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11|回复: 24

读穗穗谈诗随笔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5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穗穗的谈诗随笔引起了我的兴趣,上论坛总要打开读些条目。这些随笔短语读来既受益,也有触发,现按照一贯阅读习惯做个阅读笔记。谈谈看山个人对一些话题的看法。穗穗帖中的随笔,一些是阅读随感,一些是交流短帖子,这里的短贴算是参与的交流吧。也欢迎喜欢阅读思考得诗友们就一些问题各抒己见。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这句话让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很舒服,犹言诗才是艺术的本宗。这句话在看山的理解,应该是各种艺术都是思、情、趣三位一体的东西,道出了艺术根源和本质上相通这个道理。这句话也可以逆向阅读,诗的本质应该是艺术,这是符合逻辑的,否定这一本质,就会产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非艺术”矛盾。所以,在诗的本质理解上,我认为诗是艺术。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看似有定论的对诗的理解进行修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诗是语言的艺术”这个看法,这句看似毫无问题的看法,其实大有问题。作为艺术中的一种,诗固然以语言为媒介,正如雕塑要以石头等为媒介,书法要以墨汁为媒介一样,然而,雕塑却不是石头的艺术,书法也不是墨汁的艺术。诗的基本元素应该是意象和它的组合方式,书法和绘画的基本元素应该是线条和线条的组合方式,雕塑也是一样。这样的理解,会加深对诗与散文的区别的认识,他们的基本元素不同,诗有诗特有的艺术本质,在所有语言媒介中,诗尤其具有显得独立。掌握了三千常用字,或者可以阅读散文的读者,常常会遇到读不懂诗的尴尬,原因也在这里,在诗作为艺术与散文本质上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看山忘水 于 2013-2-10 21: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2、诗与哲学的关系。穗穗讲的两个圆心不重复的圆圈互相覆盖的部分,是哲学与诗的交叉处(交集),这个说法很简明易懂。由于诗本身就是思情趣三位一体的艺术,诗不能缺少思的成分。毫无疑问,思得越深越开阔,对写诗越是件好事。诗人勤学多思,可以避免诗中得浅见,鄙见,歪见。这也是诗外的功夫之一。但哲学毕竟与诗是两个领域,单靠一堆哲学见解的语句堆叠成诗,也难成就诗佳作,因为它缺乏诗歌基本元素,思的材料没有处理成诗的材料。
        一些重思的诗歌作者,看重了语言是思维加速器,诗语言是思的超级加速器这个特点,以诗替代哲学,意图探究世界或事物的神秘性,乃至接近终极理念。在做得好的,充分发挥了诗的艺术特质的诗人那里,产生了不少佳作。一些诗人那里思辨作为一种诗的系统建构方式,很有效,在于他们没有单靠哲思的句子堆叠成诗。


[ 本帖最后由 看山忘水 于 2013-2-10 21: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3、诗是语言的游戏,有这样的说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有人这样强调。咬文嚼字地认真一番,就会发生争执。广义地看,把诗歌成为游戏也未尝不可。罗丹在雕塑,与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都有游戏的成分。但显而易见,艺术行为和玩乐毕竟有天壤之别。写诗也是这样,随随便便写一番玩玩,发表几首陶醉一下,和作为艺术去施展毕生才华,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不单是写作态度问题,也有诗歌艺术的理解深浅和写作能力问题。凡艺术都是高级创造活动,需要特别的才华和深厚的后天修为,单单玩玩写写是搞不出什么层次来的。

