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30|回复: 5

公开信:致“北京文艺网 国际华文诗歌奖”(兼论华语诗歌的价值走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0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开信:致“北京文艺网 国际华文诗歌奖”(兼论华语诗歌的价值走向)相关现场讨论链接:公开信:致“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组委会 - 诗论专区 - 北京文艺圈http://bbs.artsbj.com/thread-227140-1-1.html

一.个体的思考(以期交流)

写作的价值与用处,意在交流思想,提升人生境界。如在写作前就预先进入某种文体的条框之内,可能会束缚思想的驰骋,动向与氛围往往不达境。如古人所言,境的说法,须有思想与读者的交流方可能为境界,思想用一定载体加以表达可言说为达境。如在一篇文中能表达出思想的交流倾向,皆有了达到境界的可能。这是我对现代诗走向的思考,也是我的价值取向。文之深刻,当然好。但文首要的需要美与美学层面上的价值。美,首要的是情的,情的表达最终是因为思想的制高点来作为起点。我以为,除此之外的“深刻”仅仅是个表象的,非理性的“深刻”。这不是艺术应该有的价值取向。对世界的感知也存有矛盾之处,从而就有了追寻深刻的可能的方向。但深刻是思想的深刻,不是感觉、感性。深刻是理性的。诗歌所应具备的术(这里主要是指技巧或叫做技术的),往往也会将作者本人的表达能力不自觉中加以限制,深刻也无从谈起。回到文本前述,世界是因果而契约,去改变世界的可能性,还要去精确呈现世界的深刻(现实才是最深刻的)。人的深刻仅仅是表象的深刻。关系到因果的逻辑性,前逻辑、后逻辑等等吧,诸多多门派的竞相演说,皆表达观念与思想。

艺术应当是一个综合于"裁剪"的过程。个体非理性的因素,往往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甚至能让写作成为无效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泄”。哪怕是,再高明的发泄也是为发泄而发泄,也只不过多了一层又一层披着杂耍般技能的外衣。
这种现象可归结为:“比赛诗”。

黑格尔说: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现实的关系)就像一只蚂蚁爬着去追大象。黑格尔此后的哲学家们,此后的哲学走向一直没有跑出他根据自然与人的思想之间科学界定的范畴,无论是前、后因果、逻辑,或者存在论们。有的不但不能自圆其说,更相去甚远。

作为个体写作,无论长短(适当为好),能通过一个载体去表达好自己的思想,并对人有所启迪,或者叫做净化、提示,我个人认为已经就有了境界。至于深刻与境界的关系我认为并没有必然联系。是两个不同指向的概念。不是美学意义上艺术所必须要的准则。也不是我们诗歌主旨所向。诗歌首要的是美:语的美。说的美。结构的美。乐的美。而深刻是一种启迪,哲学意义上的启迪。诗的美,是我们千古文人带给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没有美的深刻,是不存在艺术的。是虚假的外衣披着诗的命名。所以,写作就成了一场苦旅。一场文化的苦旅。一些非艺术、非美学意义上的虚套,与当下追逐仿佛来自宇宙外的奇语怪象,都是非艺术的。非诗歌指向。非诗歌的因素的杂陈,诗歌被边缘化的理由,恐怕不好站得住脚。

是否我们对文本艺术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就技术而言,我想,需要我们从这里开启我们的写作之路:先有说才成语。拥有了“正在此时性”言说方可能达境。此乃所谓”征在象“的基础。这也是温东华先生与压制兄孜孜不倦的以求之实,给予我的启迪。他们二位的贡献,是”国际华文诗歌奖“,是对华文文学艺术一次高质量的探索集成。实至今日,乃至今后的重大收获。这是可以得到时间去验证的,更会有现实的演变得以验证。这,不会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个人很希望能与诗友们、老师们来经常交流一下。我不希望看到一个没有思想的,没有美学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取向的魔咒,再泛滥于如此浩大的华语诗歌的平台之上。我想这也是读书人、诗友们所向往的。致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发泄自己的“高级的技术”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但主要是导向的因素占了主角。

交流-------因价值取向的先统一,具有延展性的理念,对一种经营(诗歌比赛也是)很重要,可以决定其成败。否则一散沙下去会让人叹息而悔之晚矣。

二.对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的感受

北京文艺网所举办的奖项,为华语诗歌艺术的发展,走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致力于华语诗歌创作的辛勤耕耘者,提供了可以验证其价值的一个开放性平台。当我看到这个奖项的消息,看到首页的宣传文章,和多数诗友一样,可谓欣喜若狂。在此,向北京文艺网的举办者、出资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者,表示深切的敬意!

