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51|回复: 16

[随笔] 读诗以外的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能活人对死人的诋毁由来已久,这大概源于一种有趣的文化,因为我们不时可以从史籍或街谈巷议中获得相关信息,在古代中国,一个有罪的人死后是可以曝尸的,曝几日,根据罪行大小。甚至对于死后很久才被追究的,也可以毁坟、鞭尸。这似乎跟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死者为大”自相矛盾,我在想,这是需要多么充分的理由或者说要有多大的利害冲突和仇恨才能做到的事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明万历皇帝对他的师傅“首辅张先生”张居正死后也采取了类似的惩罚。究其原因,不过是万历要表明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皇帝了,不需要再依张居正所定国策来经营国家,打死老虎的目的只在于表明一种政治态度,况且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及其太后私交极厚,从人与人感情角度看,他们之间只有恩情却并无仇恨。可以理解,万历要改弦更张必须排除张居正在朝野上下所形成的影响,虽然势必清算张居正势力团伙。但对已死的首辅有没有必要追究得那么厉害,可能正确答案应是否定的。为什么最终搞成那样,说来难以令人置信,这仅仅是因为万历皇帝在满足政治需要的同时夹杂了个人心理的某种欲念,说白了就是嫉妒心理在作怪,他听说张居正生活的奢靡程度超过了他在皇宫里的享用排场,这让他心中那个羡慕嫉妒恨哪,最终促使他做出了荒唐的决定——由最初的撤销所有封谥到公布十大罪状、抄家、流放家人直至毁坟、鞭尸才作罢(虽然后来抄家的清单呈上来时并不如传言中那样)。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个所谓小人集团在推波助澜,以他们的嫉妒心为动力又不断煽动万历皇帝的嫉妒心,最终把事情做成了,可以说这是一个群众利用了领导的经典案例。我要说的是历史上很多暴戾事件的发生并不取决于仇恨和实际的厉害冲突的大小,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嫉妒心在充当最为有力的幕后推手。又比如义和拳、红卫兵,乃至不久以前的反日砸车等等,与其说是少数居高位的人利用了无知群众,不如说是利用了人心中广泛的嫉妒心理而造就的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且不说那些大事件,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由嫉妒心引发的普遍共鸣的例证。时不时就会听闻一些近似于掘墓鞭尸的行为——比如某些活人对死去很久的人大加诋毁。基于我们有前述的文化传统,这些也就不以为怪了。
    说到这里,还是先欣赏一首被到处转载的诗吧:



《德令哈》



           作者:伊沙



黄昏时分

漫步小城



在高高的古楼下

一户汉族人家

在打羽毛球



城中心的广场上

一队藏族大妈

把锅庄搬上舞台

“北京的金山上……”



晚霞落满商业街

两个蒙古族少女

一个丰满

一个高挑



“这不是雨水中

一座荒凉的城”

同行的诗人说:

“恍若静谧安宁的

北欧小镇……”



“把自己内心的

悲痛与荒凉

强加于一座城的

绝非大诗人

而是学生腔”

我说:

“很多时候

欧洲之美的掌故其实

已经配不上中国大地上

某些绝美的角落……”



这里城市空寂

人民安闲

叫人不忍打扰

我生怕那从高音喇叭里

爆出的充满暴力

歇斯底里的

法西斯抒情: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惊扰到他们……



那蹲在巴音河畔烧纸钱的妇人

就是“姐姐”吗?

诗人们

请不要自作多情

巴音河奔流不息



    不得不说,这首诗前半部分还不错,中间两个诗人的对话如果只停留在眼前景物,即便对话中由眼前景物联想到了另一首诗,即便顺带批评几句也算正常,但是最终作者没有把持住,由批评转为了声讨:



这里城市空寂

人民安闲

叫人不忍打扰

我生怕那从高音喇叭里

爆出的充满暴力

歇斯底里的

法西斯抒情: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惊扰到他们……

  
  究竟是谁惊扰到了他们?我不妨揣测,因为这个小城的名字被海子写进过诗里,海子死后又名声大噪,可能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把海子的诗像地方特产那样加以宣扬,乃至于高音喇叭里有“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的所谓“竭嘶底里法西斯抒情”。这样的诗句朗诵,对于小城的人们来说,可能还构不成噪音污染,高音喇叭里除了朗诵诗还有可能发通知、播放舞曲等等,当地老百姓也早已听惯不惊了,可能大多数人也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至于关不关心人类也并不重要。如果就凭这句就被戴上法西斯帽子,也只有法西斯时代才可能发生。对于一个死去二十多年的年轻人用得着那么用力的声讨吗?或许问题出在身份上,批与被批的都是诗人,而且死诗人比活诗人更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因为他有一二诗句可以称得上妇孺皆知,同为诗人的人嫉妒一下也可理解,但有趣的是这首诗里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别人时竟然还充满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了影视作品里那些进谗言的所谓小人的嘴脸,当然那是表演的效果,让人一看就知道在编瞎话。我们现实中被嫉妒心扇动而想曲意去诋毁一个人时,往往会做出一个救世主的姿态来的。文学即为人学,这首诗是个极好的例证,感谢伊沙,如此生动的一课。

