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心缘 于 2016-5-17 14:43 编辑
我们都在为事物命名,以诗的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美谈,给诗人留下了一只手,就是之于神秘,力求揭示而触及本质的追求。《诗经》以来,经《离骚》而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这已经形成了士丈夫阶层历久不衰的传承。这在诗歌写作的思维方式上,也形成了一种倾向性的定式,因为道是先验的、固已有之的存在,所以思考向度必然探寻发现、并通往的途径。内向、含蓄、作用于悟和共悟的意境、意象性勾勒,是我们坚守着的审美习性。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向来围绕人和物的关联,注重发散、扑获过程中的成败乐忧。所以这期题图诗我们着意选择三幅西方现代派画作(附后),以图在诗写中更多体现思维的亮光。
这里有阳光(以下简称草帽)先生的诗作似乎一直自觉体现着中西思维方式的融合。构思一般很大气,落笔细腻,侧重故事性交待,似乎是开启语言的透视功能,在尽量短的篇幅里,完成审美点位的铺设。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典型细节的美感逻辑,大跨度的审美空间,构成了鲜活丰实的诗歌文本,具有很强的辐射、发散效果。题图三,他取名《水边的青花瓶》,这样写:
垂钓的时候
感觉自己像隐士
也像贫苦的渔夫
鱼儿越来越难钓
浮漂晃来晃去是风在吹
水映在蚯蚓瓶上一闪一闪的
像某一个朝代的秋天
这时我有些自命不凡了
想祖先可能拥有湖泊和良田
想这青花瓷瓶上的庭院和美女
我转身问柒
你怎么看 从画图几近嚣张的色彩语言和线条语言,渗入自己的理解(命名)实现文字表达的第二层面,精神的关联至关重要。这首诗提升了画面品质,闹而取静,用白描式的语言架构,垂钓(我)、隐士、渔夫、蚯蚓、祖先、庭院、美女、柒(妻),还有秋天,搭建的是一个时间、人物、地点、情节俱在的小说式空间,和完全中国化的语境,与极其自我彰显的色彩构图相映成趣,使寓意推向更新、更具丰厚度的心理层面。 语言特点是妥帖。我阅读了草帽先生的大量诗作,基本印象是其想像拉开的空间在语言组合中实现得妥帖而空间感进一步放大。效果是舒服。语言的舒服是激活审美心灵的钥匙。平时间或交流,只是没机会梳理,今就此机会,多说了几句。
2、黄胡子先生的诗歌极有气势,语言凌厉而诗情纵横。在物我情思交融中充分体现创作主体的自由。我喜欢他这宽度的打造和深度的开掘。来源于深思而得的心理世界的触摸,激情性的语言恰与夸张的线条、色彩相吻合。收放间有风雨雷声,本就是西方现代派艺术所追求的指向。这种精神向度的把握,值得一赞。题图二,他取名《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此之前,两个人都提到了午后 帽檐上方蝴蝶飞过,春光压弯了草叶 五步开外,精灵在歌唱 如此,姑娘散开裙裾 坐在中世纪的镜子前。更远一些的田庄 钟声迟缓,一个农夫忘记了劳作
由此想到虚构的价值 那时你困于甜蜜的深渊。野花遍地 芳菲里埋藏着道路,一呼一吸 都在应和原野的悸动。那么我没有理由 不陶醉,像个远道而来的马车夫 慢慢陷入一群过期词语的包围
诗意是画面的,也是他个人的。似乎是他导演了这个画面的产生。
3、寒山依依 先生(美女也美称先生好不?)的诗歌细节,或情节设计,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球。似乎与草帽先生有神似之处,那来源于生活经验和思考而命名的故事性概念,对于合理性的尊重,以及逻辑性把握方面都很好。最好看的是题图一的饱满。
《镜子里的蓝调》
风被命名为蓝时,他正少年
天空的美只为他而来
在此之彼,在身体低处
他坐在静物堆积的大海的尽头
看一场接一场风暴
越过火的围栏,游出皮肤
那么长列的火车擦着耳朵
蓦然停顿
“哦,先生,让我们撤走镜子”
“静物堆积的大海”是画 图给予的线索,以此延伸的物象关联成为诗意的追索。画图所不能实现的,诉之于文字表达,成为相互补充的立体空间。镜子,这个诗歌中心意象是如此确切,那图画中的人面沧桑不正是一面镜子么?