[ 本帖最后由 看山忘水 于 2013-2-10 2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456、语言的神秘性。近代语言学和符号学让我们更加关注语言本身。语言的令人敬畏和神秘性在于,从人类文明发端历经全过程到现在,语言已经不单单是字典词典意义上的东西,是工具,它自身携带了大量的复杂的文化信息,长波短波,其中未能被我们察觉和把握的信息,往往具有神秘性,以至于我们用笔尖随便在一本书上扎一个洞,然后把每页上刺中的句子连接起来,似乎都会传达出某种出人意外的信息。这种情况在哲学家和诗人那里情形迥异,哲学家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推演的时候,往往不像诗人那里为遭遇语言的启发而惊诧,已至——按照诗人的话语气质——说“语言自己在说话,我只是聆听或记录者。”越是具有天分的诗人越是会发生这种情况,灵感和笔下如有神助是这一说法的原版。也有人推崇语言的加速器作用,试图在不停的写作中假语言之力产生创作奇迹。
        如果国王总要为自己的出身神化一番,艺术王国里的诗人也有神秘主义的偏好,可事实上语言并不是自动说话,在一个才智愚钝的人那里和富有天分的人那里,“语言自动说话”的情形完全不同,在前者那里几乎会”失语”。可见其因人而异,说明语言在意识和潜意识里发挥的作用,乃是不为作者了解的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的发生机制。


[ 本帖最后由 看山忘水 于 2013-2-10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8、在《读诗的艺术》里,一再强调:要把诗当诗来读。因为诗歌,在某个时代或时期里,有时被我们附加了太多的意义,譬如: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诗让许多类似的比喻成为了可能。 (引)
       我们诗坛的特点,是写诗的人多,懂诗的人少,“不把诗当诗读”,好诗读不懂,良莠不分,甚至颠倒好坏的判断。对应的是“不把诗当诗来写”,各种非诗成分充斥其中。无产阶级平下中农普通大众的代言人马克思也不得不坦言:欣赏音乐需要有音乐的耳朵。诗也是个特定的领域,进入其中要有相应的艺术资质和能力。话语虽多不及诗,我们诗坛上很多批评和赞许都与诗无关。
       诗的妙处在于,他包罗万象,各种题材都可以为诗,但前提是各种题材都经过诗的处理。任何题材对诗而言都是材料,而诗的好坏看处理的方式,就是说艺术创作活动成败的问题。很好理解,诗的好坏一般无关题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910、诗与理论。诗评家、读者、诗人构成的诗界之中,诗人是实践派,却也不是蛮干派。就我所知,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人们,无不是读书的巨人,其中当然不少理论方面的书籍,在他们的书简和文章中都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阅读情况。事实上他们很多都是某种诗歌和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这到不是诗人除了写诗还偏好于搞理论,实则他们假若没有对于诗歌艺术的独到见地,也不可能创作出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来。认识(理论是一种认识体系)指导实践,有多高的认识就有多深广的艺术层次。一知半解在任何领域都难有什么作为。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不过被一些写诗的懒汉以各种理由无视了。稀里糊涂写着诗,纠结于各种似是而非的“问题”,其实很多问题都被前人解决掉一千年了,只是他们不曾读过而已。
       我们诗坛也有泛诗化,泛理论化的兴致,谈风很盛。其中外说横见也层出不穷,各种小儿科的理论流派大旗也漫山遍野,让诗坛成了令人生厌的迷魂阵。也难怪一些诗友厌憎诗歌“理论”。当然,看这类理论越看越糊涂,看真正诗人的理论见解,却如醍醐灌顶,往往有一句话点破迷津之效。
       理论终究是个好东西,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创作经验的总结。习武者没有能自己在后院胡踢乱打可以成为高手的,要有名师指点,从基础做起,继而学习各种高深武学套路,乃至后来有能力自创武学,成门立派。诗歌领域也是一样,不学则乏术,无术则乱搞,一套少年拳打来打去也难有进境。即便模仿几下高人姿势,也是拉个花架子,终归不得要领,修为上差得太远。


