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打火机

【无意象练习】《小男孩》《小女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练习活动,去年好像弄过一次吧。
诗歌练笔,无意象练习,对诗歌语言的原始语言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3-3-20 23:35 发表
这个练习活动,去年好像弄过一次吧。
诗歌练笔,无意象练习,对诗歌语言的原始语言很有帮助。

你说的对,你真圣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喜欢写可以等这两个临时活动结束后开始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3-3-19 16:28 发表


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 ...

对于这样的理论,你从来木有将之运用到诗歌跟帖评论中。。。这个要提出严肃滴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3-3-19 16:28 发表


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 ...

仿象,兴象,都有一个”象”为主轴,怎会是无意象,写作为何要借象摹形,其用意就是借象联想,所以凡有具象事物的字词,都是可联想的意含,也就包含所指和能指,那样就不能称之为无意象了
当然,这是我所理解意象的作用,阳光光參考考
问早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3-3-21 01:02 发表

对于这样的理论,你从来木有将之运用到诗歌跟帖评论中。。。这个要提出严肃滴批评!!!


你的意思让我理论联系实际,这很好呀。俺以为大家都明白这个而已了。我找个案例来说说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3-3-21 10:36 发表

仿象,兴象,都有一个”象”为主轴,怎会是无意象,写作为何要借象摹形,其用意就是借象联想,所以凡有具象事物的字词,都是可联想的意含,也就包含所指和能指,那样就不能称之为无意象了
当然,这是我所理解意象 ...


无意象写作练习并不是说写作必须无意象,而是企图去说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修饰,如果再对意象进行修饰,我们将自己消解感受和所要呈现的事物,会出现一种被称之为“纯粹的文字美”的现象。更容易导向伪抒情的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苏绍连《无意象诗‧论》

──意象如何?如何无意象?
(全文刊于《吹鼓吹诗论坛十三号》,并同时刊于《新地文学》2011年9月)

一个诗派的形成,往往是作品和理论同时进行,不断修正,不断展延,以求蔚为风潮;一个诗派的形成,往往也受到传统守旧派部分人士的攻讦、排斥以及围堵;一个诗派的形成,最大的阻碍是偏见墙太高、智慧门不开,以及没有足够的作品证明。一个诗派形成了,其诗观便不会死亡,能与其它诗派的诗观并存,诗派本身不会排斥另一个诗派,这样的诗坛才会像百花盛开的花园。

「无意象诗派」,一个崭新的诗创作派别名称,但它的作品早在某些诗人出现过,故而不必讶异,也无须欣喜,只是诗学理论似乎未跟上它、发现它。它的理论目前似乎搜寻不得,现在,我们愿意为它粗略描绘一个雏型,等待学者专家来修正。更重要的是,我们呼吁诗人用创作来实践,只有作品才能建立「无意象诗」的诗学。

一、意象的根本源头是「形体」

为了让本文所提到的关键名词有一明确的意义范畴,首先必须做出以下的解释:

(1)、「物」:为有形状的物质实体,本文以「形体」称之。
(2)、「象」:事物的征候迹象、感官上的感觉,本文以「现象」称之。
(3)、「形象」:形体与现象结合所造成的印象,即是「形象」。
(4)、「意象」:形象经由人的意识(知觉情感)转化为语言的陈述后,始成为「意象」。

以文学的立场,简单综合说明如下:「意象」是在人的意识里转化,透过语言才存在的,它来自于人类的感官统合后的「形象」,而「形象」的组成元素主体是「形体」和其所附着的「现象」。「现象」得依附「形体」才得以在现实中呈现;「形体」是所有「现象」发生的源头。若无形体,则现象飘忽无所是从,最终变成了一般的概念,也成不了形象,无形象则产生不了意象。故挖根溯源,意象的根本源头即「形体」─「物」。

