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09|回复: 17

[评论] 超越荷塘,通向海的史诗——漫谈被遮蔽的女诗人系列(1-4雪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还是“超越荷塘,通向海的史诗”!
——浅谈那些并不介意被时光和尘埃一再遮蔽的女诗人群落

文/紫穗穗


有人曾说:“我宁愿我的诗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这一句话隐含的另一层实质是——作者需要并呼唤真正的知音,而不是盲从的围观者(观众)。所以,好诗仅写给几个知己者。因为真正的知音,是用灵魂的指针触摸诗作的人。她不介意自己的身心,就是佳作的播放器,一遍遍的聆听,一遍遍的深味,一遍遍的进入一首诗美妙的精神腹地,与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一起,重新历经一次。这是富有牺牲精神的认可与心口如一的欢喜。

每一首诗,都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你所要学会的就是用耳朵阅读,用心聆听,用整个身体去回应,甚至舞蹈。因为一首佳作里,原本就有作者的灵魂隐匿其内,她在诗歌里,以词语、句式、语调、韵律、色彩等等形式的幽灵存在着,只等你去发现与扑捉,并逐一爱上她们。我天生是一个感性之人,哪怕在理性的辩诉里,我仍会选用感性表达的枝叶与花香,铺满理性思辨的树干和冠顶。

明迪说:“读诗,通过诗来了解一个诗人的生活和内心。”我深以为然,因为唯有诗歌,如诗人的贴身小袄,无论穿上还是脱下时,都带着作者的体温与气息。读诗人陈依达的诗《环视》的结尾:“它互通性的抵达与翱翔/美/结束徒劳。”可以说,依达姐用诗的语言,再一次诠释了读者与诗人之间——阅读经验遭遇,审美情趣叠合中的互通性抵达与灵翼翱翔。如斯之“美”,粲然无极,结束徒劳!


(一)刘霞:疼痛的回响与伟大的孤独,它们在诗中遍野开放


弗罗斯特说:“一首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这是诗歌诞生的一种途径,也是一首诗解读的入口和出口。而我说:“一首诗也始于痛苦,终于澄明与驳杂(释然的澄明与驳杂的呈现)。”这就是许多诗人,表达某种痛苦情绪时更加得心应手,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受,必须要释放、疏解与表达。而当这种释放、疏解与表达的进行中,作品所爆发的无穷想象力,所呈现的语言向度、隐喻空间和意象图层,是令人咂嘴惊艳与连连称叹的奇迹。其后兵分两路,一条线走向痛苦释放后的澄明诗境,另一条线通达世相的驳杂成像。

诗人,在创作中并不会刻意地想到诗艺和其后延展的意义、境界,好诗的特质带着一种自然的悲悯与神谕,也带着哑弦、盲徒,领会的虔诚之语与顿悟之声。是的,那一刻“我”就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我要发声,我要哼唱,我就想这般叙述、低语、歌唱、嘶鸣与吼叫……

将自己的人生和诗歌融为一体的人,就是诗人。可以说,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是这般知行合一的去探索与跋涉的。我读诗的习惯,有两种。一种因诗寻人,一种因人寻诗。对于刘霞来说,是前一种。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诗歌,第一感受是真诚,赤胆相对的真诚;其二是孤独,蚀骨吸髓的孤独;其三是自由,匹夫不可夺志的自由。作者的十首诗,创作年代跨越近20年,可以说她是真正被时光和尘埃等主客观因素,深度遮蔽的优秀女诗人。和许多写诗写得名气大噪,并借用诗的形式,到处发表、钻营、博彩、占位写进了名利场后却离“诗”象越来越远的诗人相比,刘霞是真正的艺术家。她不仅实现了人生和诗歌的一体性,一个安静、踏实的诗写者。而且用“主动的孤绝”抵抗“被动的隔离”,完成了自我艺术人格的独立性,用诗歌诠释并捍卫一种自由思想。

我是不思想的哲学家
是生命的剧场
不是虚构
我是有身体的神
喜欢用诗来谈话
我就是韵律
——《癔语》

我敬重那些,不管禁闭还是开放的状态下,始终保持清醒、孤独与自由的诗写者。我相信那些用生命写诗、并一生写诗的沉默者。面对用诗谈话“有身体的神”——这样韵律,大无畏凛然于人间的诗歌,除了一千遍的阅读,上百次的触摸,一回又一回的侧目、驻足与致敬,你又能做些什么呢?某种意义上,那些瞬间的观感、解读和批评,有时都是片面与苍白的。

我相信那种
荒诞的幻想的疯狂的真正的生活
躲在死人的面具后面
躲在厚厚的影子后面
我为我的想法哭泣
它们在屋子里
就地旋转
——《没有人看见我》

我也相信那种荒诞的、幻想的、疯狂的、真正的(诗)生活,哪怕是躲在死人的面具后面、厚厚的影子后面(隔离与遮蔽)。而哭泣的诗人,因禁闭之屋,因无人看见,仍保持着慎独如一的品行,并洞察生死、从容不迫、缄默的尊严,和不可禁锢、践踏、漠视的诗生活,而获得了真正意义的救赎与释然……

哪怕《没有人看见我》,孤立且透明的我(刘霞)依旧写诗。
《我坐在这里》,看天色由明到暗,等候一个永不相遇的词(悲怆、决绝)。天地骤合,雨的灵魂,诠释了“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所以这一刻也天人合一;
我观赏过去和现在,并不新鲜的《日子》,如一个个剖开的、多汁且无言的《柚子》,从消逝的时间、死亡甜蜜的痛楚里汲取营养。回味曾经的自由随性与如今的禁闭荒凉,寂寞锋利、疼痛柔软;
我的《暗夜》“一滴泪的想象之树,挂满了绝望的手”,溃不成形的词语(不知大家是否读懂了“暗夜”中的玄机,这里面有多重时间、立体空间的隐形图像,浑然一体的宇内视角与人性申辩,而且绝望至极,透骨悲凉。所以才会折磨了另一个优秀的女诗人明迪,她用了数月时间、众多的图像诗,来消解了一个意象群组的反复侵蚀与席卷);
我的《空椅子》和梵高的画一般,移走了空虚与喧嚣,等待未来煅烧的涅槃之火,真相浮出,经典出炉……
我身体的《碎片8》顽强温暖,桀骜不驯。像尘埃、像生命之树,想去有光的地方,被闪电摧毁也无所畏惧。哪怕未来是关闭的窗,窗内的夜没有尽头,噩梦绵延不绝,我仍要去,想去有光的地方!
我不断启航的《黑帆船》里,藏着无数的人间故事与传奇;
我灵魂的《癔语》是无法监禁的《一个词》,优雅的词,生机勃勃的词,孤独的词,有时发声,有时无声;也是有形无形的《一只鸟又一只鸟》,孤独有形,自由无形,生生不息,四季轮转,梦境不灭。生命的姿态,飞进又飞出。(虽然1983年的“鸟”诗,叙述稍显繁琐拖沓,却充满了“指桑”隐喻和“含沙”能指。)

我用主观视角,跟读、放映和回放、穿插的方式,将刘霞的诗打乱组合、简读自述了一遍。这样的过程,有“梦中梦,身中身”感同身受的恍惚感与洞悟心。其中,每一个诗题,都透着作者的情绪密码与生活图层。她疼痛的回响与伟大的孤独,在诗中遍野开放。真实而孤绝,迷幻而忧伤,柔韧而绵长。她用持续半生的诗歌,独白、对话、呓语、歌唱、舞蹈、咏叹,形成了自我丰美的生命剧场,哪怕是“没有观众、没有掌声”的一座荒岛之上的人生剧场啊。

未来的刘霞,仍在走,一直走。这是一种主动意识、突破一切局限的前行之“走”;是可以自我回视、查阅人生高度的圣徒意志的朝圣之“走”!其实,很多女诗人,都在这般走,她们是彼此陌生又熟悉的同路人。

未来,我们都将是“一棵又老又笨”的冬日之树啊,如果可以,我愿意以种子和植物的名义,搬去相陪……

我要一直走
走到很高的地方往下俯视
感觉我所能到达的高度
我要走

一斑而窥全豹。诗人刘霞,用诗歌的方式,完美、真实地表达了自身境遇与所思所想,并返回了真正无所欲求、本真状态的“诗生活”!



附录:《刘霞诗选》

Chinese original ©2014 by Liu Xia


刘霞,(1961-),诗人,艺术家,1982年开始写作,有诗歌和小说。喜爱旅行,因特殊原因囚禁于自己家中。


没有人看见我

没有人看见我
无可奈何
我并没有受到过任何诅咒
只是被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吸引
被拒绝我的东西吸引
被现实以外的东西吸引

日常生活使我贫乏
我相信那种
荒诞的幻想的疯狂的真正的生活
躲在死人的面具后面
躲在厚厚的影子后面
我为我的想法哭泣
它们在屋子里
就地旋转

我看见行走在死亡线上的影子
迈着缓慢而又节奏的步子
从容不迫
没有人说一句话
我做了一个手势
没有人看见我

                1998.5



柚子


我把玩一个又大又圆的柚子
金黄的一团
散发苦涩的清香
用一把小刀
就能划破它看似很厚的表皮
在无言的疼痛之中
我开始颤栗

感觉不到疼痛的生活
如同无人采择的果实
等待它的只有腐烂腐烂

我真想成为这只柚子
被刀切破手或被牙咬
宁可在疼痛中
安详地死去
也不愿看到自己正在腐烂的肉体
长满了蠕动的蛆

整整一个冬天
我都会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把一只只柚子剥开
在死亡中汲取营养

1999.9.13.



