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47|回复: 20

[随笔] 原创《新疆纪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疆纪游----(正稿)
文/上官依然

      如画新疆,我们寻觅在丝绸路上;纵情歌舞的民族,注定有故事的浪漫;边陲风情,洋溢在河西走廊,一路欢歌流汤。

一.夜半乌鲁木齐
     6月18日下午,我们团一行直飞新疆。中途转机武汉稍作停留,因飞机客运流量的关系延误了20多分钟,我们抵达乌鲁木齐已是夜半时分。
    零点时分的乌鲁木齐的街很宁静,若大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夜市并不繁华。我们的车沿街急驶而过,所见到的西北的道路都显得很宽敞,没有沿海城市那种车水马龙的拥挤景象。
     盛夏的夜晚,我们穿行在这西北边陲空旷的夜幕下,仍然显得有点清冷,感受到透进车窗的嗖嗖凉意。身着短袖、裙子姑娘们下车时急急打开箱包,披上厚点的外衣,还好我们带足了御寒的衣服。临出发前按照领队的授意,我们的旅行箱备齐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的衣物,我以为是出行游玩或为表演拍摄的需要。
我们下住最繁华的闹市中的一家五星级大酒店,房开十八楼。看看一箱那么多的随身物品,每个人披肩、头巾、围巾都带了好几条颇有点喜剧性。明明是炎热夏季,却通知我们要带足御寒用的衣服,若大一个行李箱拎着,对出行的人来说的确是个累赘。     
       夜里十二点半到宾馆才吃晚饭,大伙儿饿得眼里直冒绿光。酒店的饭菜上桌时有点凉,饿久了的我们像狼吞虎咽一般,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廉洁到“光盘行动”。顷刻,餐桌上食物席卷一空,早已疲惫的我们四下散开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待到梳洗完毕,放松了一天的旅途劳顿后,躺到床上一看手机时间已是凌晨三点。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二、“四最”之地吐鲁番
       吐鲁番是我向往已久新疆游的首选之地,这次成行得以飨我多年宿愿。自从初中跟随音乐老师学了声乐后,面对着老师千遍万遍练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翻来覆去地学习关牧村和德德玛发音、发声的练习技巧和不同的演唱风格,让我喑熟了这曲子,最终也是凭借了这一曲拿到了县市级中学生民歌通俗大赛的三等奖。
        从那时起,一直很想有机会去看看这个优美的歌曲中提到的、那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可惜, 我们这次来不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我们特地去了当地有名的“葡萄沟”观光,那葡萄藤上悬垂的密密麻麻的葡萄珠子还只有黄豆那么大小,在阳光的透射下,透着翡翠般的魅惑,散发出一股南疆和田玉那般的温润,一团团紧簇着,晶莹剔透着,这是一种能让你身临其境的新疆特有的风景。
         很遗憾,我最终体验不了“阿纳尔罕的心儿醉了”的感受,因为我本身就不具有那种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而带来的想象,就像启蒙老师那时说我没有把歌魂唱出来一样,我现在才明白这歌需有潜质才能迸发出光彩的,我之前所学只是依样画葫芦跟着音乐唱唱罢了,再加上不让唱流行的限制,我从一学歌开始,就本能地抗拒去从师学习中音,最后终将是学得不伦不类。