二、诗是靠着「意象」壮大起来的

2005年9月出版的《吹鼓吹诗论坛》创刊第一号,封面为布袋戏偶,说来正巧,年底新闻局举办的「全民show台湾」台湾意象票选,活动于2006年2月15日截止,在美国以英文版上演的布袋戏,最后十天打败台湾第一高峰玉山夺下冠军;另外101大楼、台湾美食及樱花钩吻鲑也入选前五名,新闻局确定把这五大意象,做为国家形象宣传的基本元素,公开征求这五大意象的图像。《吹鼓吹诗论坛》创刊第一号的封面也可做为宣传国家形象的第一先锋了。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意象」无非就是「可以看到或想到的事物,经由个人现实经验的投射,而能引发出相关的意义和情感」,比如说,看到或想到布袋戏,由于个人的台湾经验,不禁会想到台湾、疼惜台湾,这时,「布袋戏」的形象(布偶,加上其表演时的配乐、操弄手艺、口白声音…等)就可以成为可以显现台湾意象的元素。

长期以来的诗坛,诗人们的创作,终其追求,大多是在寻找最适合于主题而能于诗中形构意象的元素,另一方面,评论家们,在其诗学理论或诗评赏析更是离不开意象的探索,在象征和隐喻之间,转出意象背后的意义及掀开意象内层的情感。
的确,诗是靠着「意象」壮大起来的。

三、形象经由意识转化成意象

 1、形体与现象组成形象

意象是什么?诗坛早已有众家的界说,比如,最能代表诗界的看法者,是简政珍教授的意象思维理论:「形象经由意识转化成意象。诗是诗人意识对于客体世界的投射。意象是诗人透过语言对客体的诠释,是诗人的思维。」

他这段话里,可以分析为两个论点:
a、意象的来源是「形象」,「形象」须由「意识转化」才成为「意象」。
b、诗人的「意识」和「语言」决定意象的形成(投射或诠释模式)。

第一个论点相当重要,它是「无意象诗派」舍弃意象的论说依据,亦即先有意象的界定,相对的,才有无意象的界定。意象是怎么来的?底下用箭头说明意象的形成过程:

客体世界的「象」(事物的形体与现象)→将形体与现象组合而可以呈现的「形象」→再由诗人的意识将「形象」用语言文字转化为「意象」,产生所谓的「心理上有形象的图画」。

世界万象,有实体依据的「形体」才可经由描绘而呈现为为可视可见的「形象」,它是属于视觉上的作用。若是少了实体而只有「现象」的「象」,则描绘不出何形何状,难以成为可见的「形象」,例如那些气味、温度、情绪、声音、方向、动作、软硬、大小、圆方、黑白...等属于听觉上、味觉上、触觉上、意觉上的现象者。凡是无物可依,不能确切描绘者,「象」也只是「现象」时,则不称之为「形象」。故而,我们确立「形象」是这样构成的:


(形象←(现象←(形体)→现象)→形象)


在这个图里,形体是种子,现象及形象皆由形体萌生。现象是形体之上的征候、给人感官上的感受。没有形体,现象魂飞魄散,不知是何。

「意象」如何形成?是「形象」经由人的意识(知觉情感)转化与语言陈述后才产生意象的,它变得可能与真实世界的形象不一致,有些会变形、改装、重组、修饰、填补或剪裁,并运用比喻、象征、并贴、暗示等技巧,在语言叙述的形式中,才形构了所谓的意象。在创作与阅读上,「意象」可分为三种:(1)、作者创作时心中的意象,但不一定会原封不动写在文本里。(2)、文本里的意象,是由作者写出来的。(3)、读者再添设的意象,文本里本来没有,读者自行依据某些句子臆构而成。这三种,是不一定等同的。本文谈的「意象」,是要放在第二种,用文本为依据,在文本上解析意象。作者及读者心中想想的或添加的,都须放两边。

