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41|回复: 1

【原创】《魏源与浯溪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魏源与浯溪考辨》
   
后学邑人祁阳龙文鸳侣
敬撰于2013年7月6日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作为湖南籍名人,总其一生,著述等身,实开风气之先。而其游历之广,师友之多,名动京华,声蜚江海。读其诗,想见其为人,每抱生不同时之憾。何期旷百世而相感,如覩其容,如聆其声。传世文字,良哉不朽。
   
   浯溪,在祁阳县西南五里。清代王士祯所著《浯溪考》序言: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浯溪以唐元结次山名,得鲁公(颜真卿)磨崖书而益张之。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浯溪之胜,在其“山苍然一形,水泠然一色。”元结有诗云:“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巅堪自逸,谁人相伴作渔翁。”
   
   龙文生于祁山之南,湘水之滨,久滞江南,离群索居,闲来无事,稍事文词。前得祁阳桂多荪前辈所著之《浯溪志》,匆匆一读,甚为感佩,膺服其于浯溪文史考究之详,用力至深,足以彪炳千秋。然其论清代游浯溪者,于魏源竟无一字及之。读曾凡夫先生之《浯溪研究集》亦无一字谈及魏源。而新近出版杨仕蘅先生之《浯溪解读》一书,于清代游浯溪及有浯溪诗文者,亦未论及魏源。足见前辈于魏源游浯溪及有浯溪诗文一事,俱付阙如。今偶读中华书局《魏源集》,始知魏源先生不但曾游浯溪,而且次数应超三次以上,且其事涉浯溪之诗文亦复不少。当为之考辨如次,以商榷于前贤,启示于后来。
   
