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mdax1314

《解释不关人格?》《解释之时》《三眼》《在我屋子的旁边》《报》《气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的文字背景实在复杂,太难把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大湿都看不懂
那我看不懂,也可以理解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在一处”,“兵”字名作动。在一起当兵?姑且这么理解,1314有没有当过兵没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与“你”之间深厚如战友之情,甚至是生死之交。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有点累,我脸上有尘,我今天做的事竟然不好理解(起码对于一些人不好理解),因为他们用伦理和道德来质问我。但我能感觉到面前的一些慈善(形象的语言和四肢发达有脑袋的生物),我能感觉到在我身的后面,距离很远处是另一个我,他没穿衣服,浑身翠绿,他在修养和写字,念人性的法则和历史。同时还感觉到我身上的灰尘和镣铐,覆盖下的一个可还原的光洁肉体

这么多,俺有点累




“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样”是怎么样呢?答:“双手的镣铐让脸色混淆不清”。“双手的镣铐”显然不是实指,而是喻指现实的种种无奈与禁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由此这儿的“脸色”其实就是指面具。作为社会人,我们不都是戴着面具吗?你敢说你的“脸色”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好关键是下一节。从上一节看“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让我们自然想到“你”变了。那“你”变成怎样了呢?“你好像是从字里走出来”,关键在这个“字”字。字是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表征工具,是人类思想、观念、想法、情感等的物质化表达。由字组成词句,构成人类独有的语言。根据后现代理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是一 一对应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一直处于“延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好像从字里走出来”就显得你,我不可把握,就像我们之间“隔了一层柏林墙”。柏林墙大家都知道,我想强调的是这儿用柏林墙而不用其它喻体,说明“我”与“你”所隔之深。细读至此,似乎主旨很明了:“你”变得让我不认识了,我们的感情的纽带彻底断了。从第一节我的解读,“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这句对比可以看出,“你”一定是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是这样吗?
   文本结构很简单:你大变,我大不变(十年不变,所以说“大”)。关键是该死的诗题——《解释不关人格?》。1314最喜欢拿题目“冒犯”读者,我相信读他诗的人都有这种“文不对题”的迷惑,在此就不举例了。这个题目是个设问句,解释不关人格吗?显然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者就“举例”说明了,也就是这首诗的具体的文字。我揣测作者是想说,人的变与不变都是有深层心理动因的,是由一个人的人格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秉性难移,从三岁看到老。作者告诉我们看人不要看表面现象,知人知面更要知心。总之一句话,“我”的大不变与“你”的大变都是由深层人格造成的。
  从后现代的阅读观念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或多或少程度上被看作文本来解读(解释),当然包括人类自己。
  匆匆走笔,空闲再改。1314和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在一处”,“兵”字名作动。在一起当兵?姑且这么理解,1314有没有当过兵没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与“你”之间深厚如战友之情,甚至是生死之交。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有点累,我脸上有尘,我今天做的事竟然不好理解(起码对于一些人不好理解),因为他们用伦理和道德来质问我。但我能感觉到面前的一些慈善(形象的语言和四肢发达有脑袋的生物),我能感觉到在我身的后面,距离很远处是另一个我,他没穿衣服,浑身翠绿,他在修养和写字,念人性的法则和历史。同时还感觉到我身上的灰尘和镣铐,覆盖下的一个可还原的光洁肉体

这么多,俺有点累




“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样”是怎么样呢?答:“双手的镣铐让脸色混淆不清”。“双手的镣铐”显然不是实指,而是喻指现实的种种无奈与禁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