        新疆是歌舞之乡,这里的民族以能唱会跳著称。吐鲁番乡土气息很浓郁,街上放着的都是新疆民歌民曲,是内地和沿海看不到的、带着些异域风情的地方。很喜欢新疆的手鼓,我走街串市地找,这次却没能一饱眼福。若是有鼓手,那怕是在街坊、闹市的集会,我会兴高采烈地挤进去跳上一曲,我喜欢那种急剧拍打而跳跃的激情。
        临中午时分,我们做客维吾尔民居体验他们的民风民俗。接待我们的是叫“木尔罕”大学生村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学生村官如何带领村民勤劳致富,谈到了维吾尔自治区在引入人才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租地、征地享有“圈地政策”的多方优惠,这对于我们东海之滨寸土万金的南方挺有诱惑力,至少让我们都向往了一下。
        吐鲁番素有“火州”之称,突厥语的发音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是我在中学时期学地理读到过的“最低”---中国海拔最低、“最热”--年平均温度最高、“最干”---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最甜”--水果含糖份最高的地方。这里昼夜温差大、水分蒸发量大,所以这里的瓜果特别的甜。天然造就的地理环境,让我们在这里体验到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生活。
        沿途,我们在导游的指示下还看到过乌拉泊古城的遗迹、柴窝堡湖、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的“风车阵”等风景,虽然是坐在车上“走马观花”,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庞大的风车阵营气势浩荡像大漠里列队的卫兵让人赞叹,在“大阪城的姑娘辫子长呀,两只眼睛真漂亮。”歌声里,不言而喻大阪城的风车也是最美的。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三、盐湖与“死海”
       在新疆一路看将过来,我想提及下盐湖,是因为它在我眼中带有神秘感。它位于天山北麓,距乌鲁木齐市72公里,距离东边的大阪城12公里。新疆盐湖就在乌鲁木齐市到吐鲁番的高速公路边上,直到翻开行程才知道我们没有去盐湖观光一站。途经时,导游只是让车放慢速度,因为盐湖不是我们这一天里的主行程,我只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一条栈桥,隔岸两边是花白一片,导游说那是盐的结晶。据读过的史料,这盐湖是地壳运动演变而来的内陆海,而让我奇怪的是湖西北10公里就是一个比盐湖面积还大的柴窝堡淡水湖,它们在同一区域却属于不同的水系,一个是咸水糊,一个是淡水湖。
       新疆盐湖被称作是中国的“死海”,它与中东的“死海”,有几乎相同的高浮力,只是湖水的成分不同。死海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其次是石盐;而新疆盐湖的主要成分则是芒硝,其次是石盐。盐湖丰富的盐分可以使人在水上漂浮不沉,没能够切身去体验一下,又留下点遗憾。
        这湖面的平静是超乎想象的,可能是因为这一天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无风的天气。一眼看去湖面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我脑中就冒出范中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壁万顷”的潜意识来。盐湖,景是有了,可失却了动感的画面,再一个是如此宽阔的地带,没有动植物的映衬似乎少了些生机和灵气。导游看着我们奇怪的神情说,对于新疆很多的地方来讲六月天还是“春末”。春,应当是万物勃发的季节,可这里却没有人烟,湖中看不见鱼跃,若大的湖面没有一艘移动的船只,就像一个静止的世界---“死海”,时间在这里凝固了。
       没有生命的迹象的地方,始终会让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当很多人在车上质疑这种地方也会有人去旅游的问题时,导游无不自豪地说“还记不记得内地发生过日本核泄漏传到国内时那铺天盖地的盐荒的事件?光是新疆出产的盐就能供全国人民吃上三五年的,而这盐湖还不是最主要的产盐区。”寥寥数语,令在座的人对新疆又增了一层见识,对盐湖投去了注目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四、两千三百年之---交河故城
      我们正午抵达景点。赤裸裸的太阳,耀眼的顶在天空。紫外线的强劲,让你刚下车就体验到了。交河故城在我们停车点很近的地方,旅游车一拨接着一拨,看得出这是个热门的景点。身边走动的维族姑娘和壮汉黑红的肤色,我想象当中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可能是这儿的太阳灼烤之下的杰作,只是比海边渔民的古铜色的肌肤略少了些海水浸润的光泽。据学过的史料记载,在种族上他们还是被划分为“白种人”,而我们有着白晰皮肤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黄种人”。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是战国时期一个被称为车师的民族的“国都”。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的两河床之中,是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因为想更多了解历史,我只搜罗到这首唐朝时期有关交河故城的描写的诗。从诗的意境来看,当时频发战争的交河城,经这一描写带出些许凄凉的成分。高中时读过的历史中,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经导游指认,原来这“地坑”样的土堆竟是西域重镇,环顾一下周围地理环境,才领略到这都府确是当时最重要的边塞要地,建筑年代距今约两千~两千三百年。
      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整座古城都是从高耸的生土台地表面向下挖掘而成的,多数建筑是在原生土中掏土成墙、成室,街巷,我们拾级而下到达所谓的“都府”,最深处有现在的三层楼高。整个交河故城形同一只朝向东南行驶的大船,又像一片随风飘落的柳叶。看到那岩壁勾勒出来的地形版图,红褐色的就像是台湾岛的形状,更确切的说就像是古代裹足女子“三寸金莲”一样的一只鞋底印。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由于干旱少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古城虽然已成废墟,但仍能感觉到当年这里的气势。一条大河到了古城一分为二,一条走城东,一条走城西,过城之后两条河流又汇成一条,直奔向南而去。古城的城头因此被两条河冲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峭壁,整座城里也就只有了南门和东门,与所有古城不同的是,交河故城有“三奇”。一奇是它仅有两个城门:南门和东门。南门为主门,已有建筑已荡然不存,只剩一个巨大的豁口;东门,被河道长期下切阻断在悬崖上而名存实亡。二奇是交河故城三面临崖天险自成,没有古城常有的城墙。三奇是城内屋宇殿阁,均是平地下挖而成,几乎不用木料。
      踏上这片千百年的地砖形状铺成的路沿山坡上走去,顺着供游人行走的木栈道到了古城地势最高的地方,看到眼前边一片拱起的小土包竟然是婴儿墓葬群。据导游介绍考古学家的说法集中在两个争论的主题上:一是两兵相接的时候,为了后代不落入敌手遭人奴役,城里的婴儿们被活活掩埋;另一种说法是瘟疫使然,由此可见当时战争和环境条件之残酷。
      交河故城像是在烈焰之下被灼烤的肉髭,整体都红褐色。这里没有风,人踩在土堆上面就像是进了蒸笼里一般闷热得透不过气来,我手里一瓶冰的矿泉水就只在那儿逗留一会就见了底,干渴又直逼喉咙。无须时日,我们江南水润般的小女子必会像那被风干了水分一样干瘪的洛羌枣,个个都有那样黑红的可能。
      一片死寂的空城,只有游客攒动的人流增添了一些活力,那些撑着各色防晒伞、或遮阳帽游人或裹着花头巾的维吾尔族姑娘才是这古城里真正的“植被”。
      待我们满头满脸热汗淋漓逃逸似的从山上下来原路返回时,被眼前的情景看呆了。我看到了从侧面古道上走来一对搀扶的维吾尔族男女,挪动在那么闷热得透不过气来路上。那男的拄着拐杖,左裤管空荡荡的分明少了一条腿。边上头巾裹着的女子皮肤黝黑,神情端庄而恬静,他俩各自手里拎着一个垃圾袋,那男子对着我紧拽在手中的空塑料瓶会意的一笑,我把手中的瓶子放到了他的拾物袋中,一声谢谢一口白牙露了出来。我瞄了下,这哥们长得还挺帅的,难怪边上的女子一脸的幸福。
      我终于看清了这袋中垃圾,全是游客抛弃的废纸,饮料瓶和一些什物。我潜意识下以为他们是拾荒人的想法而惭愧起来,原来他俩和我们一样都是游客。这种环保意识铸造的行为美,这才是古城里新生的一抹风景,让我肃然起敬。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五、游坎儿井、维吾儿族古村侃“大山”
       6月19日。这一天的游程夹得很紧,三分之一的景点已走马观花似的走了大半。中午,我们来到了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重要的水源枢纽,它遍布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因地理环境、人类物种生存、繁衍的需要而遗留存下来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人类生存活动的足迹,在那样落后的农耕工具年代,经过两千多年坚忍不拔手工挖掘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当地民族智慧和壮举的见证。
       游完“坎儿井”转道维吾尔族古村落。导游带我们去看看这里集成的、维吾尔族微缩生活模型及风土人情和习俗等等。
        最为让人关注的是他们习俗中对男性的“割礼”。这是信奉伊斯兰教和回族的穆斯林人一样的一种习俗,与非洲原始部落残害女性的“割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据史料记载,这种伊斯兰教流传下来的习惯以及他们的医学在生理卫生领域率先发达的程度比汉人早了几百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他们奉行的“割礼”还是一种防治生殖系统疾病的手段,在他们的生活地区里,生殖系统顽固的疾病和癌症是极为少见的。
         所有民族的服饰当中,我感觉维吾尔族的服饰最为华丽。在“丝绸之路”的光环下,“大唐西域”、“西天取经之路”也曾带给新疆很多的传奇色彩,以至于琳琅满目佩饰和手工打制而成的精巧工艺品都有了神话般的传说。
       我在服饰展览处看到一顶极为精致维吾尔族男子戴的四角帽子。深绿色的丝绸缎面上四周镶嵌珍珠,“这、这、这!不是绿帽子吗?绿得好纯粹啊!”一个同伴惊讶地指着那顶帽子说道。我们大笑,以为肯定有故事出处。不料,导游在我们诧异的眼光中故意拖长了声音缓缓地说“这顶镶了珍珠的华丽帽子,此乃维吾尔族贵族地位象征。。。。。。”,“维吾尔族男的都喜欢戴绿帽啊!”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导游知道我们的下意识,揶揄地又跟上了一句让我们捧腹的话:“维吾尔族汉子不怕戴绿帽,你们懂得的”,“顺便再更正一下,不是中原汉族那种忌讳的词‘绿帽子’哦,别以为维吾尔族男子戴绿帽会有很多故事,嘿嘿。”导游大笑着,他的幽默“嗨”翻了我们。
        这种民风民俗的差异,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维吾尔族性情的豪放。我们中原对这“绿帽”一词忌讳素来以久,而他们从来也没有受我们几次在历史上大规模汉化影响,依然保持着自己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风习惯。
        我们在导游的一番调侃中,忘掉了天气的炎热,旅途中不绝的笑声驱散了旅途的疲乏。在这里,我以文字表述方式谢谢一路跟随着我们辛苦的导游。感谢他一路上悉心观察和照顾整个团队,瞻前顾后不停提醒大伙注意的事项和备带的东西和物件。炎热的夏天里,他的一举一动都给我们带来宁静和踏实,让我们的旅途变得轻松而愉快。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16: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六、亲临火焰山
      6月19日下午四时我们驶离吐鲁番。得到消息去火焰山大约是一小时左右行程,途经新疆最大的戈壁滩。
旅游车驶向平坦、宽阔穿越戈壁腹地的大道,从未见识过荒芜的戈壁滩没多久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道路两旁砾石都呈灰褐色调,偶有一两株一闪而过的,是历经苍桑,曾经顽强的、坚挺的、干枯的沙棘,此时却是腐朽般瘫软在地上与阴沉沉的天色融为一体。
      一路上极少有绿色生机的灌木,从眼前眺望尽头仍是一片灰暗的世界。我们如同在穿越一个浩瀚的、迷蒙的时空,无形中蒙生一丝忧郁,单调、乏味、沉闷、灰暗、甚至沉重到有点压抑。到一个没有生命迹象地方去旅游心情看来并不那么轻松,除了在常识中增添了一些阅历外,对游客在这里景点最恰当的总结就是:“花钱买罪受”。

