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417|回复: 20

横街琐事(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横街的横》

横街的名字由来已久
听着颇有些不顺耳
逼仄的街市
叫个某某胡同也就罢了
偏偏和名分较劲
犹如出身卑微的丫头
不肯做小
凭什么尊卑天定
做不得头房?

横街有叛逆的性格
不信礼法纲常
它把方向拧过来
它横在世态人心中间
将时空缩小或放大
上演一幕幕的活报剧
夸张噱头无一不足
比之长安街
亦可以小巫见大巫了

但横街最终拧不过
时光的绞索
拧不过拆迁大队的推土机
轰隆隆开过来
比满洲国日本人的坦克
还要嚣张,肆无忌惮
某年某月某令
横街不幸横尸市井

《西横街  东横街》

横街其实是两条街——
西横街和东横街
平行排列,东西呼应
像一对姐妹花
羞怯怯的小家碧玉
但她们见识过
旌旗变幻的大世面
各朝各代,各色人等
豪横的,低贱的,媚颜的
人尖儿,人渣,人妖
无一不领教
横街的性子烈
沾火就着
街上的绸缎庄、茶叶行、瓷器铺
眼镜社、照相馆、老剧场
大药堂、对夹、火烧摊子
着实火了若干年

《花圈店》

西横街上的花圈店
挨着大药堂和对夹铺
一般时候
对夹铺的生意最兴隆
其次是大药堂
花圈店最少有人问津
花圈店的老板不动声色
心中有数
他知道每个人最终要来一趟
多数要别人代他来
他店里的纸活扎得活龙活现
寿衣比活人穿的还要精细
墓碑是上好的石料
碑文一笔一划绝不含糊
几十年的日历翻过去
大药堂和对夹铺都成了老字号
只有花圈店还是那么不起眼
但据说老板发了大财

《入城纪念碑》

横街上有一座建筑物
至今让人耿耿于怀
它就是在西横街南口
日本人立的入城纪念碑
妖艳一时的狼毒花
早已连根拔除
后来还立过主席像和语录牌
虽然都没有了
但老人提起来
眼里还会流露出一丝恐慌
现在它的位置
被过街地道替代
空空的
没有一点灵魂

《支栋楼》

东横街的东南角
三层灰砖的小楼
半土半洋
楼前算命的“楚瞎子”
阴阳怪气
小楼的一侧
是“大众饭店”
满足群众的饮食需求
另一侧
是“红十字”的门诊
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不过这都已是
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小楼进进出出过
形形色色的人
有满清的遗老遗少
有扯虎皮做大旗的民国老爷
有“大东亚共荣”的皇军
和低头哈腰的龟孙
有打着绑腿的“工农干部”进去
穿着熨帖的“人民服”出来
但与“新时代”的“公仆”相比
就逊色多了
总之后面的一拨
革了前面一拨的命
而且越来越不过瘾
干脆把小楼的命一块革掉

当然,革了就革了
谁家不糟践点儿东西
起码水曲柳、花梨木的雕花窗扇儿
还能拿回去烧火
青砖可以砌几个简易厕所
落下个老大的空地
方便左近的居民投放垃圾
进城卖菜的农民兄弟
也好有地方落脚
夜来的醉鬼,顺捎
“方便”起来更无顾忌
守着坑洼,修鞋的,做洋铁活的......
叮叮当当了十几年
楞是敲打出了一个破烂市场
解决了几多下岗人的温饱
这“功劳”不知记在谁的账上


[ 本帖最后由 白希群 于 2013-11-3 08:51 编辑 ]
发表于 2013-11-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冷静、舒缓,读来让人感叹。



《入城纪念碑》

横街上有一座建筑物
至今让人耿耿于怀
它就是在西横街南口
日本人立的入城纪念碑
妖艳一时的狼毒花
早已连根拔除
后来还立过主席像和语录牌
虽然都没有了
但老人提起来
眼里还会流露出一丝恐慌
现在它的位置
被过街地道替代
空空的
没有一点灵魂

--------这一个更喜欢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徐李 于 2013-11-3 07:11 发表
冷静、舒缓,读来让人感叹。



《入城纪念碑》

横街上有一座建筑物
至今让人耿耿于怀
它就是在西横街南口
日本人立的入城纪念碑
妖艳一时的狼毒花
早已连根拔除
后来还立过主席像和语录牌
虽然都没有 ...
多谢赏析!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时间看了许多直指现实的作品,这个尤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头熊在歌唱 于 2013-11-4 10:15 发表
这段时间看了许多直指现实的作品,这个尤为好。
多谢熊版主高评!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大家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作品很接地气,生活中的市井民情,历史变迁,民风民俗~
不说教的东西我还是喜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霜儿 于 2013-11-8 16:22 发表
这样的作品很接地气,生活中的市井民情,历史变迁,民风民俗~
不说教的东西我还是喜欢的
多谢霜版阅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白的语言张弛有度、批判的力道恰到好处,染个色,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间的烟火味。这样的写作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眼皆诗,兄的诗之胃大而能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横街”很亲切,是否是六安市区的老街——横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3-11-9 17:40 发表
平白的语言张弛有度、批判的力道恰到好处,染个色,推荐精华。
多谢天放兄高评鼓励!紧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焚帛 于 2013-11-10 16:10 发表
入眼皆诗,兄的诗之胃大而能消化。
尚在学习!请焚帛兄多批!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天更好 于 2013-11-10 16:30 发表
看到“横街”很亲切,是否是六安市区的老街——横街??
看来各地叫横街的不少,也属一种巧合,我写的是赤峰的横街。但六安的名字我也很熟,因为大别山诗刊就是六安出的,我做过大别山论坛的版主呢,问好诗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1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