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44|回复: 14

王羲之、濮存昕、于文华3人合作了一把《兰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兰亭序》乃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文章,全名兰亭集序,他亲自书写的此文,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于文华,不就是唱妹妹你坐船头的那个歌手么,如果要是他唱出《兰亭序》来,在配上濮存昕的朗诵,那是什么感觉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Z2gtCpoSfQ/



作词|王羲之   朗诵|濮存昕   演唱|于文华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兰亭集序》课文导读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以书法家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土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聚于兰亭,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序这种文体,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文却以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虚无主义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比较可贵的。
  文章写得清新简朴,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风格。篇首的叙事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下文引出感慨和议论,低回曲折,寄托深远,表达得显而不露,深而不晦。文笔流畅,洒脱,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板滞。这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关于宴游的名作。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

 

      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年,(夏历)三月初,[点集会时间。]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点集会地点。]是(为了作)修禊的事情。[点集会原因。]群贤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也)都来集会。[写与会者。 ][以上为一层,总写。用对偶句,从范围、长幼着笔,且“毕至”“咸集”对出,可见名流云集的盛况。]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丛;[写竹木。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又有清澈湍急的流水,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写溪水,则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以上为第二层,用山水景物之胜,点染辉映的兰亭环境,为下文抒发与会者的感受作好铺垫。]引(清流)作流觞曲水的活动。依次坐在水流旁边,虽然没有演奏乐曲的热闹,[没有笙箫鼓乐助兴,系故作让步延宕之笔,加强表达赏心快意之情。]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够用来畅叙深藏的感情。[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幽情。][以上为第三层。由饮酒引出赋诗,因景生情,更显出盛会难得。]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怡人的天时。]抬头看到宇宙的广大,低头看到地上万物的繁多,[万端感慨,不尽情怀。](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畅胸怀(欣赏景物)足够用来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以上为第四层。仅以一个“乐”字作收,言简意赅,可见良辰美景足以使人“极视听之娱”,为下文对人生忧乐之遇的议论提供依据。]

  [这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总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然后写景状物,点染环境,使之情景交融,说明这是一次难得的盛会。 ]

  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地就度过一生。[言人生短暂,转瞬即逝,为下文抒发议论,作下铺垫。]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举斗室之内对坐畅谈心怀抱负以消遣者;举不受礼法约束而放荡不羁以寄托自己的爱好者。]即使进取和退止(相差)非常悬殊,(人的性格)安静和急躁(有所)不同,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己暂时得到了(快乐),欢快地自己满足,竟忘了年老的即将到来。[紧扣上段“乐”字,这四句对遇盛事而欣慰者作了“乐以忘忧”的内心揭示,一个得意忘形的形象,跃然纸上。暗出“情随事迁”之一。]等到他(对于)所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思想感情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它来啦。[盛世不常。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抒发兴尽悲来的感叹。见出“情随事迁”之二。]从前所享受的欢乐,转眼之间,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还不能不因为这个引起内心的感慨;况且寿命的长短,随着天地变化,最终(总要)归于消灭。[这六句是前七句议论的进一步深化,是推宕之笔。作者看来,人之生死有数,寿命在天,因此发出终归于尽的感叹。这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古人说:“生死也是人生中一件大事啊。”怎么不(使人)悲痛呢![以反诘语气作结,更见本文论证力量]

  [这一段紧承上文“乐”字,说明由于“情随事迁”、“修短随化”而使作者对死生之命发出兴尽悲来之感。 ]

  (我)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大事)发生感叹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看着那文章叹息悲伤,心里却又不明白它(是什么缘故。)[言古人对生死发生感叹的原因,大家是一样的,暗示古人受常情局限所致。作者说自己不能理解古人“临文嗟悼”的常情,暗示作者对死生之事别具一新的见解。]这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胡说。[直斥庄子“一生死”、“齐彭殇”之说为“虚诞”“妄作”,提出与盲从老庄,并剽窃其唾余而惯于清谈的士大夫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生与死、长寿与短命不能等同起来,这对老庄虚无主义思想,颇具批判力量。]后来的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指出撰文之因。]可悲啊!所以一一记下当时到会的人,写下他们作的诗。虽然(将来)时代不同,事态(也)不一样,(人们)所产生的感叹的原因,它的结果是一样的。[提出作序的根据。]后代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概也将由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吧。[篇末点明供后人“兴怀”为作序动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深化了感叹之情。]