再看海子的德令哈: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就是高音喇叭里朗诵的那首诗,的确如伊沙所说,除了“悲痛与荒凉”之外,我们没能获得更多。可能还有朗诵者太过煽情,引起了伊沙等的嫉恨,也让他们找到了嘲笑的理由。我想他写了另一首《德令哈》之后应该找到平衡,因为,海子的时代跟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其诗歌代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水平。他去德令哈也是只身孤旅,况且诗歌没为他带来幸福,只有身后哀荣和骂名。伊沙很聪明,他选择了一个死人作为诋毁对象,反正任由他怎么说,死人是不会爬起来跟他急的了,海子也无法再写出更为优秀的诗篇来为自己辩护。
     一群诗人去德令哈,我有理由怀疑,是否正是因为海子与这个地方的渊源,他们才得以成行的。

   如此,当今中国,诗人这个群体被人看不起,也就不难解释了。
发表于 2014-9-2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
偶还没了解诗人到底是何物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伊沙这个,仅以嫉妒心论之,不免失之于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盆栽菩提 于 2014-9-26 22:15 发表
读读。
偶还没了解诗人到底是何物呢。

依盘峰诗会的划分法诗人大致分为两拨一曰“知识分子写作”一曰“民间立场”,一拨占领传统刊物似乎掌握了当代诗歌话语权。一拨不服就自己编印诗歌选本,将五四以来公认的名家放在前面而后自己跟在后面。搞得一般读者难以取舍,只好盲目跟风阅读,读不出好来,自然就放弃阅读了。虽然有些人辩曰诗歌是小众的玩意儿,但我们从常识出发知道好诗历来都不缺乏读者的,正如于坚自己都承认他的外婆不识字却会在说话时引用唐诗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27 02:28 发表
对伊沙这个,仅以嫉妒心论之,不免失之于简单。

我那是诗外之话
这首诗也本不复杂
若有高妙之处
不过皇帝新装在重复上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句,如果伊沙那首如果没有中间三节议论式谈话,可能德令哈会纯粹一点。

[ 本帖最后由 庄小严 于 2014-9-27 11: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8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字很有自己的见解。
其实嫉妒心谁都有的,关键在于控制的程度与个人取舍的问题。
问好小严。
你对于两首诗的解读也很精辟。
不去说两首诗的作者为人如何,就诗而言,我还是喜欢海子那首,纯粹,贴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9-28 15:18 发表
这文字很有自己的见解。
其实嫉妒心谁都有的,关键在于控制的程度与个人取舍的问题。
问好小严。
你对于两首诗的解读也很精辟。
不去说两首诗的作者为人如何,就诗而言,我还是喜欢海子那首,纯粹,贴心


按照目下许多大侠的说法,海子的诗很多应该属于所谓纯诗吧?不懂,妄猜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这里版主版友楼主楼友,无论诗人非诗人都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桩子 于 2014-9-30 12:02 发表
问好这里版主版友楼主楼友,无论诗人非诗人都节日快乐!

也要问好你节日快乐啦,帅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5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前面各位!喜欢海子的诗,那个纯粹啊,读了会让人发现原来生活的色彩就是那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己之见难免偏颇,各位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亮起来。
有独立的思想见解。表达委婉而不偏颇。对诗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欢迎后续,或独立开贴。
心情振兴,理论参与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庄小严 于 2014-9-27 10:45 发表

依盘峰诗会的划分法诗人大致分为两拨一曰“知识分子写作”一曰“民间立场”,一拨占领传统刊物似乎掌握了当代诗歌话语权。一拨不服就自己编印诗歌选本,将五四以来公认的名家放在前面而后自己跟在后面。搞得一般读 ...

盘峰诗会给我的意义,倒不是考虑走第三条和稀泥的路线,而是写诗要像知识分子,做人要像草根接地气……这场争论,不过就是诗歌风格之争而已。是完全可以兼蓄并容的,哪里有永远的高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坚承认他的外婆不识字却会在说话时引用唐诗宋词……这只能证明当时媒介不多,是诗词唱大戏的年代;这只能证明现在诗歌不被重视、甚至被作践;这只能证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传播方式太落后。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