以下,我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从诗歌艺术的喜爱者的角度来谈谈,我参与过程中的印象和看法。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以下这些带有明显的”碎片“言说,也难免有失偏颇,不成系统,还希望诗友们、网站内外辛辛苦苦的编辑,评审先生们,多多谅解为盼!

从我们诗歌奖首页的宣传文章来看,我个人认为,它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没有提出方向性的价值取向。缺少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理念。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个重大缺憾。

1.没有宗旨---价值取向的体现。

2.有大致的计划,没有具体运作与充分调查,征询,”正在此时的"措施。

3.没有具体理念。进而缺少了美学意义上的统一性的规则。

4.没有个体加精的相互审阅。(这也不利于加精者的自我写作的提升)。焦点也在于此。表面看来,属于正常现象,其内里,有诗歌观念的碰撞 。也有运作观念、艺术价值判断上缺少信心的因素所然。

如能在审阅初选的控制上加以科学的征询,再加以完善,相信,诗歌奖会更有吸引力。

5.被加精的与没有被加精的存在严重矛盾。而这一矛盾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会更为突出。如参与者逐渐减少,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掌控。因此,随矛盾而继续矛盾,就成了恶性循环,哪里还能出现质量上乘的作品?杰作谁敢放这里展示、参赛?

似乎都在讲:高手都在民间,那谁又是非民间?谁在规定民间与非民间?民间高手谁能相识,即便进入初选,被”精华“掉的作品,怎么办?是啊,奖项有限嘛。那你怎么说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建设,国情有限论们属于歪理?存在问题乎?

第一届比赛,华文诗坛为之欢欣鼓舞,个体的参赛,皆拿出精心挑选的作品,来展示给评委先生们,看今年的比赛走向明年,后年,能否得以确认其有效性,值得思考。

6.我想,没有一个明晰的宗旨、理念,评选的标准取向,那是因为运作的体制存在问题,也难以达成叩寂寞以求音。甚至越来越寂寞。

具体说来,加精的朋友们就只能依照个人口味来操作,这不能排除人情世故的现象出现,没有被加精者不满意,也理所当然。这很可能会导致影响诗歌奖的品质下落的严重问题。难道非要等到”杰作"来不了,或干脆不来了,才说:没有“杰作”吗?有一定数量上参赛者的好作品的遗漏,种种理由都不是有价值的理由。甚至可以说,那是为保守现状的理由。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任由发展,诗歌奖所应有的魅力,会大大衰减了。

这是不是因为加了精品了就能进初选,其它的,初选后就已经被淘汰掉呢?评委也给予过回答:加精是初选的初选。这样一来,不被加精的已经被淘汰掉了。当然,华文诗歌的比赛不能拿一场场游戏与此比较,是需要科学规范的运作系统来加以操作。从去年的展示、比赛来看,由于严重准备不足导致的好作品的遗漏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既然高举“国际华文诗歌”的大旗,大家都拿出自己当年的、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佳作,这是对诗歌比赛的一种信任和支持,组委会理当征求广泛的建议,加以完善组织系统,让参与者去评定自己,让读者去评定作品,由评审人给予个体点评和沟通为上。但组委会并没有及时做出大的调整。从而,失去了许多优秀诗人、民间优秀人士的参与。使得这个“国际性”“华文”诗歌奖,正在失色。

当然,来不来参赛是自由的选择。组委会本就是私人出资,并非纳税人的资金来官方运作。如此这般,我作为一个参赛的亲历者,也就没有必要去写这封信了。皆因为:我始终认为,诗歌是一一个人信仰的最为清晰的表达,诗歌是“唯一的母语”,更应当体现民主与可学的价值观。且不是目前这种赛事的体制中呈现出的矛盾重重的现状。

我的评审先生们,当我们和众多参赛者一起,高举起“国际华文”这面大旗的时刻,您是不是随着赛事的进程而感觉到与诗友们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责任的担当的分量呢?

当对民主与科学、公平的期盼,更多的面向自身以外的现实社会之时,是否也更多的回头关注一下这面赛事大旗的下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关心一下众多参加比赛的作品。如何更好的更完善的去运作?全中国都在搞体制改革,官方的体制改革。非“官方”的体制,何为?

