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焚心集》
作者:下午百合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唐风.绸缪》
《昙花》
这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
过了三更
一点子灯火摇摇欲坠
南方的冬薄而透
北方的昏昏吧?
等你睡熟,
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
《失眠》
如何安抚一只内心的猛虎
枕上一片凉滑
远处的海起潮汐了么
温习完春夏
翻了个身
日光翻山越岭地,才赶来过冬
《采薇》
乱我心者,在堤上遍插了杨柳
千帆早已过尽
不看也罢
燃尽了一炉沉香屑
再添上一炉
雨雪霏霏的天气
到了江南
《绸缪》
一幅真迹
设在虚空的帐里
渐渐地情难堪了
墨色着了水
风景就一层层的远了
画卷里的良人
已退回了梅边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诗经》是我国文化源头之一,因为文字的进化,绝大多数《诗经》里的诗,一般人需要通过注解才能够读懂。经过两千多年沉淀的《诗经》,自然散发着古朴的人文气息。而“风”,无疑是最受世人喜爱的,其中“情”的元素,用孔老夫子的话来说,即“思无邪”,《诗经》中有关情的诗篇,更是干净的令人唏嘘。
看过不少人以《诗经》为背景而写的诗, 但是,真正能写出《诗经》味道的人并不多。两天前,下午百合在红颜发表了一首小组诗《焚心集》,读后的第一感是,写的太美了!
说诗写得美,这是很容易的,但是,美在何处?要说出来,不容易。我们知道,目前,《诗经》的味道,是经过漫长光阴沉淀而来,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四言诗(用四个字表达一句话),这种束缚对今天开放的新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要用发达的现代文字语言营造出古朴的《诗经》味道来,没有长期的文字浸润是难以实现的。
下午百合以《诗经.唐风.绸缪》 中的一节作为《焚心集》题引,《焚心集》,“焚心”,一种煎熬的精神状态,这和题引的欢喜氛围是相矛盾的,这也许是起的反调。
说实话,读完四首诗,作者的情感线索是朦胧的,而作为读者的我,则完全在阅读过程中被写作技巧征服,应该说,这是以技巧营造出来的“新诗经”。
四首诗笔法一致,笔调一致,经营也一致,总体来说,是一唱四叹的格局。我们来看,每一首都是,前面浓情,中间过度,后面一笔化开。
比如第三首《采薇》。
《采薇》
乱我心者,在堤上遍插了杨柳
千帆早已过尽
不看也罢
燃尽了一炉沉香屑
再添上一炉
雨雪霏霏的天气
到了江南
比如第四首 《绸缪》
《绸缪》
一幅真迹
设在虚空的帐里
渐渐地情难堪了
墨色着了水
风景就一层层的远了
画卷里的良人
已退回了梅边
比如《昙花》
《昙花》
这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
过了三更
一点子灯火摇摇欲坠
南方的冬薄而透
北方的昏昏吧?
等你睡熟,
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
比如《失眠》也是
《失眠》
如何安抚一只内心的猛虎
枕上一片凉滑
远处的海起潮汐了么
温习完春夏
翻了个身
日光翻山越岭地,才赶来过冬
前浓后淡,中间加色的是过渡,由浓而淡,这是一种水墨画的韵致,比如《绸缪》
《绸缪》
一幅真迹
设在虚空的帐里
渐渐地情难堪了
墨色着了水
风景就一层层的远了
画卷里的良人
已退回了梅边
这首诗,我们看不到情感的真实,只看到水墨围绕着“难堪的情”一层层散开,帐是虚空的,梅是模糊的,良人是模糊的。
我们再看《采薇》
《采薇》
乱我心者,在堤上遍插了杨柳
千帆早已过尽
不看也罢
燃尽了一炉沉香屑
再添上一炉
雨雪霏霏的天气
到了江南
心乱了,乱我心者,遍插杨柳,杨柳不具体,千帆过尽,帆也不具体,沉香燃了一炉又一炉,也不具体 。雨雪靡靡的天气,到了江南,到江南来做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了。
而《昙花》的摇曳不定就更特出了。
《昙花》
这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
过了三更
一点子灯火摇摇欲坠
南方的冬薄而透
北方的昏昏吧?
