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76|回复: 14

[原创]给小杨柳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3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水的南窗开始眯起眼睛
远方,一个高大身影的前行
会遇到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也来祝福一下希望能找到五叶草~
发表于 2004-10-23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谢谢李梦欣,我收到了。自己多保重。我在远方默默地祝福你。
写诗一定不要把路偏了,一偏你的一生的诗歌道路都会错,甚至会影响到你的文学道路,就像谈恋爱一样,一错百错。论坛上的一些诗歌是千万不能模仿的,看看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看看他的问题在哪里。特别是那些为写作而写作的人的诗歌,不要看他语言怎么优美,就像一个美丽少女却是个弱智女孩一样,学他们的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差。我会在走之前告诉你那些人的是可以读的,可以学习他的什么东西。你注意看我最近评的一些帖子,人要走了就不可能不说真话的。好了,我现在是在用分和秒计算我在这里的日子。有什么就问,我会毫不保留的把我所学的一切尽可能的传达给你。再次问好!
发表于 2004-10-23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赠人这作,真情所在,不便打扰.
问好!
发表于 2004-10-23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今天我给你讲一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她可以比做一座难以一口气攀登的高山,但不不是不可攀登。有人认为《尤利西斯》是非凡的笑谈、异乎寻常的猥琐、疯狂天才的作品或信仰的祭坛。为了不受这类意见的干扰,我列举5种简单的陈述,有助于我们体味、了解《尤利西斯》。
1、《尤利西斯》也许是《神曲》以后组织最完整、思想最一贯的作品。
2、《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她的影响是透过其他作家的作品发挥作用,所以是间接的。
3、《尤利西斯》是语言方面最富独创性的作品。她不只开辟了一条通路,而是新开辟了多条道路。
4、关于这一点也许会有不同的意见,但一般看法认为,她不是一部“颓废”、“不道德”或“悲观”的作品。这部巨著超越局部、感伤、自我辩护的强韧精神,并通过忠实的观察,为我们显示出人生的一种面貌。
5、和荷马的《尤利西斯》不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非是就原作加以延伸。这本书只会对一再学习的人显示其秘密,一如贝多芬的伟大交响乐,研究越深,越能显现其新的财宝。
文艺复兴后诞生的西方小说,是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为主旨的,小说描绘的是内心的探险,也就是灵魂自我寻找的历程。20世纪有好几位小说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英国的吴尔夫、美国的福克纳、法国的普鲁斯特等,但是其中以乔伊斯的成就最显著,影响也最深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意识流是19世纪末西方小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这一名词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开始使用的,原指人类的意识是流动的,千变万化的,而不是固定的,有条不紊的。后来心理学分析家弗洛伊德进而提出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在文学上,则指小说家不加评论地描绘人物通过联想、回忆等内在的思想活动,随时对外界事物所起的反应。也可称为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指人物想表达什么,不说出来,只是心里想,然而还是有条不紊的。乔伊斯笔下的意识流则扑捉人物头脑中那毫不连贯、变幻无常、东一鳞西一爪的思绪。他凌乱芜杂,漫无边际。令人惊奇的是,《尤利西斯》主要以布鲁姆为主人公写都柏林几个市民从早晨8点到午夜18小时的活动的小说,一方面纷纷扬扬,而在结构上又是最周密严谨不过。
常有人把意识流同心理分析混为一谈,其实,心理分析属于医学范畴,乔伊斯和心理分析大师荣格有过交往,但是不投机,荣格读完《尤利西斯》后对乔伊斯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说他花了三年才读完它,荣格一句话评价的很有意思“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是调侃也是称赞。
乔伊斯写的是20世纪初的生活,使用的是前无古人的技巧,,象征主义、写实主义以至自然主义等等都不足概括乔伊斯作品的风格。他不但把人写的那么立体化,就连海鸥、猫狗,读了后也令人叹为观止。《尤利西斯》进过两次法庭,法官认为她腐蚀少女的心灵。后来被禁止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很长时间才解禁。解禁以后,这部小说就成为读书界一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也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发表于 2004-10-23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我再给你讲讲但丁(这些都是我过去的读书笔记,对你有些帮助):
但丁的一生和他的时代一样混乱。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但丁的杰作会成为现存诗篇中最整齐的长诗。但丁在意大利当过管,但都不理想。但丁的感情生活似乎十分单纯,他很小的时候就遇到一个9岁的小女孩,非常喜欢她,直到9年后但丁才又见到她。那个女孩就成为但丁的泉源。在《神曲》第三部“天国”中,但丁和一位在神旁边的仙女的关系,正是但丁初见那个女孩的情景相象。
但丁称他的长诗为喜剧,因为全诗始于地狱——灾难,而终于天堂——幸福。最开始读《神曲》觉得很不好懂,书中主要运用了大思想家阿奎那的神学和亚里斯多得的美德、亚德体系。诗中不断出现“寓意”和“象征”,其实这并不是但丁的偏好,只是思想结构的一部分。在加上诗中很多反映的是当时的时事问题,所以就更不好懂了。
艾略特说的非常好,要读《神曲》可以直接进入诗中,而不必太重视其象征意义,这样你就可以领会全诗宏伟的构想。其实《神曲》和班扬的〈天路里程〉一样,都是叙述人类地面上生活的故事。但是,不同的是,但丁却想象出地狱、炼狱和天国,借以把地面上的状况鲜明地刻画出来。我们住在悲惨的地狱里,也像炼狱的居民一样,为自己的罪行而受罚,并借此获得救赎。如果我们拥有但丁的强烈信念,以及但丁的引导者,理性作用人格化的象征——诗人维吉尔的引导,可以借信仰进入“天堂”篇所描绘的至福境地。不管如何,但丁对人性的忠诚,不下于任何小说家。
〈神曲〉全篇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展开,其所隐含的伟大的诗性想象力,既清澈、凝聚而又确凿。简洁正确是但丁想象力的本质。同时,我们也能意识到全篇强劲、完整而又均衡的构造。最后,我想把艾略特的忠告引述如下(不是原文):但丁的作品与时代相互交融,读〈神曲〉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看注,千万不要指望全部了解,我们只要觉得读了过后有益于我们就行了。
李梦欣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4-10-23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杨柳在 2004/10/22 10:07pm 第 1 次编辑]

