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挑战者赏图诗】美句赏析集锦
文/ 山城子
小序:
向每个人学习的最便当的方法,就是学习他(她)作品中的美句。整体如何不论,我要从那些眼神里看到他(她)灵魂中储藏的语言美。集美成锦,可以做一件嫁衣裳——谁来认真读,就给谁披上。哈哈!!
1、没人这样写过枫叶
选句:
你们都成熟成啥模样了啊
手掌张着
每个人都渴望
什么
似的
(摘自天长有变《不理你》)
赏析:
枫叶如掌,形似。这不新鲜,早约定俗成了似的。新鲜在于“成熟成啥模样了啊”,口语自然,神气就出来了。尤其是“渴望”一词拟人得恰到好处,落了地的枫叶,也都活了似的精彩。
2012-11-4
2、抽象喻具体,境美力张
选句:
有人在树皮上书写
相信红叶里藏着诸神
瑟瑟落下
布满批注
(摘自这里有阳光《红树林》)
枫树皮的纹路,很像人类初始的文字,所以说“有人”“书写”,显得自然而然。而“相信”就是神奇的想象了。叠字“瑟瑟”,声、态兼备的选择。张力在“批注”上,那一路的落叶,批注了哪些内容呢?令人遐思。“批注”是动与名的兼类,此处为名词,比较抽象的。诗人是用比较抽象的批注里的内容来比喻具体的落叶,品味起来就别有一番美丽。
2012-11-4
3、传统的修辞格也美
选句:
我看着你,看着你凌乱的发丝
看着你一步步走近我
不敢出声
(选自敏庐的《等待》)
欣赏:
三行三用传统的修辞格,依次为连续反复、连续递进和间隔反复。反复强调对心上人的“看”,从看整体的人“你”,递进到看“凌乱的发丝”,再递进到自己的“不敢出声”。很生动地描绘了少女“等待”所爱的欣喜又羞涩的心态。
2012-11-4
4、化抽象为具体的活用
选句:
而 在深秋的深里
在晚秋的晚中
再也找不到桃花的面孔
(选于风伯的《晚秋》)
欣赏:
形容词“深”的复沓与活用与时间名词“晚”的复沓与活用,顿使句子有了排偶的美丽。“深”的活用,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并兼为形容词的拟境式活用;而时间名词“晚”的活用,属于名词的拟境式活用。有了“境”的阅读效果,就有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美丽。
2012-11-4
5、形容词的通感式活用
选句:
只听见足音干净
没被满地落叶泥泞
(选自竹丫头《意图》)
欣赏:
喜欢“干净”——属于创新的词类活用。其系形容词的通感式活用。句以听觉起,而以视觉落,遂使语言新颖别致起来。
喜欢“泥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古已有之。此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相近。介词“被”搭配给“落叶”,又有了拟人的味道。归根结底是积极修辞带来的美丽。
2012-11-4
6、活用是为呈现简约之美
例句:
无路可退时,我反复查看这世界的审美和颓废
(选自墨指含香《这个秋天已无路可逃》)
欣赏:
这里如果不积极地活用,文本就是“在无路可退的时候,我反复查看这世界的审美情趣和那些颓废的东西。”诚然,这样写出来就是散文句子了。诗人要写诗句,就必须使句子精炼或简约、含蓄或朦胧、活泼灵动或诙谐幽默,总之就是艺术化。而艺术语言主要是由积极修辞来支撑的。本句为了实现简约,动宾式双音合成词“审美”被活用为名词,这是创新;形容词“颓废”活用为名词,古已有之,是继承。若整体而言,则是“审美和颓废”这个联合短语的名词化活用。这个古代没有,是继承古代词类活用的新发展。
2012-11-5