       窗外,清一色的荒凉产生的视觉疲劳催人昏昏欲睡。眼前没有了生命和植物的鲜活,无法用积极的心情去形容所见到的满目凄惶和苍凉,那一种让你产生困倦的灰暗,仅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让你感觉变得很长。
新疆疆土辽阔,有的是土地资源,所以道路都较之内地显得很宽敞。呆久了沿海拥挤“堵城”的我们,真正见识了大漠和戈壁广袤,领略到什么是“一马平川”。一条冉合了天地的宽敞笔直车道,穿越戈壁腹地延伸到天际的尽头,在地平线上竟是如此落寞和萧条。
       我们此去是盛夏。连日来,我们马不停蹄加上天气又闷又热,一路上很少人有说话,都在车上闭目养眼以解除疲乏。远方,隐约的山顶在夏日里依然白雪皑皑,想必那是终年积雪的天山了。唯有这一丝落入眼底的清凉,让昏昏欲睡的人有了一线摆脱了干渴的希望。
       在新疆如此干旱的地方,接连几天“干蒸”我们这些平时少有出行且来自东海之滨“江南水乡”的人,个个明显都有脱水的症状,甚至有些人嘴唇都开裂脱皮了,连长年在外跑的导游也说累得够呛。
       驾驶员稳笃笃地不紧不慢挂档八十码开着车,有小伙说:
        “能不能快点啊?师傅。”
        “不好开啊,限速的。”
        “这么好的路也不用开得这么慢嘛!”
        “兄弟,新疆路便宜啊,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万一有个闪失麻烦就大了,而且新疆天气多变比不得内地啊,不开到指定地点,路上是找不到你停靠补给的地方的”。
        说实在的开一两小时见不着啥村庄和住宅这是常事。我听着他们闲聊,我继续无聊地看我手机里的电影。
         一车人都东斜西歪的睡着了,有的甚至打鼾进入了深沉梦乡。随着车厢里发动机那单调的节奏,我不由得也迷迷糊糊起来,一种衍生的飙车冲动,心无旁骛趋赶着我的思绪在新疆这辽阔的原野上纵情驰骋、无拘无束地放手驾驭着,脱缰一般。
       不一会儿,导游说快到了,整车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朝车窗外看去,前面出现一片绵亘数里的赤红色突起的山坡,形状像我们江南一带的黄土丘陵,远望与一般的山脉无异,奇怪的是山上没有丁点儿植被。
       途中的不远处还有不少积木样散落方块,疑惑不解地问导游,导游语气沉重“那原来是新疆自治政府安置三峡移民造的房子,后来他们一看是这样的环境,一个都不愿留下全部走了,于是这些房子就成了空置物荒废在那里。此后,这便成了新疆‘火焰山’另外一景”了。
       火焰山是新疆维语中隐言“鸟不拉屎的地方”,这里鸟兽绝迹。这全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的地方去安顿来自“水乡泽国”的山峡移民,当年的政府看来是官僚得可以。显然当时政府对三峡移民的安居、落户在这个地方有欠考虑,至少在我们旁观者看来是颇带有歧视性。这些对南水北调做出贡献的有功之臣,他们离乡别井已饱受了苦难,而这种当地人都不愿意逗留的地方去安置三峡移民的举动无疑是给他们雪上加霜。如今人去楼空,那么多空荡安置房,就没有一个执行有力的政府去追究执行者过错。放置多年的“安置房”如今成为火焰山游中的景中景,这是对当时政府行政作为的无声控诉,告示人们这一笔财政上无为的支出又糟蹋了多少民脂民膏。面对这些楼群,车里人有些“愤青”,我也处在疾恶如仇的情绪当中。这不是景点的景外景,让人更多的知道了劳民伤财也是政府的一项不体察民情的腐败劣行。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我不由得想起清官徐九斤的这句话。纵观古今,史来清官少有。呜呼!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民请命有几许人也?如今贪官污吏成群,明哲保身的也只求乌纱帽自保,时不时就有网上爆料:某某官员东窗事发,翻身落马。然而,这些有作为而无为或是有作为乱为至今尚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让其逍遥法外,导致更多的比贪官罪孽深重的不堪后果。