在去年有多位诗友提出了赛事的体制问题,甚至也有一些言辞的质疑之声。比如,加精是否给予一个加精的理由?读者反对加精,怎样去更合理的评判------等等。质疑和建设性意见都在去年论坛中得以留存。也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回音。

怎样让读者对加精存有疑问并能真实地言说而出?如果不去加精就没路子可走了?加精是一少部分人,对全部参赛者的手段,不是科学评选的有效措施。应当说是三年前,很多艺术类网站已经采用更科学合理民主的办法来加以体制的革新。个体的加精进入初选,没被加精淘汰了。当然可以这样言说:没被加精的,仍有机会进入,一年的时间呢。这似乎就是进步了!

加精毕竟是能否获得进一步参赛资格的问题,既然是比赛,完善的组织机构后与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的呼吁,也不是没有必要吧!毕竟,诗歌是需要走向大众读者的艺术,诗歌作品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谁能说:国际华文诗歌奖,叩寂寞以求音,就是小众范围的?谁能说:诗歌是高贵的艺术,与大众没有意义?那民间的高手还怎么来?还不是早就跑的远远的了?

7.杨炼先生所提出的“深刻、深邃、丰沛”等等一些观点,是对诗歌创作的提倡,是很有价值的参照,是他个体所一贯坚持的价值取向。换句话说,杨炼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个体对于诗歌奖提出来的重要的观念形成的参照之一。能不能作为诗歌奖的宗旨,也值得探讨。杨炼先生的观念无疑是深刻的,也是重要的,因为这是艺术方向的价值体现。

在此,我个人提出几个问题,以供大家讨论:

(1).诗歌艺术应当尽可能体现多种的风格,求达价值的取向的同一性。至于,奖项的首页中提出的“标准”,不如价值取向的同一来的实际。这是“国际华语诗歌奖”的基本点。

(2).艺术中的技术、技巧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是评选观念基本点,是体现艺术价值的观念问题。一旦观念失衡,方向就无从把握。价值观就是空论观。

(3).一个深刻的观念的提出与达成共识,是需要一个渠道或者一个过程来体现。这也是诗歌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仅仅停留于宣传上是不够的。

(4).价值的取向,就诗歌这一载体来看,加精的作品和获奖的作品,所应当承担的质量,我个人以为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a.本真、练达(叙事抒情的高度统一)

这是诗歌作为艺术重要载体的基本要素.是指诗歌的整体观念部分。因此,我建议并提倡:诗歌的艺术性部分,不可以随时风而行,否则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的集成与发扬,就无从谈起。汲取西方艺术的成就也就没有了方向的可能。这样一来,我们的诗歌奖的价值观就容易出现狭隘的求向。

b.情感的真实性---诗歌艺术必须的要素.摈弃矫揉造作,拼凑意向、故弄玄虚的诗歌作风。对辛苦耕耘的无多少名望作者,还是对已有些成绩的作者都要一视同仁。

c.独特的观念或观念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诗歌所能达到的深广度(深度缺乏广度一样不具备深刻性)的重要方式。

艺术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这是死胡同。网络时代的碎片化写作与阅读,为我们提升诗歌艺术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以丰富的环境。在感谢时代巨变的同时,我们的诗歌观念需要提升,更需要警惕一些对微薄、各种小说、笑话段子的简单的幻化。艺术取巧,是很危险的懒惰行为。

d.鲜明的个性色彩. 所有艺术的都要具备的要素,诗歌当不例外。

E.精彩的语境. 诗歌所能达到的境界说的必要途径。精彩不仅仅是激辩,也会是思辨,更可能是沉稳,以及他的多变性的高度综合、同一。诗歌艺术毕竟是依照语言艺术作为载体的艺术,这也验证了“唯一的母语”所涵盖的意向。

8.价值取向的同一与诗歌赛,期间的关系异常重要,诗歌是语言艺术门类中最高的一种文体,没有好的组织系统,难免走向歧路,很可能会因仅仅有一个纲领性宣传,而没有明晰的措施(比如:区别于其他诗歌奖的特色宗旨,提倡的本诗歌奖的特色的精神等等)最终令人扼腕叹息。