形象是由形体及其依附于形体上的现象组成。比如说,「温文儒雅」是现象,若诗作文本里没表明是指什么,则无从绘出形象;设若其形体在文本里表明是指一只老山羊,则我们就可绘出一只有着温文儒雅形象的老山羊了;若是文本里表明是指一位老诗人,则我们也可绘出一位温文儒雅形象的老诗人了。更进一层的,设若这些形象经由作者的意识转化后,用语言文字书写出「老诗人像一只温文儒雅的老山羊」,则是一个意象了。

以诗作的例子来看,「梦」是一种意觉上的现象,「穿越而过」这个动作本是一种视觉上的现象,若无物可依时,则也是经验留下而成为的意觉,这两者均无实体,故无法经由描绘而显现可视的「形象」,只能凭空感觉,无根无据,模糊而不能由人的意识转化成为心理上有形象的图画。「人的胸部」呢?它是有形状的客观实体,它可以经由描绘再加上其曲线形状等现象简简单单地成为「形象」,诗人只要再透过其创作时的意识作用,也可很容易地将之透过语言的描述转化为「意象」。

所谓「意识转化」的技能,其实就是创造意象的技能,意即在作者的知觉情感运作下,选择所要的「现象」与「形体」,将之结合为「形象」,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梦」「穿越而过」(现象)和「人的胸部」(形体),再经由诗人的语言文字巧思斟酌之后,即成为这么一个有美妙意象的诗句:

有梦从她的胸部穿越而过   ──商禽的诗句

从这样的例子,我们对于意象的生成,应已有个明确的了解,即意象的依据是形象,形象的构成基本要素,一定要有「形体」,若单纯只有无实体的「现象」,是组构不成「形象」,当然更不可能转化为「意象」了。底下这个诗句,很容易被误视为有意象,但它却是无意象的诗句:

在哭泣与欢笑的缝隙    ──商禽的诗句

「哭泣」、「欢笑」都是情绪上的现象,但若是没有「脸」这样的形体,要如何形成一个可由心眼看到的图画?或许你可以臆想,是墙壁的哭泣与欢笑,不一定是脸,但墙壁不就是一种形体吗?另一个名词「缝隙」,是现象还是形体?基本上它是现象,得依附某种形体才能存在,只要它没有在形体上,是根本描绘出来的,也形成不了心理上的意象图画。
回过头来看商禽的「有梦从她的胸部穿越而过」诗句,如果把其中有形体的语词拿掉,成为「有梦穿越而过」,则是一个为无意象的诗句,或是把「胸部」替换没有形体的语词,例如「贫穷」好了,就会成为:

有梦从她的贫穷穿越而过

这也是无意象的诗句,全是现象,梦是现象,贫穷是现象,穿越而过是现象,没有一个是形体,就连「她」也是一个未确切的指称代名词,不知是何形体。毫无疑问的,从这里,我们得到探讨「无意象诗」的第一个简单的结论:「无意象诗」是指诗中没有形体的诗。就如夏宇这首诗:

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爱
足够的温柔和狡猾
以防 万一
醒来就遇见你
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骄傲
足够的孤独和冷漠
以防 万一
醒来你已离去

──夏宇诗作〈冬眠〉

2、意象与无意象皆是书写的产物,必须在文本里分别

有人依据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来谈文学的意象,把意象的发生涵盖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意觉」之内,即把这些感觉都当作意象。这种说法忽略了文学上所谓的意象是必须先有形象,形象必须有形体为骨架,神经科学的理论只是取了主体感官的感觉却丢了客体的形体,并且忽略了诗人的语言形式的诠释,结果像是绑架了文学,逐渐把文学上的「意象论」带往一个缺乏文学性的地方去,那个地方不需要透过语言对客体的诠释,只要人的感官及其觉能,忘了文学创作与展示的媒介在于语言文字,作者及读者是凭借语言文字才得以在意识的转化下产生意象的。