  [这一段批判了老庄的虚无主义思想及其流行于东晋的玄谈之风,并阐明了作序的缘由。 ]  

《兰亭集序》结构分析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部分(2~3)抒发作者人生感慨。

兰亭集序》难解句子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直译: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和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在左右。

   “清流激湍”指的是:清清的溪水和奔腾的激流。

    “映带”乍一看有些难于理解,想想清亮如镜的溪水如带环绕在茂林修竹旁的情景,我们也不难把“映带”理解为“映衬环绕”。我们可以更形象地把“映带左右”译为“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直译为: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旁,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流觞曲水”指将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它随着弯曲的溪水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三月上巳日的嬉游项目之一。

    “其次”与今天充当连词的“其次”意义不同,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其”与“次”,“其”指的是弯曲的溪水,“次”指的是旁边。

    “一觞一咏”,一边喝酒,一连赋诗。

    “幽情”深藏于内心的情感。不难理解,纵情于山水之间,自然可以开阔胸襟,饮酒作诗抒发情怀。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直译为:这样来纵目游赏,舒展胸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愉快呀。

    “游”,移动,不固定。“聘”,奔驰。是纵情山水间。

    “游目骋怀”享受到极尽耳目视听的快乐,这确实让人感到愉快呀。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这外。

    直译为: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低头抬头之间便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把感情寄托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生活狂放不羁,无拘无束。

    这里紧承第一段中“仰观天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兴感抒情,抒发议论。

    “相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交往。

    “俯仰一世”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逝。

    “或取诸怀抱”让人费解,关键要理解“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取诸”,“从……中取得”。

    “放浪形骸”指生活狂放不羁,无拘无束。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直译为: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竟如同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作者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赁验,在这里作者用之将自己与古人的感慨一致作比喻。

    “临”,面对。    “嗟悼”,叹息哀伤。   “喻之于怀”,心里明白。

《兰亭集序》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兰亭集序》字词活用

      【少】  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  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兰亭集序》词语解释

    【禊事】  偏正结构式。即祓禊之事。古代民俗,三月上旬之巳日,欢聚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犹如今天傣族的泼水节)后来发展为郊游和水边饮宴活动。

【少长咸集】   主语结构式,老少有名望的人全都聚集在兰亭。

  咸(xián)──副词,全,都。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如:

  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

  2、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张衡传》)

  3、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曾不知……】

  偏正结构式,竟然不知道……

  曾(céng):

  1、副词,曾经,如:“人道寄奴曾往”,“相逢何必曾相识”。

  2、“层”的通假字,如: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

    曾(zēng):

  1、表示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  

  2、“增”的通假字,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副词,竟然,连……都,表示出乎意料,超乎限度,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流觞】  偏正式结构,顺着水流而下的酒杯。

《兰亭集序》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如,像。

《兰亭集序》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兰亭集序》多义词辨析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4、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达到。

  2、期(jī )年之后: 周、满 。

  3、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2、而致千里:达到。

  3、一致天下之士:招制。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

  1、列其坐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3、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驻扎地。

【觞】  

  1、引以为流觞曲水:名词,酒杯,酒器。

  2、一觞一咏:动词,饮酒,劝人饮酒.html

《兰亭集序》形近字辨析 

    觞:(shāng)流觞 崇:(chóng)崇山竣岭 朗:(lǎng)天朗气清 殇:(shāng)彭殇 祟:(suì)鬼鬼祟祟 琅:(lǎng)书声琅琅       湍:(tuān)湍急 慨:(kǎi)感慨 悼:(dào)嗟悼 颛:(zhuān)颛臾 概:(gài)概括 淖:(nào)泥淖 揣:(chuǎi)揣测 溉:(gài)灌溉 棹:(zhào)桂棹 禊:(xì)修禊事也 癸:(guǐ)岁在癸丑 骋:(chěng)游目骋怀 契:(qì)契约  葵:(kuí)葵花   娉:(pīng)举止娉婷 揳:(xiē)在墙上揳个钉子 揆:(kuí)揆情度理 聘:(pìn)聘请 睽:(kuí)众目睽睽 阕:(què)一首词的上下阕 俜:(pīng)伶俜 楔:(xiē)楔子       躁:(zào)静躁   燥:(zào)干燥   藻:(zǎo)词藻    

