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254|回复: 18

关于诗歌的反抒情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国诗歌是属于这些抒情诗的,是《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是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自然,这些都是传诵人口的佳作。但当他们读到新诗中的与之风格不同,乃至截然反向的写作时,就诧异了,甚至将之目为非诗,并将新诗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此。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似乎反抒情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的怪物,亦非自西方强行移植的结果,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了大量此类的创作,只是今天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因此,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古典诗梳理至新诗,来探讨这一愈来愈盛的反抒情写作现象,将它们构成一个传统。需要说明的是,反抒情写作并非反情感写作,因为任何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会饱含着或显或隐的情感,反抒情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反滥情写作。下面,我就将新诗的反抒情写作划分为叙述性写作,反讽写作,智性写作,冷抒情写作,戏剧对白式写作等五类,并选出相应的古今范本来进行探讨。

1,叙述性写作。
一般而言,抒情的对面是叙事,我之所以采用叙述性写作这个概念,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过去的叙事诗写作中,常常会插入抒情的段落,既谈反抒情写作,总要考虑到某种名正言顺;二是我所言的叙述性写作,不仅仅面向某个人,或某个故事,它还注重着某段经历,某个片断过程的叙述,展开。这种对叙述过程的专注,自然地压缩着抒情因素,甚至将之剔除出去。
相比于西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令人惊叹地发达,叙事诗却令人叹息地贫瘠,因此叙述性写作可借鉴的资源并不丰厚。然而,这并不丰厚的资源,可借鉴的价值却是非常珍贵,新诗的未来,最能为读者理解并喜爱的,或就以这类传承而来的叙述性写作的诗为主。我们先来看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 《石壕吏》

在新诗的抒情创作占主导的时候,《石壕吏》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能与它亲近的诗人寥寥,评论家们因它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不得不给予“高度”赞扬。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于坚等诗人终于觅得自己的叙述节奏,登上诗坛,开创出新的诗风,《石壕吏》才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石壕吏》全诗,似乎是一个新闻式的速写,首句的“暮投石壕村”,即定下全诗的基调,冷静,客观。随后,诗人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有吏夜捉人”的事件,老翁的翻墙而逃,差吏的凶神恶煞,老妇悲苦无奈的诉说,以及事件之后令人窒息的静默,在诗人似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层层展开。诗篇结束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依然那么冷静,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然而,这两句却堪称叙述性写作最伟大的结尾之一,其效果可谓叙述性写作的留白,读者内心的波澜,由此在更深更复杂的层次而荡开。
于坚,是北岛之后的杰出诗人之一,也是当今叙述性写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零档案》,可谓叙述性写作的巨作。但这里,我想举出当今青年诗人刘年的诗,以表明叙述性写作愈来愈愈广泛深入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互动。在经历了西方各种诗歌流派的洗礼,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艺实验之后,新诗应该有自信和能力认祖归宗了。刘年有一首《鲁迅故居》,诗中相当篇幅的道白,令人联想到《石壕吏》的结构,只是刘年诗中的老妇人,是鲁迅先生早先的夫人朱安,其道白是向着不可捉摸的命运。诗篇结尾的“从鲁迅故居出来/ 直行四百米,就是沈园”,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将一个没有爱情的凄苦了一生的女人,与另一个拥有过爱情却同样凄苦了一生的女人联系在了一起,可谓妙手偶得!刘年另有一首诗《野菊花》,也是叙述性写作的力作,值得与读者分享,它与杜甫的《石壕吏》一样,诗锋指向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日落时分,青石路口
带你的家伙,一对一,生死无悔”
时间,地点,方式,都是我定的

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祈祷
菜刀,是妻在超市买的,还登记了身份证
胸口有铁的时候,血,苍凉起来

