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47|回复: 0

槟郎《方山记事》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槟郎《方山记事》读后感
  10文秘 张莉莉

  这个学期,我们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是由槟郎老师教的,以前总听上过槟郎老师选修课的同学们说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总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听过课以后,才发现老师不仅上课幽默风趣,而且还是个才子,在这个浮躁浮华的社会中,还能坚持写自己的诗歌,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个追寻文学之路的梦想。
  槟郎老师的诗或许并不出名,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什么关于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但是槟郎老师的诗纯朴自然,带有老师作为文艺青年的一点小闷骚,简单而又真实。槟郎老师的诗更多的是关于情爱的,而我今天却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首诗《方山记事》,非关情爱,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老师自嘲说:“东坡畦里的人影赶在夜来之前,忙浇园,拎桶抄瓢菜垄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天忙碌的授课之后,槟郎老师伴着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匆匆赶到自己的那个并不繁茂的小菜园前,开始自己的种植活动。与普通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槟郎老师是日息而作。老师只说:“劳累了一天的太阳”,但是自己又何尝不是劳累了一天呢?即使如此,我们可敬可爱的槟郎老师还是坚持自己为菜苗浇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是真的热爱田园生活,而不是装腔作势或想引人注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老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遵从了自己心的选择。
  第二节开头,槟郎就写“火城的名副其实使/四月便如炎夏般干热,/菜地张开着干渴的裂口”,这其实也是老师多年在南京生活的经验。南京不愧有中国四大火城之一的名声,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让南京的“火气”一直散不出去,以致于冬天刚过没多久,夏天就来了。南京的春天或许还没有一个月。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菜地的开裂也就理所当然的了。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诗句:“催唤着浇灌,便有方山逸民/放下课本,出校园入菜园”。在这里,槟郎老师又自封“方山逸民”,彷佛他与菜园间是有某种精神上的联系的,是菜园呼唤他来浇灌的,而他又是方山的子民,一听召唤,便从校园来到了菜园,这其中又表现了槟郎对方山的深情,和他的隐逸情怀。
  “槟郎老师的躬耕在哪里?”这是他自我发问,亦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反省。“扬子江与秦淮河的夹角里,五百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奇峰下”。这是槟郎老师的回答,这里是江宁大学城的方山。也许是因为我就在这片校区,就在方山的脚下,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到自豪,让我骄傲。这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同啊,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同,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只有感谢这片土地才会让人更有认同感,地点的描绘也很有气势。火山灰肥沃着土豆菠菜/生菜大蒜茼蒿南瓜莴笋绿灿灿”。当我看到老师罗列的这一堆蔬菜的时候,颇觉好笑。到底是因为老师爱吃这些才种的,还是因为这些比较容易种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忽然觉得老师也有一颗童心,又觉得老师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许槟郎老师也是挑食的。嘻嘻!
  “真正的农民被赶走了,这里圈进了江宁科学园”。这是老师为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农民伯伯们发出的呐喊。祖祖辈辈都生存在这片土地之上,曾以为这里就是今生的安眠之所,结果却“被赶走了”,因为这里将会是江宁科学园,因为政府要对这里进行开发。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是农民吗?不,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古老的乡村,更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有业余的陶渊明不忍见地荒,相邻的主人交谈种菜的经验,相约着地主收走便潇洒地再见”。是的,“业余的陶渊明”,陶渊明躬耕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老师学习陶渊明,只能是业余时间,不能见地荒,陶渊明也有这个理由吧。在这里,老师还可以与邻近的种菜人聊天,谈农事,。当然他们也知道科学园才是土地的新主人,一旦收地,他们就种不成菜了。
  槟郎老师在最后一段中阐述了自己耕种的原因:“不是做彭泽县令的山寨版。重温乡村之子的少时故乡情,也为物价飞涨又卫生上不安全”。当今社会物质发展迅速,与陶渊明抱用同样志向是值得尊敬的,但于现代,因此而去种田却又作秀之嫌,因此槟郎老师说不是“山寨版”。重温童年这个原因应该是作者心中美好的梦想、愿望。老师念念不忘无忧无虑的童年乡村生活,忘不了那时的伙伴,忘不了那时简简单单的自己吧?与此同时,槟郎老师也浅浅地点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物价飞涨,食品安全不过关等等。也许是自嘲,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讽刺,是为人民所做的呐喊。
  我想,:“荷锄隐现在方山暮色里”,应该是槟郎老师的理想生活状态吧?贴近自然,追求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更快乐!
  2013-6