       车子拐过了一个弯,这时候导游一句到景点了,我们才刹住了话题,火焰山三个火红色的大字矗立在我们眼前。我们跟着导游沿盘旋而下的梯子走进了一个“地宫”。一路壁画全是西游记里的场景。可能是地宫开发建设不久有的设施不很全,一股在蒸笼里闷热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
       稍停,我们适应了一些,导游说我们今天很走运,在吐鲁番出发的时候天气预报测定气温是30度,是夏季有史以来最低的。然而我看到那火焰山地宫露天正中杵着的 “定海神针”,用水银柱做成的金箍棒样的温度计上的红线刻度却是42度,竟然与仅在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吐鲁番温差这么大。
       我们又从地宫露天处拾级而上到地表,此时已是下午四点,闷热的气浪还是热哄哄的袭人,稍走动一下浑身冒汗。我看看站在土坎前的每个人前胸后背都是湿漉漉的一片,热,实在是太热了!我们口干舌燥,不停的往嘴里灌矿泉水。这种地方呆久了必定脱水,难怪导游在我们刚下车就一再叮嘱“下车拿水,拍几张照就走,不要超过半小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顾不得大汗淋漓,抓紧时间在地宫转悠一圈,也许下次不可能再跑到这个鬼地方来了。
       整个地宫呈环绕圆型结构,里面少有商铺更没空调。正中央腾空为露天放气温显示计的地方,地宫正中有出口可以沿边上墙壁的盘梯上到地表。在出口处有一租赁《西游记》道具及主要角色的衣物摊点,我去撩了下一件件都脏兮兮的委实没人敢穿戴,热得不容久留使得这摊点的生意显得很清淡。再看那要长衫裹身的行头,在这多一件穿着也嫌太多的地方,拍照摆POSS那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其实我真的很想装扮下“铁扇公主”,扛一把铁扇公主的“芭蕉大扇”摆个架势撩撩本尊的“三味真火”---热火、窝火、恼火!可惜,竟然没有扇子,有点失望。其实在干渴的环境里呆了这些天,很多的人已不适应。五脏六腑内早已不只三火,有的人虚火上来嘴角口舌都在发炎,无名火也跟着上来了。
        我过滤脑中孩提时代看过几十遍《西游记》里火焰山的场面,终于找到了那电影里拍摄的场地。其实真正的火焰山是很有层次感的,这些土层从山上到山下递减给人的视觉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是土红土褐色本身就给人热感,再加上在这个极其干旱地方,就像是炉上的火由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组成一样,火焰山基本结构大体也是这样,难怪远望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烈火了。
        火焰山是地处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死亡地带,是集结了神话的地方,是不食人间烟火神仙们云游的地盘,是非人之地---它拉起一道红色警界,在昭示:凡人勿来。
        这里,地狱和天堂两隔壁。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七、坐拥天山天池---
       6月20日,阴。
       早餐后,我们乘车前往天山天池风景区,这天的行程是南疆到北疆的开始。
天山是西北贯穿在新疆境内的最大最长最高的山脉。天山也是许多英雄豪杰故事的发源地---“七剑下天山”一部颇有传奇色彩的行侠仗义巨著中带着些许神秘的地方。
       盛夏游天池是消暑之行,我们有点兴奋。接通知消息:必须带上加厚防寒保暖衣。于是,我把羽绒衣两只袖子反扣在腰上,套上马靴形状的皮凉鞋,有点类似于藏族装扮。待整装出发时,我才发现每个人的穿着都很富有戏剧性,就跟导游介绍天山天池的风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一样,我们打扮也像起伏的山峰一样“层峦叠嶂”,穿着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体现出另一道风景:“我们终于被同化了!”我们快乐地大呼小叫---学会了新疆特有的包装-----裙子里套长裤之外,还有这么一种奇装:脚上穿凉鞋,凉鞋内套袜子;穿着裙子罩着棉衣、羽绒服、脖子围着鲜艳围巾,头上包着头巾或戴着帽子显得很是另类。
      天池古称“瑶池”以高山湖泊为中心。这里雪峰倒映、云杉环抱,绿荫森森碧水似锦,层层叠叠的植被把四周围绕的山峰包了个严严实实。蓝天下,漫山遍岭塔松披绿挂翠,云杉竞秀、挺拔而高耸,在周围白皑皑的雪山簇拥着、映衬之下,天池宛若镶嵌在群山怀抱中一块散发着灵性的沉璧,绿得更加的晶莹剔透。
这天是阴天,我们登上海拔四千多米的天池,一扫连日来的浊气神清气爽了很多。虽然我们穿足了御寒衣服,仍感到四周像冰雪正在融化般的清冷,有一股股直袭而来的寒气。
      关于天池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更多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相传天池是神话中的西王母蟠桃宴群仙的地方,沿西北角有一棵孤零零的、生长在两千多米的雪线以上极为罕见驰名中外的“镇海古榆”此为景点一绝,据说是王母娘娘的银簪掉落变成的,沾了灵气所以与众不同。据了解,此湖水系高山溶雪汇集而至,水深一百多米,水感极寒盛夏也少有人下水嬉戏,再加上古典中的传说,天池越发显得神秘。往来穿梭在周边的游客个个犹如“变异的时装控”让天池风光呈现缤纷多彩、无限旖旎的风景。
      由于这里是新疆重要的景区游客比较多,我们拍摄取景都要“抢占先机”按下快门。不然,时不时就会有人跟你站一起来个“志同道合”、或给你增添了柳暗花明的“另一半”、或给你“无独有偶”的惊喜、或给你带来个“免费小三”而让人贻笑大方。
       天越来越阴冷,五点钟左右竟然很难得的下起了丝丝小雨。这些天,天天被干热灼烤的嗓子眼里,开始有了些许被雨露滋润的感觉,姑娘们的眼神水润了起来,男人们的声音又开始爽朗了。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八、魔鬼城游历
      题外话:新疆独有一景:旱厕
      6月21日,天晴。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由于日行八百公里,这一天我们起得很早。早餐后我们离开了乌鲁木齐,向暮宿地布尔津进发。
       今天的行程安排:乌鲁木齐——400公里——克拉玛依——100公里——魔鬼城——200公里——布尔津。
       驶离乌鲁木齐天气尚可,没有前几天那种闷热感。一个早上要完成400公里长途跋涉,几乎是没有沿途的景点安排了,我们一路上闭目养神,补早起的回笼觉。途经一个加油补给站点,导游招呼车上的人全都下来“唱歌”。据说,接下来要穿过荒漠和戈壁腹地这一带人烟罕至的地方,不可能让你有“方便”场所了。
     这补给站设施简陋,是撤掉的收费站点。导游关照了一句:“这地方没有水可以洗手的,你们去的是新疆特有的旱厕,只能将就着点了。”虽然在这缺水少雨的地方有心理上的准备,如厕不洗手那尴尬可想而知。幸而我们车上带足了一厢的矿泉水,一瓶矿泉水缓解了几个如厕人“洗手”的燃眉之急。
      真正见识新疆一个特色——旱厕。旱厕,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水的厕所,换句话说就是野地里露天的地坑,稍有条件点的头上搭个棚子或是蹲坑两边弄个遮羞的障碍物或隔栏栅而已,没有水冲洗的恶臭熏天无法让人靠近。
      人有三急,唯独这一急让你跳脚也要面对无可奈何的窘境,除了堵上两鼻孔不能张嘴要憋着气以外别无他选择。一些出逃似的窜回公路车边弯腰作呕的,眼睛还是被这恶臭熏得辣出了眼泪。乘坐了上千公里的路途,几天颠簸都没有晕车记录的牛人,倒是在去过了这所谓的旱厕出来后,胃纳都“哦哦哦”地进行了一番翻江倒海般的洗礼,更可笑的是车里大放着的碟片竟然是《洗涮涮》:“洗涮涮、洗涮涮,哦哦哦哦,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这场景、这歌曲引发了车内车外的爆笑。
       滑稽的场面、欢快的曲子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会留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让人吐完以后又会欣喜交加的旅程,像极了吉普赛人一路欢歌行进的大篷车,满载着一厢无忧无虑的快乐。
       “江南好,江南旧曾喑。。。。”才出来几天,我发现我不能离了我生命中的绿色,那一种感觉从此刻此景而起,我有点想家了!