碎片8


我常常注视读到过的
死亡之光
觉得温暖
为不得不离开感到悲哀
我想去有光的地方
多年来保持的顽强
变成了尘埃
一棵树
一阵闪电就可以将其摧毁
什么都不想
未来对我而言
是一扇关闭的窗户
窗内的夜晚没有尽头
噩梦从没有消失
我想去有光的地方

2011



空椅子


空椅子空椅子
如此之多的空椅子
在世界各处
梵高画中的空椅子格外诱人

我悄然坐上去
试图摇晃一下双腿
椅子里渗出的气息

冻僵了它们
一动也不能动

梵高挥舞着手中的画笔
离开离开离开
今夜没有葬礼

梵高直直逼视我的目光
让我垂下眼帘
如一只有待烧制的陶器
坐在向日葵的烈焰之中

1999.8.8.



暗夜


那些眼睛今夜会回来
那些幽灵今夜会回来
以墓碑的姿态

那个时辰把自己固定在我心里
即便记忆充满枯草

空荡荡的墓地
没有向日葵低垂
没有梵高疯狂的道别
悲痛的白骨
大地深处的冰河

所有的幽灵所有的眼睛
聚集在这点烛火旁
用沉默与我对话
白色的百合花
难以觉察地开始凋落

生与死不可比较
真实和虚构
如同手心手背
这个从未结束的夜晚
一滴泪的想像之树
挂满绝望之手

在你的黑暗之夜
我的词汇难以成形

我们无法回到
回到那个时辰
只有风
游荡在十里长街

穿过这个黑暗之夜的女人
百合花也不愿令她伫足
她带着写满诗歌的本子
她唯一的行囊
跟随幽灵们的脚步

一页页白纸
在夜晚的视线之外飘飞


1997.6.4



我坐在这里


我坐在这里
看天色由明到暗
听最后一缕阳光
发出的呻吟
等第一滴泪
敲响敞开的窗户玻璃

一个词等待另一个词
永不相遇
一滴雨
使天地浑然一体
在静止的时间里
雨的灵魂悄悄降临

1995.6.



一个词


某天早晨
一个词
好像一个阴谋
躲在别人的梦中窥视着我
就在我睁开眼睛的一瞬间
它以优雅的姿态
占据了我

孤独的词
如同绝症
疼痛并且尖利
可以置人于死地
我真羡慕这个词
占有了我
然后生机勃勃

1995.6.28.



日子


我们的生活
就像墙上这本挂历
风景已经不再新鲜了

朋友们在夜晚到来
我会尽力做出一桌的菜
每道菜都不会忘记放盐
不用喝酒
你的话就滔滔不绝
大家兴高采烈
鸡的脚趾头也啃得煞白
黎明时分
朋友们盘旋而去
灯光下
窗帘上的向日葵
依然艳丽而疯狂
成堆的烟灰和美丽的鱼骨
卡住了我们的喉咙
我们相互不看一眼
就爬上床去

1986.12.



黑帆船


那个红脸汉子捕走了你最喜欢的一条鱼
一条黑色的鱼懂得你心事的鱼
你心欲裂把牙咬得咯咯响垂头丧气
你用手抚摸一下海面
手掠过的地方出现了无数条鱼无数条鱼
诱惑那红脸汉子升起船帆连夜出海
忘记这是在夜晚忘记会迷失方向

你悄悄地把那汉子拉近怀里
一直到他的头发成为海草绿色的飘荡
你平息了怒气点支烟青烟缕缕
第二天,当鞭炮响起来
为满黑帆的船开道的时候
你变成了一只眼睛一朵云一阵风

那失去汉子的女人奶水一夜间消失了
你反复托梦给那没奶吃的孩子
说他的父亲在海里日子过得很快活很快活
那孩子长成了汉子整日一声不吭
他什么都记得什么都不说

那女人生命的潮水远远退下去了
那丛绿色的海草随浪摇动

1985.12.



一只鸟又一只鸟


我们很久以前
就常常说起那只鸟
不知道来自哪里的鸟
我们兴致勃勃
它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冬天的一个晚上
是晚上,它真的来了
我们睡得很沉
谁也没有看见她
就在有太阳的早晨
我们看见它留在玻璃上的
小小的影子
它印在那里
好久不肯离去

我们讨厌冬天了
讨厌冬天长长的睡眠
我们想让红色的灯
长久地亮着
告诉那只鸟
我们在等待

院里的葡萄
又爬满架子了
窗子不再关上
我们仍然记得那只鸟

一个星期天
天阴沉沉的,没有雨
我们一起出门了
去时装店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
天黑下来的时候,又去
那个人很多的馄饨铺子
一人吃了两大碗馄饨
回来的路上
我们不吭声了
心里觉得有点不舒服

到家了
院子里那盏灯忽明忽暗
一串青青的葡萄落在台阶上
我们同时止住了步子
望了望天
又赶紧低下了头
它来过了
可我们不敢说
只是在心里想着
生怕它永远不再来了

门终于开了
红色的光神秘地铺开
在有格子的纸上
你写不出字了
我想试一试新衣服
却怎么也解不开扣子

它又来过了

1983.5.



癔语


我是尼金斯基身体里的灵魂
我吃得很少,尽管我很瘦
我只吃神让我吃的东西
我讨厌鼓胀的肠子
那会阻碍我跳舞

我害怕人群
害怕在他们面前跳舞
他们要我跳欢娱的舞蹈
欢娱就是死亡
他们感觉不到
却要我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我要留在家里
避开人群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望着天花板和墙壁
监禁中我也能找到生命

我是不思想的哲学家
是生命的剧场
不是虚构
我是有身体的神
喜欢用诗来谈话
我就是韵律

安眠药不能让我入睡
酒也不能
我越来越累
我想停下来
但神不允许

我要一直走
走到很高的地方往下俯视
感觉我所能到达的高度
我要走

2003



无题


这是一棵树吗?
这是我  一个人
这是冬天的树吗?
它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样
叶子呢?
叶子在视线以外
为什么画树呢?
喜欢它站立的姿势
做树活一辈子很累吧?
累也要站着
没有人来陪伴你吗?
有鸟儿啊
看不到鸟呀
听那翅膀飞舞的声音
在树上画鸟会很好看吧?
我又老又瞎看不到了
你根本不会画鸟吧?
是的  我不会
你是棵又老又笨的树
我是


2013.12.12.


中文版权 © 刘霞
中文输入 PEW
转载请注明 “诗东西《被遮蔽的女诗人》专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4-5-4 00: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陈依达:超越荷塘,超越叙述的单车道与性别局限,通向海的史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每个诗人都将绕不过语言表达的关口。如何掌控语言,就成了每个诗人诗艺呈现的第一要素。有人说过,读一首诗如果前三行没有感觉,就不必再往下读。这就要求一首诗,成功的开篇至关重要。但我想说,真正的一首好诗,是通篇的布局,而不仅仅是开篇引人入胜的着力点。一个好的诗人,她/他具有掌控词语、结构、意义与文本内容的全过程。这是一个从无意识、潜意识到有意识、超意识的自我督促的臻美创作过程。

说心里话,依达姐的诗,让我这半个月来,如尝到了别样美味而一刻不肯离去的小蚂蚁,反反复复地在她的诗歌里来回攀爬、啃噬,读得惊心动魄。之所以选择这个词,是因为我觉得——所有被遮蔽的女诗人群落(若果真被遮蔽的话),并不仅仅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浩荡气象,而是“超越荷塘,抵达了海的史诗”霸气雄健、突破了性别局限的现代阐述。是她——陈依达,用短短十首诗作,喊出整个女诗人群落的集体心声与未来愿景!

不仅如此,依达姐在《感念与漫谈》女诗人的点评一文里,还提及了“安静的写作是一种大美。”这正好,进一步地诠释了作者多年来的诗写姿态与文学心性。她是真正成熟、安静、豁达、臻美,剔除了人世浮躁与名利趋向的好诗人。

诗人雪女(水晶钥匙),对依达的诗印象,譬喻成“抽象的迷宫”,提及了其中的阅读障碍与隔阂。可以说,如果大家抱着临屏心态,随性一读,必然会首先遭遇这两个词语“障碍”和“隔阂”。但,只要你稍稍用心,关闭一下喧嚣的神经,让身、心和眼睛,都静下来。此刻,你再阅读,就会“三心两意”,三心:心领神会、心潮澎湃、心悦诚服;两意:意气风发、意犹未尽。陈依达的诗,其语言、意象、句式、场景的绵密程度,如浪潮翻涌,松涛齐鸣,百花齐放,多车道并行,一屋子不同的电视频道。由此,才会让许多人,第一次阅读时,形成瞬间短路、丈二和尚的迷糊感,和铺天盖地、喘不过气的覆灭感。

以第一首《芳踪》之诗,简述依达诗风。诗题“芳踪”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寻寻觅觅的全过程,可泛指一切美好的寻芳踪迹。关键是开篇,提及了“由盆栽转向庭院”,可以说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越。一株高雅的物种(这个物种,可以是某种植物,也可以是一个指代的喻体)它从一个狭小、封闭的屋内小世界,转向开放、通透的庭院。这仅仅是开始,其后的三十行诗句,形成了一种不断袭扰、不断转向的龙卷风势头,尤如上帝之手,亲手绘制的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交替勾描、上色、并置的典雅图层与奇妙谜局。

依达的诗,不适合粗读、简评,而需要精读、细品。大家想想看,龙卷风的气象,只有在平原地带才会形成,而一旦形成之后,其中不可能相遇和幸会的语言、意象、感觉、意境等,居然就可以在“通天达地”的龙卷风语言体系里,上下依存,虚实并置。这样的叙述,有着多维并置的快感:具象的花,抽象的手,慈悲的气质,苦口良药,灵肉雷电等,模糊了众多词语界限的排列句式,形成了粘稠、混沌、拼贴、用典的“迷航”格局。但是你只要记住诗题“芳踪”,就不会陷入作者,用时空坐标营造的抽象迷宫与幻境,而找到了开启诗性和诗境的主题密钥——你要寻觅的人世芳踪,有时就在敞开的自身怀抱。比真实、残酷的世界,更辽阔更轻盈,比历史、自然的转述,更自由更悲悯。一切遮蔽,终将乌云散尽,走向澄明!

