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橙子

疯子的歌(给安妮.赛克斯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玫瑰之冢 的帖子

好喜欢你这样的评。尤其第一句不能同意更多。按说阿赫玛托娃的调子我更钟爱一些,但是安妮让我爱上她,因为读了她的蟑螂和圣诞夜之后,我感到她决绝背后更强大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渴望,我想她面对眼里并不美的世界仍然那样无可救药爱着它。我没有办法也只好爱上她,这个为爱挣扎的姑娘。
再次谢谢你,感动我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苏紫烟 的帖子

亲爱,我想给你对诗歌的态度精一下的嘛。。。么么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穷人~ 的帖子

谢谢穷人斑斑阅读和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落幕 的帖子

长林哥对诗的认真,感动呢。对安妮我喜欢的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开始读信,就像我活着
就像你真的成为所有假定的爱
我爱着那女郎,她坐在云彩上
瞭望一大片湛蓝的原野
向另外的男孩播洒皎洁
我用幻象填平原该出现臭水沟的地方
现在那儿的郁金香足够打败荷兰
我情愿从那儿反复爬进子宫
问题是,我该怎样把一团揉皱的草稿
变回十五岁?

================
精彩。常来吧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4-9-16 22:30 发表
自白派是1982年曾来华访问的纽约大学罗森塔尔教授在评论洛厄尔的诗集《人生研究》时明确提出来的。从狭义上讲,典型的自白派诗人是罗伯特・洛厄尔、约翰・贝里曼、W1D1斯诺德格拉斯、安妮・赛克斯顿 ...

谢谢落幕,也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其实从你说你那个早期的给盲童的那首,到后来这些,我看到了一个现像,应当算是当代诗人的普遍现像……
先省略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妮·塞克斯顿(1928-1974)可能是与精神病关系最密切的诗人,诗歌是她用来抗衡自杀念头的武器,是她在精神崩溃的绝境中求得生存的寄托。实际上,她的诗歌才华也是在病中得来的。  她的医生马丁·奥尼一直鼓励她用诗歌来调整崩溃的精神,“他说我的诗棒极了,于是我不停地写啊写啊然后全部交给他……我坚持写作就是为了让他满意”。1960年塞克斯顿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了,标题就是《去疯人院路上半途返回》。  塞克斯顿比普拉斯稍长,两人都是来自波士顿的大才女,同样的美貌、敏感、文笔精湛,同样的受到精神病的折磨并试图从中挖掘创作灵感。她们曾结伴参加洛厄尔的诗歌研修班,一起在旅馆喝得大醉,她们甚至互相讨论过自杀的方式。她们之间有惺惺相惜的情谊,也有微妙的竞争关系。1963年,普拉斯自杀后,塞克斯顿在悼诗《西尔维娅之死》中写道:  小偷啊!  你凭什么爬进去,  自个儿爬进  我盼得那么苦又盼了那么久的死亡。  作为洛厄尔的学生,导师的经历在塞克斯顿心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1959年春,洛厄尔在课堂上发病被送进麦克林医院,后来塞克斯顿在《教室哀歌》一诗中写道:手脚笨拙的洛厄尔“像一只大青蛙”——  尽管如此,我必须称颂你的技艺。  你的疯癫是如此优雅。  我们在平板座椅上烦躁不安  并假装着整理  我们对你的魁梧妖术的记录,  或者忽略你浮肿无光的眼睛  或者忽略你昨天吃掉的那个王子  不管他多么明智、明知、明指。  多年来她一直对麦克林医院抱有一种好奇心,她也想进麦克林医院,因为洛厄尔和普拉斯都到过这里,她要加入他们的行列。她曾对好友洛伊丝·阿姆斯说:“我真想获得麦克林医院的奖金”,那种口气就像她是在谈论美国文学院的大奖。但奥尼医生不让她去麦克林医院,因为那里的费用太高了。直到1966年,塞克斯顿以诗集《生或死》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她还是没能如愿正式住进麦克林医院。  1968年,塞克斯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接受麦克林医院图书馆的邀请,为该院患者开办一系列的诗歌讲座和学习班。诗歌曾经让塞克斯顿绝境逢生,她也希望其他病友也能得到同样的帮助。尽管塞克斯顿并无教学经验,而且面对满屋子情绪失控的疯男疯女,她一点把握也没有。  学习班每星期二晚在医院图书馆上课,通常,塞克斯顿会先让大家阅读讨论几首当代诗歌,然后布置作业。课程比较随意,堂上气氛跟病人的情绪一样,有时热烈有时平淡。馆长玛格丽特·鲍尔负责把每周的习作收上来,交给塞克斯顿。学习班一直持续到1969年6月,当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已无从查考,只有一些零星的回忆让我们可以想见这个特殊课堂的情景。  病友埃莉诺·莫里斯说:“在我印象中,塞克斯顿靠着一架钢琴,我们则围坐在椅子上。她给我们布置了习题,然后你必须得朗诵自己的诗,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最记得那双湛蓝湛蓝的眼睛。她的双眼对我来说是每个星期的希望,它们让我有信心去做些事情。”  尽管塞克斯顿深得病友们的喜爱,但她对自己并不满意。1973年12月,她把有关麦克林医院讲座的一些材料装进一个档案袋,封口处写着:“我的第一次写作教学——1969年,非常艰难,因为我对控制人群的经验不足,以及学员变动频繁和护士干扰授课——我需要更多实践才能教得好”。但另一方面,塞克斯顿的精神状况却在急剧恶化,她再也没有回到这个讲台。  埃莉诺·莫里斯还记得,1974年10月5日清晨,她被闹钟收音机上的一条新闻惊醒,播音员宣告了安妮·塞克斯顿的死讯。莫里斯说:“收音机只说她死了,但我知道她是自杀的,我哭了整个早上。”她珍藏着塞克斯顿在一次讲座后送给她的诗集,一本1966年版的获奖诗集《生或死》,塞克斯顿在扉页上写着:“我的决定是‘生’——赠埃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一下安妮·塞克斯顿,方便大家了解诗感的由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主题的开掘都有很多淋漓的思绪与转换,以安妮.赛克斯顿的生平为背景,呈现出女诗人的精神和生活的某些悲情内质。有值得思考的东西。语言环境与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14-9-18 10:29 发表
呵呵,其实从你说你那个早期的给盲童的那首,到后来这些,我看到了一个现像,应当算是当代诗人的普遍现像……
先省略号。

我瞎猜一下:是不是精神失落的悲情浪漫与决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人橙子,多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中华武术哈,每一种拳法的最初,我相信都是为了一击致命的,而每一种拳法到现在……不说了,想起一台词:“我读书少……”哈哈。多事之秋,以后有空慢慢聊。

[ 本帖最后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14-9-18 11: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是多事之秋越要聊,聊着聊着就发现原来那啥是这啥。我读书少,我也有武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了,回头静心后慢慢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18 2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