     “魔鬼之城”

       “魔鬼城”正对着西北方的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峡谷的风口。有描述说:“一旦进入城中,就会感到四周狂风不断。每当狂风袭来,呼啸而过的大风席卷起金黄的沙粒,遮天蔽日,置身其中的人们只觉眼前天昏地暗、怪影迷离,耳旁嗡嗡作响、鬼哭狼嚎,甚至都有些站立不稳。”
        曾看过一本书,里面有对新疆“魔鬼城”的描写,大多是描写无月的夜晚狂风从天山口长驱直入,在“魔鬼城”迂回、徘徊、回旋而产生鬼哭狼嚎般恐怖的声响,以及月夜清辉笼罩之下的魔鬼城愈发显得阴森场景。那种风沙狂扬,在城中游荡、摇晃投下的魅影及寒风长啸、声嘶力竭到毛骨悚然的环境。
       传说中摧古拉朽般的狂风就在这座方圆十余公里的自然古堡内回旋、奔突、呼啸,一股股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间穿梭、激荡,迸发出一声声尖厉的巨响,如同冬夜狂野中的阵阵野鬼哀嚎,既像冤魂的哭泣,又似猛兽的嘶鸣,更如同妖魔撕心裂肺的尖叫。不难想象,若在月光惨淡、万物萧索的夜晚,情形将更为恐怖异常。可惜我没有如能身历其境-----在这“魔鬼出没的地方”。
       大白天看“魔鬼城”,有了近处看风景和远观想象大多与先前书中所描写的相差甚远。这一天,我们有幸没有遭遇狂风。也许我们来的不是“魔鬼城”狂风呼啸的夜晚,也不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少却了那种凄凉气氛;也许是自然景致被人工车道所改观,也许是电瓶车中那解说员广播中介绍的景点于过柔美声音和歌中舒缓的音乐带给人惬意的感受,也许是午后的阳光明媚而变得温馨。在我们眼中,这些没有生命迹象的鬼斧神工般风蚀的痕迹已变得不再是那么阴森恐怖,也没有了那种历经千万年沧海桑田变幻遗留给后人的苍桑感。
       可这里是一个艺术的殿堂!一座雕塑的博物馆。在这人迹罕至、荒芜的戈壁腹地,这一排排矗立的“城堡”、一艘艘待发的舰队、一条条盘踞的巨龙、一座座神奇的“作品”: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叠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楼台亭榭,飞檐宛然;那里像宏伟宫殿,傲然雄伟。。。。。市井小巷、应有尽有;似鸟类兽、石笋石蘑不一而足;更有像敦煌莫高窟那样迎风而立裙裾飘飞的“飞天”,还有许许多多我无法描述的千姿百态的神奇,如此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为。
       我们坐在游览车里,沿着“魔鬼城”蜿蜒的道路观摩沿途的风景,看到了香港导演徐克执导拍摄的《七剑下天山》之一的取景地,那里有几个做生意开旱地“摩的”的黑黑的壮汉、简陋帐篷前跪爬着的沙漠之舟-----骆驼疲惫的眼神及落入我眼中瘦弱的背脊、牵着骆驼与游客交谈的本地土著以及不曾入学的孩童懵懂的神情,眼前这一幕才真正让我领悟出贫富的分化、东西部的差异和人间之大及世事的沧桑!
       读过地理、地壳的构造,曾看过喀斯特地形、冰川遗迹,此次有幸近前观赏并亲眼目睹雅丹地貌的典型又让我长了见识。这“魔鬼城”里,风蚀程度远比风化更为突出,各种带彩的岩面从赭红与灰绿相间的断层依稀可见页岩、石英岩、包括砂岩和泥岩(刚知道的常识)分布。这里有明显的河流纵深的形状,我一再想象过这儿曾是地壳的运动,板块的上升致使河流海水退却而遗留下来的,再次翻书考证,“魔鬼城”确是为风蚀之地。风是这种地貌的真正建造师,是千百年大漠的风经不懈努力所谛造出来的杰作,是它们赐予“魔鬼城”独特的、一种苍桑而震撼的“骨感美”。
       这雅丹地貌的形成始终也不乏水的功劳,仔细看过也有不少处是雨水冲刷的痕迹,问过当地的人,他们说很早以前曾经也有过雪山融化带来的,山洪暴发和季节性的河流。然而这毗邻克拉玛依“魔鬼城”,千万年来被风蚀的强劲竟不比江湖冲刷的痕迹逊色分毫,风!是这里地貌“膻变”的主角。

