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背景的作用》
我们来看这样一幅画,画的主体是一个奔跑的小男孩,没有背景。
我想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看不懂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不知道他为什么奔跑。因为这是一幅不完整的画。画中缺少必要的补充,那就是背景。
我们可以试一试给这幅画添加背景,不同的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来。
比如在小男孩背后画上蓝天白云,再加上一只风筝,这样一来,这幅画我们就能够看懂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背景,在小男孩前面画上一条乡间小路,远端是l一男一女提着行李的大人,凭直觉我们就能看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替换上很多不同的背景,那样,不同的背景就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而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映衬着主体。如果没有背景,主体的意义我们就无法把握。
如果画面的主体是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同样没有背景,我们怎么会知道小女孩为什么哭泣呢?如果小女孩的身后是一位医生,或者是一片废墟,我们就全都可以理解了。
现代新诗的难解和不可解很重要一点就在于背景出了问题,多数不好的新诗不是没有背景就是背景太模糊,或者背景太复杂,背景互相重叠等等。我们知道,背景可以使画意清晰,意义明确。这是因为背景的出现排除了其他可能,这和诗的表现(尤其是现代新诗)互相矛盾,于是乎,很多人为了让诗和句子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而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模糊背景、抽离背景,去掉那些限指性的词,这样做,张力是获得了,但主体意义变成得含有N多个个可能,这种结果有意义吗?
物极必反!比如说过于注重背景,会把情景像新闻一样说透说尽而失去诗所具有的朦胧美和含蓄美。不注重背景的人最终也会把朦胧和含蓄演变成一团迷雾。
没有背景的画面会单调,适当添加背景会增加可读性,背景太复杂则会令人反感厌烦,往往徒劳无功。但无论如何,这和背景本身没有直接关系,问题在于怎么使用背景,这就是诗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使用背景来为诗服务的。
这是王维的《辛夷坞》,[ft=#ff0000,,]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ft]能看出这首诗的背景来吗?王维是怎么把背景设置入诗的呢?
这首诗有两个背景,一个小,一个大。这和这首诗的特点有关,因为这是一首山水诗。大家都知道,王维是个通才,尤其善画,这首诗的画面感是很强的,从诗的第二句我们就能够读出,我所谓的小背景就是“山”,“山中发红萼”作者把芙蓉花限定在大山之中,我们如果把这首诗当成一幅画来欣赏,那么,我们从画中看到的主体是芙蓉花,背景就是寂静无人的大山。作者用山这个背景来衬托美丽的芙蓉花,而芙蓉花自开自落,无人问津,这正好是诗人的内心写照,这样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大背景,即作者的政治冷遇。
在这首诗里,小背景的山是影影绰绰的,它介乎于模糊和清晰之间,它既没有喧宾夺主,也不和大背景互相干扰或重叠,作者很好地在限指与不限指,在藏与露,隐与显之间找到了位置极佳的平衡点。
《句子的变化》
句子的变化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用词的选择;二是词序的安排;三是修辞的使用。
不能变化或缺少变化的句子是呆句,比如“我是一个兵”。为什么说这个句子是个呆句呢?从字面上看,“我”就是我,“兵”就是兵,词序上也不能倒装,另外,这还是一个陈述句,对陈述的要求就是要简洁明了。
再如“我是一棵松”,“我是一只小鸟”,“我是掠过海面的飓风”,“我的泪是伤心的雨”,相比于“我是一个兵”多出来的变化是象征意义上的,这些句子还是呆板的句子。
我们来看看:
“我很傻”,这是个呆句。“风很傻”,同样是三个字,和“我很傻”相比,明显有了变化的可能。这是因为“我”是具体的,而“风”是抽象的,“我”看不清性格特点,而“风”具有性格特点,是一个象征体。
再看“我傻傻地看着风”;“风傻傻地看着我”,从“我”到“风”,这是多么有趣的变化,“傻傻的我”和“傻傻的风”,“傻傻的看风”和“傻傻的看我”都具有清晰和朦胧的两面性,意思再确定和不确定之间。
“晨光沿着峭壁一步一步向下爬,然后把金色的地毯平铺在田野,夕阳又挨家挨户拍门告别”。句子的变化隐藏在哪里呢?从上面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读到,阳光是变化着的,它有动态的变化,带来光影色彩变化,还有情感的变化等等。
缺乏想象力、平铺直叙是句子呆死的主要原因。
平铺直叙就是硬碰硬,“寂寞的秋风,疯狂地摇撼大树,让漫天飞舞的黄叶来安抚日渐苍老的心”。以硬碰硬的结果,写出来的句子变成了诗朗诵,无法抵达更柔软的内心,形成一种更吸引人的磁力场。
写句子要学会以柔克刚,“秋风不言语,突然加快速度,让大树猝不及防,叶子们呼喊着逃离树梢”。依然是寂寞的秋风,依然是报复性的动作,但是后一种的写法变化更丰富。
《局部大局观》
大局观是围棋术语,意思是掌控全局的能力。一个大局观好的棋手,能从大局出发,考虑投子,这样的人往往能在最后赢你。