   《魏源集》中论及浯溪之诗有以下数篇,今俱录如次。
   
   一.《湘江舟行(四首,少作)》
   【1】
   亦欲愚溪去,其如山水重!鸟鱼骄九曲,竹树醉千峰。人入琅轩国,天围翡翠墉。估帆贪利涉,不入壑丘胸。
   【2】
   树色骄帆色,湘声乱雨声。舟移岳变化,棹犯水空明。渔老晴晖内,村殊浊酒倾。移家此中住,那用武陵行。
   【3】
   翻从迷误所,得入水烟封。习知潇远近,犹惑峿西东。鸟灭烟千树,鸡鸣村一重。何来鸂鶒起,惊破翠濛濛。
   【4】
   水路一千里,江流似玉环。天边时白鸟,烟外忽青峦。行尽无人路,惟余太古山。秦人如可晤,一去不须还。
   龙文考辨:
   此四诗为湘江中舟行之作。而且明确标注为“少作”。
   少作一词何解?少作一词来自西汉扬雄所著《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疏曰:悔其少作也。少作也就是说少年时期的作品。少字何解?《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未明确说少字是多少岁。大约在10岁到20岁之间。《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此而论,少之时,壮之时,与老之时,大约为人生的几个大致的阶段,并无绝然可分之时间点。我认为大约在20岁行冠礼之前吧。
   根据李瑚先生所著《魏源研究》,知先生17岁至20岁之前均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游学。自此师友益多,文名益著。书课之余,偕同学结伴四出游历,亦属自然之事。
   魏源先生读书之时大约在六七岁。《邵阳魏府君事略》:“七八岁,入家塾。”其入家塾后甚为勤学,常读书至深夜。趁父母熟睡后偷偷在被窝里面翻阅。二老发觉后告诉他长夜苦读,并非童稚所宜,直到父母伤心涕泣,魏源先生才稍微松弛了些。足见先生苦读勤勉。而先生九岁之时,至邵阳县城,应童子试,虽然年幼,已然精于属对。县令某公出上联:杯中含太极,先生对以:腹内孕乾坤。令乃大惊异。足见先生读书之效,已然有所小成了。十五岁补县学弟子员,始究心阳明之学,即宋明理学,又好读史。邵阳县学之时即受到湖南学政长官李宗瀚的垂青提拔。《邵阳魏府君事略》云:“李春湖侍郎宗瀚提学湖南时,府君受知最深。”另,邓显鹤有诗,其题亦云:“默深(魏源字默深)为春湖视学楚中时所得士也。”均可印证此事。十七岁,在县学读书,食饩,名闻益广,学徒接踵而至。食饩就是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成为廪生。用我们祁阳话来说,就是“吃国家粮”。意思是他已经很有名气了,向他拜师学习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来了。《魏源研究》一书已经论证了十七岁开始,先生到了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我认为此次湘江舟行的起点,自然是长沙。
   魏源先生诗《游山吟》中:“少年好远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头。。。。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鸟啼花放大古春,苍茫独立吟鸿钧。”以其诗意,可知魏源先生少年起,开始喜好远游,曾经登上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从此激发了他酷爱远游,纵情山水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开始了他独立苍茫,纵情吟唱的名山事业。
   古人重视游学,我认为是有其传统的。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历览前贤,莫不如此。魏源先生,也不例外。而少年时期魏源家境还好,足以支撑其读书,远游的需要。标明为少作的诗篇,基本上我认为是在其20岁之前的作品。而且,先生十五岁开始就究心宋明理学,而湖南的道县的濂溪,是理学前辈宋代周敦颐的故乡。
   永州也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锋的柳宗元的十年贬谪之地。魏源先生文章学术多重实效,得益于韩柳之境亦在在良多。
   所以,魏源既然喜好远游,登过衡山之巅,而放舟远游,溯湘江而上,到达永州,道县,自然是极其自然而平常之事。诗篇题曰湘江舟行,显然记录了魏源先生舟中所见所感。
   我们仔细品读一下诗歌本身。