        关于“魔鬼城”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传说这里原来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城堡里的男人英俊健壮,城堡里的女人美丽而善良,城堡里的人们勤于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无忧生活。然而,伴随着财富的聚积,邪恶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变得沉湎于玩乐与酒色,为了争夺财富,城里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与流血打斗,每个人的面孔都变得狰狞恐怖。天神为了唤起人们的良知,化作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城堡。天神告诉人们,是邪恶使他从一个富人变成乞丐,然而乞丐的话并没有奏效,反而遭到了城堡里的人们的辱骂和嘲讽。天神一怒之下把这里变成了废墟,城堡里所有的人都被压在废墟之下。每到夜晚,亡魂便在城堡内哀鸣,希望天神能听到他们忏悔的声音。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九、克拉玛依油田
       “魔鬼城”边紧挨着克拉玛依油田,据说“魔鬼城”的开发就是因为克拉玛依石油的开发带来的鸿运,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造就了这座屹立在不毛之地的人工城,给这一片荒原来了生命的活力。
在“魔鬼城”的出口处,我们看到了遍布的一排排鲜红色的油井,井杆起落有致,这一起一落“磕头机”,在荒原里此起彼伏构成了这里最壮观的一抹风景。
        说起克拉玛依,有着让我年少时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12•8”特大火灾事故。途经这座城,导游欢快的语调低沉了,远远指着那市中心一处说:“这里是288个生命被荼毒的地方,这里是怨魂聚集散不去的地方”。克拉玛依油田,除了带给新疆人民富裕的财源,更是一道揣在他们胸口中抹不去的伤疤-----“让领导先走”这一句话,成了终结288条生命的“至理名言”。
       十几年过去了,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每个到过这里的人,都还会再有一次加深的记忆。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对曾经的往事完全淡漠;事后惩戒只是亡羊补栏行为,也不能拒绝我们作为人类对自己的过失、错误以有罪孽的救赎。当年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长跪,化解了几乎死结的对立,大多数人其实只要一个“说法”,仅此而已。只希望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国度里,用健全的体制约束执政者对权力欲望日益膨胀的贪念。树立公仆观拉紧道德的弦,类似的这种悲剧绝不能再重演。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17: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十、布尔津的夜晚--6月21日
       这天我们几乎都是在车上度过的。一路上成群的绵羊,或散或聚,或追逐或撒欢,漫步草地的黄牛,驰骋的骏马以及偶尔看到远处高傲踱步的骆驼和大自然组成和谐的图案,与我们一起共沐阳光,无拘无束地目送着我们一路向北。这时,你会觉得,人类和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生存的空间是属于彼此的,他们同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恣意的散步、奔跑并享有生命的馈赠,这广袤的戈壁滩上不再有“歧视”和“血腥”,处处演绎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融洽。
      到达布尔津已是晚上七点多,天还是大亮,就跟我们沿海地区的下午四点临近黄昏时分差不多。太阳虽然已偏西,可仍在半空中金灿灿的挂着迟迟不肯落下。这里少云层紫外线很强,甚至于还有点火辣辣的。虽然我知道与新疆相差两个时区,当我亲眼目睹这现象仍感到惊奇。
       坐了一天的车,长途跋涉八百多公里,每个人的筋骨被抖得酸软。我们此去带足了虾皮和紫菜做汤,倒也撑过了不少天。我自带的海鲜干货在路途中也慢慢的消化光了,几天没吃到海鲜嘴巴有点淡。对于我们来自海滨的人,没有海鲜就是断了粮,其他不习惯的饮食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些天来,旅游简单的套餐早把肚里的油水抽得一干二净,接连多天都没有可口的饭菜,我开始有点想家了。
       西北的餐饮都统一模式的,天天这么吃法早把我们这一批沿海来的擂倒,越来越没有了想吃的胃口。尤其是素菜,疑似炒了羊油或是黄油,端上桌也有一股牛羊的膻味。今天全部的行程都在车上,所有的交谈和笑语最多的还是与吃有关,“民以食为天”果真不假。有的人笑说自己“眼珠子饿得发绿光都快转不动了”,也有的说:“口舌长毛伸缩不自然了”或是回去肯定要瘦成“前胸贴后背”“没有海鲜尝到,肠胃蠕动不了竟然是没屁放了。”之类的爆笑经典语录层出不穷。旅途虽然辛苦,但我们依然是开心族,快乐的笑声一直在车厢里洋溢。
       早听说布尔津的小吃,是新疆一个特色。我们一下车直奔餐厅而去,希望这天有好吃的可以变换下口味。“还是八件套!这些个旅游局出来的都是一个娘出的双胞胎。”有点失望的一个男同胞声音高了起来。的确,我们从南疆到北疆竟然还是一个样式,弹眼落珠了!
       我们一桌八个人,看见上来的菜和馍馍都不想动筷。有的男同胞一看见边上有特色菜叫点的,于是大伙一致自己掏钱加菜,纷纷叫点一种新疆特有的狗鱼。听导游说过,这鱼是天山纯天然优质雪水养育的肉质鲜嫩,我们外加了三个特色菜,其中有两个是新疆独有的野菜,在新疆这样的地方蔬菜价格也不菲,一盘几十块钱。点了狗鱼现杀是一百八十大洋,那餐馆里的人说活鱼要价是贵点的,我们已无心于价格高低,有鱼下饭就OK了。于是,静静地、耐心地期待美味上桌的那一幸福时刻。
       酒过三巡,桌上的菜几乎全入了肚,狗鱼还没上来。几次催促,这狗鱼千呼万唤终于面目不清、黑糊糊的上了桌,这鱼头奇丑的模样让我不敢动筷。“管他好看不好看,好吃就行了,几天不吃鱼,人都没有精神”,同事笑着开始动筷。我也趁着热腾腾的蒸汽把筷子戳向鱼身。“呸,呸,一吃鲜味全无。”“这分明是死鱼,还是冰冻的!”大伙一尝都傻了眼了。
       对于我们这些吃鱼成精的来自海边的人,鱼的新鲜度有几成都一清二楚。于是我们这桌的男同胞开始愤愤起来,要去理论,理论:“分明是活杀的怎么就给偷梁换柱了呢。”叫来大堂,理直气壮一口咬定是活的。妹的,死鱼活鱼还有谁比我们自小在海边长大的人清楚吗?能“呼悠”得了谁呢?眼瞧着争执就要开始。这当儿,有同事说,“算了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清真馆,我们让一步吧,算了。”在“大哥总得让着小弟一点”的民族大局意识下,我们不与他们争执,一百十八元就这样打了水漂。此番在新疆,真正尝到了一次被“切糕”的滋味,只好自认倒霉。
       晚饭后已是晚上九点,在新疆这边才到黄昏傍晚的时辰。看看天色尚早,加上到了一个新地方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们几个女的相约出去逛街。问过服务台,说是出门不远就是繁华的闹市。好在美食街离我们宾馆不远,我们转过一条街就到了,那条有标记的街就是布尔津本地有名的“美食街”。
       所谓的美食街也就是烧烤一条街。街坊两边排列的是颇具新疆特色的瓜果干货店铺,还有一些玉石佩饰之类,特色羊毛织品、丝巾、手工羊毛地毯。各摊主热情的吆喝着、叫卖、招徕我们这些异乡客。我们转了一圈,手中又多了些什物,顺便又兜了个西瓜返回宾馆。在新疆吃时令水果还是便宜的,而且论的是公斤又甜又好吃。
       在街上,我们看到了不少烧烤店摆在街面上的摊子上,有好多大大小小杀好并一面面摊开的狗鱼,一问只有30元一斤!才知道我们在那酒店的餐馆里确确实实的给坑惨了。虽然这看到的鱼肉质细腻、新鲜又水嫩的,可我已经没有那种品尝的欲望了,新疆那种卖“切糕”的阴影挥之不去,只有敬而远之。