仿佛是咒语,也是福祉
来得更辽阔更轻盈
它无时无刻不在你怀中
诞生。

寻觅芳踪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生到死,自我放逐、自主寻梦的全过程。所以作者在诗中提及“这是一种生长的剪影;/出生直至死亡”。依达的诗,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和别的女诗人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体态与风骨。她通过繁复的描述,拼贴的混搭,粘稠的意象和密集的隐喻,构建了自我丰腴的语言体系与回旋往复的叙述骨架。她提供一处诗意明确的入口,却留下了无数歧义纷呈的出口,有时,会如诗人马拉美、策兰一般,首先过滤了一批害怕动脑、解谜、启智的读者。

一首《依托》和《芳踪》一般,仍是多途径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有时是死胡同,你必须反复阅读后,才能找到其中——真正的“依托”。唯有戒除浅尝即止的阅读,才能跟读依达的诗句,她和我一样,喜欢一些抽象的题目,喜欢在抽象的情绪里,植入具象的思维与小情节。用拟人化的自然山川,进入开阔的视野。而后展开碎片的遐想,多车道的叙事,仿似倒装句的翻供,直至图穷匕见。读依达姐的诗,我喜欢发声阅读,这样可以帮助自己,越过惯性的叙述语言与气息。在一遍又一遍的发声阅读里,拨云见日,分花拂柳,进入诗的谋篇主旨。仿佛一种智力的拼图游戏,在脑海中独自完成的一幅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某扇天窗
空白之页与风的盐语
平凡中闪耀结晶体的光芒;
月亮没有提醒
缺失的词。
最近的盲域中最深的刻骨铭心
细小的碎片划痕
福利的花瓣在未知的高度。

把一首复杂之诗,写简单了不容易;把一首简单之诗,写复杂了同样不容易。关键是无论简练还是繁复,长还是短,疏还是密,现实还是魔幻,古典还是先锋,你都必须要有自己的“范儿”——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

我在《依托》里读到了作者细腻的心思、母性的关怀和绵密的挣扎。她借万物的眼睛,绕道而行,层层叠叠,看似不及、松散,实则关心、聚焦,而后投射到一个严峻的社会事件——缺乏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抗争的自杀之举。她善于用抽象和具象毛笔,交替涂抹的方式,排比、拼贴、染色,混搭出一幅琳琅满目的情绪挂历,而后一幕幕翻开,路过读者的眼帘。当然繁复的缺点,容易造成意象浪费,思维断层,形成视觉遮蔽与指意浑浊。所以雪女(水晶钥匙)才建议诗人陈依达:“可否考虑,在词语的沟壑间,多搭些美丽的小桥呢?”也就是谨慎地逻辑推演,恰到好处的跳跃性与更简练、妥帖、精准的意象群组。

《环视》里,有饱满的精神巫术,仿佛一尊折射时空的水晶球,可以球形预言和广角揭示。诗人陈依达,就是其中的语言魔术师和场景设计师,当我还没有读完全诗,我就透过环形视角,从中——觅见了鸟群、舞台、塔楼、舞步、远古的祭祀、近景的魔术等,变换不停的视觉图像,让人应接不暇。而环视的荧屏上,最终定格在“现实”的时间窗口,作者目光中出现了摩天大楼的灯火与房贷,一刻不停输送的地铁。而后以特写的镜头语言,定格在白纸丛中——指尖丹顶鹤般嫣红的一滴血——完成由远及近、宏大又极简的“环视”之旅。

诗中抽象的语言能指,发散的精神之光,都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与领悟力。某种意义上,她是引路之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她的诗中,独自做梦,自由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环视出路。

我的裁纸刀开满了白
连同
指尖的一滴血
构成丹顶鹤

它互通性的抵达与翱翔

结束徒劳。

当你偏爱抽象思维时,你就会有意识地思考人生,寻觅出路。你会自觉地超越性别和自身局限。有时站在神的角度,热望人间、俯瞰众相。所以陈依达的诗风,在女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如精细绵密的纯手工羊毛挂毯,她凭借过硬的手艺活征服了大家。

她的《轮廓》,仅截取了一幕“等待改编的戏”这一小场景呈现,仅仅四句话,也会让你几番费思量,寻找意义或能指。她喜欢围绕诗题,进行互文性质的现象学阐释,而不是直接单刀直入,简单地进入抒情、叙述和议论的惯常模式,这就造成了众多阅读者的不适感。而她的诗句,仿若一道层层滋味的汤圆或盐焗梅子,你必须反复咀嚼、慢慢回味,才能明白依达的《时间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那“击中的种子”如何“被节气赋形”,而那些生命之“光”,又是如何“从回音壁走神归来。”

她诗歌的先锋性,是隐蔽向内的,层层推进的。隐藏在密集的意象与多元的思考、呈现中。现在,我们再读读她的《选择》,你会惊叹一个女人精细又不失磅礴的想象力。其实,当我读到第一句,就想到自己的少女时代,和一群闺蜜们,比赛编织毛衣、披肩等美丽衣裙的耐性场景。也只有女诗人能感受这般时光的消磨,织写出这样的诗句:

绣花披肩拦截
消磨时间的针——

镂空。生活的耐用品
光与速度暗中分离

可以说《选择》之诗,也是自我编织美好人生图景的全过程。这里无须逐字逐句的读,只需眯眼沉醉,用翻看一本编织图案的书籍耐心,选择你所喜欢的某一页,将你的生活历经,框入其内。从而让“某处的风景/与画互为标注……”

依达的《凸现》里,有一种喷薄欲出的力量。我喜欢她结尾的四句,这里面有多重隐喻,描写了现实的荒诞,也阐释了诗艺的精进。她的语调,是自我压制,向下的流动。这让她的诗,形成了一种叙述节奏上的统一步伐与谦顺气息。许多指向,引而不发。多元呈现,狂放内敛。

爆发力,内在猛兽的裁判
一个时代腾升的摩擦。
早年的手艺驻留步伐和芬芳
凝重的塑像颁发传统的遗言。

我非常喜欢《化身》开篇的几个“美”的排比阐述,在否定中揭示,在肯定中预言。可以说这首诗,是美学概念的一次诗意阐释或化身清点。

而《超越荷塘》可以说是作者这一组诗里,最具力量、美感、容量与代表性的佳作。这首诗,语言干净利落。结构二行一拍,其中的意象和句式的组合,围绕诗题,典雅展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驾驭词语的能力,调遣意象的技法,可以说诗坛上,大多数的诗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这种复杂,是建立在一种良好的文学积淀与文化素养之上。她智性思考的笔墨,在诗歌里,尤如层染秋林,其中的色彩和层次丰富至极,绚烂之至。

超越荷塘的女人,才能领会难以名状的心之交会;才能拥有“此水,淤泥中的九天之眼”,她将人世所有纯洁的心声,诗艺完美的追求,都镶嵌、曝露在荷塘的境界里。关键是这是第一层的领悟与感知。而其后进一步的环视,看清现实——“叶的纹理,正是道路的错综”、“花的一片寂静,高于人的生长地”和“人造湖面,政治病与肿瘤……”看清这所有的现实还是不够,还必须“超越荷塘”真正的突围出去。于是合纵美好,等待机缘,深入“水下某处,通向海的史诗。”、“如果花、子、根都开得茂盛//博得灵魂一笑”、“在延伸的无限虚无——/重新定义泥与黑暗的纯粹:/莲花,莫入睡。”

实在是太喜欢这最后的三节,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顶真式诗境。这般雄心壮志,非一般女子具备。我仿佛坐在旋转的木马之上,不停地围绕此诗跃起、沉下,来来回回,快乐的沉醉。感受其中超越性别的人文精神,而这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居然是婉约、娉婷的姿态,与黑暗、淤泥和平共处之后升华的“容量与美”。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诗人章凯,对依达姐诗歌的精彩评述:“她对静态、动态的描摹使它们都有了生动或者深刻的指向,并使之呈现出人文精神宽厚或温暖的关照。最使人感动的是,在那些强大的意象之下,你会发现依达诗歌中孩子气的单纯,这在一个现代丛林社会中,是被无情抛弃,却无比珍贵的一个特质。我个人认为这比纯粹的美、力量以及其它种种看起来伟大的东西要令人珍惜的多。而与此相对的,她的诗歌中对爱的呼唤也来得格外浓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呼唤,而是在思考之后的呼唤,因此具有厚实沉潜的力量。”


陈依达以优雅、娴静的诗歌姿态,以宽阔、和美的诗意胸襟,以虚怀若谷的《空怀》境界,的确“超越荷塘,超越叙述的单车道与性别局限,通向海的史诗。”而且带领了一群向往的荷花与清香……

诚然留下足够的美
请君入瓮
毁掉的——
陪衬超验的玫瑰。
落叶飘向心的空海
何处不惹尘埃?
——《空杯》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般沉醉,我从原本惯性思维,定向喜好的思路中“突围”出来,我要感谢陈依达的十首佳作。她叙述的繁复、语调的特点、迷宫的格局,恰恰让她的诗歌避免了一目了然的俗套与显而易见的精彩。尽管有着——语言遮蔽、意象浪费、抽象裂痕、具象歧义等小瑕疵,但作者的精彩和优秀,会让你在解读的迷途中,睁大眼睛,途径不同的语言幻境与奇妙遭遇。美被唤醒,精神被加冕,灵魂被收编,想象力被拓展。