   第一首,“亦欲愚溪去,其如山水重!鸟鱼骄九曲,竹树醉千峰。人入琅轩国,天围翡翠墉。估帆贪利涉,不入壑丘胸。”首句开宗明义,点明此次舟行远游的目的地,就是永州零陵。愚溪,在永州零陵。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著名的《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而愚溪之名,得自柳宗元。溪本名冉溪,染溪,土人莫衷一是。柳宗元写了《八愚诗》,又为作序《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与元结命名浯溪类似,都是文学家以意为之。地以人传,遂乃千古。所以,此次远行目的乃在永州。先生到永州,仰慕前贤,游历山水,命意属词,发而为诗文。第一首写了湘江两岸的瑰丽风光。鱼鸟九曲,竹树千峰。人疑自己进入了琅轩国里,翡翠围中。湘南山水之胜,跃然纸上。
   第二首,“树色骄帆色,湘声乱雨声。舟移岳变化,棹犯水空明。渔老晴晖内,村殊浊酒倾。移家此中住,那用武陵行。”一个“岳”字,点明了南岳衡山。衡山绵延数百里,七十二峰,峰峰皆奇。在舟中观赏衡山,自然是变化莫测。而棹击空明剔透之湘江水,如同人在图画中,所以,先生说:如果能够移家此中,根本就不用到那武陵寻求所谓世外桃花源了。
   第三首,“翻从迷误所,得入水烟封。习知潇远近,犹惑峿西东。鸟灭烟千树,鸡鸣村一重。何来鸂鶒起,惊破翠濛濛。”
   此首点出了两个地名,读者诸君不得不知。一个是“潇”,一个是“峿”。潇,是潇湘水。在永州与湘江汇合,称为潇湘水。峿,就是浯溪公园中的峿台。唐代元结命名浯溪,峿台,浯亭,号曰三吾。此首诗就是专写浯溪胜异之景色的。
   清乾隆《祁阳县志》卷一图说中,有所谓“湘水环清”图说,今录如下:
   南中之水,湘为大。发源于粤之阳海,至兴安相离而分流。漓南下而湘北注。湘与潇会,经县治南,东流而与小东江合。复折而南,始北去。渊渟如镜,迂回如带。波光涌月,潭影涵空。其清澈底,沙石皆可数。韩昌黎所谓绿净者。惜未溯潇浦而瞰临也。每届春夏之交,澄浪际天,水山俱绿。柳子厚“欸乃一声”之句,其谓是乎?若乃返照入江,村烟浴火,与波光相荡漾,不啻千顷玻璃矣。张曲江诗云“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远山”。又云“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盖湘水向晚弥湛,而得月更佳。江清月近人,允堪怡情也。
   古人所绘制的“湘水环清”图,是以文昌塔到东江桥,至于潇湘楼一段的江面的景色。而就中所提到的“湘与潇会,经县治南,东流而与小东江合,复折而南,始北去。”,从此段对江流方向的描绘,显然与现在祁阳段的情况完全一致。即使此处之潇确指零陵附近潇湘二水汇合处,此处到祁阳县治亦不过七八十里。而湘水环清后面描写的景色,是对县城附近一带湘江景色的十分美丽的描绘。龙文曾经在祁阳三中读了三年高中,于湘江景色迷醉其中,不能自拔。而文中所提到的“潭影涵空”,此处之潭,就是潇湘楼前古所谓“龟潭”者,今所谓“海水湾”是也。乾隆《永州府志》卷八山水志云:龟潭:县东二里,湘江北岸,海水湾之下,深沉不可测,层岩峭削,盘石浮水面,如龟。每遇晚晴,日照倒影,金光腾跃。昔人刻“龟潭”二字于此。
   我们不妨翻译一下全诗吧!
   我们反而从容易迷误的地方,得以进入了这个被春水和春烟所封绕的胜景。我曾经非常熟悉潇水的远近,可是,到了浯溪,我却还是迷惑于峿台附近,弄不清楚哪里是东,哪里是西。树上的鸟儿叫醒了山上的千万苍松翠柏,雄鸡的啼叫,让我们寻迹而来,虽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之间,哪里来的鸂鶒被我们惊起,扑扑扑扑的飞了起来,显然已经惊破了这漫天的碧绿,和濛濛烟水。
   读完这首诗,直教人惊叹于作者的如花妙笔。当然,从这首诗来看,显然魏源先生曾经多次到过永州潇湘一带,也包括浯溪。这从他的用词“习知,犹惑”可以知道。但是没有明显的资料,我们姑且认定这是他首次到达浯溪游览,留下了描绘浯溪美景的第一篇醉人的诗章。
   第四首,“水路一千里,江流似玉环。天边时白鸟,烟外忽青峦。行尽无人路,惟余太古山。秦人如可晤,一去不须还。”此处从诗句中未点明到达了何处。显然还是在湘江之中。水路一千里,点出了作者到达了永州,估计已经在永州潇湘汇合处萍洲附近了。
   目前从长沙到永州零陵,公路大约350公里。如果是古代的水路走,约略在520公里。所以,作者说水路一千里。末句秦人如可晤,一去不须还,遥想当年秦人翻越五岭,南下广西,征服桂林象郡越南,其中艰苦,可想而知。历史功绩,不能不引人浩叹。此情此景,慨然长吟,发思古之幽情。
   四首综合来看,完全可以当做一篇湘江舟行的风景画卷。从出发的长沙附近的鱼鸟竹树开始,到南岳衡山的峰水皆奇,再到祁阳浯溪一代的烟水濛濛,鸡鸣鸟扑,到零陵附近的白鸟青峦,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到此行的美好,充满了对潇湘上下千里芙蓉国里的山川之胜的由衷的赞美。笔触是如此的轻灵,紧紧抓住了湘江中上游一带风光的特点,将自己对这片高天厚土的极大的热爱之情完整的呈现在读者诸君的眼前,让人百载而下犹能感动万分。
   