对手是特种兵出身,拆了王二嫂的店铺
给了补偿,王二嫂说不够
寡妇说不够就是不够,你有法律文书也不够
我话少,第七句过后,就有了这场决斗

青石路口,有九棵枫树,两块巨石
县志载,荆轲曾从这里,西去强秦
野菊,像秋风撒落的金币,一路都是
我选了两朵,放进上衣口袋

天色渐晚。想必她们已经回家
女儿可能在背书,妻,可能在厨房找菜刀
          ——刘年 《野菊花》

《野菊花》叙述的是一次中国式的决斗,诗篇一开始,便是决斗者与对方的决斗相约,冷静,清醒,显示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强调的“时间,地点,方式,都是我定的”,更显示了决斗者的强悍,主动,他自信是占据正义的一方。在《石壕吏》中,杜甫一直将自己置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而《野菊花》中,刘年直接将自己化入了决斗者的身份。第二节的“沐浴,更衣,焚香,祭祖”等一系列行为的叙述,显示了决斗者的古侠客之风,但随后的“菜刀,是妻在超市买的,还登记了身份证”,则令人意外地告诉读者,这位决斗者并不是真正舞剑如风的侠客,而是不折不扣的一介平民,同时,这一细节还巧妙地透露了决斗者所处的时代及其荒诞。诗的第三节,叙述了决斗的缘由,是中国社会如今司空见惯的因强拆而引起的不公,王二嫂的“寡妇”身份,显示了她的势单力孤,而她所面对的“法律文书”,所有人心知肚明的,是由这个社会的强势者得利者制定的。因此,决斗者行使的是传统的锄强扶弱。但问题是,诗中提醒了他的对手是一个国家培养的“特种兵”,而决斗者自己,只是一介拿菜刀的平民,强弱一目了然。但决斗者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青石路口”,诗的第四节,意味深长地插入了决斗场地的介绍,“县志载,荆轲曾从这里,西去强秦”,使这样一个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的决斗,突然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庄严。而此时的“野菊花”的相伴,象征了决斗者身上的理想色彩。《野菊花》的最不同凡响之处,是它的结尾,按一般的逻辑,该进入残酷的决斗时,诗的视角却突然转换入决斗者此时的家庭场景:他的女儿,正和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背书,试图以此改变命运。他的妻子与往常一样准备晚餐,进入厨房,但她找不到菜刀了——菜刀已被他的丈夫提到了决斗场。读到诗篇的结尾,我们突然明白了,这首诗叙述的其实是一个令人冷彻骨髓的悲剧。
上面所讲的叙述性写作,显然有着叙事的色彩,那么,下面要谈的叙述性写作,则更侧重于某种历程。它往往具体地叙述诗人自己在大自然,或人生中的某次经历,最终顺其自然地到达一种生命的领悟,升华。这种叙述性写作,在古典诗歌的山水类诗中,可常见到,谢灵运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孟浩然的《寻香山湛上人》等,皆为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3。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

这首诗中,王维叙述了自己的一次轻松且有偶然性的游历。落日时分,本是归家的时刻,诗人却乘上一叶轻舟,随性而去,似乎家在山水的那边。他与陶渊明的那位渔人一般,一路奇景的陶醉中,忘了路之远近,只想行到世界的尽处。当前方似乎没有路的时候,却随着水流一转,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几位僧人,居在松荫之下,参禅,诵经,度着逍遥而充盈的日子。这里的一切皆远离俗世,甚至要向诗人打听外面轮转的世事。诗人在这“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的环境住了一夜,感到自己已寻得了人生的“桃源”。但他与陶渊明的渔人一般,无法长久地属于这里,所幸的是,他是一个“醒悟”的渔人,他用心记住了这里的一切,以便下一次的访寻。
王维的这首《蓝田山石门精舍》,常令我联想到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逗留》类的叙述之境,写这类叙述性诗歌的诗人,往往具有哲人的气质,这样他才能具备独特的视角与能力,从自然或生活的某次偶然历程,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的诗意,其给予读者启悟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般抒情诗难以做到的。当代大诗人洛夫,亦有这样一首可媲美王维的《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叙述了诗人在某座山中的一次游历之程:

撑着一把油纸伞
  唱着“三月李子酸”
  众山之中
  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

  啄木鸟 空空
  回声 洞洞
  一棵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

  入山
  不见雨
  伞绕着一块青石飞
  那里坐着一个抱头的男子
  看烟蒂成灰

  下山
  仍不见雨
  三粒苦松子
  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鸟声
    ——洛夫 《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

与王维一般,洛夫是乘着一种轻松的“雨兴”进入山中的,只是王维行的是水路,洛夫走的是山路。由“众山之中 / 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 ”,透露了他们都是一样的孤独。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听到了啄木鸟的声音,却是一声声“空空”, “一棵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意味着一种轮回而无法解脱的时间。第三节的“入山 / 不见雨”,告诉我们,诗人是乘着“雨兴”入山的,却没能寻到他所期待的雨声中的世界。行到穷处的诗人,只得坐在山中的一块青石上,陪着时间的烟蒂一点点成灰。最终,诗人只好“下山”,“仍不见雨”,强调了这次行程的一无所获。然而,就在行程到了尾声的时候,王维的“偶与前山通”的境界意外地降临了,引子是三粒从树上落下的“苦松子”,沿着“路标”,来追赶诗人,挽留诗人。“伸手抓起 / 竟是一把鸟声”,是新诗中的名句,亦使得《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成为古今著名的禅诗之一。松子本在树上,终日与鸟声相伴,所以,它自然有理由成为传递鸟声的使者,这是这句看似“无理”的禅句背后的“理”。松子的落下,是因为到达了它的成熟,正如诗人山中无雨的苦涩之行,当它作为一个历程完成时,总会有命运赐予的鸟声降临。鸟声,本属于山中的树,现在,它竟在诗人手心啁啾,意味着此时的诗人,亦成了山中的一棵树——他终于获得了自己生命的一次超越,此刻,“鸟声”就是“雨声”。

2,反讽写作。
过去的那种单向度的讽喻写作,对于越来越复杂,难以下简单的价值判断的现代社会与生活,已渐渐失去曾有的力量,因此,现代诗人开始更多地采用这种反讽写作,将自己从前台的价值评判者的位置,隐身到反讽的后面。
反讽,是西方现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反讽写作,亦成为后现代写作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然而,要对其进行归类,厘清,不是这篇文章所能为,对于诗歌创作者来说,或许只要掌握这样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定义即可,就是将两个不相容的意义,放在一首诗中,利用它们的冲突,来表现另一个,或多个意义。虽然反讽写作至后现代方兴盛,但在中国古典诗中,意外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许多著名诗人皆涉猎这方面的创作,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佳作。古典诗歌的主流美学追求含蓄,蕴藉,诗人们在讽喻一个人物或事物时,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站出来进行说教,评判,而是让一些具有不同属性或价值指向的意象,事物,并置于一首诗中,从而取得鲜明的反讽效果。唐朝诗人李商隐是一位抒情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反讽大家,有不少反讽名篇传世,我们且看他的这首《海上谣》:

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
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
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云孙帖帖卧秋烟,
上元细字如蚕眠。
          ——李商隐 《海上谣》