我一直喜欢清湖之水般深邃又澄明的诗。不可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而依达的诗,是一种复杂的澄明,你必须经由复杂的语言甬道,繁华盛景,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素养梳理、填空,才能到达作者欲辩忘言的澄明诗境。仿佛一生寻觅的《芳踪》,在找寻《依托》的过程中,《环视》自身《轮廓》。在《时间仓》里《选择》《凸显》的人世里——种种美的《化身》,如此才能《超越荷塘》,拥有不染尘埃的《空怀》境界。诗艺掌心,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无。

我由衷的快慰,能读到陈依达的佳作,她给我提供了另一条阅读线索,体验意象组合后——万花筒的缤纷。如诗人窦凤晓所言:“依达姐的诗作可不是给心怀侥幸的人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养与耐心,可能很难完整读完她的一首十行以上的诗。”当你排除了其中枝枝蔓蔓的隔阂与遮蔽时,就真的获得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共鸣与新天地。

看依达姐的诗评文字,我更加心生景仰。她心明若镜,坦荡敢言,并不惧怕时光和尘埃的遮蔽,也无畏脚下的淤泥与黑暗。始终保持安静的写作姿态,对未来“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附录:陈依达【十首诗】

《芳踪》

由盆栽转向庭院
它的生命活在外面
抵达阐明事物的出口,
辨认茎管的生长地
根植高雅的物种
令每个朝代升起慈悲的气质
心底涌上来良药:
把一切紧密连接成一体。
肉身与灵魂的雷电
冲力,瞄准线的指向
在天空与墓志铭之间
它充当纽带,深深缅怀。
把露珠送往花蕊的手
轻翻与穿越草木的呢喃
让角落有飞翔的姿态。
触摸的顺序论中
花瓣荡漾,落向何处
才能捕获怜香人的无名指?
暗香的阵痛与落空
裸露苍劲的时辰
这是一种生长的剪影;
出生直至死亡
扮演蜜蜂的模样
有人在最深处遗弃
离弦的箭——
断肠,碾碎花的骨头。
变得模糊的范围
凋零与死亡
化作付诸东流的坦荡,
仿佛是咒语,也是福祉
来得更辽阔更轻盈
它无时无刻不在你怀中
诞生。


《依托》

比恰当的表达
多出一丁点
与爱挂钩,
对这双眼睛的回答成为星光。
看不见的帷幕
山川的剪影收拢
怀抱开发的胸肌,
起伏——
穿越地平线
最初的愿望纯粹而饱满。
巢穴之外
倒影是水缸看不见的
融入新的版图,
某扇天窗
空白之页与风的盐语
平凡中闪耀结晶体的光芒;
月亮没有提醒
缺失的词。
最近的盲域中最深的刻骨铭心
细小的碎片划痕
福利的花瓣在未知的高度。
轻柔而庄重的种子
生长的艰难
那是一个梦乡
绿意成荫的爱意:
以小小鸟的翱翔勾勒家园。
今天什么也没挪动
肩膀与粗壮裸露的枝丫
更像丛林
拨开装饰的悬挂物
聆听一个词回旋的韵律
片断普适的意义;
今天一切都挪动了
坠落的星——
宇宙丰满的生命形态
少了一位少年。

为安徽因父母不能回乡过春节自杀的九岁少年写


2014—1—26


《环视》


驶入速度感召力的旋涡
我们属于塔楼的热望
闪烁。

饱满或空乏的苏醒
一只鸟经历交通的追尾
扑闪
命运摆布的翅膀。



不停地生长
顺流而下,空气的轰鸣打破明镜
折断的视线

在河床变窄处,
失守——
溃堤的碎块
巫师般的飞翔。



孩子们交换戏装。
红色的风
穿过燃烧纯真童话的时辰;
穿过纯真无比真实的中心

传递:
乌鸦取代洁白的信鸽。
魔术师摊开双手
告白一次失败。



舞伴的容颜
此刻,脚活在命定劳作的背面
律动施特劳斯

长出白色羽翼
飘舞的头巾真像婚礼日
纪念系列。
更柔软的腰,
踟蹰的手缩回
又围搂上去。



芬芳的梯子
转折,
这个距离好近,
布谷在时间啄开一个窗口
最初的意见与产床
孕育黎明的鱼肚白。

地铁在观念中输送
喂养
摩天大楼的灯火与房贷。

我的裁纸刀开满了白
连同
指尖的一滴血
构成丹顶鹤

它互通性的抵达与翱翔

结束徒劳。


《轮廓》


等待改编的戏——
疏散场面变活泼
被召唤的人变模糊,
把安静献给退票的真理。


《时间仓》


当旗帜从梯子垂落
工具与手掌的位置交错;
边缘被放大的手套松开
警报,深藏的罗盘环绕。


把‘欠下的’插上旗杆
奔走四方。幽暗,涂炭的切片。
击中的种子被节气赋形
光从回音壁走神归来。


《选择》


绣花披肩拦截
消磨时间的针——


镂空。生活的耐用品
光与速度暗中分离


痕迹,跨越具象之物的永恒
在事件与岛屿间寻觅。


一幅画令斗室生辉
清风细浪,华灯初上


(镜框的内容反而恍惚)
请绕过眼前的弯口


咖啡苦涩,针眼孔窍的一抹红
介于冥顽的石头和草的认命;


路况与过山车的娱乐
云的霓裳和谷底


某处的风景
与画互为标注……


《凸现》


祝酒词的格局挪动
新的装束我行我素,
静默感念玫瑰的旗帜
执杯者尚未担忧花园的衰落。


道路与礼仪的自信
充满拓荒,偷安和藏匿
弧线表述生活的熔炉。
杯盏摇晃安静与狂热的两极


爆发力,内在猛兽的裁判
一个时代腾升的摩擦。
早年的手艺驻留步伐和芬芳
凝重的塑像颁发传统的遗言。


《化身》

美常被遮蔽
见天光之前
美距离启示一步之遥,
斟满露水
鱼鸟穿行于忘川
美的果实寻觅自己的位置。
姗姗来迟的人
对藤意欠缺敏感;
并非白纸容不下皮鞭。


骨骼,海底山脊散发沉船的味道
美完成过喂养。
吹拂过针眼
美转向山水
词语以花草之名兴波。


炙手可热的涌动中
美弃置无数枝节
化作闪电。



《超越荷塘》

心的交会——
可能的边界难以名状

容量与美,昨天的落日
此水,淤泥中的九天之眼。

一种植物献出与深藏
它所取的外形弹拨,

时间的蓝色静脉
或许也是归宿的光

磨损与推动绿色图案。
叶的纹理,正是道路的错综

种种复制,形影相伴。
花的一片寂静,高于人的生长地

支配完美的极乐空间:
一些过程注定要做,为此而生。

人造湖面,政治病与肿瘤
之前贫穷安静而坚强。

单凭一个词‘合’——连接
如有机缘,再逐渐深入

水下某处,通向海的史诗。
如果花、子、根都开得茂盛

博得灵魂一笑
在延伸的无限虚无——

重新定义泥与黑暗的纯粹:
莲花,莫入睡。


《空怀》

鸟的安逸——
自我形容的树
神采,流水载轻舟若隐若现
瞬息难辨的雾帐
本意与勋章。
宽慰的神也罗列昨日的轻唤
依然尾随
松开缰绳的马寻找特定的树桩
“其余的痕迹陷于泥沼”;
埋葬的方式
为轮回而生的菌类簇拥黎明
背面的缝隙
光阴也得填满此处才活下去。
世俗的安排流连忘返
林中小道平行、交叉缠绕,
鸟的亢奋与死亡
旧鞋子的足音与突如其来的风
扑向振翅前的掩面
自我呈现的吞吐
补充你眺望过的景色
凝结大地夏日的脉搏
奔突,装满情感浩渺的口袋。
如果生命说谎
一场雨梳妆了上帝
诚实的力量难以预测云的开合
虚构的大氅
白色羽毛和落叶一起造访的时辰
像抚慰的请柬
免除击向琴键的暴力。
诚然留下足够的美
请君入瓮
毁掉的——
陪衬超验的玫瑰。
落叶飘向心的空海
何处不惹尘埃?



2014年4月15-30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倪志娟:宣纸上的静美,承东接西,问道人间。


作为诗人中的一员,我体会作者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创作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身心愉悦。另一种是被解读、被揭示时灵魂的唱和,因“懂”而“得”的化学反应。而被误读、被猜测激发延展的奇幻空间,有时因“隔”而“膜”的交流短路,也能带来另一番有趣的历险漫游与猜谜游戏。

它们都是快乐,一种是作品完成过程中,自娱自乐的身心愉悦;另一种是作品完成后,被阅读的手指、知己的眼睛、评论的文字,再度激活,重新历经、温习,互动性质的批判和愉悦。可以说诗人倪志娟,也深谙此中快乐,所以我读她的译作、诗作、诗评及读诗系列的文字,仿佛同一方向行进的旅人,沉醉于诗文山水间。偶尔抬头,掩卷微笑,并以星星的距离、光芒,遥望、辉映彼此独行的——那漫长而黑暗的跋涉生涯。这种快慰,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神交已久的如故感。

穗穗是一个懒人,喜欢一种随性的阅读和随缘的遇见。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倪志娟了,缘由是几年前我自主的网上收集,整理一些外国诗人作品资料时,由此及彼,曾有幸读到了她的许多译作。一个优秀的诗歌翻译者,必是一个“潜龙在渊”的好诗人。有一天,必将飞龙在天!