   二.《湘江舟行(五首,少作)》
   【1】
   一艇小如叶,一江平似掌。恐惊翠濛濛,缓叩中流榜。
   【2】
   寒江卖酒艇,声绕寒江回。绿烟浮万顷,难得一尊来。
   【3】
   但见湘水明,疑为湘月白。何来过艣声,梦徧邻舟客。
   【4】
   夜深群动息,江静一舟无。忽忆山阴道,和烟宿鉴湖。
   【5】
   江程十里阻,云乱无处所。千山相对岚,一棹独归雨。
   龙文考辨:
   此诗亦标明为少作,均为五言绝句。龙文读其诗,可以认为是某次从永州回长沙之作,而且时间上可能是初春之际。此五首绝句中,没有明确点明具体的地点之类的字眼。但用词来看,第一首的第三句“恐惊翠濛濛”,和前面春天时候去永州经过浯溪所写的第三首的结句“惊破翠濛濛”,其用词和句意如此的相似甚至相同,可以断言此两次舟行的时间相差不久。甚至可以肯定的说,作者在此次经过浯溪,定然也是有所盘桓。作者的风格完全类似。
   
   三.《湘江舟行》(六首选二):
   【1】
   采石黄鹄矶,卷石非雄岠。惟扼长江势,遂乃名千古。浯湘屹双台,蒸湘峙二鼓。奋如当阈猊,怒若守关虎。水大石亦雄,水幽石斯妩。不识造物心,何故丽阃户。至今澄潭影,翠倒百丈树。石峻水潆洄,俯瞰纤鳞数。蛟龙欲起时,全潭绿俱舞。濛濛百里江,罩此一潭雨。江山点缀奇,形势风云阻。昭潭更无底,空明胜牛渚。何须月黑天,燃犀照水府。(《水经注》昭山下有洄泉,故言昭潭无底。)
   【2】
   溪穷石壁夹,崖转穹碑嵸。如何千丈影,下照澄潭动。荒寒文字怪,忠烈山川重。遂令浯溪石,上敌嵩华竦。转瞬元祐党,又磨崖藓空。江海放臣心,拜鹃万古恸。独怅杜与韩,山斗同时奉。寤寐唐社稷,缱绻楚屈宋。皆友元道州,咫尺耒阳冢。竟无一面谋,不预琼瑶宠。山荒月黑天,临风一澒洞。
   龙文考辨:
   选此二首,龙文意谓此二首皆写祁阳浯溪之作。下面一首明言浯溪,自不待辨。而前首却有不同看法。李瑚所著《魏源研究》(增订本)之《魏源诗文系年》第590页,将此六首湘江舟行诗定在道光二十七年,魏源54岁时作。其文曰:《湘江舟行六首》约作于此时。诗无年月。按诗中首咏昭潭。昭潭在湖南长沙湘江中。次咏浯溪。浯溪发源于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又咏灵渠。。。。故诗当作于魏源自湖南去广西路上。
   对于李瑚所言首咏昭潭之说,龙文断然不敢苟同。虽然诗末四句说“昭潭更无底,空明胜牛渚。何须月黑天,燃犀照水府。”,似乎这就是吟咏昭潭之作。此处所明言之昭潭,确实是指今湘潭市湘江边上的昭潭。但是从诗意上来看,此论点却是错的。诗前四句“采石黄鹄矶,卷石非雄岠。惟扼长江势,遂乃名千古。”乃是以安徽采石矶,武汉黄鹄矶为引子,说明它们名闻千古,在于形势险要。并非本身“雄岠”。接下来的两句“浯湘屹双台,蒸湘峙二鼓。”点出了浯溪是以双台(浯溪的东西二峰)而名,而蒸湘汇合处,有衡阳石鼓山,是以二鼓名闻天下。这也是为了衬托接下来诗文的描述的。再下来的十六句“奋如当阈猊,怒若守关虎。水大石亦雄,水幽石斯妩。不识造物心,何故丽阃户。至今澄潭影,翠倒百丈树。石峻水潆洄,俯瞰纤鳞数。蛟龙欲起时,全潭绿俱舞。濛濛百里江,罩此一潭雨。江山点缀奇,形势风云阻。”乃是正面描写诗中所指的“潭”的。虽然此“潭”并未被诗人点明是何处何潭,但从其描写来看,龙文以为是祁阳县东海水湾下之“龟潭”无疑。乾隆《祁阳县志》卷一山水亦云:“龟潭,县东里许,海水湾之下。深不可测,层岩峭削。盘石浮出水面丈余。昔人刻龟潭二字于上。”诗中所言水大石亦雄水幽石斯妩,此“石”恰与龟潭上的巨石相仿佛。龟潭有巨石浮出水面,此巨石至今犹存。龙文去年年底到潇湘门黄道门一带游历,确见潇湘楼前此巨石之雄伟。至于其上是否还残存“龟潭”二刻字,无由登临而见。所谓至今澄潭影,全潭绿俱舞等等,悉皆龟潭附近特有之景色。配合文昌塔下之万卷书岩,附近的天马山峰,更加见得江山点缀之奇,令人惊叹。而最后四句说“昭潭更无底”者,只是说湖南还有个昭潭,比此处龟潭更加深不见底,其空静明澈之处胜过于牛渚。虽然是赞叹另外还有一个昭潭的美,可是是不是更加说明了此诗的主题不是昭潭,而是龟潭呢?反过来说,如果说此诗的主题就是昭潭的话,那么前面两次点了潭字,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昭潭呢?而后面也断然不能再说“昭潭更无底”的话了,那也只能说“昭潭此无底”之类了,显然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诗人不至于连这点逻辑性还没有。所以,此诗所咏绝非昭潭。而龙文查《大明一统志》《永州府志》《祁阳县志》《衡州府志》《长沙府志》等,整个永州至于长沙的湘江边上有“潭”者如下:永州有钴鉧潭,石马潭(在永州府城北五十里湘水中,有石状如马),祁阳有龟潭,石船潭(县东五里,湘江西岸,石形如船),湘潭的昭潭。钴鉧潭,不在湘江边上,在潇水西面的西山之西,与江边无涉,故可以排除。而石马潭,就其位置推论,当在今冷水滩湘江边上之宋家洲狮子口一带,但是此地附近地势平坦,显然没有诗中所描述的形势之阻绝。昭潭,《大明一统志》云:在昭山下,其名与山同义,潭水澄湛如墨,深不可测,州之得名以此。只是说其深,亦未见其水中有巨石之类。亦可排除。祁阳的石船潭,当在现石泉塘一带。湘江西岸均为相对平坦的小丘,其宽处亦远小于龟潭。难以与龟潭相比较。今《祁阳县文化志》366页:龟潭,在城东三里处海水湾,湘水从上游回旋至此而平静如潭,故有龟潭之称。潭上岩石长18米,高8米,水极深,不可测。昔人石刻龟潭二字于其上,潭之上游有浯溪,下游有万卷书岩,每当夕照,风景绝佳,“龟潭夕照”,遂为旧祁阳佳景云云。故此处所说之潭,可以下结论说是祁阳浯溪靠近的龟潭,自无疑问。
   第二首专门描述浯溪,我们不妨细细品读一下。
   溪穷石壁夹,崖转穹碑嵸。如何千丈影,下照澄潭动。荒寒文字怪,忠烈山川重。遂令浯溪石,上敌嵩华竦。转瞬元祐党,又磨崖藓空。江海放臣心,拜鹃万古恸。独怅杜与韩,山斗同时奉。寤寐唐社稷,缱绻楚屈宋。皆友元道州,咫尺耒阳冢。竟无一面谋,不预琼瑶宠。山荒月黑天,临风一澒洞。
   用现代语翻译如下:
   我们沿着浯溪一路走到底,就到了石壁夹峙的地方了,也就是到了浯溪与湘江汇合的溪口处,左有浯亭,右有峿台,渡湘桥下直接搭在这两座石壁之间。随着崖石转圜,就来到了这高耸云天的《大唐中兴颂》碑前了。这千丈高的摩崖,它的影子照耀在澄澈的江潭水面之上,波光微微荡漾。在这荒凉而寒冷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精妙绝伦的文字,它那饱含的忠烈之气,让整个山川都显得格外的凝重。可以让浯溪的石崖,可以与嵩山,华山的高耸相媲美。而转瞬之间,那些元祐党人,又在石崖苔藓的空当处磨成碑刻。流放在江海之外的老臣的心啊,他们对着杜鹃鸟泣血的地方而遥拜,令人万古之下,相当痛心。我独自惆怅于杜甫和韩愈两位伟大的诗人,被人当做泰山北斗,同时被钦佩和供奉,他们两人对大唐的社稷都日夜担心,对楚国的屈原和宋玉都十分仰慕。他们都与元结相友善,而杜甫的墓地就在耒阳,与祁阳的浯溪也仅仅是咫尺之遥。他们竟然连一次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有这种机会的话,说不定还有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一样的相互尊重。我在这荒寒月黑的夜晚,独自站在冰凉的江风之前,深深的感到震撼。
   此诗先从山水之胜起笔,再到元结一辈的身世流离,再到杜甫韩愈二人与元结类似的遭遇,写出了千古文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对于江山社稷的一片至诚之爱。读毕,让人既沉痛,也更加感慨万分。
   此首诗歌,我认为放在千古而下的浯溪诗文之中,绝对也属于上乘之作。比之历代那些泛泛而游,活生生而胡乱乱在崖壁上刻字说自己某某某到此一游的题字,显然其价值,何啻天渊之别!
   