浅析槟郎《献花岩之恋》
  10文秘 郑楚迪

  《献花岩之恋》是一首现代诗,关注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首诗是谁之作。这首诗被诗人分为了八节,在仔细品味之后,我将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其实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有条理,一二小节为一部分,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悲剧之恋,抒发感慨之情;三四五六小节为一部分,娓娓道来叙述了老右和老左的爱情故事;最后两小节为一部分,从动人的故事里走到现实,哀痛的感情融于眼前之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美,温柔中带有一丝忧伤。虽然我和诗人同处一片土地,但我并没有像诗人一样的经历和眼光,所以当我感叹诗人忧伤的情感时,我便试图探寻这悲伤身后的故事。既然是“献花岩”,那么这一段让人悲痛的爱恋,必定是发生在这个有特别意味的地方。通过网络,我了解到献花岩的传说,与一个和尚法融有关,但并未给我许多感动。献花岩在祖堂山北坡,山水之美确实让人不自觉地有一种情从景中来的感觉。“半生蹉跎于外省金陵,唯有山水最与我相亲”。诗人槟郎想到自己的经历,出生于安徽巢湖的一个小山村,二十岁师专毕业走向社会,多经磨难当过中小学教师、警察、建筑管理人员……唯有此时此景能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慰籍,将磨难归于平静。
  触景生情,“眼前掠过一幅幅画面,献花岩的奇遇搅动我心。老右和老左悲剧之恋,穿透六十年红色的时空”。也许是这样的景,不,应该是这个独特的地方勾起了诗人心中的往事。刚开始读这首诗时,我对“老右和老左”苦思冥想了一番,再看到“穿透六十年红色的时空”时,推算了一下时间,稍微有点儿思绪了,但“老右和老左”这些称号也许是有特定意义的。左是女子的姓,男的是右派,作者怎么想到把两者并列呢?也许只有诗人自己最明了,不过,如果有机会,还是很想和诗人了解一下这背后真实的故事。
  仔细读了全诗的主体部分,跟着诗人一起聆听那段圣洁的爱情故事,我的心也受到了些许波澜。“我”在献花岩上遇到一个香港同胞,他讲述了一个男子,也就是他自己的故事。老人给男子起了绰号叫“老右”,原来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打成右派。老人是“高校讲师,赞美隐逸文化”而被打成右派的。读到这里,我觉得这是对诗人自己的一种影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槟郎的诗歌《方山记事》中,诗人以“方山逸民”自号,推崇传统狂放文人的“隐逸”思想。再者,从诗人的经历来看,他七年后重返高校,毕业后留在南京教书,这些都与“高校教师赞美隐逸文化”这句话不磨而合。我觉得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借“老右和老左”的悲痛爱恋透露自己的那一段令人忧伤的爱情故事,借以抒怀。
  另一个主人公就是这老左,诗中说她曾是秦淮河的名妓,政治巨变后到献花岩的华岩寺废墟的草庵带发修行,老右在过去与朋友去秦淮河“猎艳”时,曾与老左有一面之交,他不堪忍受批斗,逃到献花岩,正好与老左重逢。“她把他藏进抗日隧道,躲过了山下来人的追逃。在废弃的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国军工事里,一面之交/的圣女在远离红尘的深山里,把童男子扔进爱情的狂涛”。从此以后,老右和老左相爱了。但是好景不长,革命小将抓走了老左,后来老左被红卫兵虐杀,“老右采野果回来再不见人,只能将献花岩深深怀念”。
  这段故事写得直白易懂,但这个故事对诗人来说不简单,也许有特定的意义。对老人来说,更不简单。诗的开头说:“港胞说你该知老左的美,我似看见六朝金粉的余韵”,诗的结尾又说:“是重见老左/的信念顽强支持我生存,后来又从劳动营中逃出,深圳河里游进港英的星空”。对这首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理解老人就是这个故事里的老右,在文革期间逃出了“牛棚”,趁黑夜游过深圳河,从此变成了香港同胞。他经常回国来故乡南京,到献花岩怀念过去,思念已不在人世的老左。读到这里,我虽不能感同身受,但能感受到老人深沉的爱、矢志不渝的爱。也许槟郎老师面对着伟大而又悲痛的爱,不觉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爱,所以全诗带有一定的影射。
  这首诗只是槟郎众多诗歌中的一首,他的诗在描写爱情方面,都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例如在《愧对双鱼座女人》中的“双鱼座的女人特别有爱心/我愧对曾经的特别情分”,他曾经“对多情的明眸手足无措/被动地被吸引却常退缩/躲藏在坚硬的洞穴中自闭”,以至于“赚取了双鱼的太多泪痕”等等,诗人从不回避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爱情诗歌可用一个“柔”字概括,用最平凡的景,抒发最真实的情。而在本诗的最后一节,情感特别浓郁。“我和老人默默坐岩上,对面的牛首山一角残伤,而弘觉寺塔却巍然屹立,蔑视数百年流逝的时光。我想隐龙湖的记忆会倒映老右和老左圣洁恋情的影像”。意象柔中带有豪迈。
  我感叹槟郎笔下伟大的爱情故事,我期待槟郎诗人更多的作品,他是平凡生活中最真实的诗人。
  2013-6