我的英文尚未入门,但我又喜欢新鲜的阅读,关注最新诗评、诗论,所以我就努力收集自己目所能及的优秀翻译作品,读多了,眼光必然挑剔。尽管外语不是我的强项,但我在长期的《穗穗诗歌资料库》的收集过程中,结识了一批优秀的诗人翻译家,有的见过、聊过,有的是博友,有的是神交,其中有程佳(飞渡)、舒丹丹、明迪、倪志娟、李笠、姚风、牛遁之、远洋等。这里面女诗人占据了半数,而且翻译质量之高让我叹服,想着国人的眼睛有福了。

后来,我又在豆瓣上读到了倪志娟的一些诗评。让我兴奋不已,也欣喜若狂。因为除了舒丹丹、明迪等曾力荐的一批外国女诗人,志娟姐的译作和诗评,又让我知晓并熟识了一批国外优秀的女诗人,我深爱她历时多年的读诗系列,其中有——玛丽•奥利弗、路易斯•博根、丹尼斯•莱维托芙、玛丽安•摩尔、丽泽•穆勒、雷•阿尔曼特劳特、朱迪斯•赖特、艾迪斯•希特维尔、p.k.佩吉等女诗人。(因为我也曾这般随性阅读,仿佛和作者推心置腹地交谈,爱极了她们的美好与出众。)未来,我还会继续这般随性随缘、无拘无束的阅读。

感谢诗东西论坛,这次优秀女诗人闲散的集结号,又让我读到了倪志娟的好诗。我对自己喜欢的译者与诗人,从来是默默的欢喜与神交。想来,只要在诗歌的朝圣路途上,总有一天会遇见,如我博客的留言。我喜欢倪志娟的翻译和诗评,她翻译关注的范畴,是我一直渴慕了解、想去探幽的神秘花园,也就是国外的女诗人群像。而她的读诗系列,更像一个面对面坐着,茶香四溢的空间里侃侃而谈的知心老友。让我更欢喜的是她的诗作,那语言,那腔调,那韵味,都是我喜欢的风格。仿佛宣纸上的静美,承东接西,问道人间,描绘时光的歌榭。

诗如其人其性,文藏其思其好。认识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神交一个人,有时无须见面,只要看听其言、观其文、慕其思足以。

70后的倪志娟哲学博士,学术之余创作并翻译诗歌、随笔。这份恬淡心性与智性生活,足够我余生慢慢的体会与跟读。我看到哲学博士的头衔,叹服仰慕之余,想到自己的许多诗友文友,居然多是哲学出生,或教授哲学的。这恰恰验证了哲学与诗是近邻,古今中外的许多大诗人也是大哲人。

说了一些题外话,只是想通过一段家常献上穗穗由衷的敬意,我一直尊重那些为诗歌翻译事业,春蚕吐丝般默默奉献的人。要知道诗歌翻译是无比寂寞的事业,需要耐下性子,长时间的沉迷,进入两种语言的精髓,这是严谨、认真、繁琐、高难度、严要求的手艺活,是终生带着镣铐的诗路舞蹈。

倪志娟的诗,其诗题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她日常的阅读范畴与思考领域,所以我说她承东接西,问道人间。所谓承东,就是中式思维、古典气韵,所谓接西,就是她的翻译眼界、国际视角。而她的诗语言、内容、结构等和她的译作、诗评、诗话等,形成了东西方互补的趋向和韵律。读她的诗,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她一定是国学经典的拥护者,这让我想起了哈罗德•布罗姆的书《西方正典》的经典倡导。一个诗人的诗歌面目,一定是首先根植于传统,有本土特色、地域气质、传统风骨,其后才是女性触感、国际视角、西学东渐。

《周游》之诗,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个典故:孔子周游列国。于是,千百年来周游一词深入人心。开篇用杜鹃开过九次,暗指时光的流逝,而有人仍坚守着自己的步法。这里的“步法”也代表决心。这首小诗的开阔度,在于没有明指孔圣人,但大家阅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他。并且虚构的诗中人,虽非孔子,但心中的宏志托喻圣人精神。虽到处碰壁,仍积极入世。其后用几幕场景,讲述理想的坚持与覆灭。结尾四句,继续借喻化典,讥讽某人的冥顽不化。

有人在故乡抚琴吟诗
议论远古的圣贤

游遍列国
他从未梦见一只蝴蝶

《周游》的诗题,就是指路标,会给人最初印象,而其中的分行文字,会引导大家,继续回溯到过去的一幕。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以仁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而不惜垂垂老矣,仍奔走在春秋诸侯国。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生不逢时的大同理想,他游遍列国,当然不会梦见庄周的蝴蝶啊!

拟题,而后完成诗题。写诗的快乐,就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里,借助选题,有意无意地镶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倪志娟的十首诗,前三首《周游》、《问道》和《格物》,以及她未选入的许多诗作,都带着用典习惯。在她的诗歌里,时空元素非常醒目,她以点带面,虚实相间,说古论今。

看到《问道》,我就会联想到:问道于盲,闻道玉门犹被遮。前一个是自然而然的联想,后一个居然是笔误敲打而得的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之所以想到“问道于盲”,恰恰是阅读此诗结尾处,那个,那个常常站在自身之外问道的他,给我留下的强烈伤怀。在这缥缈虚无的人世,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问,有时真就是“借听于聋,求道于盲”!让我欣慰的是一棵历经无形风暴的树,仍是树;一个偶尔问道的博学之士,哪怕会求道于盲,仍是人!

《格物》一词,出自《礼记》、《大学》,就本义而言指向人们要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有关格物的故事,以王阳明创建心学,最为脍炙人口。有诗为证——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君子需格物致知,所有有人整日痴对庭前虚心竹,而恍然大悟,创建了儒家学术一代心学。有许多诗,无须手术刀的剖析,只需用声音跟读,触摸文字,唤醒记忆。再用记忆搜索日常知识与经验,获得共振的美感体验与遨游的时空穿梭。

晨昏定省;“万物皆备于我心”;宣纸上的静美/诉说着你的知,行,意。我截选了倪志娟诗中的三个画面,勾勒呈现中国文人——知行合一的水墨心性与内省风姿。

而第四首《浴鹄湾》,则是杭州西湖的一处著名景点。它位于杨公堤、三台山路和虎跑路的交界处,是闹中取静的一处佳景。丛林一边是虎跑路上人世车马的喧闹声,另一边是丛林深处遗世独立的一份安祥。这片天赐的世外桃源,是旅人寻幽探胜的心属之地。据文献记载,赤山埠水曲为浴鹄湾,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构水轩于此,并名曰“黄篾”。刘邦彦有诗云:“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

一首诗,仿佛一幅人文山水画,隐逸志趣图,我们可以透过诗作,想入非非,阅读诗人,揽看美景。这首诗,从诗题到内容,都透着作者的一种恬适志趣,悠然心境。所以她说:“人生的悲苦,到此/只是一个镜像”。因为,她从浴鹄湾的这弯水里,看到了“植物的倒影、水中野鸭、泛起又消逝的涟漪”等一派天然美景,唤起昔日梦境。所以她又说:“从这一切之中,你可以看见你的心/莫名的芳香弥漫四周”。在领略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野趣时,上接古人心性,下书今人妙悟。达意舒情,绘心明志。

我借一首小诗,重返西湖美景“浴鹄湾”,仿佛置身其中,竹林袅袅,烟波浩渺。一片盈目清翠的群山,掩映在如诗如画缭绕的薄雾中。

《收藏家》收藏的——是一个永远“不破也不灭”的梦境,从现实到梦境,他都想点亮贪婪,无尽拥有。贪念,我执。诗中结尾有一丝淡淡的讥讽飘落。

《艺术家》揭示的——是置之死地而后快?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许多艺术家面临的人生问卷与艺术考题。当走到一定区域,需要超越自身或他人时,仿佛“游动悬崖”,一步生天,一步死地。诸多可能性,并置存在。(当然,这也是我泛泛而读的妄自菲薄与猜测……)

《向日葵》中,冷叙述,冷议论,也冷抒情。“冷静”的语言,分析、剥离、暗喻、环顾,成为主流。这首诗,有别于他人的高调,而是用哲学的音阶,低八度的调侃,消解了其中的向日花语:一生沉默的爱。这是一幕小小的人间悲喜剧,暗藏神话与现实隐喻。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我总会在阅读倪志娟诗作的同时,回看她读诗的精彩言论,感谢她开设的女性诗歌鉴赏课,回味之时,我真想变成她的学生,身临其境地重新再听她讲述一遍:

“在我给学生开设的女性诗歌鉴赏课中,我最喜欢的一课,就是在学期末,汇聚女诗人的动物诗,让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在学生面前气昂昂地巡演一遍。玛丽•奥利弗的《鼹鼠》,《天鹅》,《野鹅》,朱迪斯•赖特的《喜鹊》,莱维托芙的《致一条蛇》,安妮•塞克斯顿的《蚯蚓》,《蟑螂》,玛丽安•摩尔的《穿山甲》,《彼特》,《黑色泥土》,海伦•邓摩尔的《雪地上的野兔》,以及佩吉的这首《鼹鼠》。从这些动物诗,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女诗人拥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她们观看世界的柔软心境,她们由己及人的感受能力,她们自我主体的游移不定和轻而易举的“物化”,她们与外界交融而非男性似的对立姿态。”

《中年听雨》、《与同事H交谈》,让我读到了诗人倪志娟日常性的诗意表达。

前一篇,仿佛一幕雨中诗剧场,角色男女两人。第一场:中年重逢、茶坊叙旧;第二场:他壮志不改、旧情未了,她远远观望、陌生疏离。第三场:情感错位,人生遗憾。正所谓天意弄人,时光荏苒,也就无须再追问,角色中的男女,谁错谁对……