   四.《湘江舟行(二首)》
   【1】
   众山白云归一山,人在众山山峡环。江晓受烟兼受雨,云低生树上生峦。欲知瑟瑟萧萧意,只在青青黯黯间。可惜舟中无画笔,天然粉本百荆关。
   【2】
   滩声蝉声瀹茗声,一枕潇湘月二更。蝉已带秋送归思,滩犹争水留人行。惟余茗雨吟天籁,顿悟诗情似雪清。望里劳劳十年路,不知芳草为谁生。
   龙文考辨:
   此两诗文,无年月。无法确知其所指。李瑚先生推定为道光四年魏源31岁时作。其说云:《湘江舟行二首》约作于本年回湘路上。诗无年月,诗云:望里劳劳十年路,不知芳草为谁生。字嘉庆十九年魏源渡湘江北上,至此次回乡,恰为十年,故诗当作于今年回湘路上。
   细读其说,究难相从其论。魏源从十七岁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结交名士达宦,如李宗瀚学政等,可以经常一起相从游学。我认为其十七岁开始,就可以沿着湘江上下,游遍湖湘,衡山登顶,就是明证。古人讲十年,往往是概数,并非确指十年。一般来说会稍微少一些。比如八年,九年的时候,就有十年之慨叹。因此,此时粗定为嘉庆二十三年魏源25岁仍在长沙比较妥当。诗文所吟“潇湘”江上,可以定为祁阳与零陵之间的江段。读浯溪相关的诗文,也经常可以看到其中潇湘并举,连属而用。因此,也不能断然说与浯溪无关。全诗以歌颂自然景色为主,虽然第二首的诗末带出“劳劳”二字的慨叹,也属诗人写诗起承转合之法,毕竟多历年所,仍然事业无成,难免有尘世劳劳之叹。仍然属于游历山水,见兴抒怀之作。由此可见,魏源先生之多次游览过浯溪一事,确凿无疑。
   