《兰亭集序》多音字辨析

    稽:jī(会稽) 少:shào(少年) 盛:shèng(盛大) 曾:zēng(曾不知)   qǐ(稽首)   shǎo(少解)   chéng(盛饭)   céng(曾经)         兴:xīng(兴起) 期:qī(期望)     xìng(兴致)   jī(期年)     

《兰亭集序》课文背景知识 

      1、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
    从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现在的兰亭,内有一块御碑,据说是康熙皇帝钦旨铸造的,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量达三万六千余斤,为世界上最重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康熙帝癸酉年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四周则楼有龙凤、牡丹、祥云等图案,华贵恢宏。
  2、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3、《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4、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5、《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摘自《汉魏六朝散文选》 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兰亭集序》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一、解题

  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二、介绍背景

  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三、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次、每一句话的理解。

四、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

  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渊源: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物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朵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是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铬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说不尽的王羲之

  刘长春

      纸发明于东汉而普遍应用于两晋。然而“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只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狎缝可见。”(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这也是晋代最有特色的尺牍、文稿流行的原因。

  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

  那是永和九年(353)的暮春,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初三那天,应该是上已日吧,按照当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带领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朋友来到茂林修竹掩映着的兰亭。当其时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当中:谢安是东晋风流的主脑人物,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一举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人物,此时正隐居于东山;孙绰当然也是众所周知的名士,他作《登天台山赋》,曾对友人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自负得有点可爱;还有一道一僧,许询和支道林,一个仙风道骨,另一个议论玄理“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徽之爱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王献之年龄最小,而谢安却十分器重,认为“小者最胜”;此外,还有谢万、李充、孙统、郗昙、袁峤之等,皆为当世名士。他们前呼后拥地来到了“曲水”,玩起了当时盛行的“流觞”游戏。这可能是东晋名士中最富文学意味的一次雅集。前不见古人,也后不见来者。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极其难忘的一天。那一天,四十一人得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发起人,王羲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为诗集作序的任务。

  序应当怎么写?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人生赖宇宙旋转而旋转。看山,千岩竞秀;听水,万壑争流。晴岚使他沉醉于朦胧,鸟鸣使他留恋于幽深,山风牵衣,使他恍悟生命的短暂,杂花生树,让他回忆起已经消逝的时光……从自然界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命运与一生,想到快乐与悲哀,想到死,也想到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情思、哲思与文思互相激湍,有如春潮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他挥动大笔,一口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却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把一颗颗珠玑串连起来,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可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墨迹,是唐人的勾摹本。原作早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留一个永远的想象与遗憾。

  行书以外,王羲之的真书也达到了“绝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析。”(孙过庭《书谱》)纵说横说,只有二字可以概括:“天然源于性情”,──从自己胸襟流出。

  王羲之的草书刻本有《十七贴》等,而我看好的则是《行穰贴》,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体势开张,姿态多变,开了王献之“尚奇”书风的先声。

  王羲之之人,也颇堪玩味。他少时即有“骨鲠”之名,似乎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看不起没有多少才能的王述,后来王述任扬州刺吏正好管着他,而且处处与他过不去。他深以为耻,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仕,有他的《告誓文》为证。从此,他飘然于山水之间,以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把人世间的千般污浊,万种思虑都抛在了脑后,实现了他“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夙愿。还有更早的一件事,也见出他的性情。有一次,太尉郗鉴派人去王家求婚,王家子弟都紧张得不得了,只有王羲之依然坦腹东床,躺在那里睡大觉。郗鉴得知以后大加赞赏,便将女儿嫁给了他。此种风范,使我联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几行诗:“美,不经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听任自然,它留存──”她说的是艺术,也说的是人。同样道理,只有大自在之人,才有大自在之作的《兰亭序》。这也是王羲之以后多次重写而难以达到第一本《兰亭序》的神韵的一个原因吧。

  王羲之的书法“俱变古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说起来也真有意思,大王的创新却是由于小王的建议。想象,让我牵一匹四蹄生风的快马,风尘仆仆,从现在跑回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

