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15|回复: 2

象征主义的宪章——波德莱尔诗歌《感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征主义的宪章——波德莱尔诗歌《感应》




象征主义这个流派的命名和《感应》这首诗歌有关,因象征主义这个词来自其中的句子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在这首诗歌里面,波德莱尔描述了一系列虚构的场景,在这些场景当中,声音,气味,情感,精神,全部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互相感应,这正是后来被认为是象征主义重要技法之一的“通感”。
这首诗歌一般认为是波德莱尔文艺主张的表现,关于诗歌第一句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个人看法可能是翻译有误,从后文上看,自然(La Nature)似乎翻译成“本质”更为恰当。
感应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德莱尔之前的诗人从未涉及,也无人对其进行描绘,而波德莱尔的描述让人对感应有了不同于一般常识的理解,人们对现象和感受之间的界限由此被打破,“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基石。因波德莱尔提出的这种通感论,兰波后来得以用苍蝇的背心形容感官,马拉美用声光摇曳的梦境描绘牧神的欲望,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这种打破了感官限制而又来源于感官的体验为后来的追随者们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感应》这首诗歌,因最早提出了这种美学思想,而被后来的诗人们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宪章”。


《感应》
作者:波德莱尔
钱春绮译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发表于 2015-7-17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3-29 14: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