后一首,我非常喜欢,大家可以通过短短的四节诗,看清作者驾驭语言的掌控力和构建文本的胶合力。第一节:这场交谈,从回忆的画面果断介入。作者在交谈中,回想同事过去的身份,一个棉花工。她选择意象的精准,让我叹服。棉纤维——激活的蚕。第二节:诗中的时空变换,也如一幅幅倒叙、插叙的记忆画面。用翻书的小动作、冬天、雪花,暗喻人间无法越过的悲伤、寒冷与重负。第三节:回到了交谈的车里,借孩子的病、漂浮的雅歌车,再次暗喻时光流逝,人生不易,有过尽千帆、沧海桑田之悲凉。“车灯不断铺下虚无的地毯”这句诗,如画龙点睛之笔,让读者仿佛真的亲眼目睹,那车灯在无尽的黑暗里行进,铺展着虚无的人世地毯……第四节:车里的对话,跟随车轮仍在继续。过去和现在,现实与梦境,在车窗内外弥漫交织,或隐或现。用棉花,形容绵软的黑暗。而乌鸦的鸣叫,窒息成石头。这里有通感、移情、借喻等手法,而且其中有——动静、黑白、软硬、虚实的对比效果。一首好诗,就是这样诞生的。

《疾病的隐喻》想说什么呢?这首诗,有别于她的其他诗作,和那首《向日葵》的语言气息相近。一个诗人的语言和叙述,不妨常常变变脸,让阅读者体验新鲜感。我不知道作者或者指代的诗中人曾面对怎样的图画,但的确带给了她观图后遗症——强大的“胡思乱想”,我用减法的方式,一行行地删除其中层层遮蔽的“心有余悸”,仿佛真的透过《疾病的隐喻》,这台高倍望远镜,看到作者广角镜头里所描绘和能指的一切。

这首诗蕴含和指向都很复杂,有着一言难尽的歧义纷呈。蜘蛛攀网,代表恐惧。而阳光照亮了另一个清晨整齐的花束,代表安定。结尾的两句——

“这假想的栖息地,打开,又合拢”
但没有人看见其中的珍珠

让我几番思量,仍不能完全释然。这“疾病的隐喻”到底是什么呢?和我们寄居的人世,打开又合拢的珍贝芳心,又有什么关联呢?诗无达诂,且留下一个谜团,给未来精进的自己,也给后来历险的智者吧。

倪志娟的诗,其语言清丽古雅,并不繁复拗口。她喜欢一种自然而然、不期而遇的高山流水气质。也就是在叙述中不动声色,植入时空雾霭,尤如琅琊仙境,延续一种古琴气韵。读她的诗,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一幅素手焚香,朝天而拜的仕女图卷。语言寥寥几笔,却能像水墨画里析出的墨之精魂,将一首诗的风骨,泼墨于纸国。

她承东接西,问道人间。她格物致知,用宣纸上的静美,默默晕染,彩绘时光的歌榭!


2014年4月15日-5月2日作



附录:倪志娟诗歌十首


1、周游

杜鹃开过九次
他还在模仿一种步法

最难的
是忘记自己

进入一扇门
又进入庭院深深

流水映照的云朵
如硕大的雨滴

他在水中
亦看见自己苍老的容颜

无法消融
无法滋润

在每一位君王面前演练同样的魔术
与某位无名氏在黄昏对话

余音绕梁
如夜晚盲目的蝙蝠

有人在故乡抚琴吟诗
议论远古的圣贤

游遍列国
他从未梦见一只蝴蝶

2013-5-5

2、问道

需要逐渐溶解
他的睡眠依赖长久的一成不变
每天的消息如同落叶

有些孩子喜欢用一根线
串起叶子
送进母亲的炉膛

电影院里,多少人
和他一起迷失
又踩着瓜子壳回来

他读过的书
在深夜,才与星星相连
影子,是一扇门,恰容他孤身前往

在小镇
他常常站在自身之外
偶尔问道,像一棵树经历无形的风暴

2013-5-19

3、格物

总是这样
人们只看见你对着一丛竹子枯坐
他们的议论
不会长过一个季节

后来,你理解了一些不同的方式
比如晨昏定省,履迹
映照无人之地
让娇柔的野花丈量你的气度

“万物皆备于我心”
你举着书的手,注定将举起兵戈
一盏豆灯
足以对抗夜晚所有的黑与寒意

当你捋着日益稀疏的胡须
深思
那一片野花纵使明白
终究无法活过秋天

你的寂寥
是一丛修竹抚平凛冽的杀气
宣纸上的静美
诉说着你的知,行,意

2013-5-26

4、浴鹄湾

人生的悲苦,到此
只是一个镜像

从这湾水中,你可以看见
植物的倒影

两只野鸭,一前一后,匀速移动
风刮起无声的涟漪,像是在追赶,又转瞬熄灭

从这一切之中,你可以看见你的心
莫名的芳香弥漫四周

2013-10-6

5、收藏家

睡觉前,他要在门口点上两只灯笼
“即使在梦中,依靠它们
我也可以看见”
他希望所有事物的中心
都点上灯笼
“就像你,作为一种标记”
他拍拍身边的小情人
将烟斗放进嘴中
喷出一团可疑的烟雾

2012/5/21

6、艺术家

需要沉思片刻,假如
有人掉落深渊
是否应该给他一片水域
结论也许是这样的:
那个贼,像一个影子
在黑暗中求证自己
而他,轻轻向前跨出一步
就到达了世界的尽头

2012/5/23

7、中年听雨



“我们相识很久,
而你选择了明亮的路”

交谈时,手中的茶
换成咖啡,又换成茶

视线越过灯光,白色糖罐
越过窗外,树的黑影

它走得很近了
侍者的微笑是最后一扇门

你说,我的母亲去世了



在镜子前拔掉一根白胡须
对着镜子呼一大口气

他的斗志
和青春时代毫无差别

“你对我一生很重要”

而她,总在远处
像一个陌生人那样观望



热爱空白,就像前后
行走的两人之间

过桥,转弯
无非野草分割的小径

相同的方向
却有最深的疏离

铺开纸张,雨气
就漫漶到眼前

你说,这不是谁的错

2012-10-28

8、向日葵

阳光的多少符合定数
它的时间分配表
暗藏于肉体,在皱纹里显露
当它变得稀薄
对它的追逐也尤为热烈
那种贪婪,如此耀眼
没有边际,淹没了老人们
花白的头发与蹒跚的身躯
正如梵高的向日葵
色彩的蔓延淹没了形式

2012-11-10

9、与同事H交谈

我看见那个棉花工,发动机器
无数的棉纤维
变成无数条被激活的蚕

总是这样:我们快速翻动书页
也无法越过冬天
飞舞的雪花与沉重

你说起孩子的病
你的雅阁车就漂浮起来
车灯不断铺下虚无的地毯

我们在前进,窗外棉花一般绵软的黑暗
将乌鸦的鸣叫
窒息成石头

2013-10-12

10、疾病的隐喻

面对这幅图画的人表现了应有的谦卑
并且将其给予的教诲
带到了晚餐,或者散步时的
胡思乱想
“疾病如此强大,会让所有人倒下,
用一副骨骼的抽象画,模仿永恒。”
说起这些,他们心有余悸
仿佛透过望远镜,看到
远方的地平线
只是一排细密的针孔
有些人放慢了脚步
一只蜘蛛更紧地攀住它的网
当阳光在另一个清晨照亮整齐的花束
“这假想的栖息地,打开,又合拢”
但没有人看见其中的珍珠

2013-4-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中年听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穗穗的勤快大家都看得到。辛苦,不要太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诗还是散文,或者其他,最重要的是有“心在其中”,如此,必能打动人,如此,必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两天我在想某些同题的事,还有命题作文,突然发现自己离本我越来越远,我并不喜欢这种状态,我正在做回原来的自己,用心作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看到穗穗的文字,更坚定保持自己的风格多么重要。
还是那句话,快乐写作,悦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文字,都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曾说:“我宁愿我的诗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这一句话隐含的另一层实质是——作者需要并呼唤真正的知音,而不是盲从的围观者(观众)。所以,好诗仅写给几个知己者。因为真正的知音,是用灵魂的指针触摸诗作的人。她不介意自己的身心,就是佳作的播放器,一遍遍的聆听,一遍遍的深味,一遍遍的进入一首诗美妙的精神腹地,与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一起,重新历经一次。这是富有牺牲精神的认可与心口如一的欢喜。


学习研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假中,回头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穗穗老师文思如泉,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雪女:水晶钥匙,开启晶莹而“华丽的悲伤”

我相信冥冥之中的定数,有些人,生来就是你的朋友和同类。仿佛前世的故人与知交!我与雪女的缘分,就是这般。我不过见过她短短的两面,甚至还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亲近一回,以拉家常的方式闲聊一番。而一见如故和一见倾心,就如额前两片蝶翼的刺青一般,很快就浮现在记忆的面颊。

雪女之名,是我第一次知晓。记忆中,一直叫她水晶钥匙。这是我遇见她时的网名,她有牡丹国色,气度雍容华美,待人沉稳大气。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有她的一片赤子之心,以及她对诗的严谨态度。真挚、真纯,尤如罗兰名著《赤子之心》里“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切最美好的,都由于它是最真挚的。想来,这就是真正的诗人心性。有时名如其人,无论是雪女还是水晶钥匙之名,其中都蕴含着晶莹和透彻,可照世间一切美丑镜像,当然还有一丝不言而喻的玉洁冰清与疏离的寒凉。

诗歌,引导我们美好,洁净自身也照耀他人。
诗歌,具有魔术气质,可以创造奇迹,让一成不变死板的生活,变得有趣和曼妙起来。
诗歌,可以当哭,可以长啸,可以天外飞仙,可以将悲伤的我们,从流逝的人生里打捞出来,获得新生。

我读雪女的十首诗作,就感受了其中的美好、洁净与照耀,感受了其中的魔术气质与隐忍情怀,感受了一个诗人发自内心本能的悲悯、真挚、善良与关爱。我有多悲凉,我就有多深爱!

