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原创,转载需注明)
仓央嘉措(1683—1706年),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被海内外广泛关注,2010年以来更出现一个出版热潮,从诗歌、小说到学术著作冠以其名号的书籍,几乎遍布国内各地书店。
有人这样形容仓央嘉措“那一个白衣胜雪的男子,在皑皑的雪山中遥遥而望。一道孤独而绝美的清影,那是仓央嘉措的背影,也是整个西藏的缩影。”可见仓央嘉措世间最美情郎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是一个多情善感歌者,一个风流不羁的情僧,却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一天那一年那一世他有令世人皆折服的创作才华,擅描烟涛柳月的倾城文笔。他的诗歌在人的心间永驻。
自《非诚勿扰2》播出后,一首《见或不见》的小诗红遍网络,而且还出现了“见与不见体”,那个时候,若是谁发几句注有仓央嘉措名字的诗,都会引起轰动,看来仓央嘉措的势头已经盖过当今任何一个诗人。这个时候,网络上出现一大堆仓央嘉措的伪诗。后来,又出现了一股网络打假的势头。
一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诗人出来说《见或不见》是她所作,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这可让仓央嘉措的粉丝们感到吃惊。我将《见与不见》和仓央嘉措一些诗歌对比,果然风格两异。而且扎西拉姆·多多说她笃信佛教,诗文灵感源于《心经》,为了朔本求原,我特地查阅了《心经》,在里面找到这样一些句子“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虽然扎西拉姆·多多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但我们仍会持怀疑的态度,仓央嘉措身为六世达赖当然是深谙佛法,这诗到底是谁作还是疑问。
仓央嘉措的一首佳作被正大光明的掠走,接着,又有人发现仓央嘉措最流行的一首诗《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又引起了争议。诗歌先后出现了三个版本,还未找到真正的版本时,却有人站出来说,此诗也不是仓央嘉措所作。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一篇被争相转载的红文《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对于此文,我只觉得作者对仓央嘉措的诗歌研究挖掘深度不够,造成了作者对仓央嘉措的误解。此文中说仓央嘉措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源于歌手朱哲琴的歌曲《信徒》里面的歌词。说到歌词,我才恍悟,世上有很多诗改成歌的,却少有歌改成诗的。因为诗高雅,歌通俗,歌讲求流畅,诗讲究哲思和思维的跳跃性。就像口语和书面语一样,表达效果一样,方式却不同。把歌改为诗,多愚蠢的做法。
不光是朱哲琴的歌曲《信徒》,还有歌手龚玥的《六世情歌》也源于这首诗,但诗歌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六世情歌》虽改了诗歌,但注明了原创作者是仓央嘉措。而《信徒》的作者是谁?《信徒》是何训田根据西藏民歌《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创作。既然是民歌,原创一定在民间,这不但说明了这首诗又是仓央嘉措的伪诗,网友为了进一步证明这是何训田的作品,还翻出了一大堆何训田的歌词创作,说何训田此人的确具有仿写仓央嘉措的潜质。这样一来,仓央嘉措的第二首名诗又被成功掠走了。
仓央嘉措是一位作古的人,他生活的历史年代,已经是在古代史里(1840年是近代史开端),一个作古的人不会出来辩证,维护自己的版权。仓央嘉措是清朝康熙年代的诗人,和他年代相近的诗人有纳兰性德,从纳兰性德的诗词中,能看到那时候诗词的表现手法。但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藏族诗人,他的作品全是藏文,即使是译作,都和清代诗词有很大的差别。仓央嘉措的作品,最早被译作汉语言诗歌是在一九三〇年,于道泉《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共六十二首,一九三九年刘希武《仓央嘉措情歌》六十六首,他们都以七言和五言的绝句的体裁呈现,看来,那些言辞高雅,情味浓郁的现代诗果然不是仓央嘉措所作。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让这民国译文的七言诗留给仓央嘉措吧,若是有人说这七言诗不是他作,那仓央嘉措也不能称作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了。
[ 本帖最后由 梦兰品雅 于 2014-12-31 13: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