——你这个说对了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由此这儿的“脸色”其实就是指面具。作为社会人,我们不都是戴着面具吗?你敢说你的“脸色”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好关键是下一节。从上一节看“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让我们自然想到“你”变了。那“你”变成怎样了呢?“你好像是从字里走出来”,关键在这个“字”字。字是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表征工具,是人类思想、观念、想法、情感等的物质化表达。由字组成词句,构成人类独有的语言。根据后现代理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是一 一对应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一直处于“延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好像从字里走出来”就显得你,我不可把握,就像我们之间“隔了一层柏林墙”。柏林墙大家都知道,我想强调的是这儿用柏林墙而不用其它喻体,说明“我”与“你”所隔之深。细读至此,似乎主旨很明了:“你”变得让我不认识了,我们的感情的纽带彻底断了。从第一节我的解读,“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这句对比可以看出,“你”一定是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是这样吗?
   文本结构很简单:你大变,我大不变(十年不变,所以说“大”)。关键是该死的诗题——《解释不关人格?》。1314最喜欢拿题目“冒犯”读者,我相信读他诗的人都有这种“文不对题”的迷惑,在此就不举例了。这个题目是个设问句,解释不关人格吗?显然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者就“举例”说明了,也就是这首诗的具体的文字。我揣测作者是想说,人的变与不变都是有深层心理动因的,是由一个人的人格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秉性难移,从三岁看到老。作者告诉我们看人不要看表面现象,知人知面更要知心。总之一句话,“我”的大不变与“你”的大变都是由深层人格造成的。
  从后现代的阅读观念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或多或少程度上被看作文本来解读(解释),当然包括人类自己。
  匆匆走笔,空闲再改。1314和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问题在这里:随便你怎么想,事物在你头脑内形成了什么,这都可以,但,文字是用来交流的,或者,你可以说,我的这些文字只是一种记载,为了方便今后记起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在一处”,“兵”字名作动。在一起当兵?姑且这么理解,1314有没有当过兵没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与“你”之间深厚如战友之情,甚至是生死之交。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有点累,我脸上有尘,我今天做的事竟然不好理解(起码对于一些人不好理解),因为他们用伦理和道德来质问我。但我能感觉到面前的一些慈善(形象的语言和四肢发达有脑袋的生物),我能感觉到在我身的后面,距离很远处是另一个我,他没穿衣服,浑身翠绿,他在修养和写字,念人性的法则和历史。同时还感觉到我身上的灰尘和镣铐,覆盖下的一个可还原的光洁肉体

这么多,俺有点累




“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样”是怎么样呢?答:“双手的镣铐让脸色混淆不清”。“双手的镣铐”显然不是实指,而是喻指现实的种种无奈与禁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

——你这个说对了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由此这儿的“脸色”其实就是指面具。作为社会人,我们不都是戴着面具吗?你敢说你的“脸色”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这里我要指出,我所说的人格是指一瞬间:面对突然袭来的质问而形成的感受。包括我和它的环境以及我的自身。因为我看到一具披着镣铐的肉体他突然发不出清晰的语言,但是它的内部是光洁的

好关键是下一节。从上一节看“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让我们自然想到“你”变了。那“你”变成怎样了呢?“你好像是从字里走出来”,关键在这个“字”字。字是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表征工具,是人类思想、观念、想法、情感等的物质化表达。由字组成词句,构成人类独有的语言。根据后现代理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是一 一对应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一直处于“延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好像从字里走出来”就显得你,我不可把握,就像我们之间“隔了一层柏林墙”。柏林墙大家都知道,我想强调的是这儿用柏林墙而不用其它喻体,说明“我”与“你”所隔之深。细读至此,似乎主旨很明了:“你”变得让我不认识了,我们的感情的纽带彻底断了。从第一节我的解读,“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这句对比可以看出,“你”一定是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是这样吗?
   文本结构很简单:你大变,我大不变(十年不变,所以说“大”)。关键是该死的诗题——《解释不关人格?》。1314最喜欢拿题目“冒犯”读者,我相信读他诗的人都有这种“文不对题”的迷惑,在此就不举例了。这个题目是个设问句,解释不关人格吗?显然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者就“举例”说明了,也就是这首诗的具体的文字。我揣测作者是想说,人的变与不变都是有深层心理动因的,是由一个人的人格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秉性难移,从三岁看到老。作者告诉我们看人不要看表面现象,知人知面更要知心。总之一句话,“我”的大不变与“你”的大变都是由深层人格造成的。
  从后现代的阅读观念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或多或少程度上被看作文本来解读(解释),当然包括人类自己。
  匆匆走笔,空闲再改。1314和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旁白好过看你的简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在一处”,“兵”字名作动。在一起当兵?姑且这么理解,1314有没有当过兵没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与“你”之间深厚如战友之情,甚至是生死之交。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有点累,我脸上有尘,我今天做的事竟然不好理解(起码对于一些人不好理解),因为他们用伦理和道德来质问我。但我能感觉到面前的一些慈善(形象的语言和四肢发达有脑袋的生物),我能感觉到在我身的后面,距离很远处是另一个我,他没穿衣服,浑身翠绿,他在修养和写字,念人性的法则和历史。同时还感觉到我身上的灰尘和镣铐,覆盖下的一个可还原的光洁肉体

