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少林酒桶转发国志峰的一组,感觉有意思。少林酒桶的言论很值得人思考,从根本上看问题,不是诈唬的那种,发人深省啊。
我曾经说过,国志峰是个写淡的高手,再次,重复一遍。淡,不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境界。当二者合一,就会有种“四两拔千斤”的效力。现在有很多浓的诗,张牙舞爪,不可一世。本质上,浓是人造的,淡是天然的。淡的彻底一些,就是无,“草色要看近却无”,这就是淡,一种从有到无的过渡。淡是八大山人的鸟,是徐文长的葡萄,一种满的纸上,画着“缺”的东西,这种“缺”会突然大起来。国志峰的诗,或狂,或狷,或邪,或毒,但都撑不破这层淡,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画“有”,画“无”难,淡是一种圆融,调和有无。试看国志峰的诗。
◎像孩子爱他的玩具
姥爷走的仓促
我妈给一对老夫妻跪了十分钟
才把他们的寿材
匀出一副
后来姥姥就幸福多了
她的寿材老早就打完漆好
放在菜园的一角
姥姥没事就打开园门看看
有时正吃着饭想起来
也要去摸两下回来接着吃
死生亦大也。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意味着在世,死意味着终结(至少是肉体上的终结)。这种规律是不可控制的。正因为死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向,才如此迷人。很多东西,必然有其终结点。国志峰这首诗,大而化之,化到最小。以厚重的棺材,代替轻巧的玩具,以轻灵的孩子,代替年迈的姥姥。这种反差,效果甚好。作者善于漫不经心的描绘这一状态,尤其是“有时正吃着饭想起来,也要去摸两下回来接着吃”,很真实,一种逼迫的真实。死是一件不值得考虑的事情,正因为生的不自知,活着的不可控。
◎麦地
麦子早就收走了
零星的麦叶在阳光下卷曲着
年轻的父亲从远处跑来
张合着嘴巴像是反复
喊一个名字
母亲猛地把红头巾
和叉子一起甩在地上
转身跑向父亲
那条河无声地流着
他们在两岸同时转弯
迈着听不见的脚步在秋天的
风里越跑越远
这时我在哪里
我正在翻越一个垄台
我尽量弓起身子
以免被锋利的麦茬划破肚皮
这首诗,打破了所有写父亲、母亲、自己的写法,耳目一新。通篇只是在描绘一个动感十足的场景,父亲的动作,母亲的动作,我的动作,三个动作在麦地里凸起来,很惊心动魄。 那种在赤裸裸而活泼泼的在世感,直抵人心,生命突然就在此爆破开来。
◎蚯蚓
如果我把这只布满皱褶的苹果放在水里直到明天早上
如果它重新饱满被我放在刀子下一圈一圈削去果皮
如果削到最后苹果里的自来水哗的一声喷出来
我也曾蹲在老房子后面切蚯蚓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下午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悯世情怀。不经意中的魄力,运斤成风。与万物同悲乐,地下爱来,俯察这些低微的一切。一颗苹果,一条蚯蚓,一种自省 一种逼迫。生命力,就在此中产生。能地下头来对任何生命予以认可的人越来越少了,悲悯永远是诗人的唯一。
《龙井之四》
我有一个朋友
走南闯北带给我
勇敢
重要的是
她是个女人
她一定曾经
在某个下午
面带倦色坐在
西湖边
品一杯龙井
而我世居北方
关于龙井我也只能
告诉你
我的窗外
正下着雨
这场雨后
就是冬天了
评:淡,如稀粥一样的淡,如秋雨一般的淡,是这首诗的氛围。国志峰是描“淡”的高手,此诗也不例外。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这是这首诗的风格。一首淡的诗,本身就拥有拒绝评论的一面,像话头,一加评论,显得就多余,如坠野狐禅。淡的,是最愉悦的。龙井茶是淡的,正因为淡,才成就了悠远之味;情感也是淡的,正因为其淡,才成其真实之感。结尾很妙,作者不揭示什么,而是直接绕过去,以雨后之冬来结束这一切,旁敲侧击,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手段,它可以尽展其未知。作者不揭示什么,就是另一种更深的揭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