午夜,停留在白桦林的边缘
晚饭的炊烟飘着奶香
白色的毡房傍依着雪山脚下的草甸
清洌的溪水倒映着岸边一群群的牛羊

宁静的画面  透着仙界般的安详
天光下  哈萨克汉子纵马闪过黑红的脸庞
矫健中  洋溢着不问世俗的悠闲

散漫的时光  定格在北疆
回到远古的眼神   
此刻,我多想走马楼兰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十一、秀美的喀纳斯6月22日
       新疆之美最养眼的地方要数喀纳斯。她也是招睐游客回头率最高的一个景点,春夏层峦叠嶂,秋天七彩斑斓,冬天琳琅满目冰凌、霜天一色的景象,引发无数文人画家无限瑕想。
早餐后坐车前往贾嶝峪,迎面而来的大片翠绿的松林象捍卫北疆的卫士,傲然屹立在天山两旁;松林中溪流淙淙,自由自在的一路欢歌汤汤。
       沿途遍布的牛群羊群,点缀在这青山、绿水盈绕的山峦之间,像在我们眼前展开的徐徐画卷。眼前芳草萋萋,我想起好多歌曲对草原的描写,这哪里是在北疆,这分明让我看到了蒙古的草原,花的海洋,牛羊的乐园。
        喀纳斯是新疆四季最分明的地方,春夏秋冬各有胜景。据景点介绍,尤其是在秋天,这里的瑰丽、层次感最为强烈。随着海拔的攀升,沿着雪线上下各种林木的生长树种就会显现各种各样的形态,美不胜收。曾有这么样一句话描写这里的情景:喀纳斯是画家的地狱,摄影家的天堂。可惜我们来的是盛夏,除了绿荫森森夹杂着盛开的山花点缀其中,这里没有那么多像秋天那样描绘的鲜艳、瑰丽呈现的风景、那种多层次感。
       我们一行随着车辆前进的速度渐渐在盘山道上拔高、攀升,似一辆移动在山间的缆车飘浮在喀纳斯的晨雾中。此刻,我们的思绪也随这层次的变化和起伏如梦如幻。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景区的停车场,我感觉到了逼人的寒冷。环绕着的四周的山上全是白皑皑的雪山,据说是终年不化。此次,我们去的时间是临近盛夏,山上的积雪依然象在山峰上扣上一顶顶严实的白棉帽,可见那积雪是经年的了。我们排队等景点区间车期间,天上飘起了雨,冰冷冰冷的,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雨还是飘落化开的雪花。
        喀纳斯湖是整个喀纳斯景区的焦点。这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既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兼具江南山水之隽秀,被喻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问导游,原来“喀纳斯”读音系蒙古语其意是:“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
       美丽倒是窥见一斑,富饶尚且不知晓,神秘莫测可能所指的喀纳斯湖深不见底还有神秘的湖怪一说了。
       我们坐在游艇里,沿着被群山环绕的湖泊中兜了一个圆圈。我们都来自海边,这种登艇游览显得太入俗,因为站岸上看各处已是一揽无余,然而坐在游艇里,四周遮住的弦窗会产生一种让你雾里看花的视觉疲劳,没有一点让人眼一亮的景观,只能是看看游艇划过的水花。因为这湖水温寒冷,既不能像在海南那样坐冲锋舟一样有冲浪的强劲刺激,也不曾有游桂林山水那一路慢悠悠、可以细细地品味观察沿途的胜景;太多了跟一般的游艇类似,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更多是让人感到俗套。入水和上岸的感觉是那样的截然不同,登艇一游变得有点画蛇添足的感受,然而这一游每个人掏了百、八十的,真的没有一点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一项目这只是他们再一次创收的手段而已。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十二、中国西部第一村-白哈巴(下午)
       2013年6月22日,我们终于到了祖国最远最西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地方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畔,号称中国西部第一村。她坐落在新疆阿尔泰山的山谷平地,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这里的图瓦人的自称为“云间部落"。有人说“如果说喀纳斯是古朴的世外桃源,白哈巴则是这世外桃源中的童话世界”。
       走过梦幻般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如今涉足神奇的部落-----布尔津白哈巴村,那些坐落在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间的具有欧式风格的图瓦人小木屋,远望着那一排排没有见过一张瓦片,三角型木结构小房子,仿佛是上帝刻意安放的一块块积木,又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魔方,让人爱不释手。
       我仿佛感觉到自己处在一条从繁华走向远古的时光隧道里,正在触摸一段绝尘的前世、一段鲜为人知的、原始人般的沧桑历史,放牧着自己的思绪。这远离了世俗的神秘空间,静谧得让人惊叹。
      木屋栏栅旁的一排排白桦树,透着新春的鹅黄或翠绿;与木屋、袅袅升起的炊烟、提水的村妇、嬉戏的孩童还有周围成群牛羊相映成趣,“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般营造着家园的温馨;时不时纵马而过的汉子,黑红健壮的身躯,那样豁达豪放的神情无不演绎着西部别样风情。一切都是那么纯净、那么古朴、那么安宁、那么淡出世间的一种别样的生存环境的“塞外江南”,一切原始得竟然有种让人穿越时空的、留连不忍收回的视觉。时光在到流。。。。。入目的一切是那么刻骨铭心。
       这里没有机械切割的尖啸、马达的轰鸣,人声的喧哗、遍地的泡沫和满天的尘烟,只有牛、马、羊群地散落在四周的草甸上,慢悠悠的吃着草,仿佛似是上帝的偏爱,在这无尽的原野上撒落点点玑珠,让凝固的时光有了流动的炫彩。
       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洁白、空气是那么的纯净。想象着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势利,没有权贵的和平世界,已近乎人间天堂的完美。人性贪婪、人心的浮燥及藏污纳垢见不得光的丑陋、都会在这个纯净的世界里被荡涤的一干二净,我们都将会在这里返朴归真、尘封的心灵得以净化。
这种穿越了人世间繁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宁静的世界里没有了那种强权,没有了尘世间的喧嚣和纷扰;祥和而淡泊氛围中都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暖意。。。。。,这里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着的心灵深处的桃花源吗?这里不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吗?
       这个幽静美丽远离尘嚣的图瓦人的“云间部落",世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是阿尔泰山下孤独的传奇。这是一个神秘的部族,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忘太久的角落,这是一片人间最后的净土。如果不是喀纳斯景区的开发,一生都不会听到外界的声音……如今,这一片圣洁的处女地,被开发的洪流冲击,带去了所谓的经济效益和“文明”,打破了她几千年的平静。土瓦人自从接受“文明”的那一刻开始即便注定要入世入俗,不久的将来也要变得市侩。
       白哈巴村的人质朴,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们走近的每一个人打着招呼,叫卖他们的土特产蜂蜜和一种青稞粉做的油炸食品,“尝一尝,不要钱”,面对这种没有势利一脸纯真而善良的眼神,我们微笑着买下了他们的热情。还在当地的一个小木房子的邮政所里买了一张白哈巴美丽风景的明信片,并盖上了象征纪念意义的印记------邮戳。
       很希望能让他们打心眼里心悦诚服地认可,我们一批批前来旅游的不是所谓的“外族入侵”,至少认可了我们绝不会给他们留下“狼来了!”的印记;很希望他们在接受所谓“文明”开发的洗礼后,不会有任何政策给他们生存的空间留下满目疮痍的烙印。
       在回来的另一条道上,我们的车子途经紧挨着白哈巴村附近的边防哨所。经过特许,我们的车辆得以放行进入哈萨克斯坦接壤的界河畔。我们近距离观看仅几米之遥的界河,可惜眼前除了中国疆界这边拉起有电、有曳光弹一人多高的铁丝网和旁边矗立的界碑外别无一物。隔岸相望满目荒草萋萋,见不到一处有建筑物或有人放牧的标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荒原野岭。想起早期苏联有过的这么一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用来结束对这里的形容。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十三、肥羊“三吃”
      来北疆两天都是阴天,很难得的凉爽天气。这天傍晚时分,时间也是六点过,天上又飘起了雨。
路上回程要近一小时,导游在车上一边安排明天的行程征询大家的意见,一边介绍这里布尔津的肥羊是全新疆最为有名的特产,并且说来过布尔津的人要是不尝尝,回去以后肯定是个遗憾。经导游这么鼓动,于是车上二十个人报名都要尝个新鲜。
       平日里,在那街坊、烧烤店、美食城、小吃摊或是温州任何一个地方,遍尝那卤水或是注水的烤羊肉,每每都还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如今能吃到这原汁原味的真正的本地肥羊也着实不容易。大老远跑来新疆,不吃一吃原生态生长的羊肉,也就枉来新疆一趟了,来旅游的人绝大多都是这么个心态。
       一只全羊要去了我们几个2500元人民币。比起我们沿海的高物价地区相比这个价格也是贵得可以,谁让我们来吃这么“上档次的原生态”呢,既然出来了也就不在乎伸头再被宰一次。
      离我们住宿地还有十几分钟的距离,旅游车在导游的指引下开进了好几个蒙古包住扎的地方。说是蒙古包,可这里居住的全是哈萨克族,我们下车后一个个转着观看这鲜为我们南方人所知的内饰和布景。蒙古包里收拾的还是蛮干净的,最醒目的地方是他们铺在地上的地毯和挂在里面四周的毡毯,据说谁的蒙古包里挂的多,哪家就是最富有的。我们选择了一个大点的蒙古包,在主人的同意下拍了几张照,把这西域的风情收进了镜头里。