   五.《三湘棹歌》(三首选一)
   【蒸湘】: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棹歌一声天地绿,回首浯溪已十里。雨前方恨湘水平,雨后又嫌湘水奔。浓于酒更碧于云,熨不能平翦不分。水复山重行未尽,压来七十二峰影。篙篙打碎碧玉屏,家家汲得桃花井。
   龙文考辨:
   此三首诗,李瑚先生定为道光二十七年魏源54岁南游楚粤之作。其说云:《三湘棹歌》三首约作于此时。诗无年月。诗题自注: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见《宝庆府志》。。。。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按《宝庆府志》撰修于道光二十五年,完成于二十六年,注云见《宝庆府志》,故诗作当作于二十六年之后。注又云:溯洄云水。云水在广东乐昌县,本年魏源曾到广东,此诗大约作于自湘入粤路上。
   读毕李瑚先生的文字,觉得其无比的穿凿附会,一至于此。龙文姑且驳辨如下:
   三湘之名,姑存其论。可以作为学术探讨。而说魏源先生此作作于自湘入粤路上,实在有失穿凿。第一,云水,固然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地名。但是,从文字意思上看,溯洄云水,意思是在云和水之间穿行,逆流而上。溯洄云水四字,描写行旅之艰难,描写舟行风景之胜,确是极为恰当的。与某个小地方叫云水的,显然无涉。研究者为何为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显然他是对溯洄二字没有认真的理解。溯洄二字,出自《诗经。秦风。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云水,此处作状语,溯洄云水,显然就是在云和水之间反复穿行的意思。
   而研究者断定其为此次自湘入粤的路上的另一个论据,可能在于沿途写景物如在目前。想必就是湘江路上了,否则怎么可能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呢?错,这种论点显然是不成立的。魏源先生多次溯洄湘江,达到永州零陵游学。对沿途风景自然了如指掌。能在任何时候写出其山水风光的神韵来,显然是可以想见的。比如,何况其诗题就明言了是为了辩驳三湘之说的,而且还告知大家是“以寄湖山乡国之思”的,如何理解“湖山乡国之思”这几个字呢?乡,可以理解为家乡。国,可以理解为比较大一点的范围了,比如湖南省。比如湖南就成为芙蓉国里。或者指代国都,比如长沙就是汉代的长沙国的都城。显然,龙文的理解,这是作者远在湖南之外,根本不在湘江上!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时候,才会说用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湖山胜景乡亲家国的思念。如果人在湘江之上行走,显然是不能说思念的。
   其次,从诗意上理解,也只是对湘江,对浯溪,对舟行湘江的描述而已。不妨翻译如下:
   浯溪和周围的山,在下过雨后,湘江上的烟水就起来了。杨柳也发愁了,为什么呢?因为烟雾将它们埋没其中,看不见了。而鸥鹭却非常欢喜,又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终于可以在这如诗如画的烟水仙境之间自由的翱翔了,那是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渔夫们的一声棹歌,换来了这周遭山山水水的一片纯绿,我们回首浯溪,却瞬间已经在十里之外。下雨之前,我们恨湘江之水太过平夷,下过雨后,我们却又要嫌弃湘江之水太过于奔涌而下。这湘江上的烟雾啊,比酒要浓,比天上的云还要碧绿,用熨斗是熨不平的,用剪刀是剪不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结果迎接我们的是那南岳衡山的七十二峰啊。我们的每一篙,都打碎了这满江的碧绿,而沿岸的人家啊,都好像在那落满桃花的井中打水一样,在江岸边汲水哦。
   魏源先生此诗,把浯溪,把祁阳一带的风土人情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充满了神韵。让我们可以读到如此精美的诗文,真应该由衷的感谢他。
   