  那可能是一次极其随便的闲谈。窗外,又是一个花烂映发的春天。在飘散着墨香的书斋里,父子两人喝着新茶,从自然说到人物,又从文学说到艺术,上下古今,信马由僵。话题转到了书法,儿子王献之突然迸出一句话来:“大人宜改体。”说也许是有意无意之间说出来的,但却给王羲之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是“宁作我”,还是亦步亦趋做“家鸡”?时代把创新的命题摆到了王羲之面前。

  晋代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风度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种“集体的觉醒”。觉醒于“越名教而任自然”。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成了那个时代名士风流的一种理想。品藻人物,由此及彼,发现自然美和人格美,进而追求文学艺术美,在那个时代达到了高潮。陆机的《文赋》、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煌煌巨著都产生在这个热闹的品藻人物和文学觉醒的空气中。王羲之创新的书体,毫无疑问,既得益于他人的觉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内心的觉醒。

  元代的赵孟頫一生都在王羲之的书法里讨生活。他对“书圣”王羲之推崇备至,说王字“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其实,说到书法,何止一个赵孟頫,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撑。

  可是,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唐代的韩愈在《石鼓歌》中说:“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唐代还有一个张怀,是个针对时弊大胆批评而无所避就的人,他说:“人之才能,各有长短。”在他列举的今草排行榜上,八人之中王羲之位居其末。在唐太宗称王书为“尽善尽美”的时代,韩愈和张怀瓘的公开异议是需要一种勇气和胆力的。我尊重这种勇气和胆力。艺术也同样,它不能只有一个声音。百家争鸣,然后在百花齐放,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不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否认王羲之的伟大,他当之无愧为古代书法的“集大成”者。面对他的书作,有庄严,也有飘逸;有情感,心有明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他的人格魅力与书写技巧是融为一体的。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无论你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浪漫的还是理性的,唯美的还是尚丑的,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典范,并从他的精神粮仓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羲之是无法穷尽的。

    ──(摘自《宣纸上的话题》)  

王右军祠探古 

曹敬三       阳春三月时随团畅游江南苏杭精华区景点,于游览钟美毓秀,风光旖旎的西湖后,特驱车前往王右军祠探古。王右军祠现址,相传春秋时勾践曾于此处植兰,汉代时曾设为兰亭。羲之名传千古的兰亭序,就在此曲水修禊、酒兴正浓时挥就的。晋太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羲之偕友好四十二人,在绍兴西南郊外修褉,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谈笑风生。羲之兴之所至,写下千古闻名的《兰亭序》,成为绝世不朽的墨宝。

  兰亭确实位置,原文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文中注释谓:“会稽郡名,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皆其地也。山阴, 县名,今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现绍兴县为绍兴市,故兰亭确实位置,在绍兴西南郊外。绍兴不仅是古今文人荟萃,而山水亦甚秀丽。清代戴南山谓:“浙东西 地多名胜,而绍兴山水、尤为秀绝寰宇。其间名臣巨儒,豪杰之士,比肩接踵而出,自宋以来,极称盛焉。”绍兴名士代出,除晋代王右军最有名外,宋代陆游,有 名的爱国诗人及清末民初鲁迅(周树人)与其弟周作人二兄弟,均为绍兴杰出文豪。右军祠中的亭碑遗迹,兹凭参访所见,简介于后:

  1、兰亭与兰亭序碑亭:

    当我们车抵右军祠,迎面“王右军祠”四字匾额及两旁高挂的红灯笼极为醒限的展现于眼廉。门旁楹联:“盛会平殊放怀宇宙忘今古,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快咏畅。”进入祠内,步于行人道,举目四望,祇见楼阁碑亭林立。祠周遭景色、适值三春,更是一派山林秀润,气象万千,清溪回绕,翠竹成丛,东风徐来,尤为开怀。诚如兰亭序原文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映带左右。”我们边饱览景致,边探亭寻碑,首先参见兰亭,该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一六九五),背面临水,亦即当年右军修禊处。亭为檐顶建筑。亭中之康熙“兰亭”御笔手迹碑,在文革时被砸成四块,直至(公元一九八○)年修复。碑面“兰”字仍缺尾,“亭”字缺头,但其体仍骨肉丰满,古意盎然。大陆多少文物古迹,毁于文革,是无法弥补,不胜唏嘘。

    在兰亭后即兰亭序碑亭,其建筑为双层八角形,与兰亭同一时所建。中央石碑上刻着当年右军修禊时兴之所致写下的千古闻名之“兰亭序”全文。笔者逐字数完全序文之字,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文中“之”字最多,连羲之之名“之”字,计二十“之”字,故成为旷世不朽之翰墨。