7、哲句之后,缀以幽默
例句:
凡走过的脚步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愿意聆听的云
正以一朵秋天交换你最后的
清脆。的笑
(选自千朔《若叶有声》)
欣赏:
凡能反映世间事物一般性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哲句(含有哲学原理的句子)。本例的头行就是。“走过的脚步”显然是“人生之旅”的具体借代。于是,哪个人的人生之旅不是一部长篇呢?长篇之中,总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的。这就是人人都有,就是一般性。第2行是普通的拟人,也显活泼。“一朵”与“秋天”搭配,明无理,暗简约。但如果把它看成是量词“朵”的比喻式活用,也就合了积极修辞之理了。比喻当然最好是贴切,这里不说把“秋天”比喻成花恰当与否,只说词类活用的创新,已经发展到量词的比喻式活用了。动词“交换”作了拟人式活用。形容词“清脆”是活用为名词了,简练而美丽。幽默在于句号之后的“的笑”。那本来是被简约掉的部分,诗人偏要捡回来,做个摆摆尾的动作。令人哑然失笑。
2012-11-5
8、调皮的网络新助词
例句:
红裙子欢快滴穿过小径
将秋凉唤醒
(选自李显《红裙上的秋天》)
欣赏:
常用结构助词有三:的、地、得。
“的”用在主语、宾语之前;
“地”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
但可能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也没分清,影响了我们许多年轻的诗人也不能正确地区分和使用。而网络发明的以“滴”字替代,则显出了少男少女般的调皮的意味。我参加诗舞会,弄个马甲有时候也“滴、滴”起来,自己就先自高兴得手舞足蹈了。因为,是存心与舞伴儿故意的呢。
诚然,不是说有了“滴”,就是美句。这两行,诗质上的美在于第1行的“红裙子”的借代,和第2行“唤醒”的拟人。借代和拟人,都是常用修辞格,用得恰切,一定美丽。
2012-11-5
9、含蓄之美
例句:
我踩着刀尖,一步一步
走过往事。这遍地干涸脆弱的红色啊
多像爱,正缤纷地死去
(选自尘凡无忧《最后的繁华》)
欣赏:
含蓄是诗本质的第一要义。这眼睛一样的三行,整体隐含着诗人厚重的历史性的惋惜之情(尽管现实观都有个别的差异)。然而,绰约地行走,却带出了诗性的美丽。
美丽之一,是“踩着尖刀”的比喻,透出诗人对往事回忆的疼痛(无论往事本身是否可痛楚),这疼痛是现实的。
美丽之二,是形容词“干涸”“脆弱”的移就式活用,顿时让被修饰的“红色”,有了某种象征的含义。
美丽之三,以抽象的“爱”作喻体,丰富了本体“红色”的内涵;而“缤纷”的移就式活用,暗示着诗人的深深的惋惜,读来极易引起共鸣。
2012-11-5
10、拟人式兼比喻式活用
例句:
我们曾一页一页翻阅轻盈的日子
蝴蝶在书签上留下浅浅痕迹
红的黄的紫的绿的。只是
从未料想季节会突然失明
(选自莫O0o《这条路》)
欣赏:
第1行的动词“翻阅”,做了比喻式的活用,本体是日子。从修辞上可以这样说。但,这句子分明是告诉读者:我非常怀念我们一起读书,特别是两人挤在一起一页一页翻阅同一本书的那些轻盈愉快的日子。诚然,若这样写,虽然真实细腻,但就不是诗句了。散文句与诗句,就是这样的不同。
第2行好像实写,其实不然。“蝴蝶”显然是对一起读书的女孩子的比喻。
第3行作为定语的后置,无疑是极美的成分排比。但既然“蝴蝶”的本体是女孩子,那么这“浅浅”的红、黄、紫、绿,就不是单纯的颜色了,而应当是一些隐秘的故事吧?