[ 本帖最后由 看山忘水 于 2013-2-10 21: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12、诗的大众化。让某种艺术“大众化”的确匪夷所思,不知是哪个混球提出来的。真想请这位善媚的哥们拿首诗给他老妈读读,看这位“大众”能不能接受。这类不切实际的胡言乱语竟然还有一部分支持者,更是咄咄怪事。
    大众可以去看以嘲笑农民和残疾人个搞i怪,或者打情骂俏的二人转,去看肥皂剧,何曾要求诗人写些让他们欣赏的诗呢?我们诗坛一直以来有股蓄意拉低诗歌标准,降低诗歌门槛的力量,我敢肯定地说,这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粗浅的诗歌写作要获得承认,想来想去唯有这个借口最合适。
    诗人作为自由写作者,上不看官员眼色,遵命写作,下不看大众口味,取媚邀宠。他的神是艺术圭臬。历史上曾经有个陈老久,大字不识,写了很多赞美诗,当时这种白丁诗人也很多,闹来闹去也不过一场闹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3、抒情诗问题。随着浪漫主义在诗歌中退场,抒情诗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从诗歌发展的脉络看,现代诗取代抒情诗后,诗也由主情变成主智了。情固然没有在诗歌中完全退场,但也不再以那种夸张的口吻出现了,情的复杂性也在诗中呈现出来。它的合理性在于,感人的至情未必需要以夸张的语气表达,事实上“啊!……”这种抒情方式所适合的情感表达也具有其局限性。但诗歌的抒情问题,却在诗的技巧层面上值得关注,拿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看,如果换成现在流行体来写,很难取得那种艺术效果。诗的无趣之处在于,某种流行的写作借助圈内和刊物认可来成为主流,也造成了诗美的单调和干瘪,诗不再是个百花园,成了某种千篇一律的分行,已经不是一种健康的诗歌趣味和风气。作者们为了得到认可,带着时代镣铐和至酷去写作、发表,写作已经不是以艺术审美为旨归,也失去了自由。我们现在诗歌作品异常丰富,但诗美却异常单调,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单纯以读诗的乐趣而留在诗阅读圈内的读者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情况很糟。糟的不是失去“大众”,而是原本有读诗兴趣和品位的那部分。
    谈某种诗风格是否时髦,是个很轻佻的事。而一位越来越走进窄胡同的名诗人也曾以另一种方式跟我表达过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看山忘水。谢谢如此精彩的读后感言和体悟。斟茶,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7、诗和误读。诗被作者写出,就脱离了作者的掌控,作为文本客观存在。阅读中就存在正解和误解(误读)。非但现代诗的情形如此,我们古代的诗词也被“误读”过,读者就是那些制造文字狱的帝王和奸臣,可见诗的误读在我们这里是有历史的。回到诗本身来说,误读可能是偏离作者本意上的,也可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写作策略,成为一件作品的内涵丰富性的写作方略之一。这在有些作品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作者那里,造成作品歧义性,在接受层面产生误读效果,可能出于诗歌品味、外在的压力和道德上的考虑等几种情况。诗之所以可以无限地触及各种题材,全依赖诗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而对一些禁忌题材上,诗人也可以做得游刃有余,既避免了题材本身的滞重和危险,又拓宽了诗的艺术领域。浪花正是溪流处理障碍物的结果。但是否始于运用这种方法,却是有其道理的。意大利政治高压时期,隐逸派诗歌艰深晦涩的风格,也是一种安全策略,但若现在依然在这般写就显得没有道理了。各种诗表现方法的出现和运用也是有背景有讲究的,不独是一种个人兴趣和风格喜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穗穗茶,共饮!十分感佩你的博读深思,让昏昏欲睡的我有了兴致。
你博里的外国诗人作品集很好,收藏了,方便阅读。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22、手头刚好有本新购的《西方正典》,译林版的。刚在亚马逊拍回,才开始读。
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中,表达他的意愿:“每个人都会有或应该有一份荒岛书单,以防哪天为逃避敌人而栖身海岛岸边,或是劫后余生之际要以静心读书来打发时光”。
妙得要死!这个想法我还真有过!
流落荒岛,渺无人烟,鼹鼠般穴居度日,如能有足够的好书相伴,加之有果腹之食,似乎也不算糟糕到家。在内心干瘪的人流中活着,那份寂寞早已领略、习惯喽。呵呵。
世界和人生,不外乎那么点破事儿,和尚尚且能鄙弃,我有什么在意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烹饪大师与一个美食家是绝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渔郎呢?还需要一个提供原料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