4、余梦江河先生的语言诗性化处理是我感到的第一个看点。因为思想和情感的双重经历亦或是针对物象的双重注视,打造了这种意象化的语言品质。不失重量地诗意推进,体现了厚度。而我看到的,这正在形成他的风格。我想说的是先生,请坚持。《蝴蝶灰》(题图二)
一张缜密的蛛网也难以获取轻飞的蝴蝶
她有异曲同工的烟尘扑打这迷乱的困局
一些美丽下面暗藏着危险,你在教训中深陷怀疑
尘埃会继续飞行,选择又会织起另一张网
最多时候我们看见挥着翅膀的小女孩
是不肯剔除的幻象
近处也没有那么多的草地,一只通灵的小狗
或许也是一只猫的幻觉
你在硬板床上逃出了边界,跟一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子
听一张渔网孤独地弹奏一次遗漏的绝响
返回时我看见你没有悲伤,面对着窗外
季节还充满着裂缝,你只是再次拉紧了衣领
还掸去了蝴蝶的灰
探究、询问和思索的意识推动了诗句的诗性化处理“烟尘扑打这迷乱的困局”“在教训中深陷怀疑”“ 不肯剔除的幻象”“ 在硬板床上逃出了边界”……思之所至,情之为开。似乎画面中的人物也是这样喃喃着。
5、苏紫烟先生的语言是月光的。在月光下行走,像裹紧了衣领,放慢了脚步,处处安宁如有细风吹荡。这不像她,这位女先生,交往中总给人风风火火的印象。但诗中的确做到了温柔亦或温顺的表达。她题图一取名《咏别》,这样写
临行前的最后两天,有个人慈颜善面地看着我
“夸张的金发,是镶嵌在蓝色夜空里的星星”
后面的道路大抵也是平和的
整洁的桌台上,还有几本医科全书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案例——
这一生我都只能做一株狂暴的鲜花
短暂、渺小且辉煌
在黑子爆发的时刻,做出热烈的回应
我制造的冲突,在蓝色纽扣里成为漩涡
那个人预见了我的死亡,却无法确定临终的时刻
我为此感到欣喜,像淘气的孩子
终于挣脱母亲的约束
我再也不会住进襁褓
生而为人,也无法怀有一丝歉意
哦,我错了。她的语言做为陈述是温顺的,但那是诱惑,让你怀揣愉悦读下去,然后,你渐渐感到热量、不安,甚至,是激荡。人生的反思,带着一朵狂暴的小花的命运,到达激荡的峰巅。我是听到了画中人近乎嘶哑的诉说的,和紫烟先生这种女性化的悲歌形成了男女声二重唱。
6,感谢钱松子先生,他让我拣了个便宜。我完全赞同他其它诗友对他这组题图诗所做的评论。这组命名为《岁月的颜色》的诗,在题图一时这样写:
《十个童子》
十个童子在灯火起处舞蹈
十个童子手拉手在窗外编织时光的环扣
结出五颜六色的窗花
他们不着一丝衣镂,鱼贯而入
占据我一贫如洗的身体
多么干净的房间
没有阻碍,没有杂念,没有忏悔
他们合唱一首失传的歌谣
忧伤的调子牵扯着十座大山的回响
一阵子的空,唤醒一阵子的痛
在他们全神贯注的间隙
我所能把握的是,翻出其中一部分伤口
晾到从前风雨里愈合
剩余的留给时间,由它补刀
我高兴引用我认同的他诗友的评论“以华丽而迷离的诗风,以绚烂灵动笔触,诗写了一代人深沉而厚重的人生感怀。从“纯洁无暇,诗意而朴素,困乏而自由,纯真而美好”的原初体验出发,伴随了“童年的忧伤与匮乏的创痛”;然后逐渐经历了“初识自然的亮丽与迷人,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美好的親情手足的回忆。而伴随成长的青涩,还有见识的渐入佳境,希望与幻想与别离与感恩;接下来的金黄,则以满怀的激越诗写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饱满而富有活力。尽管“温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再接下来,则延展到了人到中年的沉思:人生的体验,从锋利过渡到了凶猛,再延伸到了洗尽铅华后的沉稳与舒缓,以及“只是近黄昏”的惶恐与不甘。……如果说诗人的成熟以诗写风格的形成与稳定为特征,那么,也许可以初步的画下一个逗号说:松子诗歌的华丽而迷离的诗风,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迷人风景,而构成这一迷人风景的基本技法,则是意象的中度断裂手法与诗思的突变飞扬所形成的意象的价值发散及指向的多元特点。
7、 锈水先生不用我叫,人家本先生。交往中一直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他追求的目标是地道,包括了妥帖、安宁、内敛等因素的诗歌理念的达成。往往舒缓中呈现了抓人眼球的点位,或者说诗凝而聚之的张力、灵性和辐射力的增强。题图二他这样写:
《画》
浮沉的茶中,树打开叶子 草漫过山岗 我找到关闭自己的方式 走进另一副模糊的画面 有人在唱夜的歌 以剥离身体中微苦的部分 把剩下的埋进了春天
取茶意于人生,虽是禅示已久,锈水却有更独到的理解——“我找到关闭自己的方式” “剥离身体中微苦的部分/把剩下的埋进了春天”我为这首小诗叫好。
哦,写多少呢?都那么好,真缘嘉措先生,你写的“终结的脸/诱惑失去味道,黑夜更加逼真“;
打盹儿先生,你” 更多的时间/他用树根一样的眼神望着/仿佛就要从车窗外穿越进来/拥抱我”;
【美】穷饿先生,我对你的字字读了又读,那畅达、内蕴的流线的美,真的让我感动:“她把我抱进/一个婴儿的午睡:微烫的阳光中,一根一根/她修复我浑身扭断的线条。/那时候我感到你老了,我感到你再没力气/挤入我的身体,背对背空耗这场持久的战争“;
牧歌悠扬先生,你还是那么纯美,诗句间充满喜悦;
也许不懂你先生,你的题图一让我着迷,”推开自已身体里的火车,老死茧中/偏偏怕痛,偏偏又将/溶浆打开。 /那样炙热,心尖尖哦 /艾草里的拥抱 /才甘, 或山间,或原野”;
南杨玲子先生,你的“桃花多像慈悲的过客/用一场凋零代替了沉默“;
晓风拂月先生,你说” 它们眼里诱人的鱼群/正在掀起金色的风暴”;
宋军先生说“付出和收获的人/把金色的水稻和金色的玉米/堆成饱满”;
浪之魂先生说“那些偷看风景的小花 /已入了禅意”;
蜀道人生先生,你面对图三说“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前路通往天穹/还是海滨?”
……都多么好,多么好!可是,一篇文章难以尽善,加上我最近忙碌,现在实不能一一奈何你们给我的美。原谅我在此止笔。
给所有参与同题的朋友们送上真挚的祝福!
附本期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