走过一年又一年,春天不请自来。所谓重读经典具体所指,是不是价值的取向随春风而踏青?我们“华语”诗歌纳寒,纳热,更应当迎接温柔的东风,淳朴的春天。也要广开言路。我以为无驳何以辨。无辨哪来深。一个标准在行走,不是小风,是大风尘起雨飞扬,雪山红花冷颜色。

《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中
《风》中大部分是经过润色后的民歌,也就是民间歌谣或土风歌谣。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而《雅》《颂》中基本上是为特定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和舞歌。诗经不是祖先的夕阳,恰恰是祖先点燃至今乃至遥远的“深邃”之光。天苍苍野茫茫,西北的高原,东北的鄂伦春,西藏的祭祀、天葬、神鹰。南疆的胡杨林,驼队、山脉。天山的雪莲。黄河与长江的壮阔与凄美。秦淮人家的柔细与桨声。一一历历在目。那些民间的唱词,唯美达境,刚柔健行。

七月流火,九月授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匡,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巳。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

名曲也罢,流行歌曲也罢,皆属于现代人给予的“名词标签”。

华语,博大精深,不是“诗之深刻”而一言以蔽之。华语----一个有着广泛地域与民族习俗、精神语调的,不同于我们在此所理想化的那个“深”。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深”揭开了现实、人生一部分群体-------喜诗者之深,但万万之不幸的是,没有了广度。无广之深,无怀柔之心,深刻即成了枯木。
反观近两年的诗歌走向:路狭如羊肠小道,非巴蜀之栈险。小情调请,小怀悠抱,琵琶尽在阁楼里怀春。欲追深而无情怀,想达境,或缺了博大的思。风格单一、僵化,徘徊与街头巷里。深刻见底,刻舟求剑。一派西风拍肩头,全无了“华夏”之“氓”。
当我们高呼“遥祭祖先而无愧,环视世界而欣然的佳作”那佳作在哪里?在何方?当“我们的评选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专业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必须内蕴千古诗歌传统、百年超国界华文现代诗探索和三十余年来大陆诗歌写作的自觉;思想性,必须直抵当代人精神处境的深度”之时,诗在巷中“痛苦深阴”之时,“歌”在何处?专业,何为专业?思想,思想之思,想之想思可如见底的水井乎?

我问自己:“华语”既是汉语吗?汉语既是黄河、长江流经的城里吗?探索仅仅是玉而无山、水之风韵吗?自答曰:

三千年前的民歌犹在世界文化史上闪耀着华夏诗歌的光芒。三千年的歌为诗,诗与歌共融---杜甫走山水才搭建一扇草堂之门。李白邀月游天姥,方成就了他的 "梦游”之吟而“留别 ”。屈原行楚达疆,发出的天问也不止一百七十二个。想:“华文之根系、全球之视野,将交汇成"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的价值坐标系”就不难以理解,却广阔而深远。

路,再远也是路。脚再走也不止与“此时”“此地”。综上所言的价值的取向,也再不难以理喻。

自言自语,也该一言以蔽之了:我们目前的诗风有走向“比赛诗”的尴尬而危险的境遇。原因既是对价值判断的错误与思想的狭隘。具体来说:风格单一而小溪渐枯。我想:艺术的技巧、技术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地域、时间的纵向。技术在艺术概念里,没有先后与落伍之说,只有灵魂与美学的价值高低的区别。究其深根,“小众化”的暗流已经变成貌似浩荡的河水。古人尚在民间书写唱词,我们“华语”诗歌怎会加以排斥?唐代大家无不游走山水、街头、码头。他们既抱着琵琶说,也在赤壁上怀古。以上,皆价值取向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议如下:

A   

可否,取消加精,以时常在线或不在线的会员---参与评奖的作者、游客为基础,对相应作品给予投票选举?我已在很多诗歌论坛的比赛中看到这样比较公正的评选办法。这在网络技术上,也不难以做到。投票到一定程度,可有评审们选择性点评,----在读者初选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选择----如此一来声势与诗歌奖的真实性、科学的合理性都得以充分显现。而我们的评审们就能准确把握现实的对于诗歌的观念。更有利于“对自我与现实的追问”。更有利于从华语诗歌的大旗下而“遥祭祖先”!

我们的创造性的评鉴方式,用一年的开放式的展示诗歌,是很值得赞扬的好举措。因此,一年时间里,上述建议应该是可以行得通的。

投票的办法,是在”国际华文诗歌奖“中,比较民主、可行的措施。

一来可以清晰的触摸现实社会对诗歌的最真实,本质的观念。二来,既然是”国际华文诗歌奖“。我们还有理由不相信读者的价值判断呢?