等你睡熟,
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
“这”,是肯定的,而“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这一连串的动态描绘使得“寒夜”的情景是那么的恍惚迷离。三更过了,灯火“摇摇欲坠,”南方的冬“薄而透”,北方的“昏昏”吧?这样的描写还能用“这”字来囊括吗?而结尾的虚拟,昙花将开未开,更是令人不知所措。
四首诗,作者采用“浓起淡收”的笔法,从效果来看,这是得了水墨神韵,这种水墨神韵又反过来映衬情愫,形成一种低迴,加长了气息,并且,作者在主题叙述上采用了“点式扩散”,仅仅只是交代了一个细节,比如《昙花》,浓浓的夜色只是陪衬之景,夜色描绘的越浓重,对昙花的描绘就越不用花笔墨,到最后只需轻轻一点。比如《采薇》,前面大笔墨描绘失望之情,到最后却轻描淡写地点出“到了江南”,实际上,这是倒装句,但如果把“雨雪靡靡的天气,到了江南”放到开头,味道就全没有了。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点式扩散”,倒装之后,画面效果就有了一个纵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同时获得两个画面,一个是带着期望的雨雪靡靡,一个是失望中的雨雪靡靡,这样一来,来时雨雪靡靡,去时也雨雪靡靡,诗中“千帆过尽”的忧伤就平添了一倍。
我们再来看这些句子,
一幅真迹
设在虚空的帐里
渐渐地情难堪了
墨色着了水
风景就一层层的远了
画卷里的良人
已退回了梅边
这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
过了三更
一点子灯火摇摇欲坠
南方的冬薄而透
北方的昏昏吧?
等你睡熟,
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
燃尽了一炉沉香屑
再添上一炉
雨雪霏霏的天气
到了江南
这些句子和“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样的情感朴素,同样的安静倾述,同样的气息绵延!
经过数千年惨淡经营的中国诗歌,该如何继往开来,让参天大树发出新芽?不管诗歌如何演变,但《诗经》永远是梦开始的地方。两千多年的,文化不发达,文字的表达能力有欠发达,然而,正是这种种不发达,《诗经》才最大限度地保留着质朴的面貌。因为语言有表达需求,修辞的发展是必然的,修辞一边为诗歌丰富语言和表达,同时又在挤压质朴语言的生存,人既有求新求变的需要,也有怀旧的一面,就的东西容易使人感觉乏味和麻木,然而,随着环境变迁,以及人的一生总处在一个得到和失去的状态之中,我们得到了知识,失去了童年,我们的到了财富,失去了健康,我们赢得了未来,又失去了亲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还是比较念旧的,因为得到的永远也比不上失去的。旧,是一种积累,时光越久远,积累越深,到了一定程度,就算很普通的事物也会引发无限的情思。当然,《诗经》不仅仅只是古典文学的一个点和面,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将读诗作为日常功课,以美好的诗来养育心灵,陶冶情操,在任何时候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是安顿心灵的最好场所。
平时我们说,文字只是符号,文字符号是开启心智的密码,这个密码不是人人适用的,读者通过一首诗,要进入作者构筑的情景中去,需依靠读者自身的多种积累,读者心里必须存在一种等待被唤醒的东西,而作者则是在唤醒方式上努力,关于诗歌,所有的问题均从这个点扩展开来。诗有两种基本写作,比如乐府诗集里的诗,大多数都是原生态的自咏自唱的创作方式,而当诗有了普遍的社会功能之后,诗歌的创作就会变成带有目的性的写作,这种目的性随着人文环境的形成已经文化活动的加剧而越来越趋向普遍,拿今天来说,无目的诗歌创作已经非常罕见了。诗歌是心灵的写照,过度的目的性写作必然损害诗歌的纯洁性,一旦诗歌的纯洁性遭受质疑,对诗歌来说是致命的。所以,无论是出于传统或反传统,无论是功利或非功利,今天的写作都是一种对抗性写作,这种对抗性反映到诗中,就是不安和躁动,有的诗歌甚至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丑化诗歌的现象随处可见。
有的人在对抗的夹缝中写诗,比如下午百合,她的诗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倾向先锋性质的,一类是倾向传统的。