这么多,俺有点累




“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样”是怎么样呢?答:“双手的镣铐让脸色混淆不清”。“双手的镣铐”显然不是实指,而是喻指现实的种种无奈与禁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

——你这个说对了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由此这儿的“脸色”其实就是指面具。作为社会人,我们不都是戴着面具吗?你敢说你的“脸色”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这里我要指出,我所说的人格是指一瞬间:面对突然袭来的质问而形成的感受。包括我和它的环境以及我的自身。因为我看到一具披着镣铐的肉体他突然发不出清晰的语言,但是它的内部是光洁的


好关键是下一节。从上一节看“十八年了,我还这样”,这让我们自然想到“你”变了。那“你”变成怎样了呢?“你好像是从字里走出来”,关键在这个“字”字。字是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表征工具,是人类思想、观念、想法、情感等的物质化表达。由字组成词句,构成人类独有的语言。根据后现代理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是一 一对应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一直处于“延异”的过程中。那么“你好像从字里走出来”就显得你,我不可把握,就像我们之间“隔了一层柏林墙”。柏林墙大家都知道,我想强调的是这儿用柏林墙而不用其它喻体,说明“我”与“你”所隔之深。细读至此,似乎主旨很明了:“你”变得让我不认识了,我们的感情的纽带彻底断了。从第一节我的解读,“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导致我的‘脸色混淆不清’,无所适从。”这句对比可以看出,“你”一定是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是这样吗?
   文本结构很简单:你大变,我大不变(十年不变,所以说“大”)。关键是该死的诗题——《解释不关人格?》。1314最喜欢拿题目“冒犯”读者,我相信读他诗的人都有这种“文不对题”的迷惑,在此就不举例了。这个题目是个设问句,解释不关人格吗?显然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者就“举例”说明了,也就是这首诗的具体的文字。我揣测作者是想说,人的变与不变都是有深层心理动因的,是由一个人的人格造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秉性难移,从三岁看到老。作者告诉我们看人不要看表面现象,知人知面更要知心。总之一句话,“我”的大不变与“你”的大变都是由深层人格造成的。
  从后现代的阅读观念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或多或少程度上被看作文本来解读(解释),当然包括人类自己。
  匆匆走笔,空闲再改。1314和大家一起讨论。


——这个从字里走出的人就是我感觉到的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3-4-15 22:40 发表
刚从上海开会回来

你一直挺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铝簿 于 2013-4-15 19:33 发表
有感觉的语言,这点值得学习

谢谢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影子鸟 于 2013-4-15 14:22 发表
看你的诗,我莫名想到一个墨镜!

继续,详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点线体 于 2013-4-15 22:44 发表
无言的文字背景实在复杂,太难把握了...

俺在学习中,电线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O0o 于 2013-4-15 22:44 发表
这么多大湿都看不懂
那我看不懂,也可以理解哈

怎么一个人跑出来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3-4-15 22:50 发表
我觉得问题在这里:随便你怎么想,事物在你头脑内形成了什么,这都可以,但,文字是用来交流的,或者,你可以说,我的这些文字只是一种记载,为了方便今后记起这些~

我现在有种照片的感觉,只抓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5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