国际华文诗歌必将走向世界,但:“国际华文诗歌奖”,如不能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敞开,给读者以投票的参与,该诗歌奖的走向,乃值得疑惑也。

中国有13亿人口,既然是:国际华文诗歌奖,我们评审的视野应当越来越开阔。这单靠一传二,二传三,依托广告 是不能获取诗歌价值判断的,也不好得到国际华人艺术爱好者的认可。

13亿人口中,据说有“二百万”人在写诗,那么,我们诗歌奖举办至今,更应该敞开胸怀向他们开放参与了。参与评选也参与展示。仅仅依托一定范围的工作人员”加精“,能否达到”国际与华文“这样一个表述性的指向呢?反过来说,诗歌奖的运作是不是也有不妥当之处呢?

我们是不是应当相信读者?“国际华文诗歌奖”是否应拿出“让读者评判”的更好的措施呢?

B  

随着诗歌奖的延展与普遍的影响力,会有民间的或者其它渠道的企业家等等的筹资渠道自然生出。也可以以此为品牌相应拥有和使用赞助,赞助---专款用于诗歌奖的各项增值性能奖项。如此一来,诗歌奖项的“遥祭祖先”“叩寂寞以求音”方才落到实处,并浩荡乾坤。

作为一个参与者,我觉的,我有必要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求与大家一起达成共识。为诗歌艺术的发展为这个奖项的不断进步,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C

对首届参赛的没有进入初选,或者没有获得奖项而出现读者争议的作品给予适当机会。比如:可以限定几首进入今年或者明年的参赛。

D.
广纳不同诗风。

排除杂念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小众所可以承担的使命。没有地域与民风,全无“华夏”之语意。

自立门派也无不可,反而是思辨的大门向山敞开。言说现代诗也罢,后现代也罢。所谓现代与后现代,不过一名词尔。

何为“现代”,何为“后”现代?现代既是当代,更是千古,现代是情怀,是对远方之召唤,不是披在身上的西装,更不会是一个“意象加几个韵脚”。现代是思想的境界。没有风格的多样性何来现代与后现代?何来思想的展示与辩驳?没有辩驳哪来的思想的深刻,技术、技巧何以明何以扩展?未来与远方在哪里啊?郭小川“团泊洼”里,就没有秋天吗?郭之“青纱帐”内没有人咀嚼“甘蔗”吗?他的“新辞赋体”可以说是诗人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他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仅仅举出一个郭小川,也不好足以说明大问题。我想说:当我们一味主求西格之时,别忘记千古的广深。当我们在汲取西学诗风之时,是为了反观与回归!汉语自有象更要有形。当我们引颈向天歌的时候,别忘记《诗经》就在那里笑对。诗经在脚下在山川江河里游动。在身边滑过,游走它乡了。因此,在我们的所谓“现代诗歌”一路向西之时,别忘记西学对于中用的腐蚀。因此而论:“"叩寂寞以求音",一千七百多年前,陆机在他的《文赋》中写道。相对于尚未写下的诗作,世界永远是寂寞的。我们设立此奖,虚席以待一颗颗将使世界丰盈的诗人内心”

价值在于取向。取向决定价值。

比赛成就的“比赛体”,虽与时风有关,更有对不同风格的思想观念有关。与纳怀与远谋有关。但愿这不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抒情之本真小论:

真诗(我大胆一点,借用压制兄的一个词)是对诗意、意象渴望的克制.但,克制分用在哪钟风格的诗歌里。要么就一箭穿心力透的不是纸背,而是读者的灵魂。

真诗是征途-----是每个时代读,每个阶层的人读或者听都能力透灵魂!这,也是“征在象”之妙处。

温东华提炼出一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并毫无保留,呈献给我们诗歌奖、论坛了。最后,他删除了!!

温东华老师的《一尖山》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一尖山”得到了众人(诗友)的好评。并且,他和许多诗人一样,是从未相识有识之士,帮助他完成了一个心愿: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在加拿大“北美枫”投稿,遇到高岸先生,高岸先生对他的诗论与诗歌甚为赞赏,也得知他的曲折的经历,高岸先生主动联系了华人企业家的赞助,为温东华出版了一部《温东华诗集》---理论、诗歌、诗论合集。我把链接给各位朋友参考吧!温老师诗歌理论很有实战价值!温东华的《一尖山》可谓华语抒情诗史上的上佳大作!