再讲萨特。
萨特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写过很多部戏剧、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散文。他的主要哲学体系是“存在主义”。萨特一生最为亲密的朋友和知己是西蒙.波伏瓦。不过有很多人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思想是剽窃波伏瓦的,其实不然,他是受到了她的巨大的影响,但是真正的“存在主义体系”是萨特建立的。
不过萨特的确借用了很多观点。在早年,他从法国理性主义者笛卡尔、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儿、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等人那里借用过很多核心概念。后来他还从伟大的启蒙主义哲学家康德那里借用过伦理学概念。老年时他甚至把自己的哲学归属于马克思。但是,他的真正的思想体系还是从叔本华和尼采那里来的。属于对人生根本的探索。
存在主义哲学是集中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哲学。最先是丹麦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19世纪时提出的,直到20世纪初期,就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思想潮流和运动,存在主义的观念才首次呈现出来。其实最初的时候,萨特和波伏瓦都拒绝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但是到了大约二战结束的时候吧,他们就把“存在主义”拥为自己哲学的一面旗帜了。
什么是存在主义?作为人类,我们发现自己被抛在一个无法预先创造的世界里,我们的生身父母也是没法选择的,我们被驱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中的各种挑战,诸如选择的困惑、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等等。
真正研究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大约有这么几个:
克尔剀郭尔
尼采
马塞尔
海德格尔
萨特
波伏瓦
加缪
等等
萨特宣称:存在先于本质。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有某种固有的特性或本质,相反,这个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而造就了他或她自身的特性。因而,他或她对自己所成就的东西负完全的责任。
一句话,就存在主义看来,个人(本己)的就是哲学的。
要全面了解萨特的哲学思想,就先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萨特1905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军官的家庭。他长的非常丑陋,但是他很聪明,又幽默,所以很受女性的喜爱。萨特的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都没有什么影响。早年的萨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物理世界的不可还原性和偶然性的信仰上。相信世界的存在没有任何理由的。但是萨特却缺乏某种方法和语言来阐述。萨特哲学思想的转变是从潜心研究胡塞尔开始。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激发下萨特开始运用。这样来比方,每个人都能确认出:看到一匹狼是不同于构想一匹狼的。但是什么是其中的差别呢?萨特认为,当我感知一匹狼时,我就像它所呈现的那样意识到它;当我想象一匹狼时,我意识到这匹狼不在场或不存在。他认为想象和感知都是认识世界的方法。
  