雪女的诗句:“亲爱的,我转述这些身边景物,/没有哪一样不是悲凉丛生。”“当我们/心怀悲伤又不能大声哭泣,/悲伤同样长出了叶子”。所以,她有大悲悯、大情怀,偏爱着自然人性中那沉默“华丽的悲伤”,这就让悲伤有了高贵的衣裳,有了自然的枝叶。可以楚楚动人,迎风招展、逆风飞扬;也可返青新生,“一河春水,两岸蓊郁”。

读诗的快慰(特别是好诗),就是跟随作者的诗句,重新生活或历经一遍。不管你有类似的共鸣,还是新鲜的歧路,你都能在阅读中临水照景,返照成像,重新认识诗人,有时能获得诗艺和心灵交流的双重收获。

我常常会因“诗”爱人,只因诗歌从不说谎。只要你仔细阅读他的诗歌,你就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什么脾气、秉性、嗜好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你就会知道,你们是否会投缘,是否会一见倾心或相见恨晚。一首《蜘蛛》从天而降,这是诗人雪女,献给法国女雕塑家、画家活到99岁的路易斯•布尔乔亚。这位70岁以后创造力才开始真正爆发,90岁时还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越老越聪明”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女艺术家,也许并不知道有一个中国女诗人,特意撰写了《蜘蛛》一诗,向她表述自己内心的欢喜与仰慕之情。

大家若看过路易斯•布尔乔亚的大型蜘蛛(Maman)雕像,听过她说话:蜘蛛,为什么是蜘蛛呢?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她就像蜘蛛一样聪明、耐心、灵巧。她懂得保护自己。她从母亲身上抓取一些特质,然后创作大蜘蛛。然而,这个启迪是因童年难堪的记忆诱发的。她自小和父母、家庭教师住在一块,却发现了父亲与女家教的性关系,而她的母亲却忍受着一切……难堪、痛楚、羞涩、嫉妒、怨恨、悲伤等情绪纠结,当她慢慢地长大,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苦衷,便开始创作不同版本的蜘蛛。

当我们了解一首诗的创作缘由和来龙去脉,我们再去阅读作品,就会轻车熟路、心领神会。《蜘蛛》一诗,包含一种母性的隐忍、艺术的悲悯与创作的排解。不仅仅是作者,用凝练的诗句呈现蜘蛛的外型,和作为巨型雕塑的显要特点;还力图通过准确的语言,描述“越老越聪明”的路易斯艺术的一生,她创作雕塑作品《蜘蛛》的缘由和动因——

你必须虚构它,才能使它
看起来真实而温暖。
你必须放大它,才会发现
它的私生活乱成一团。

没有人怀疑你的想象力
来自童年的痛楚和悲伤,
当你张开口叫它——妈妈。

当它也张开口,发出无声。

这就形成了一种隐喻中的隐喻,蜘蛛内的蜘蛛,通过“蜘蛛”的意象,双重隐喻,向读者传递“艺术中的艺术”所涵盖的真实心声——在虚构的真实里,在放大的作品里,在毋庸置疑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里,构建美好,消解悲伤!

读完此诗,有一种流泪的冲动,仿佛听见体内的路易斯在说:“只能选择,是接受过去,还是消灭记忆。”而我也用她的腔调、雪女的声音回复了她:“我也有一种宗教式的性情。我的诗歌是一种自我修复行为,或自我洁净的全过程。”

仿佛天生有一种使命感,只因长出翅膀,而不得不一生飞翔,当我将自己命名为天使。所以当雪女将自己诗写的笔名称为水晶钥匙时,也赋予了自己开启人性密钥、精神天体的本能,一份《体检报告》横空出世,其中的我——是个有身体的人,至少两个的我。这让我想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自我、本我和超我,精神的三大部分,用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其中——“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想到这些,那么我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雪女诗中的那个“我”,在体检的全过程中,所释放的情绪电波与所思所想。仿佛一次“本我、自我和超我”聚合又分置的对话,在特定的流程里,演绎自我永久存在性,而超我和本我矛盾对立依存性。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这里作者,就因一场日常发生的体检过程,而产生了种种焦虑,启动自我防御机制,显现为:忐忑、淡定、压抑、抵消、投射与升华等。(或许,仅是我的误读与想象)

我每读一遍此诗,都会去体味“身体”一词,仿佛肉体最本能的反映,要什么或不要什么,恐惧什么又热爱什么。而时常离场、惯于俯视的“灵魂”目睹了一切,自我夹在其中,所以“自我”活得最辛苦。这份《体检报告》沉甸甸的,又热乎乎的,里面有一个女人无比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处事态度。她的坚忍不拔,她的笃定善良,她清醒隐忍……甚至,曾有一汪蓝盈盈的泪海,你无形地触摸过、深入过,却无法将其从眼眶内流出,释放它、遗忘它。有时,能哭会闹,是幸福快慰之事。很多时候,岁月的拖磨与自我的锻造,让我们练就了——以微笑替代哭泣!

这具不太软弱的身体,从未排除过
大小病痛的侵袭。
这具印满了眼睛的身体,由于被看
渐渐开始发热。

现在,我已分不清——是我在读诗,还是诗在读我。当我遗忘了时间,遗忘了饥饿,遗忘了假期,遗忘了亲人,在诗歌里不分昼夜的阅读、沉浸,而后自言自语地忧伤与快慰,我相信一定是好诗的驱动,其中语言的魔法、文本的动人与作者的可亲。

我在作者的《初春》里不假思索的流泪,仿佛她转述的一切,我都曾亲历亲为。“体内不再发芽的人,/被他们的亲人抬到了山上”这就是——诗在读我。我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她记忆的荧屏,放映着作者诗句对应的人世景象,哪怕悲凉丛生,我也无怨无悔。

《困兽》里,有父亲的遗憾与贪心,有母亲的隐忍与宽宏,有女儿的斥责与悲愤。想来每一个家庭,都有其幸或不幸的光芒与阴影,也拥有酸甜苦辣咸、五味齐全的丰富人生。诗歌的意义,有时通过形象的勾描,一幕幕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呈现社会、家庭、人性的复杂性。这里面,有各自角色的立场与妥协。我不关心其中的批判意识,我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惊叹,仿佛一个杰出的编剧和导演,用精准、丰富的镜头语言,抓拍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形象。爱恨纠葛已在其次,人们读懂了诗歌的同时,也读懂了作者的水晶心。才情与无奈!

我真的是天底下最笨拙的读者,不懂挑三拣四和投机取巧,至少在雪女的十首诗歌里,我选择顺流而下,一首一首的途径。途径它们的美好、明净、悲凉与睿智。《教堂里的歌咏者》,选用第三人称她的转述,舒缓的语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用排比的句式,冷静的笔墨,激荡的情怀,引领读者缓缓移动、肃然跟随的视线。诗人雪女,的确是语言乐队的指挥家,她自我沉浸的同时,也不忘每一个声部的和谐,并环顾读者的体悟,由此营造出自我诗歌迷人的气息与声线——圣洁宁静的“音乐境界”!

所以,她唱得毫不犹豫。
放开喉咙,收紧小腹,
声情并茂首先感动了自己。
那甚至不是唱,是深深呼唤-----
她想要从那尊高贵的雕像中
唤出基督,从他手持的十字架中
唤出基督,从盈盈跳动的烛光中
唤出基督,从她自己
软弱、卑微的身体中,唤出基督。

你无法不爱这样动情、高贵的歌咏者,就像我无法不爱一见如故、恍若亲人的雪女一般。

《冬天的树》,带给我们寒凉入骨的萧瑟感。作者不喜冬天,由此交代了缘由:并非怕冷,而是无景可看。事实上,善于观察,描摹自然,悲天怜人(怜物)的雪女,依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逼真、暴雪压树的冬日景致。

今生她注定是一个诗人,一个无比优秀的女诗人。因为她天性善良,以诗修身。心藏大悲悯,又具有女性敏锐与细腻的特质,总能抓住事物中最明亮、感人的部分,和未曾显现、剥离的诗意,而后呈现它们。这里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诗艺,还要有全部身心的融入与忘情,和一首诗合二为一,无分彼此。

除了站在窗前观看,
我无法给予它们任何帮助。
是它们自己帮助自己
站得笔挺。
失去所有耳朵,
照样听风声。

这《华丽的悲伤》,再次以“复活的银杏”枝叶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诗人雪女的面容,也在我的眼前,慢慢清晰、娇美起来。我知道她有一张岁月之手,也无法遮蔽与篡改的清丽容颜,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美。我想问问亲爱的雪女,你为什么总是这般的从容与笃定,仿佛人世间没有你越不过去的沟沟坎坎。哪怕面对枯槁,面对永不回返的一切,你也能让悲伤长出枝叶,仿佛阿多尼斯的孤独花园——世界给予你伤口,让你遍体鳞伤,你也要从伤口里长出翅膀。这“华丽的悲伤”、高尚的复活,值得我们一生弘扬和返青!

