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稻城 于 2015-2-10 11:46 编辑
一首歌 文/千稻城
有些歌曲,宛若知己,好像早就等在你心里的某个地方,在某个时间必定与你相遇。 有时走在街上,突然被某个门市所放的音乐击中,便不由自主地驻足倾听,向熟悉的人打听歌名,下载来,一遍又一遍地听……那音符仿佛是渗入血液里的激素,把你内心沉潜已久的东西激活,并迅速扩散到全身。 我一向不喜欢看电视剧,动辄几十集,就像一个陷阱,又没有时间陪伴着一集不落的看完,只好做罢。可是有些电视剧的主题曲实在让你放不下来,它引领着你坐在电视前,随着那穿透肺腑的旋律进入剧情,仿佛那剧中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那剧中的悲欢,与你息息相关。 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如果没有沙宝亮那曲《爱的人》的渗透,我想,连续剧《我的娜塔莎》将会缺失很多色彩和感染力。那样真切、苍凉、凄婉的歌声,那种,对带着花香的目光的不懈追寻,对带着尘土的忧伤的恒久凝望……让人从那难以割舍的疼痛中,感受“岁月因爱而美着”…… 以前,总喜欢听老歌,也常常扯着嗓子唱。 那份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好听,更多的是,它让你重温了你曾经的生活,让你触摸到了刻在你年轮上的那些历练和人生。 而那些触摸,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诗人耿翔在《读莫扎特与忆乡村》中,想起七岁那年的冬天,因家境所迫,不得不离开自己渴望的学校,去山坡上放羊。“那时,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可以想象,羊有多寂寞,我就有多寂寞。”而当他有机会坐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里时,禁不住地感叹:“几十年后,当我沉睡在大脑里的那根属于音乐的神经,突然被莫扎特的灵光启悟后,我觉得那个苦难的冬天,变得十分重要。或许,我今天能在音乐之中,让一颗懂得诉说的灵魂,接受音乐的淘洗和催化,那颗缘分的种子,就种在我放过羊的那面十分孤苦的山坡上。” 我喜欢这些文字,这种感受和体验,这种只有音乐才能穿透的茫然与惆怅,就像一只知冷知暖的手,也触摸着我的童年。 那个叫做大孤山前的村庄,那座门前有一条大河的茅草房,养育了十一个儿女的母亲,深夜里,抱着生病的小妹,急急地赶往医院。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乡间小路上,我紧紧地扯着母亲的衣襟,跟在身后……一一被音乐唤醒,或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发丝上沾着草叶的母亲,以及,夕阳下晚归的父亲,渗透衣衫的汗珠…… 其实,我喜欢的歌曲,不仅仅是因为单纯的音乐美感,更多的,是珍藏在我内心的某些东西,被音乐唤出时的喜悦和忧伤。 我更喜欢那些粗粝或柔细的倾诉,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声音,更能走进我的内心。 好友曾经问我,王菲和邓丽君的歌,最喜欢哪一个?在这里,几乎没有鱼与熊掌,那并不源于演唱技巧的判别:我不喜欢王菲那过于空灵的声音,她的音色再美,在我听来也是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娇作,似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幽灵,无处安身。而邓丽君那绵软、色彩纷呈,或许过于甜蜜的的歌喉,就像一根根丝线,在冷暖人间,在我们的心上,绣出一个个绽放的春天。 我一直在问,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的真谛是什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用自己独有的形式,召唤出了人们最质朴的情感和心底久已沉睡了的东西。 其实,一首更容易走进内心的歌,不需要你有没有音乐的知识与修养。如果只用专业的知识去解释一首歌,那么,这首歌就失去了应有的重量与色彩。 喜欢,就是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