第4行,或许是诗人感慨时代沧桑的变化吧?我无权猜测。但,喜欢动宾式双音合成词“失明”的拟人式兼比喻式活用。说拟人式,因为“失明”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瞎了;说比喻式,是比喻那个本体(即“季节”的本体)已经盲人一样看不清前路了。
2012-11-6
11、美丽的排偶句子
例句:
退 追不回夏的清爽
进 赶不来冬的温暖
(摘自hulisen的《晚秋》)
欣赏:
美在反义的“进、退”与同义的“追、赶”形成的对仗;
美在“追不回夏的”与“赶不来冬的”骈体复沓;
美在形容词“清爽”与“温暖”的对偶兼活用为名词。
2012-11-8
12、好听又好看
选句:
乡村披着陈旧的外套
(选自这里有阳光的《音乐人》)
欣赏:
说好听,自然是读出声来。从声音当中,我们就觉得这个村庄人儿一样地很农家——“外套”而“陈旧”而“披着”呢。
说好看,当然从视觉体会。不说这个村庄外观如何,只能从“陈旧”去想象它本来的风貌。也许很古朴很历史的样子吧?而具体古朴历史得如何,就都交给读者的阅历和知识了。这就是诗句的张力所在。
2012-11-9
13、动词的比喻式活用
选句:
公爵的酒具,或者是古罗马敬神的圣水杯
形状不同能看清另一面
它的明亮可以弹奏
(选自这样的《音乐人》)
欣赏:
美在最后一行,美在最后的那个动词“弹奏”的比喻式活用上。积极修辞的创新,必须能让人读明白。“明亮”是人们对物体发光或反光的视觉神经反映。反映强烈为明亮,反之为暗淡。但,一它不是曲子,不能“弹奏”,二不是乐器,也不能“弹奏”。但诗人完全可以,把这些明亮的“酒器”或“圣水杯”比喻成某种乐器,于是就可以“弹奏”了。只是在这种比喻的过程中,为了诗语言的艺术,具体到这里的语境亦即精炼或简约,就省略了这种比喻的过程,具体说就是承前省略了本体“酒器”或“圣水杯”,同时也省略了喻体某种乐器,只出现对喻体施加的动作,也就是“弹拨”了。
(在网页上,天天读诗,总看到一些离奇古怪的词语搭配所构成的“非句子”。山城子每每冲动就要指出来,但我刚刚登录去发回帖,就被踹了下来,而发不出去。我就想,这是天意不让我去得罪人,遂罢手。今天至少有两次是这样的。但看到美句,我要回帖,就连续登录,直到发出去为止。近一个月来,我每天都要十几次登录。因为我是网络技术盲,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14、亲切而欢欣的联想
选句:
羽裳带着女人,小鸟
回到乡村大世界——重奏童年,少年……
榆钱树上富有的梦
(选自圣歆的《音乐人》)
欣赏:
亲切而欢欣的感觉,在于诗人读图后的联想,是飞回了故乡,去重温儿时美丽时光与伴随美丽时光而来的诸多憧憬。
请体会“羽裳”一词里边,已经透出了欢欣,毕竟是飞起来了,且有“小鸟”(或喻小儿女吧?)相伴。多高兴呀,飞回故乡了。
“乡村大世界”作为央视7台固定节目的那位胖胖的男主持人,我一见他的面容,就从心里喜欢,就不必说他相邀约的那些传奇故事了,特引人入胜(这纯粹是我作为读者的联想)。
动词“重奏”是比喻式活用,没出现的喻体是“乐曲”,没出现的本体是童年和少年时代那些趣味横生的故事。当然后边出现的“梦(憧憬)”,也是本体的外延之一。可以说本体是“犹抱琵琶半掩面”,千呼万唤露出一点点。
最让我共鸣的亲切之感,出自“榆钱”。每逢晚春,辽西北镇境内的小村庄的大榆树上,从未缺席过老李家三成子的身影。那种润润的微甜,坐在树杈上可以吃个饱呢!
2012-11-11于黔中
15、味道,扬起了楚辞
选句: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选自阿四的再写个《音乐人》)
欣赏
1、味道,扬起了楚辞——那可是继诗经之后的诗歌的第一高峰,想一想就为祖国的诗史骄傲;
2、骈体句式,整齐而庄重;
3、对偶的叠字格的运用,声形兼美;
4、最妙是两用比喻,前喻乐曲的雄浑高亢,后喻音域的流转宽阔。
5、前四点贴出后,阿四给我说明:“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谢谢阿四提醒。这个典故我是知道的,却忘了峨峨洋洋之原句。这样看来,最美是“引用”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引得恰到好处,而且是很有智慧的裁剪引用,何况引的是这样美的句子呢?
2012-11-11
[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2-11-12 00:0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