《有所忆》,才能有所得。允许我,继续爱着你。用诗歌的方式,解读你,心疼你,而非一幅学术的嘴脸、高高在上的视角。我想说,由于认识了你,我前世的部分记忆,自动归来了。仿佛历经百世沧桑,依旧痴心不改。不断在跌倒的路途之上“重拾信心,/谨慎维护着对成人世界的热忱。”

请让我陪你一起,参观这《四人房间》,听你说:“很少有爱情配得上/我们对它所怀的纯洁之心。”这多么有趣,又多么辛酸,我总能捕捉你——诗中引而不发的哀伤,那黑发丛中几根若隐若现白发啊!什么时候你来、你来,我会陪你好好地哭一场、笑一场,再醉一场、疯一场。而后将所有的悲喜、辜负与隐忍都赋予文字,告诉它们,告诉天地,也告诉人间:我们要多美好有多美好,要多善良有多善良,要多真诚有多真诚!看看,我就是这般爱你的,尤如爱自己,爱生命,爱诗歌!爱人世一切真善美的好女子……

诗中的影子,替代了真实。现实与梦境总是隔着一个白天或一个夜晚。两个人,两个影子。两种境遇,两种情爱的姿态。所以梦始终是梦,我们并没有实现梦境的能力,或者并不想打破现实的镜像。所以选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梦境的存在和发生。“那束光线直接从天庭下来,/移走了我们身上相爱的两个人。/而你我被废弃了,枯坐无言。”

倘若你耐心地读完这首《孤独的模特》,你一定会和我一般恍然大悟,拍拍脑门说:“啊,原来她是一个塑料的模特啊!”你也一定会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底,叙述和旨意的层层推进与完整性设计。现在我回想起——湖边草精彩到位的点评文字:“她天生是个诗人,当她描述万物时,万物似乎顺理成章地剥离了寻常的外壳,裸出事物最本质也最诡异的一面。她转述的世界悲凉神秘却直指人心。她在转述中层层深入,她不是靠词语,而是靠心灵的力量带着你穿越世相,触摸到令你颤栗的生命图景。”这按语,十分精准,毫无夸张。我不过是用流水的姿态,浸入其内,感受其真,怜惜其善,倾慕其美。

十首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窥视窗口,它无法囊括一个诗人,行走半生所留下的诗艺足迹。如果艺术是阴性的,带着绵柔、坚韧之气,就说明一个女子对艺术的追求与执著,有时会付出一生时间的耐性,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因为,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女人若忘我和执著起来,就会更持久、更激情,哪怕最后会堕入文字的癫狂、虚无、孤独、忧伤和绝望的深渊与沼泽,也义无反顾!

人类若是一颗天生悲伤的种子,那么一生拥有一把光芒四射的“水晶钥匙”,亲手去开启今生不可回避的“华丽的悲伤”,将是一件多么荣耀而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写诗创作,用诗说话、生活与思考,就是雪女投入一生去拥抱和寻觅的一把水晶钥匙啊,而晶莹透明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题外话:天下的水都是相通的。女人更容易理解女人,不管是诗歌,还是其他的艺术作品。

因为阅读雪女的《蜘蛛》,我在解读的途中,爱上了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爱上了她“越老越聪明”无穷的创造力,爱上了她许多经典的诗话:“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男人/女人”,“当一名独特的女人,又想被人喜爱,其实很困难的,渴望被人喜欢是颈上的一种痛。”

余生,我愿意成为她这样的艺术家,不在乎他人的观点如何,而将用一生的时间,执著创作。因为,我也是一个依靠情感生存和创作的女人,享受女性独有的苦与乐、痛与悲,我从不拒绝真情流露,许多诗作都围绕着爱恨、情仇、痛苦、焦虑、不安、忧伤等极端的情绪而诞生的。所以我很爱听她说话,这和自己过往穗言穗语式的唠叨不同,我第一次心甘情愿,愿做他人的传声筒:“不管是什么并且不管是什么时候,是来表达情感的,情感对我来说是令人困扰的,因为它们完全不合理,我的情感太多,多到不合理,情感就是我的魔鬼。”



2014年4月15-5月3日


附录:雪女诗十首

蜘    蛛
-----致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


尽其所能地靠近一个中心。
它所有的腿,因为回忆
变得细长和弯曲。所有的腿
抬起来无从跨越,又全然落于地上。

你七十岁的脸上有它织过的网,
有它爬行的路径。
相对于你呈现出来的皱纹,
它不用老去,也能表达岁月的漫长。

由于孤独而悬垂的身躯,
用那么多腿支撑着,还是下坠。
一个下坠的中心,动摇了你
一部分控制欲。
它丑陋的头部和羞怯的尾部
为了爱,分别顺应了引力。

你必须虚构它,才能使它
看起来真实而温暖。
你必须放大它,才会发现
它的私生活乱成一团。

没有人怀疑你的想象力
来自童年的痛楚和悲伤,
当你张开口叫它----妈妈。

当它也张开口,发出无声。



体检报告

在一双眼睛审视下,没有另一双眼
可供求助。帘幕后显出身形的我,
开始为这显出的身形接受体检。

一个白衣人操纵着医学仪器,
把我变成某种符号前,紧盯我不放。

然而,我坚持我是个有身体的人。
我坚持至少有两个我作出反应,
怀着临床的忐忑和偏安一隅的淡定。

一个代另一个看,满眼肃穆。
一个代另一个闻,鼻腔里弥漫消毒水味道。
一个代另一个伸出胳膊,抽去四毫升血。
一个代另一个端着尿液,送到化验室。
一个代另一个出镜,被透视、扫描、测压——

所谓自我,也无法避免这些琐事。
自我取样,
自我散发化学气味,
自我排着队等待被叫号,
自我去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放射科、心电科——
自我露出的部位,就是身体
呈现的部位。尽管,它耽于隐秘。

身体被检查过了。
眀伤似已痊愈,暗疾
被白衣人写进报告单以备医治。
这具不太软弱的身体,从未排除过
大小病痛的侵袭。
这具印满了眼睛的身体,由于被看
渐渐开始发热。


初春

细雨涤亮了窗外蒙尘的树叶。
树叶仿佛新生,又携带着
往日的苍青之色。
鸟鸣声有多么清脆,
无喉者就有多么寂静。
鸟儿抓住的那一段树枝,
因被实证而
轻颤不已。
万物萌动,不假思索。
体内不再发芽的人,
被他们的亲人抬到了山上。
满山的大雾呵,虚无缥缈的大雾,
却也能沉降到世间遮人眼目。
亲爱的,我转述这些身边景物,
没有哪一样不是悲凉丛生。


困兽

今天早晨,父亲挥起镰刀
大肆砍伐栅栏外的一排柏树。
我阻止他,问他为何要这样?
他说它们挡住了他的视线。

此前,他坐在防滑瓷砖铺设的院子里。
每一块瓷砖的图案,拼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相同的大图案。
他坐在上面,仿佛被环环紧扣的奥秘吸附。
一排白色矮木栅栏外,
被削去头颅的柏树丛凭着下半身
仍在疯狂地生长。

我在窗前浇花,
抬头便看见他这举止疯狂的一幕。
听到呵责声,父亲停下手
转身与我无言对峙。
他闭着一张无力辩解的嘴,
却瞪着一双混浊挑衅的眼睛。
后来他屈服了,将手中那把
绿漆鉄柄镰刀放回了工具箱。

这位当年抗美援朝的老兵,年轻时
经常当着母亲的面,说他差一点
娶了朝鲜女人,生活在另一个国度。
母亲总是微笑不语。
我们几个孩子一脸不屑地看着他,
像看一个陌生男人。


教堂里的歌咏者

只有对那个唱的人来说,才产生音乐。
而此刻,明亮的阳光,素白的蜡烛,
手持十字架凝神而立的雕像,因过于
圣洁宁静,达到了音乐境界。
所以,她唱得毫不犹豫。
放开喉咙,收紧小腹,
声情并茂首先感动了自己。
那甚至不是唱,是深深呼唤-----
她想要从那尊高贵的雕像中
唤出基督,从他手持的十字架中
唤出基督,从盈盈跳动的烛光中
唤出基督,从她自己
软弱、卑微的身体中,唤出基督。

冬天的树
冬天,我很少出门。
不是怕冷,实在可看的景致不多。
早来的一场暴雪,压断了很多树。
夭折的声音充斥在房屋周围。
门窗紧闭。那些靠分叉
和落光叶子维持生存的植物,
多么像挣扎的动物。
每一根枝条,都因向人间挥舞
变得虬曲不直了。
除了站在窗前观看,
我无法给予它们任何帮助。
是它们自己帮助自己
站得笔挺。
失去所有耳朵,
照样听风声。


华丽的悲伤

冰雪消融。河面上倒映着秃枝。
一棵即将复活的银杏以它的第二种存在
接受洗礼。有那么三两只鸟
站在枯槁处,歌唱枯槁本身的永不回返。
永不回返指什么?当我们
心怀悲伤又不能大声哭泣,
悲伤同样长出了叶子。阵阵暖风掠过
一河春水,两岸蓊郁。


有所忆

由于遇见你,我部分地长大了。
但我从没和你说过一句话。
钻天杨在半空喧哗,无垠旷野
都随我陷入了沉寂。
冰冷的针管,二三种药片,
医治着我的疑难症。
隔壁病房的少年,再一次
违背了医生的嘱咐。
就在那年秋天,我重拾信心,
谨慎维护着对成人世界的热忱。


四人房间

“很少有爱情配得上
我们对它所怀的纯洁之心。”
说完这句话时,一束光线颤动着
从你的身上漫射到我的身上。
这倒不是你传递给我多少温暖,
是两个影子出现了。他们
叠卧交缠,看起来像产生了情欲。
如果我们健谈,时间会过得轻快一些。
如果我们拥紧,空间会显得宽松一些。
可是,那束光线直接从天庭下来,
移走了我们身上相爱的两个人。
而你我被废弃了,枯坐无言。


孤独的模特

每天穿过这条小巷,我都看见她
脸色苍茫,嘴唇红艳,眼睛
一眨不眨地望着巷子对面。
那里有一堵墙,挡住了她的视线。
可她并不转动目光看向别处。
一年四季,她都穿着一件过膝的咖啡色羽绒大衣。
下面却赤着脚,不知是冷是热。
在她左侧,一扇低矮的木门外,
有个黑瘦的中年妇女踩着一台
老式缝纫机,埋头于她的活计。
小巷空寂,时光流逝。
中年妇女做了一件又一件衣服。而她
只穿着那仅有的黯淡的一件。
有一次,中年妇女没有给她着装,
她光着身子站了一天,露出
腹部的破洞,看样子受过重创。
还有一次,晨光斜照,我刚刚走进小巷,
恰好撞见她被抱出门来。
她的塑料脑袋伏在中年妇女的肩上,
像偎依着一个亲姐妹。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4-5-4 00: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请大家多批评~~其后还有一个系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穗穗给我们带解读那些女诗人,她们的名字,将永完印在诗歌的历史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7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