槟郎笔下的琵琶湖
  10文秘 徐玲玲

  不是第一次读槟郎老师的诗了,却是第一次拿起笔写一写读诗的心得与感触。读诗的心境总是可以让我想到“惊魂一瞥”这个成语,或者是偶尔点进老师的百度槟郎帖吧,看到老师新添的几首新作;或是选了老师选修课的舍友打印出了几首诗,我拿来细细读上几篇,总是不经意,却心添些许感动。下面赏析他的《春游琵琶湖》。
  这首诗写于今年的4月15日,诗人游玩紫金山后,下山回城的路上,“误入一片茂密的树林,在城墙与钟山之间,惊现一汪神奇的湖泊”。这样如东晋的五柳先生撞入桃花源的偶然,槟郎也撞见了一片安宁。一样如前人的艳羡与惊叹,槟郎用他那朴实又热情的辞藻描绘着城墙、钟山之间的宁静。
  琵琶湖依山而立,一面靠向明城墙。诗人视这恬静如美丽的少女甜美地酣睡,他便是有幸一睹少女睡态的仰慕之人。“而青绿的水就这样静静地躺着,躺在山坡和城墙之间”,一个“躺”字使人无限想象,让人不由得沉浸诗人的遐思与忘返之中。此刻的槟郎,他想到了谁,想起了什么事,这眼前的静谧是否让他暂时忘却了刚刚还萦绕在心头的烦闷?是否又让他遁陷某个历史时间?
  诗人由“令人有无限遐思而忘返”骤然收住思绪,继续写景写人、描动画静。水中有莲有岛,荷叶与柳树交相辉映,小船或由人撑划或自由漂浮。这无限的美景全部映入湖中,时而飞来的小鸟划破这无染的安宁,显得这山水之景更加宁谧、通透,令人心生豁达、惬意之感。我想,这亘古不变的美景是古今诗人、文豪借以抒情、言志的不变的寄托,槟郎的写作灵感也是来源于此。联系他不少壮写历史的诗作,我以为诗人又将读者扔进历史。诗人却在写景之后继续写宿营的人。他静静地融进这山水之拥里,让清凉的湖水沐浴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也许此刻他想到了什么,却不敢多想,只希望此刻在这山水的怀抱之中多停留一会,寻找理解、寻找安慰。但是诗的结尾,槟郎在探寻自己为什么放下紫金山雄伟之景而先写琵琶湖时,还是避免不了写自己的心境。他说:“或者它出现的时机太好,乐山之后正盼着乐水;或者它与我有神秘缘分,猛地震荡我逃世的心跳”。盼山爱水属于人之常情,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爱山水因为有寄托、因为无偏见。他那么迷恋方山、迷恋自然,也正是因为自然的怀抱永远为他敞开,也许也只有那样真实、温柔而又永恒的关爱与包容才能让他真正地感到满足、温馨。又或者只有大自然才能治愈一个战士的心病。
  槟郎无论是自称的“民间左派”,关心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圣人,或者是良师、益友。不管哪种角色,他都歇斯底里地喊出对这个社会、对人民最真、最切的热情。他用尽满腔热血却总是伤痕累累。社会很少给说真话的人机会,就像人们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为另类,并不真正关心这个不同之处一样。社会最主流的声音永远都是打击突出、冒进的人,正如我们的槟郎老师。
  我想他是执着的,他没有因为打击与不理解而放弃。他用自己的诗文影响更多人。我想他是乐观的,他认真地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之中排遣内心的难言之痛,然后再继续地战斗。我想他是高尚的,他用行动壮写正直和伟大。
  读诗如读人,《春游琵琶湖》这首诗中的“逃世”、“厌恶滚滚的红尘”在表达一种疲惫。老师,您累了吗?您说:“这是个贫贱者,他战斗过,但生不逢时”(《我常常准备着自杀》),但在无数学生的心目中,您是永远的勇士、永远的胜利者。
  201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