《海上谣》是写汉武求仙的诗。仙境,本代表着芸芸众生所向往的极乐世界,一种永恒。然而,李商隐给我们呈现的仙境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仙境所在的南海,却比江水还要寒冷,连习惯了寒冷的玉兔,也在寒气中瑟缩不已。空荡荡的海底,根本就寻觅不到永生的仙人,传说中的仙桃树,就如同枯骨一般。善于舞蹈的紫鸾,也被冻僵了,翅膀上压满了仙境的冰雪,实际上就是被仙境囚禁了。李商隐的这个先知式的告诉我们的仙境,与我们向往中的仙境,落差实在太大了,简直就是另一种的死亡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畏惧的“仙境”,占据人间最宽敞殿堂的汉武,却意气风发地向这里进发。大概是中了前方那个所谓“仙境”的病毒,时间突然变得荒诞起来,汉武求仙时的香柱还那儿立着,他陵墓上的树竟几乎同时长的又高又大了——多么强烈的不同时间的反讽。但反讽仍在延续,汉武想征服时间,然而,不要说他,连他的一代代子孙都在时间中服服帖帖地进入死亡的秋烟了。只有一样东西还在,就是汉武求仙的秘诀,像蚕儿一样眠在纸上,谁也破解不了它在做着什么永恒的大梦。《海上谣》无疑是一首古典诗中的反讽杰作,甚至它的诗题与内容亦构成了一种反讽。“海上谣”,似乎应是献给蔚蓝的海水,美丽缥缈的仙境的谣曲,但诗中所呈现的仙境的死寂,以及人类求仙的荒诞,却使这首诗成了某种“送葬曲”。
百年新诗中,大诗人痖弦无疑是一位反讽写作大家,他的长诗《深渊》,可谓二十世纪的反讽杰作,诗中的“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朽。/ 为生存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 厚着脸皮占着地球的一部分……”,是新诗中的反讽经典句式。有意思的是,痖弦有一首以反讽写作的《如歌的行板》,亦是来自“谣”的启示。痖弦创作这首诗的1964年,台湾正兴起一股“新民歌”运动,吸引了痖弦的兴趣,催生了这首名作。当然,痖弦把这首诗作取名为“如歌的行板”,应还有另一层深意,痖弦之前,为人们所知的《如歌的行板》,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世界名曲,旋律也是来自民间,抒情,纯粹,高贵,痖弦诗取之以同名,使之刚好与他诗中的这个混乱,平庸,无奈的现代世界,构成了一种反讽。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痖弦 《如歌的行板》

痖弦在他的这首《如歌的行板》中,以他的洞察,睿智,批判,将这个混乱的现代世界的各种浮浅,平庸,无聊,朝生暮死,乃至垃圾一般的事物,现象,与一个显得严肃坚定,一贯指向正面的词语“必要”并置起来,制造出令人深思的反讽效果。或许,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观音”与“罂粟”所代表的两级世界,分裂着,对峙着,却又无奈地在一条“必要”的时间河流里,被一同席卷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讽写作中,还有一种方式值得关注,就是诗歌文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突然发生落差,或断裂,而构成反讽效果。李白的《古风(三)》就是这样的一首伟大的反讽之作,由“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雄伟气魄,盖世功业,到求仙的荒诞无稽,再到诗尾的“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构成了一种罕有的,荡人心魄的反讽效果。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民间通俗诗歌,为正统的批评家们所忽略,其实它们中的许多,就可以看作古典诗中的反抒情写作,在文本结构上常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它们至少比当今的那种“梨花体”“乌青体”有意思多了。至于那种所谓的“乌青体”,简直就是白痴写作,连基本的阴阳相补的美学都不懂,那种简单如幼儿的语言,是需要另外的出人意料的诗法来补救的。下面,我们且看一首经常被人们拿来开心的唐朝张打油的《咏雪》:

大雪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张打油 《咏雪》

打油诗的开始两句,气势充沛,摆足了架势,似乎要来一曲抒情男高音。顺着这高音,读者有理由相信,在“有朝一日天晴了”之后,会看到一个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世界,即使不能出现嫦娥玉兔之类的身影,也应有高士啸傲而出。然而意外发生了,抒情男高音突然坠落为民间小调,出现了一个世俗的喧闹的人间,为了方便行路,人们纷纷拿着扫帚与锹,去除雪,去破坏那个琼瑶一般的世界。《咏雪》的前后落差所构成的反讽效果,虽有打油味,仍能使人在喷饭一笑之后,思索一些生活与生存的悖论,无奈。
这种由文本发展中的落差,所构成的反讽写作,无疑可以在自由的新诗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优秀之作,如于坚的这首《贝多芬纪年》: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晴  西南风三级/ 最高温度二十一度/贝多芬诞生于一张床上/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一只肥皂盒掉在地下/ 另一只脚走进一只拖鞋/ 莫扎特说/ 留心这个贝多芬/ 他将要轰动世界/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您好!晚安!”/ “您好!上哪去?”/ 贝多芬第三次失恋/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拿破仑回到欧洲/ 教皇为皇帝加冕/ 贝多芬患感冒/ 体温三十九度/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市政府公告/ 尚义街今日修下水道/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某地一职员病休在家/ 某地一剧院客满/ 贝多芬双耳全聋/ 十八世纪某月某日/ 好天气  供应烤面包/ 一个男子和他老婆上床睡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逝世
                                 ——于坚 《贝多芬纪年》

于坚的这首《贝多芬纪年》,显示了他的精湛的诗艺,独特的诗风。那种由诗歌文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意义突然发生落差,断裂,而构成的反讽,在他的的这首诗中,表现的更为丰富,复杂,全诗由七个段落的落差构成,如瀑布层叠,节节泻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伟人,是至高的乐圣,在人们的崇拜中,他的一生的每一时刻,似乎都散发着神圣的光辉。而在《贝多芬纪年》这首诗中,伴随着神圣的贝多芬一生几个重要时刻的,都是一介平民眼中的几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日常事件。惟一似乎显得不同凡响的一段,是“拿破仑回到欧洲/ 教皇为皇帝加冕”,其实,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拿破仑的复辟,当皇帝,就是一出闹剧,并因此堕落为贝多芬眼中的“凡夫俗子”。
于坚的诗,虽场景多变,但节奏清晰,语言明快,实无须更多的文本解读,读者的领悟或比评者还多。我只想补充指出的,反讽写作的效果,并非仅局限于指向另一个或多个点的讽喻,它很多时候,还可以引发着另一个或多个方位的启悟,思索,它使得新诗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

3,智性写作。
诗歌的智性写作,是诗性地对世界,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发现,思索,命名。这种智性写作的诗性,可以以传统要求的形象思维呈现,语言本身的戏剧性,反讽,悖论等,也可以构成一种诗性,乃至纯思维本身的奇妙,独特,亦可以成为重要的诗性。
由于思想长期的封闭,禁锢,智性写作在古典诗歌中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在倒退。我们更多地得到了一些顿悟式的禅诗,一些浅尝辄止的哲理诗,而我理想中的智性之诗,应是从某个现象,或思想之点,深入下去,发展开来,形成一种诗性的思维过程。以这样的要求,即使在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唐宋,这样的作品也不多见,即如诗佛王维,也只有寥寥的《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等能使我一再品析。实际上,寻找古典智性之诗的最好办法,就是回溯,由唐宋回溯至东晋,我们得到了玄言诗。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贬斥的最大理由是抽象,枯燥,这与国人对思维之美的感受能力的贫弱有关,他们更喜欢那种已成了惯性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审美。如今,在世界诗歌的视野中,我们应该对这些被忽视的玄言诗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对于缺乏智性写作传统的中国诗歌来说,玄言诗的出现是非常珍贵的。然而,若要寻觅伟大的智性之诗,我们还要继续回溯,回到先秦,屈原的《天问》,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寓言,皆是高峰。
《天问》是诗,庄子的寓言可当作散文诗,但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诗,有些读者恐怕要感到意外。我一直以为,对意象或意境的营造,是传统诗歌的所擅,现代诗的发展,则要把“思”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这种“思”,不仅是一种诗性思维,更是一种发现,拭净,澄明。为了不妨碍这种“思”的发展,可以更多地采用散文的形式——对于真正的“思”之诗,分行与否并非是决定性的。当代阿根廷诗人安东尼奥·波齐亚的《声音》,不分行,随笔的形式,但我一直以为它们是超一流的现代诗。因此,以现代眼光来观照,《道德经》自可当作智性之诗来赏读,这并不会损它的哲学价值,实更增添了它的光辉。其实,如果把《道德经》分成行,亦可当作一首古奥的纯诗来读:


可道也
非恒道也

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第一章)

由于面向世界的再度敞开,思想禁锢的被打破,以及形式的自由,新诗的智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复兴。洛夫的长诗《致时间》,就堪称智性写作的杰作,在某种意义上,《致时间》与屈原的《天问》一般,是一次对时间的终结追问。诗人以多重的身份,角色频频出现,对时间的本质,各种形态,侧面,作了丰富而深刻的探讨,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否定——就在这时间的“远游”中,一个诗性的世界以宏伟的规模与气魄,瑰丽地展开。当代青年诗人胡弦有一首短诗《蝴蝶》,则可谓古老的蝴蝶之思的延续,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新诗在智性写作上的复杂和深度。
            
颤抖的光线簇拥,蝴蝶
从一个深深的地方
浮向明亮的表面:
——一件古老、受罪的遗物,

穿过草丛、藤蔓、痉挛、
非理性——把折痕
一次次抛给空气,使其从茫然中
恢复思考的能力,

翅膀上,繁密的花纹对抗
制造它的线条,有时
叠起身体,不动,像置身于一阵风
刚刚离去的时间中。

当它重新打开,里面是空的
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那是替不在场的事物
经过我们的蝴蝶,仿佛
已于回声之外的虚无中,获得了
另外的一生
        ——胡弦 《蝴蝶》

诗的第一节,蝴蝶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蜕变而出,“浮向”我们。“深深的地方”,令人联想到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庄周的蝴蝶所引发的无数的梦,无数的诗篇。然而,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庄子的梦似乎又是无解的,关于存在与虚无,感觉与客观,待到了与西方世界碰撞的现代,才有了深入的思辨。第二节开始,这只蝴蝶似乎欲成为我们视线里的一只现实而普通的蝴蝶,然而,不到一行诗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异常,那只蝶“痉挛”了——似乎它并不适应这日常的存在,而在一种惯性中,又飞入了“非理性”的世界。现代人关注的,不再是蝴蝶美妙舞姿的陶醉,而是它的一展一合中,留给世界的“折痕”。这“折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印迹,一种标志,是我们的思维延伸的凭借。
诗人似乎担心,读者过久地沉浸于玄虚的思维,会感到疲累,第三节中,他又把诗思引到一种视觉效果,那只蝴蝶像一个标本一样置于读者面前,使得我们可以像植物学家一般仔细观察,并细味蝴蝶置于“一阵风”离去后的“静”之境。待第四节,诗人复又进入玄思,这节诗里的“空”,可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只蝶就是日常所见的一只普通的蝶,栖于草丛,或藤蔓,当它的蝶翼打开,起飞,现出原来所栖的地方,仍是草丛,或藤蔓,自然不会魔术般出现“想要的东西”;第二种情况的“空”,来自古典哲学,“静则明,明则虚”,现在,蝶翼打开这背后的世界,应现出一种澄明之境,让心灵得到自由的遨游,但现代人的复杂,颓败,已使他无法进入这纯粹之境了,因此,里面的世界对于他自然是“空”;第三种情况的“空”,则是现代人的视线所致,且不说蝶翼后的真实的空无,即使蝶翼本身,在现代人的势利而锐利的目光下,成为一种物质而层层分解,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粒子,介子……最终,仍是一个无底的空洞,什么也没有。第五节开始时的破折号——,迟缓了一下诗的节奏,似乎诗思进入了某种艰难的摸索。这一节诗中的关键词,是“在场”。 “在场”,就是要“面向事物本身”,通过“去蔽”,“揭示”,由一种“澄明”而抵达“存在”。如果海德格尔相遇庄子的话,海德格尔的“蝴蝶”之思,与庄子的“蝴蝶”之思,其实刚好是相反的,他就是要去除加于蝴蝶身上的无数的梦,回到蝴蝶本身,回到一种“物自体”的“存在”。海德格尔的“思”与庄子的“思”,虽是反向度的,但其实都是为了到达一个境地——人与艺术的大自由。胡弦作为一个现代东方诗人,在面对这两种“思”时,是有着矛盾与纠结的,至少是在这首诗中。他明白,庄子可以作为一种启示,但要回到庄子是不可能了;而东方人的现世感,要他完全信仰海德格尔的原初的“存在”之光,亦颇有困难。因此,他在存在哲学意义上的选择,就是与蝴蝶一起“经过”,经过庄子,经过海德格尔,经过着那些“梦”与“光”,并在“经过”的“回声”中,获得“另外的一生”。