 2、墨华亭与文昌阁:

    墨华亭与文昌阁面对。墨华亭两旁有荷花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水变成黑色,故名。亭始建于康熙三十七(一六九八)年,亦云是(一九一四)年, 陶恩沛从天皇寺故地所移建者。在绍兴内天皇寺后之王家山,即王羲之故居,后王右军第七代孙出家,法名智永,智永将兰序珍藏于佛寺之梁上,后将衣钵传于辨才法师,而有萧翼智取辨才兰亭序之故事。墨华亭内有“羲之画像”及“尽得风流”古匾和各种版本的兰亭序,王羲之法帖。文昌阁亦为四角形建筑,亦在康熙(一六九八)年所建。阁内三间陈设挂满了兰亭序各种版本。其条幅字有大有小,笔飘若游龙,矫若蛇游。使游客目不暇见,究竟谁是书圣羲之真笔迹,恐怕无一可断定的。

  3、鹅池:

    鹅池在文昌阁右前方,后一片竹丛,前面临小溪。“鹅池”二字刻石碑于三角亭中,每字大四平方尺,雄健有力。亭前路旁之小溪,盖右军养鹅之溪也。王羲之传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传说“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笔。

  4、流觞亭:

  鹅池东折,过板桥即到流觞亭。王羲之于永和年三月初三,邀友雅集兰亭,在此举行曲水流觞活动,谈诗论文。羲之与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满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就要罚酒三觥(一觥等于半斤)。为志其雅,特建亭留念。曲水流觞,又称曲水宴,饮酒赋诗,风雅无比。王羲之风流遗韵,至今犹存。后有人吟“流觞会高朋,曲水宴嘉宾”之句。现今仍常有名士在此举行曲水宴以附风雅,拟作王羲之之嘉宾也。据导游说,目前每年尚有书法家们,在此集会仿效古人,进行曲水流畅,惜溪常年干涸,已非东晋时之面貌。游兰亭古迹联云:“此地似曾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异日重修禊能逢君。”亦缅怀曲水流觞古雅事也。

  最后录乾隆游兰亭诗以作结,其诗云:“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此诗正赋出我们王右军祠探古之心声,可见古今游兰亭人士同一志也。

夜读兰亭 

席慕容   

              千年前,曲水流觞,修褉盛事,

              是你一饮而醉的理由,

              是你恃醉而写的灵感,

              你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啊!今夜的心情,竟早让你说了──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惊知己于千古的感动……

              岂只

              添注涂改犹美的一帖行书?

              又岂只……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感应?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子桓与你相去不远,所感相契,

              与你与子桓,相去千年,亦如旧识,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如之何,一死生,齐彭殇?

              罢了!庄生。罢了!蝴蝶梦。

              明知道总有一日,

              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

              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王羲之

 

 编辑整理    

 人人都听到,在落土的那一剎那,从虚空传来一声细若不可闻,却又那样动魄的讶然失声。

 是他。

 他站在虚空中,眼看着彷若自己灵魂的珠玑,要舍不舍的挣扎。这本是从他体内分成的灵魂,藏在即将不见天日的珠玑里,而他,却收不回这个原本从他身上硬生生幻化出的灵魂。

  彼此对望,他们都看到了彼此灵魂里的桀傲不驯。

*** *** *** ***

  好小的时候,他紧抿的嘴角,就禁锢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使的他不得不以几近口吃的方式,吃力的压抑灵魂的吶喊。白天的时候,他常孤独的看着别人兴高采烈的笑闹,但夜晚,他却比白天的孤独更孤独,因为他只能束手无策的感受另一个灵魂不安定的叫嚣。

 十二岁的时候,他偶然的发现在父亲的床头上,发现蔡邕的“笔法论”,看著书里描摹的笔势,他不自觉的以手代指,在虚空里空书,却惊讶的发现,那总是叫嚣不已的灵魂,竟一反平常的沉静!他不自觉的越写越高兴,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