简政珍在〈诗人的凝视〉一文里也说过:「形象和语言交融成为意象。意象是书写的产物,藉由语言而存在。」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是辨别文学意象与非文学意象的试剂,一个文学性的意象,是离不开用语言文字来思索和形塑的。检视文学上的意象,得回到作品文本,从文本中解析出意象的元素。文学上意象的形成如前述:「意象的来源是形象,形象由形体及现象构成,须由意识转化才成为意象」,那些感官上的觉能只算是现象而已。故而我们对于形象的元素再分类如下:

a、主元素:视觉上的「形体」
b、副元素: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意觉等感觉上的「现象」

一个确切可以形成心理上图画的意象,它必然由形象转化而成,由形象的主元素「形体」来支撑,现实世界万物皆有形体,它可在视觉中保有原本的样子,但它也可在心理上并组或扭曲变形,变成心理上的图画──「意象」,而那些副元素「现象」只是意象的辅助,可有可无,副元素若没有依靠形体,它算是一种伪装的意象:「伪意象」,而不能自成为真正的意象。大陆学者陈晓明的《本文的审美结构》书里提出「语象」的论说,其实就是指这些主元素和副元素的陈述话语,认为「物象包含在语象概念中,意象则由若干语象的陈述关系构成」,话是没错,但概念上的语象,若文本不含物象,只有依据现象(能指词)再用概念去转化为「存在视象」,而说是有意象,那么这样得来的意象只算是心里猜测的「伪意象」,不是真正完整的意象含意。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可以再为「无意象诗」的探讨得出第二个结论,即:「无意象诗」不得含有视觉上的「形体」,但可包含其它感觉上的「现象」。

举另外一个前后对照的诗例,白灵有一首五行诗〈钟摆〉,原发表于联副报刊时是这样的:

左滴右答,多么狭小啊这时间的夹角
游入是生,游出是死
滴,爱才黎明,答,欲已黄昏
滴是过去,答是未来
滴答的隙缝无数个现在穿越而过

这是一首标准的「无意象诗」,诗中全是感官上的现象,除了现象还是现象,「听觉」上的有:滴、答,「动觉」上的有:左、右、游入、游出、穿越而过,「意觉」上的有狭小、时间、夹角、生、死、爱、黎明、黄昏、过去、未来、隙缝。其中的「夹角」,它附着于概念性的「时间」上,并没有物体可以做为描绘其形象的依据。
白灵在发表后把这首做了几处更改,反而变成了一首有意象的诗(见白灵诗集《五行诗及其手稿》第35页),他在第三行改成:

滴,精神才黎明,答,肉体已黄昏

这么一来,有了「肉体」这个形体,不管它是环肥还是燕瘦,「肉体」一词己足够在意识转化的作用下,加上「已黄昏」这个现象的辅助,而成为一句动人的意象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光參考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论点相当重要,它是「无意象诗派」舍弃意象的论说依据,亦即先有意象的界定,相对的,才有无意象的界定。——————这点,无疑的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的,从这里,我们得到探讨「无意象诗」的第一个简单的结论:「无意象诗」是指诗中没有形体的诗。就如夏宇这首诗:

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爱
足够的温柔和狡猾
以防 万一
醒来就遇见你
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骄傲
足够的孤独和冷漠
以防 万一
醒来你已离去




————————————这个也是对的。我与你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对名词的界定。我认为名词不被作为喻体或象征,不能视为意象。只是它们是能够成为意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意象是什么个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3-3-21 11:30 发表
毫无疑问的,从这里,我们得到探讨「无意象诗」的第一个简单的结论:「无意象诗」是指诗中没有形体的诗。就如夏宇这首诗:

我只不过为了储存足够的爱
足够的温柔和狡猾
以防 万一
醒来就遇见你
我只不过为了 ...

说实话,这首有点像歌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复杂,意就是认识,象就是物象。意象就是人对物象的再认识。单纯的意象诗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文字传递自我对物象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单纯的无意象诗就是直接将自身的认识说出来而不通过物象作为传递的桥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歌词本身就是诗歌,诗歌源自于歌词,这个在古典文学里已经有很多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6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