   六.《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摘录)
   。。。如何叔子岘山石,竟拟中兴浯溪铭。。。。
   龙文考辨:
   此段诗,是摘录魏源先生庐山诗作中出现的句子。其中大唐中兴颂碑在在庐山有小字体的碑刻。据称是颜真卿的裔孙颜翊,留守在星子颜家山,并在白鹿洞读书讲学达30年。颜翊将此《大唐中兴颂》字帖世代相传,并记于碑,立于开先寺内读书台下。从此段文字中亦可以看得出浯溪《大唐中兴颂》碑刻的价值所在。
   
   文章写到此处,必须要有一个结论了。我们可以从魏源先生的诗文集中,看到魏源先生少年时期酷爱远游,不惧艰辛。而成年以后也自然是毕生不改。难怪其诗中有自我解嘲的句子,如:“溺仙溺佛溺山水”,“半生游山山未了,飞泳乾坤一鱼鸟”,“平生好游山”“半生放浪深山里,日逐烟霞穷不已,世人狂我弃名利,我亦怪世遗云水”,“应笑十诗九山水”,等等这些,都是反映出魏源先生寄情山水,追逐烟霞的终生之志。而其中魏源先生与浯溪,却是一个从少年到老年都不曾忘的,虽然此处龙文只敢断定先生到游浯溪不下于三次的,少年时期至少两次,而老年后还有一次,但是一定是还有更多的游学浯溪的故事,我们还未发现,还未揭开历史的真相。
   当然,真相只有一个,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独有的一个真相了。但是,我们对于魏源先生与浯溪的美丽约会,只字不提,付之阙如,确实是对历史真相的无视和磨灭。
   
   
   引用参考资料:
1.魏源集,1976年中华书局本
2.浯溪志,祁阳桂多荪著,200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本
3.魏源研究(增订本),李瑚著,2002年朝华出版社本
4.魏源诗文系年,李瑚著,1979年中华书局本
5.乾隆祁阳县志,民国祁阳县志
6.祁阳县文化志,欧阳友徽主编,2004年祁阳文史资料第15辑
7.浯溪考,王士祯著,2007年《王士祯全集》齐鲁书社本
8.浯溪解读,杨仕衡著
9.浯溪研究集,曾凡夫著,湘祁新文准字1999第01号
10.浯溪诗文选,蒋炼、蒋民主著,2001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本

   
   
   
   
   

[ 本帖最后由 龙文鸳侣 于 2013-7-6 21:02 编辑 ]
发表于 2013-7-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盐重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19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