  “羲儿,你在做什么?”娘亲从外来,只看到他对着空墙上指指点点。

  “没……没……,我只是看着玩。”他有一些惊愕的回答,语调里还有着羞疚的错落。

  “嗯?”娘亲一眼撇见手里的书,冷肃的眼光从书上移往他的脸。

  他忐忑不安的把书奉上,却引来娘亲哑然失笑。

  “原来是这个啊!”脸上的肃霜化为和蔼:“这书,你看不懂,还是放回去吧!”娘亲哄着。

 “孩……孩儿想学,孩儿能学!”语气里百般委屈,眼睛里却有份狂热的不驯。

  “这个……”娘亲看着这个平素沉默的孩子,委决难下:“就算你爹愿意教你,恐怕也不是你能懂的。”

  “能懂的!能懂的!我要,我就是要。”他心理这么想,却什么也说不出!只是跪求。

  门扉一下子打开,他低垂的双眸只看见爹地坚毅的步伐。

  “羲儿,起来吧!”爹那浑厚的嗓音传进他的耳朵里:“我都知道了!但这书,真的不是现在的你看懂的,等你长大,我必然……。”

  爹那浑厚的声音一下子变的好遥远,连眼前的人影都彷佛模糊起来。他不肯起来。

  “起来吧!”母亲搀扶他起来,却偷偷把书塞到他的怀里。

*** *** *** ***

  没事的时候,他便磨墨执笔,平息体内的澎湃。后来父亲细心指导他,果然学功日进,没多久,一向以书法闻名的卫夫人亲自指导,使的他有长足的进步。渐渐地,体内不安定灵魂的吶喊渐渐沉默,取代的是他不再口吃的辩才无碍。

  他不只一次的想,为什么不安定的灵魂在他拿笔之后,便逐渐不再吶喊?他当然不会荒谬的以为毛笔是灵魂的克星。“莫非是书写替代了禁锢灵魂的吶喊?”但他却清楚的知道不是,因为如果是因为书写拥有替代的功能,那应该是书写的内容替代了吶喊的心声,而他醉心于习字时,却只是因为单纯的神往于笔势,而无关于书写的题材是否有与心灵共鸣。

  书法登堂入室之后,他开始极尽所能揣摩古今名家的笔势,渴求的程度,几乎已经到贪婪的地步。楷隶之祖的李斯,他学;石经冠绝古今的蔡伯喈,他学;三体兼备、号称秦汉以来第一人的钟繇,他也学。反复练习的结果,让他能轻易的辨别同一笔截然不同的笔势,甚至在睡梦中,不自觉以指挥就的揣摩也笔笔分明,毫无一笔混淆。然而,这也形成他另一个苦恼:是兼了各家之长,却怎么也不能让诸多笔法,融于一炉。

  这样的困扰越来越大,大到几乎让体内不安定的灵魂蠢蠢欲动。

  一夜醒来,恍惚中,他似乎又听见蛰伏已久灵魂的吶喊。“不行!”他忙不迭拿出笔墨纸砚,一心想脱离幼时的梦魇。从午后写到黑夜,从黑夜写到白天,当天空射出第一道晨曦,那灵魂兀自嚣叫不休。他精疲力尽的执 着笔走出屋外,却被远方振翅的声音所吸引。

  “啊!”

  远方的光影,既像飞龙惊扑,又像卧虎矫跃,光影变换之间,又优雅的彷佛飞雁凌空,他的心中一动,心中隐隐约约领悟些什么!忍不住穿过缥缈的晨雾看去,却发现只是一只鹅罢了。

  “咚!”手中的笔不自觉落地,他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手,脑袋却是一片轰然。鹅笨拙的姿态,可以藉由着摆首、摇颈、振翅,幻化出不同的姿态,而他 笔下的走势,何尝不能变化体势,让古拙的波磔,有着腾挪的凌空;让飘 逸的点捺,有着宕拓的朴落!

  同一时间,他也清楚的感受,体内不安定的灵魂,终于快速的穿过了右手的胁下,窜进手腕,绵绵密密的与每一根手指、每一个触觉,都深深的结合在一起,迅捷的彷佛漫长的蛰伏就等这一刻。

  于是他终于明白,体内不安定的灵魂,其实来自历代名家书写时的心神凝聚,而灵魂的吶喊,正是书法各体彼此不服输相互倾轧的难融,而幼时所 有的磨难,全来自于伟大意志的淬炼。这法书的定于右手,融于一尊,只代表另一个使命的开始,一份能够代表书法名家们不朽的灵魂的作品出现。

