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65|回复: 0

《浅谈彭敏诗歌中的文化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6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愁,在中国文学史中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风雨中的老屋在眼前》这首短诗。诗人借助老屋这一文化符号,精准地表达出一种人类的旷世情怀与亘古的乡愁。
诗很短,仅9行。但它所承担的文化内涵,不亚于任何长篇巨制。众所周知,老屋,在如今飞速发展的城镇化中,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钢铁森林日夜奔忙着的现代人,无暇顾及与回望曾经日夜相守的老屋。只有天生心性敏感的诗人,才会洞察到文化沙漠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在诗人的眼中,乡下老屋不仅仅是现实物在的老屋,更是心灵的老屋,汉文化精神象征的老屋。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屋在诗人眼中,“就像”一块“老斑”,“粘在”故乡“偏岩子的脸上”,它是“总也刮不掉”的一种“痛”,而且它会“一辈子踉跄在回忆中”。作为一个有文化良知的诗人,你怎么也回避不了这样个事实。文化的基因与生俱来,你根本就无法刮掉的。它真如诗人所说的那样,这块文化的老斑,是从血液里长出来的。你必须面对现实。于是“风雨中的老屋”就出现“在”了诗人的“眼前”。
常言道:近乡情更怯。不是吗?就在诗人犹疑之际,“一阵风越过我”抢先一步,“是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突然挤出爆发力”,“在满是泥泞的回乡路上/走得匆匆而稳当”。请注意,诗人为什么不说像母亲,而直接就说是母亲呢?因为只有母亲对老屋更了解。它是母亲情感的归属地,也是母亲生命的凭证。离开“老屋”母亲将无所住持。这也是为什么母亲“在满是泥泞的回乡路上/走得匆匆而稳当”的情感基础与生命写照。
从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不在场的。只是诗人在一瞬间的情感外溢的幻像。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中的母亲她象征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诗人的文化自觉,也只能通过母亲这一东方文化符号得以精准的传递。为此,全诗暗含着的文化担忧便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这不能不说,如果诗人没有高妙的诗歌技艺,是不敢涉猎如此宏大的文化主题的。《风雨中的老屋在眼前》,可惜,又有几人拿过正眼看过它呢。
愚以为,彭敏这首《风雨中的老屋在眼前》诗所体现的乡愁,远比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那首〈乡愁〉的文化内涵,更为深远,更为丰厚。在诗歌技艺上,诗人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老屋虽然独存在于无论历史或现实的风雨中,但它永远不会垮掉。寓示着伟大的中华文明,将永远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附原诗:
《风雨中的老屋在眼前》
作者:彭敏
就像老斑粘在偏岩子脸上
总也刮不掉
一辈子踉跄在回忆中
一阵风越过我
是体弱多病的老母亲
突然挤出爆发力
在满是泥泞的回乡路上
走得匆匆而稳当
2015-12-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7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