4,冷抒情写作
冷抒情写作的说法,源自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曾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风靡一时。但无论是“零度写作”,还是这里所说的“冷抒情写作”,都并非是不要情感,而是要把情感包裹在一种似乎冷冰冰的面貌之下。但比较一番,我觉得“冷抒情写作”的说法,要比“零度写作”更能贴合诗歌创作的本质。在古典诗歌中,那种我们所要反对的滥情其实极少出现,形式的拘束,主语的缺失,都有效地抑制了滥情发展的可能。尤其那些我们熟悉且喜爱的古典诗歌,主体往往以自然意象的转换建筑而成,这就使它天然地具备了某种冷静,客观的外貌。但即使如此,仍时有令人惊异的冷抒情出现,如王维的这首五绝: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问”之一,也似乎是最冷静的一“问”。面对思念的故乡的来客,正常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反应当是激动难持,问东问西。而王维只是冷静而平淡地问了一句:“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以至于我们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思念故园。然而,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前辈,初唐诗人王绩的的一首五言古诗: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径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诗中一口气提了十一个问题,问到亲友、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台、园果、林花等,可谓是乡情洋溢,不能自己。或许可以这么说,王维的《杂诗》,其实就是对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一种反抒情。王维的这冷静而简练的一“问”,实问尽了故乡的思念,人间的情怀,给予读者的诗意空间更为空茫。然而,我们须清楚的是,没有初唐王绩的至情的抒情诗,就没有盛唐王维的至简的反抒情。王维诗发展了王绩诗,但并非是要取代王绩诗,王绩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美学意义,并且构成王维诗魅力的一种背景。我们所谈论的反抒情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继承式的写作,并共同构成一个伟大的传统。
冷抒情在古典诗中往往是不自觉的创作,在新诗中则是越来越自觉的创作,这是对新诗过去过于高温的抒情的一个自然反弹。鲁迅散文诗《野草》中的一些篇章,北岛中后期的一些诗歌,皆堪称冷抒情的经典。当代台湾诗人夏宇有一首短诗《甜蜜的复仇》,也很有特色,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夏宇 《甜蜜的复仇》