  四十七岁那年,文人雅士们齐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玩赏景物、饮酒作诗、临流聚会,身为主人的他,也不自禁的多喝了几杯。

  “我说王兄,我们做诗,一向书法称胜的你,怎可不拿出绝活,替我们这个盛会记下一笔呢?”孙绰醉眼朦胧的起哄着。旁边的人也一块儿叫好。

  “呵呵……应该的,可纸笔呢?”旁边的人忙不跌递上了蚕茧纸、鼠须笔,正待他书写。

  他忍不住心神醉畅的写就了三百二十四字的文章,在最后一字挥就的同时, 一道光影矫若惊龙的附在这原本只是记载宴游之作的不朽真迹之中。“好!”墨汁淋漓的兰亭集序就这么气势磅礡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 *** *** ***

  “还留恋?”一位衣服上绣满文字、蓄着长须的人儿,悄悄的站在他身侧。他,突然想起自己还停留在虚空中。

  “是!令您见笑了。”他讪讪的说着:“看着自己以灵魂打造的作品,即将跟着人间的帝王随葬,心中难免挣扎。”

  “在天界这么多年,还看不开?当作品拥有自己的灵魂后,你又何必以自己灵魂的意志,强加在另一个灵魂身上?”老人意味深长的说着。

  “原来,仓兄是这看待自己的心血呀?”他莞尔一笑,终于卸下了自己不该执着的执着。

  驾着烟雾而去,在云气氤氲中,他竟发现土里另一个灵魂,桀傲之中蕴藏的温柔笑意。

兰亭集序》写作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交融,诗情画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想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笔洗练,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游记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兰亭集序》整体把握 

      1、篇章结构的把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一“悲”字为基调。

  2、主题思想的把握:

    本文写的是兰亭宴集前后的情况,抒发了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的慨叹,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本文的语言特色: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2、具体分析: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3、具体分析:

    “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

    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环境幽雅。

    三是气候宜人。

    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4、具体分析:

    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5、具体分析: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兰亭集序》课文总评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之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溪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

  王羲之这篇著名的宴游诗序,生动地记叙了聚会的盛况,抒发了个人的感慨,他反对“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并斥之为“虚诞”、“妄作”,作者这种态度在谈玄之风盛行的东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文中也流露出人生易逝,“终期于尽”的消极情绪。本序文笔清新幽雅,朴实自然,这在当时雕章琢句的骈文统治文坛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一、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叙事分两层:

  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但“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理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

  统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所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也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快神怡。

  2、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3、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应当看到,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兰亭集序》释疑解难

 

      1、明确“序”文体的特点,随后对照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传》。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

  2、《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 

    点拨:题考查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解此题必须熟悉课文,正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说明诗集由来的句子是:“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说明编集目的的句子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此处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地说明诗集的由来和编集的目的,而是在尽述古今之人“未尝不临文嗟悼”而“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叹后,写出因宴游赋诗结集而示后人,让后人也因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的目的。作者把书序的内容不露痕迹地揉进自己所抒发的感情之中,与全文的抒情基调保持一致,这不能不说作者的用笔巧妙。)

  3、本文叙事极有层次,说说本文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环境──天气。

  4、作者根据什么说这次盛会“信可乐也”?

   ⑴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5、找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并说明其顺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顺序:由远及近,从高到低。

  6、精读第2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所议论的问题:“情随事迁”和“修短随化”。

    第2段的议论是建立在第1段的叙事基础之上的。第1段叙写了群贤聚于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畅叙幽情”,他们虽然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抒发的感情有异,但都是欣然欢快的。第2段用两个“或”说明人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虽然如此,他们仍然对自己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而人的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等到他们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厌倦时,惆怅随之产生。况且人生有限,“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第2段议论、抒写的“悲”是从第一段的“乐”发出的,因而更显其“悲”。

  7、分析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

    1段:叙述。   

    2段:议论、抒情。

  8、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皆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8/34783.html

《兰亭集序》重点难点精解

 

      1、理清思路,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2、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会为什么没有音乐?

