    诗人在《城市碎念》中,城市最不适宜于安顿心灵,当抒情主人公背对城市,向它打一个漂亮的手势时,尘埃沉淀下来,思绪渐趋平稳,安宁随之产生,诗意的,创造性的心灵开始飞扬。

    诗人在 《柳暗花明》中,诗意的触角灵动,敏锐,将人的思绪引向纵深、辽远之处,涟漪于心湖一层一层泛开,美感随之产生。



    以实就虚。由迷惘到清醒,进而无比坚定起来;心灵的力量壮大了,双肩刚强了起来,有一种承担一切的信心和勇气;这个过程从扉页诗直至后记一路延续下来,思路十分明晰,然而这个过程绝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一种跨越式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看起来书写得形象具体,然而却又是高度浓缩概括了的,这正是诗的本质所在,以少胜多,通过形象思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人思而得之。可以看出:诗人绝非柔弱的女性,而是一位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有意志力、干练的女中能人、强者!

    言在此而意在彼;话题只是一个引子,游离于说者与听者之外,最终,导致的是“骨子里入了戏”;听者悟出了说者的心曲。“石头会开花的眼神”,既可理解为实指,也可理解为虚幻的情景,亦真亦幻,富有美感和陌生化的感觉,是创意的成功;“午后的电话”,“不停的嘀嘀达达”,诉之于听觉,直抵“骨子里入了戏”这个核心意象的生成。诗人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入木三分的悟性。

    于不疑处生疑,“黄河东流去”本来十分肯定,但诗人却产生了疑问;“过尽千帆也东流”,本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对“黄河东流去”产生了疑问,于是,“过尽千帆我不许自己迷惑”,是在提醒自己。“并懂得俗世烟火”,是对自己的调整,将思绪又牵引到现实中来,心态有些迷失,游离,然而随即又调整了过来。基础平稳地过渡到眼前的实境中来,时令分明,“七步之内”,“一笑,莞尔”/“伏于帷幕假寐”。是做了一次心灵的遨游,又回到了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繁华褪尽,生命质朴的感动和通彻留在书中,乐观、豁达、唯美空灵的诗句如约而来的更是邱春兰诗中的境界。淡定、内敛、从容。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且不再列举诗人的第二,三辑作品。曾痴问过诗人诗集封面的设计,不知为何,诗人回答的竟是两个字:无语。而后更让我对诗人的文字充满了神往,于佳境无内无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物我合一、梵我合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生命光辉的禅境中再次痴问,诗人发来了一段文字:“封面背景渐变3种颜色,从上到下分别是白色——淡绿色——灰绿淡色,分别代表天空——水域——大地;一朵淡绿的墨迹在水域边漾开,就如生长兰草的泥土,在墨迹里长出颜色非常淡雅的兰草,而花是一只蝴蝶;墨迹和兰草倒影在水域,兰草是绿色的,因为水绿,而蝴蝶倒影下来,因为水的晃动变成了一朵兰花。天空与水域之间,用横线隔开,这条横线贯穿整个封面,向一条细细的丝带系者一本书;横线的下面,是一片空白,是想象的空间,整体是素描和写实合为一体。似,但又不是,最终是“是的“存在的”……

                                                 2012年月10月27日于北京·云水禅居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是“是的“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春兰,丽江泸沽湖诗会转眼一年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6 19: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