《恶心》
后来,萨特就写了一本书叫《恶心》这本书也是萨特最经的起时间考验的成就之一。《恶心》的主人公是个30岁的知识分子,他从事城市档案研究,后来尽力完成了他的一部历史传记。这部小说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就的。主人公坚持把日记写下去,目的在于从与偶然性不断激化的殊死搏斗中寻求意义。一方面,他饱受周期性发作的恶心折磨,这使得他真切地意识到物质世界独立的实在性;另一方面,他又对自身生活的偶然性和虚无意义深感苦恼。主人公对他自身与外在世界不断的觉悟构成了一个富有趣味的传说故事——一部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神话小说。后来,也就是这本书使得他成为一名作家。
  
后来,萨特又写了一本书叫《墙》,主要写的是发生在西班牙的内战和等待死刑判决的犯罪人的心理。同时他也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这片论文表明了萨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断增长的质疑。他从海德格尔那里借用了一个总论点:即情感不是冲击我们头脑的内在状态,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然后,他论证:诸如恐惧、兴奋、生气和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也是我们用以选择对世界的自我欺骗的方式。在萨特看来,强烈的情感典型地包涵着对个人身体的心理反应变化(血压、肌肉紧张度、呼吸等方面的变化),但它们总是包含着魔法手段改造世界(超越了个人身体)的企图。于是,以允许自己落入诸如生气这样一种强烈情感的控制下的方式,也就是把所厌恶的对象转化为某种本身就可憎的东西、某种玷污世界而必须加以克除的——如果不是从物理的意义上,起码从象征的意义上——东西。
  
《存在与虚无》
今天呢就重点讲萨特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是萨特最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影响深远。在这本书里有三个论点: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责任,虚假信念的徒劳。
无限的责任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类不仅有自由的意志,而且是自由的化身。一个人类存在就是一个具体化的意识主体。通过我们的肉体,我们能够存在于世界里,能够意识到世界,能够作用于世界。但从因果关系来看,意识是独立于世界的。它也因果的独立于它的过去。在过去所发生的,无论是物理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能因果地决定我现在的选择,因为我与我的过去之间隔了一条鸿沟,因果关系是不能跨越的:我同过去被“虚无”隔开了。因而,就我所做过的任何有意识的行为,我都能够真切地说:“我可能不会这么去做的,即使当时其他任何事态都是绝对同一的。”在萨特看来,惟有自由本身能够限制自由。这里包涵两层意思:其一,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萨特说:“我们被判定为自由的”,其二,我们不能限制别人的自由意志。
尽管我的自由是无限的,但它决不是抽象的。自由在萨特看来总是某一特定处境下的自由,在每一个这样的处境下、都有自由所必须应对的一些已确定的事实。我的身体、我的过去、我同其他人的关系等都是限定我所要应对的诸多事实。我也许想要像小鸟或者像超人一样自由飞翔,但我的身体却不能飞起来。为了飞翔,我需要作出选择、利用恰当的技术。我也许后悔对朋友说过生气的话,但我不能改变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至多,我只能改变过去在未来中将会有的意义。我可以通过道歉、补过、保证不再生气等方式做到这一点。我可能希望我的老板对我的能力有一个更高的评价,但我不能通过希望的想法去改变他的评价,如果他因某些客观的理由而怀疑我的能力,我可以通过向他显现他尚未确认的能力来改变他对我未来的评价。如果他是处于偏见的原因而怀疑我的能力,那么即使我努力向他显示被他确认的能力可能也是徒劳的。人真是太自由了,自由的使他有可能选择居留在虚假信念里不可自拔。
  