记得在论坛和百合交流时,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说,她的一些先锋性质的诗,已经写的无懈可击了,而我读那些诗,却总感觉好像是进了别人家,我说的是一种不自由感和非人性化环境。我的本意是,假设一首诗是一个家,我请客人来家里做客,如果我的环境是人性化的,是充满情趣的,而不是傲慢的,高高在上的,那么,客人在我的家里就会得到放松,而不是拘谨。当然,环境的布置存在个性化问题,但是我觉得,个性的东西也应该能得到客人的好感,而不是被人视为怪癖。
下午百合的《焚心集》,在我看来是一次拥抱传统的胜利,来看《诗经》中的例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首先,我认为,《诗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阅读《蒹葭》时,这首诗始终都笼罩在《诗经》这个大背景里,感觉诗中的蒹葭,白露,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中央,等等都是诗化了的符号和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首诗成型的时候,是这首诗情绪最浓的时候,创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不平,但是,经过漫长的光阴磨洗,诗中的心跳我们虽然能感觉到,但是冲击力已小到乌有。我们今天去阅读《诗经》,基本上都属于情怀阅读,没有人会像对待新诗一样再去挖掘《蒹葭》可能存在的延伸辐射和背景涵义等等,除非你是专门去研究《诗经》,因此,阅读《诗经》最终得到的是洗礼,朴素情怀洗礼。我们换一首来阅读,也不会有太大区别。
《焚心集》,四首诗,可以看作是四次释放,来看看她是怎么释放的。以《昙花》为例。
《昙花》
这漫漫铺开来的浸在水雾里的寒夜
过了三更
一点子灯火摇摇欲坠
南方的冬薄而透
北方的昏昏吧?
等你睡熟,
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
这首诗的前五句,作者在着力地描绘寒夜,比较冷暖,这是在积蓄能量。之后两句默念,等你睡熟,等你睡熟,昙花就要开了,结束。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番无始无终的絮语,没有因,也没有果,冷暖在哪里?悲欢在哪里?困顿和解脱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作者在一番蓄意的描摹之后突然将情绪转移到‘昙花’身上,所有的情态就更加迷离了。我们知道,昙花有一瞬之美,用读现代诗的心态去阅读昙花,肯定会产生许多丰富的联想,进而去判定之前种种可能。但,这首不会令人无端去猜想,因为在昙花出场时已经把气息酿出来了,并且,这气息是洁白的,洁白的气息不绝如缕,包围着你,使你深陷其中,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忆起《诗经》的味道,诗中的情景就像也经历了时光沉淀,焕发出古典情境之美。
四首诗,作者均采用了类似的“晕效处理”,这样的结尾构思巧妙。看似不痛不痒,实则拨云化雾,正是现代诗中四两拨千斤惯用手法。我们再来看《绸缪》。
《绸缪》
一幅真迹
设在虚空的帐里
渐渐地情难堪了
墨色着了水
风景就一层层的远了
画卷里的良人
已退回了梅边
起笔新潮,但是,陈设在空帐里的真迹,以及请难堪了的人,和《昙花》一样,省略了许多必要的交代,“墨色着了水,风景一层层远了,”一如既往的迷幻,但此等笔法散发出来的气息,足以感染读者了。同样,这首诗最有意思的来自结尾,“画卷里的良人,已退回了梅边。”和“雨雪霏霏的天气,到了江南,”一样,看起来结尾毫不起眼。
整首诗,作者硬生生用文字给我们画了一幅水墨画,在虚空的帐中,安放着一幅画,看画的人情难自禁了,这幅画也许还在构思之中,也许已经描绘了一半,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画卷里的良人,已退回了梅边。”作者在这里偷梁换柱,良人退出,画境转换成实景,且在梅边。这个“梅边”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什么叫“梅边,”,那就是不即不离的位置,人是主体,梅,可见半枝,这实际上还是一幅画。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3-1-21 23: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