换一个角度来说,纵观全局,就不能考虑一城一池的得与失,为全局着想,有时候就得学会放弃。
写诗也是需要大局观的,不同的是,局部也要寸土必争。
既然讲大局观,布局就成了胜负关键所在。布局要合理,要均衡,进可攻,退可守就是最合理的布局方针。
围棋有四个角,四条边,剩下一个中原,两颗子能守住一个角,三颗子能守住一条边,而中原地带,用十颗子也围不出多少空来。中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地方,也是一决雌雄的地方,但是正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中空是最难围的,因为中原地带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四处漏风。所以布局好,就能抢占先机,能在不知不觉中屯兵中原,以逸待劳。
边角瓜分完毕之后,双方就开始逐鹿中原。
在中原地带最忌孤军深入,一旦发现对方孤子,该如何将它抓住呢?首先是断其后路,然后拦截,围堵,或全歼,或逼迫其求活。
诗歌的布局方向在哪里呢?当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一写的题目,该如何着手布局呢?首先是将背景固定下来,然后定调,然后再组织词汇,构思进攻步骤。
布局完毕就可以进入局部的描写了,开头,深入,结尾。
围棋有句古话叫做“一步之差,满盘皆输”。实际上,每一步棋都事关全局,即使有时候必须弃子也是有目的的,但是写诗不是下棋,而像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就像前面说的,发现了对方的孤子,写诗就是把这个“孤子”逮住。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弃卒保帅,而必须要发挥每一个棋子的威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这是事关全局的战役。所以,局部经不起推敲的诗,不可能是好诗,它是败诗。
《句子装修》
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会想到室内装修。而材料,图案,色彩和灯光等等,就是室内装修的主要内容,这和句子的装修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我们都知道,汉语有很多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说穿了就是句子装修,但是很多人只看到装修技巧本身,而对诗、对句子却没有主题构思,因此,在选材、设色上杂七杂八,制约了句子的的表现力,从而影响到意境的生成。
装修也有自己的主题思想,比如说卧室的装修就和客厅的装修不同,不同的主人又会有不同的取向,句子的装修也有自己的主题在,比如表达悲伤,会普遍采用灰色调,表达关怀会用暖色调。这些都是普通的观念,大多数人装修失败是在尺度上拿捏不准,造成剪裁材料时不是过长就是过短,过大或过小等等,导致了败笔的产生。
室内装修将各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对所用材料的剪裁能力就能看出一个装修工的技术,因为房屋是有固定尺寸的,过长或过短都无法对接,句子的遣词用字也一样,字词要用的恰到好处,表达上不过不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修辞手法,才能将它们无缝地粘合在一起,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进而发挥出字词的威力,形成表现力。
在句子的装修过程中,修辞手法是怎么样产生作用的呢?我们来看看下列句子:
“桂美是个女人,” 这是个未经装修过的“土坯句子”。
“桂美是个温柔的女人,” 加上形容词“温柔的”之后,就有了纹理质感了。
“桂美是一个水一样的女人,” 一个比拟,使我们可以从印象中的水去找到桂美给人的那种温柔的感觉。句子因而被修饰一新,和前一个的“桂美是个温柔的女人,”明显感受更深,和头一句“桂美是个女人”比,原始的土坯句子已经再也看不见了。
“桂美是水做的,”
“桂美的笑容是山泉水做的,”
“桂美的心是银河中倒映的月亮做的,”
修辞手法的使用就是在不断地深化我们对桂美的感受,使我们体会到桂美做为一个女人那与众不同的特质,让我们看完句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忘怀,最终使我们对桂美产生向往。
修辞手法就像是沐浴在我们皮肤上的水,温柔而体贴让我们无法拒绝。
“精灵似的小水珠散开,像一段抹也抹不掉的留白,”
‘春天的阳光就像坡上喷着花香的鸟语,”
这是两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句子,当然其装修也是复杂的,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但是,修辞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定,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要限定在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把修辞手法当初看家本领来学习使用是不可取的。诗歌语言要以人为本,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独自发展。
适度,得体的装修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出诗意十足的空间,而过度的装修往往得不偿失。
2009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