无限的责任
萨特也试图表明:既然人类是自由的,那么他们就应该负责任,不仅应对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负责,还要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负责。比方说,如果我生于忧患,那么我获取免于匮乏和苦役的生活的机会可能非常有限,但决定如何应付生存状况取决于我自己。我可能把这种生存状态作为“自然”状态加以接受,或者可能发现它无法忍受,而努力去逃避它。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因为我也必须为一个世界——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生于忧患、奔赴战场等等——承担责任。一个被召唤去战场搏斗的士兵也承担着责任,不仅为他自身的状况,也为战争本身。如果我在战场搏斗,而不是逃脱或自杀,那么我就把战争当作我自己的战争了。我不能说“我没有宣战”或“我不同意其目的”而免除自己的战争罪责。萨特乐于引用于勒.罗曼的话:“战争中,没有无辜的受害者。”并为限定恰当范围而补充说:“我们拥有我们值得拥有的战争。
  
活在虚假信念里的徒劳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话,无限的自由与无限的责任也许并不会压倒一切的负担。但在萨特看来,我们是会意识到无限的自由与无限的责任的。事实上,我们是通过苦恼的情感直接地、持续地意识到他们的。在大多数时间里,抑制我们去感受苦恼的是,我们通过自我欺骗、或者通过萨特称之谓“虚假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躲避自由和责任。通过虚假信念,我们试图成就为无意识之物所拥有的某种存在。我们力求以石头就是石头、桌子就是桌子的方式,成为作家、或父母、或老板(石头从来不必选择或辩解他们是什么)。
此外,萨特把这个虚假信念的理论同人类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联系起来。他论证道:从8岁到12岁之间,每一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的存在作出某种基本的选择。这个孩子执著于某种模糊勾勒出的自我实现的设计(如成为一名作家、领袖、失败者、小偷)中,并开始在对此种设计的追求中构建出一种人生来。使这种设计超出成长过程中的早期阶段的关键在于,前者是在虚假信念里操持的,是作为一种个人命运,即作为一个人不能不是的东西、而不是自由地选择去做的东西来操持的。
萨特看来,大多数人都把他们的人生耗费在虚假的信念里,满怀热情地力求完成他们对存在的设计,从而逃避了自由。但这是一种徒劳。萨特宣称:“人,是一股徒劳的激情”。
好,只要记住里面的观点就可以了。不要太复杂。比如说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人,是一股徒劳的激情”等等,记住关键点就非常好理解了。
  