       雨越下越大,我们撑着伞踩着水汪汪的草甸走进了要吃全羊的那户人家。大家也象蒙古人一样盘腿而坐,围着那茶几样的小方桌坐成了一圈。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两大盘白花花的羊肉上了桌。“哇,好大块啊”大伙呵呵笑着跃跃欲试,去尝尝这种从来没有吃过的手抓羊肉的味道。形象长得较为细腻的江南人,如今学着北疆的汉子这么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看看那么大块咬着吃的样子有点让人笑喷。我们几个女的也手抓羊肉看看你看看我咬得满嘴是油,个个都忍俊不禁。
      羊肉端上来的时候羊膻气还是蛮重的,根本不是我们平时在酒店里吃的那种口味,我怀疑他们除了盐之外都根本不会用其他辛香料,甚至料酒、除膻气的萝卜啥的都不知道放吧,也可能是牧民们自小就习惯了这种气味,感觉不出来了。然而这一餐羊肉是主食,手抓饭也是羊肉丁和红萝卜丁拌炒而成的,没有办法了,有羊膻味的也只能将就着吃下总比饿肚子强。“全羊三吃”,再就是一个原汤,好多人都不敢再多喝,感觉太油腻。
      面对我最喜欢的羊排,羊膻味打消了原本好好的食欲。主要是他们羊肉的做法跟我们做的吃法不一样,根本谈不上好吃,只能看着或是尝一尝,好好的羊肉端上来竟然都不合胃口,好几个人都没有吃饱,有的甚至不敢吃干脆就饿肚子。
       更没想到的是住的宾馆及周围根本找不到你想要填饱肚子的东西,这里冷清的除了游人外没有一家商店和小卖部,几个怕膻味没敢下筷子吃肉的今晚都要唱空城计了。
郁闷的是所住的宾馆连热水、天冷取暖的设备也没有,条件很简陋。据导游说,因为是刚开发不久整体设施还没有跟上,只能将就一晚。
       这一晚,除了不能洗澡导致的入睡失眠,我的肚子也是“一夜笙歌”到天亮。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新疆纪游》----

十四、画卷中的“五彩滩”
      没来过新疆,从来不知道布尔津有五彩滩。“五彩滩”,号称是“新疆最美的雅丹地貌”。经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将五彩滩的自然地貌雕刻成令人惊悚的红色、黄色、绿色甚至蓝色和紫色,貌似被废弃城堡一样、被历久弥坚的风雨、河水侵蚀形成色彩缤纷的奇观。
      这天黄昏,我们趋车赶到了五彩滩,一大片被风化得似岩非岩、似土非土的彩滩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个滩地沟壑纵横形状千奇百怪,红、橙、黄、白、绿、褐、紫颜色各异,随处可见。由于太阳即将下山,坐落在我们眼前的整个五彩滩此刻已被落日余辉点燃,那些原本已淡化的色彩被霞光辐射,一下子变得强烈起来,红的如火、黄的如金、蓝的深沉、绿的梦幻、紫的绚丽。。。。。在阳光的沐浴下,凭借那“额尔吉斯”河流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将五彩滩斑斓的色泽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我们仿佛置身于形象大师游龙戏凤的大手笔下,又似闯进了各路风格不同的画家们正在挥洒泼墨、气势豪迈的艺术殿堂。
       站在一个可以远眺四周的高台上,我们顺着山势举目展望。那些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的山冈在夕阳中无不被艳丽的色彩笼罩着,呈现出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幻象。置身其中,恰如置身一个美丽的梦境一般。被晚霞映红了的天空就像一个温热的孵房,将跋涉了一天懒洋洋的情绪烘烤到筋骨酥软;缠绵的风不断的在你左右耳鬓厮磨,将如丝的长发伴随丝巾飘飞,揉碎了一个无比坚忍的内心。血,在这灼热的烘烤中奔流了起来,将我的心情放松到极致,犹如莫高窟石壁上的飞天,翩然在五彩滩上。
      我们走向五彩滩上的铺就的木地板的小路,很庆幸这天没下雨也不是郁闷的阴天,很感谢阳光把它绚丽的色谱给了五彩滩别样的馈赠,才使得她这般脱颖而出,如此的引人注目。      
       “五彩滩”一河两岸,南北各异,大自然又一次的杰作让我们叹服。南岸,有绿洲、沙漠与蓝色的天际相合;北岸,是悬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势起伏、颜色多变。五彩滩的最佳观赏和拍摄时间是下午日落时,各种景观在夕阳下会显得斑斓而神奇、迷离而阡陌万象。资深的导游谙熟了这一地理环境,并没有让我们此行失望。            之前,看过很多的景点都是因为掺杂了太多的人为构思和画蛇添中的动作,失去了观看的韵味和本真。而五彩滩奇妙和非凡之处就在于,它处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谷里,四处呈现的鲜艳的红、黄和神秘的蓝、紫,将对岸的绿色河谷映衬得清幽宁静,各种植物在这种反差映衬之下显得更加鲜绿欲滴。截然不同的地貌,就这样唇齿相依般依偎在一起,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地,对比强烈又浑然天成。而那一片片与“额尔吉齐斯”一河之隔对望着的绿野,却是“五彩滩”千百万年来因天堑无法触及的、一种绝处逢生的渴望。
     “五彩滩”美在它的原始、它的色彩多变、风雨侵蚀呈现强烈的苍桑感、河谷的陡峭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赋予的那种荒凉带出的悲壮,毫无掩饰赤裸裸地在你的眼前。亲临五彩滩,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再一次将我折服。
      踱到五彩河滩的尽头有一座吊桥,即著名的“阿克吐别克钢索桥”,将对岸的绿色河滩谷地和这丹霞地貌巧妙的衔接为一体,给整个五彩滩注入了一种灵气。站在桥上欣赏落日的余辉,桥下是清澈、汤汤而过的河流,倘若能撑一柄红伞在时光放慢节奏中不经意间地感受眼前的一切,此情此景甚是绝美。


[ 本帖最后由 上官依然 于 2014-11-21 22: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体不统一,看得不舒服。
问候老版主,调节一下字体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6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