    古代,像王羲之他们这样有权有势的文人的大型聚会照常是必须有音乐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这次兰亭盛会真的“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似乎与他们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称。依当时王羲之的身份、地位,无论配备多么豪华的乐队都是可以办到的,那为什么没有“丝竹管弦”呢?原因是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乐。这里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赋予它盎然生气,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足以显示出这些流水的神彩飞动。可以想象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满美酒的羽觞漂来,人们胸中一阵阵畅叙怀抱的话语飘出,与大自然中各种动听的声音相合,不是一首绝美的音乐吗?作者与众人都被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为的管弦之声不是显得太多余了吗?

  4、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为什么不放在对聚会地的环境介绍之时,而偏要放在参加人员、活动内容介绍之后?

    第1自然段先写了宴集的时令、地点、缘由、与会人员、兰亭地理环境及景物,接下来写宴集的活动内容、天气情况,最后写宴集的感受、看上去这似乎不合一般的写作习惯,通常情况应把“天气情况”放在地理环境及景物的描述过程中,可本文却放在了宴集的活动内容介绍和宴集感受之间,作者之所以如此处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气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果是处在阴云密布的天气中便会失去靓丽的风彩,而人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也很难使心情如此欣快,这是承上。就其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5、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第1自然段里用词,无论是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作者之笔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

  6、第2自然段分几层?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第2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对,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随事迁”,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层是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发表的感慨议论:人们对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之间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几句议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乐”到第2自然段转悲的根本缘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这样令人高兴的事却难以持久,人们很快就会东走西散,“俯仰之间”刚才的一切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自然的安排,而最后也不免要归结于寂灭,这怎么不令人伤感呢?所以这几句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8、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前一自然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还要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开解。

    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样,临前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叹。

   

    第四步,作者点出此书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我心中的感触。

  9、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胡说。

    其次从第3自然段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8/34782.html

《兰亭集序》全文大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孙绰、谢娄王徽之等社会名流42人,来到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的兰亭修禊,写下了《兰亭集序》一文。

  《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心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文章写得清新朴素,首一段,王羲之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主要写兰亭集会上的欢乐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峦滴翠、千岩竞秀、清泉荡漾,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云蒸霞蔚。崇山峻岭,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间;感受到的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植物的馨香气息。面对这大自然的无边美景,时贤名士,长幼不等,列坐水滨,流觞曲水,谈玄啸咏,饮酒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演奏盛况,但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畅叙这清幽的情怀。这一天,天高气爽,空气中飘逸弥漫着缕缕的泥土、水流、木竹、花鸟的清香细风。抬头仰观宇宙的宏大,俯身观察万物品类的繁盛,纵目游观,驰骋胸怀,足以让人开动所有感官享受这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博大慰藉与慈爱,真是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言词不足以叙述这一切。

  义气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谈心,仔细地品味人的一生,有的畅叙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有的聚于一室之内清谈老、庄哲学,有的摆脱人世的烦嚣,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有的则寄情翰墨,修心养性;有的寄情于酒。虽然爱好不同,性格不一,喜动喜静,千差万别,但当他们醉心于他们暂时所得之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满头华发的垂暮之年。随着时空的变化,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往日“欣于所遇者”往往感到厌倦、鄙弃,以至悔恨。抬头低首之间,人间世事,沧桑巨变,已为陈迹 ,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庄子曾说过“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岂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浏览过去人对人生感慨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对着前人所作之文,感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自己也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乃知庄子所说的生与死相同是荒谬的,庄子所说的长寿的彭祖与夭折早逝的儿童是一样的观点可谓胡乱造作。

  《兰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亭聚会之欢情与死生的感受,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素自然,为后世所称道。

兰亭诗二

 

王羲之

   

 兰亭诗二首一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兰亭诗二首二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盘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脩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头头,《兰亭集序》的解析很详细,人教版的高中课本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幅图很酷,转走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虞姬 发表于 2015-7-11 13:18
几幅图很酷,转走了。谢谢。

好!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温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4 0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才人和艺人皆聚齐也,才华升级之最也!
来自: 微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歌唱得真好听啊。。重新审视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6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陪妻去杭卅看病加上日本五日游,近一月未上网,鱼头此贴乃精华中之精华,如巨石激起千层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望远 发表于 2015-9-26 18:25
因陪妻去杭卅看病加上日本五日游,近一月未上网,鱼头此贴乃精华中之精华,如巨石激起千层浪:victory ...



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未来,顺祝鱼头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何故,前段时间挂红时却呈现解除高亮,这次总算挂红了,我想精华是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发的画和书法是真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禅心,致敬兰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