发表于 2004-10-23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再看看叶慈:
叶慈的作品很难吃透,因为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如果只读他的诗集式的选粹,你一定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叶慈不只是诗人,他惊人的成就包括诗歌、戏剧、随笔、童话、哲学、演讲等等。叶慈和歌德类似,他们漫长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叶慈的一生在不断成长变化,而且深度与日俱增,他的生活和思想同样复杂。不过,他受到了英国浪漫派诗人和一些民间故事的影响很大。晚年的叶慈思想就更加复杂。
叶慈创作的主流,早期是纤柔、暗示、漠然却又优美的抒情诗歌。晚年则从抒情趋向深化、精练、压缩、热情,写出的往往是不容易让人了解的诗篇。所以他的成长一直是一种自我的斗争。叶慈的性格是贵族的、神秘的和象征的。他的奇异构筑了他的象征世界。因此,他给人的印象是神秘、不愉快与孤僻。他可以受幻想蒙骗,却不会受到错觉迷惑。
叶慈的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和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和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青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缓缓度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发表于 2004-10-23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再看看歌德:
“最后的万能天才”歌德,也许是对这位万事皆通的人物的最好评价了。或许我们对歌德了解的比较多。这位天才度过了漫长、华丽而丰富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次恋爱,尝试一切可能的形式,写成或精美、或冗长的作品。歌德确立了德国文学,成为当仁不让的德国文学泰斗达半个世纪之久,和同时代的拿破仑一样,歌德不是人,而是一种大自然的力量。
歌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了解他的关键字眼在于变化和发展。歌德认为自己和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但他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是进化的,他常将恋爱、思想与经验不断地溶入自我之中,成为新的大歌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像蛇一样蜕皮更新。”读歌德就像了解美国这样的大国。他不论什么时候都在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未知的可能性组合起来。终其一生,歌德不断地强调成长、变化、努力、行动、征服世界与理解。从这点来看,歌德的确是代表现代西欧主要生命感情的典型浮士德。
他的杰作《浮士德》和他自己一起发展、成长。少年时代,在故乡法兰克福,歌德看了根据往昔传说浮士德改编的木偶剧。此后,直到他死前两三个月,也就是《浮士德》第二部完成之前,浮士德始终在歌德的心中成长。全书第一部开始执笔时,歌德才20岁,但直到30年后才完成。全书不是适合舞台演出的戏剧,而是变迁的人生幻想,充满不同的音调与文体,从猥亵到崇高,并且包括歌德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内。
《浮士德》的第一部比第二部单纯,所以比较平易近人。自古以来,浮士德自己的传说吸引了许多作家与作曲家,故事的内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第一部处理的主题是孤独的探索者——浮士德,包括他知性的幻灭、野心、丧失灵魂以及梅非特否定一切的诱惑、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的诱惑以及爱的救赎等等。第二部的主题却不再是单独的个人——浮士德,而是整个“大世界”,浮士德也成为所有欧洲人的代表,人类的历史以走马灯的形式掠过。歌德采用荷马史诗中海仑的传说作为古典世界的象征,而以浮士德象征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世界。一如但丁的《神曲》,在《浮士德》第二部中,天堂、地狱与人世都已成为背景。不过,歌德比但丁更不明晰,到今天仍有许多难决的异议留给学者研究争论。
发表于 2004-10-23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下面引用由李梦欣2004/10/22 09:35pm 发表的内容:
杨柳哥哥:刚才我写了一个帖子,很消极,所以我又消掉了。我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帮助。我去看你给别人回的帖子。你说的话我会记住的。诗歌中遇到的问题太多了。畏首畏脚的毛病太大。消极的情绪我不想表达,感情的东 ...
你什么时候写一个上来,我给你看看,然后实实在在地修改。这样你就知道了。很快的,两天时间足够了。原来有个人教我,我只用了他的一句话,最后就明白了。那句话就是“你要写大诗”,什么是大?太阳的光芒是大,地球的孤独是大,母亲的爱是大,泥土的再生是大,火是大,水是大,包容一切的情感是大,思想是大,自己的人生和自然的人生的联合的是大,等等,看你怎么看了。细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小,所谓大的就是一定要把你自己的思想融合到宇宙、太阳、地球、泥土、人类、江河等中间去,就看你怎么融合了。
发表于 2004-10-2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我看到了真诚   看到了善良   看到了文明   学习了东东  感觉如缕春光美 !
发表于 2004-10-23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星儿的这首一改以前婉约的风格  浑厚  真正  充满着友爱的话语!  杨柳  所以还是留下~~
发表于 2004-10-24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给小杨柳兄

同意鹰的语录。梦梦老师写的真不错案!
小杨柳,这么多朋友挽留你,你Y掂量颠量好吗
还期待那水区大侠的下文呢!
李梦欣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李梦欣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2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