他的短诗古风荡荡,刚健沉稳。简约大气。得到杨炼先生和众诗友的很高的评价!
他的诗作,深沉有度,大开大合,且本人在一年多的诗友互动中德才兼备-------一个在努力继承、集成三千年华夏文学传统的在“民间”坚守大道的大诗人!绝非当下流行甚欢的“比赛体”--------“微播言论式的铺张幻化”-----缺乏诗之钻石之“本真”。

在去年,包括我在内的友的质疑与呼吁下,作者进入“百优”入围。。。。。。


温东华的《一尖山》早在上个世纪,为华语诗歌抒情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我直到去年才在这里看到!

温东华(ID:温东华) - 初评论坛 - 北京文艺圈
http://bbs.artsbj.com/forum.php? ... =%CE%C2%B6%AB%BB%AA

《一尖山》会自有其运!

诗歌诗歌,诗意随歌。抒情诗是诗,叙事诗也是歌。抒情叙事无前后之别。我们搞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推广论坛,是百川纳溪,是海阔平鱼。高尔基的海燕没有过时。《诺日朗》扔占据着那座山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仍然闪耀着“天问”的高端。不能因为郭氏有谗言即可定位。诗已经不属于郭氏个人的范围---------至今仍然是汉语抒情诗歌的高峰。华语诗歌史上的杰作!

至今我认为,也可以预示:抒情诗的高峰期正在路上--------绝不可以被打入冷宫。从诗学的终极意义上讲,抒情乃是诗歌的本质 。所以,世界是个循环上升的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对物质的追逐,对名利的追寻,其实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些都是现象而非本质。人之情的社会性的激荡索然。那些追寻肉欲与物质利益的现象,从诗的理性观念来看,也不失为“人之情欲的抒发”而已。所以,我们抒情诗歌的高峰仍在积蓄着力量。

抒情是诗的本质更是诗的本真。抒情而动人,抒情诗现已经被打入冷宫是对诗歌,尤其对汉语诗歌的向背。这也因为它的难度和高度。

建议:(也算自言自语)

因我们比赛的论坛在体例选择上过于单一僵化。建议:

开辟分类展示。
措施,比如:偏重抒情的抒情诗,叙事诗;民调民风诗。

海外华人独立分类(华人在海外能坚持写作并卓有建树更是华语的阳光的博大)等等,以增加展示的效果可开阔度,及诗歌市场的细化取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可以成就“国际华语诗歌”的风雨无阻之态势。这样一来,评奖的力度、广度、深度的观念丰富而厚朴,达观而稳健,宏大而勃发!

以上能想到的,也就没有了什么保留。皆因为我的思想观念的局限。

所能综合的,也就基本说道完了。也因了我的絮叨,是我个人水准的有待提高。就算是我怀里揣着个热呼呼的东西,我或许在这里看到了希望中的理想理想中的希望,就有了这些看法与观点。我想,我会在此,并希望看到可能出现的,对诗歌艺术价值取向的方向性的希望。


2014.3.15

[ 本帖最后由 偶乃客 于 2014-7-4 00:56 编辑 ]
发表于 2014-3-2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能综合的,也就基本说道完了。也因了我的絮叨,是我个人水准的有待提高。就算是我怀里揣着个热呼呼的东西,我或许在这里看到了希望中的理想理想中的希望,就有了这些看法与观点。我想,我会在此,并希望看到可能出现的,对诗歌艺术价值取向的方向性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诗歌,诗意随歌。抒情诗是诗,叙事诗也是歌。抒情叙事无前后之别。我们搞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推广论坛,是百川纳溪,是海阔平鱼。高尔基的海燕没有过时。《诺日朗》扔占据着那座山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仍然闪耀着“天问”的高端。不能因为郭氏有谗言即可定位。诗已经不属于郭氏个人的范围---------至今仍然是汉语抒情诗歌的高峰。华语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用心,提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阳光老师。见到你真高兴!祝贺你获得13年创新奖!

发一小组诗,请老师审阅。

农耕里的峰谷《昌耀逝世一十四周年祭》《纪念谢默思-西尼》 - 诗歌大厅 - 《诗歌报》论坛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选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493064

再次致谢,春安!

乃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广龙云霄 的帖子

谢谢您来读-----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0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