王维的诗写乡情,夏宇的诗写爱情,乡情与爱情,是最能打动人类情感世界的两个领域,古今中外皆有大量深情倾诉之作,至今流传人口。王维的乡情之作角度独特,夏宇的爱情之作则别出心裁,它们都是“冷抒情”的佳作。诗有多解,夏宇的这首爱情诗也不例外,但由诗题“甜蜜的复仇”,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看作是抒写一段已离去却又不舍的爱情。对于爱情的背离,作为女性诗人,完全可以来一段美狄亚式的长篇独白,将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尽情倾诉出来。然而,夏宇没有,当然,夏宇也不是美狄亚,她给予的是一种东方式的“复仇”,短短五行,19个字,就将一种复杂且难以言尽的爱情表现了出来,实为冷抒情的高手。
在哲学意义上,“影”与“形”相对,代表着一种精神生活。那么,夏宇诗中的影子,可代表着她曾经的爱情。显然,诗人不舍这一段爱情,她要把它像家庭食品一般地“腌”起来,“风干”,在记忆里永久贮存。难舍的情感,复杂的感受,就用这冷冷的物理性的“腌”,“风干”,令人难忘地表现了出来。但诗人奇诡的想象继续延伸,她还要把这贮存的爱情记忆,留着“老的时候”,“下酒”,仍然没有一丝一毫表面情感的溅出,只有一个衰老者平静的喝酒的形象呈现。然而,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啊!每一位读者自可品出自己的滋味。而由诗句“老的时候”,我们不禁联想到叶芝的那首著名的爱情诗《当你老了》,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离去的爱情。《当你老了》,无疑是一首抒情杰作,“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至今仍感动着无数的读者。那么,夏宇的这杯老了的时候的“酒”,实际上就是叶芝的那首爱情诗篇,夏宇的《甜蜜的复仇》,就是对叶芝的《当你老了》的一种反抒情。

5,戏剧对白式写作
    之所以列入这种似乎熟悉而又少见的戏剧对白式写作,是因为它确实也是有效的反抒情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对白中,要对对方的问话作出及时的回应,这就可以以一种戏剧性,来抑制诗中可能发展的抒情因素。然而,无论古今,从事诗剧(我将元杂剧等古典戏曲亦列入诗剧的范畴)创作的诗人很多,这种独立的戏剧对白式诗歌遗憾地少有,但民间的一些智慧性对歌中,时可见到它的身影,新诗中,艾青的《煤的对话》,是稀有的名篇。在我的心目中,它应是一个微型诗剧形式与话剧一般克制的语言风格的结合。
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可谓古典诗人中少见的戏剧对白式写作,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长干行》颇有民歌遗风,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我且用戏剧对白体的形式,将前两首重新排列一下:

女子: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男子: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自小不相识。
         ——崔颢 《长干行》
   
青年男女水上的寂寞,渴望的接近,渐生的好感,就通过这简短的水上对白呈现出来。对白中有坦率的自叙,可见的动作,置换的场景,微妙的情感,这些都使得它迥异于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或热烈或缠绵的爱情诗。然而,《长干行》却受到如此普遍的喜爱,以至于有论者把它推为抒情诗中的上品,由此可见,关于何为抒情诗,也是难以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的。
文章的最后,我之所以要列入戏剧独白式写作,还缘于这样一个思考,尽管目前尝试戏剧对白体的写作者寥寥,然而,这种类型的写作却拥有着很大的潜能,对于当代显得逼仄的诗境,它可以提供一种疏朗的敞开,而后现代所推崇的反讽,悖论,含混等写作,皆可以在它的戏剧性中从容地展开。当代诗人庄晓明有一首戏剧对白体诗《树影与木影》,可谓作了一些有启示的探索:

(小舞台。尽处挂一轮日。一棵树,一侧躺一截木头。)
树影:太阳要落西了。
木影:它该落了。
树影:我们可以握一会儿手么?
木影:就一会儿。

(随着日移,树影的一角与木影交汇在了一起。)
树影:你的手凉凉的!
木影:什么是凉?
树影:而且愈来愈凉!
木影:我没有温度。

(沉默。)
树影:我好像认识你。
木影:你是谁?
树影:我们曾经是邻居。
木影:我们只是同一肤色。

(一阵风过,树影婆娑摇曳起来。)
树影:来,我们做一个游戏。
木影:一片纸屑在翻滚。
树影:这个游戏你做过的。
木影:纸屑滚到沟里去了。

(日落下,夜色愈来愈浓。)
树影:我感到在浮动。
木影:露气总那么重。
树影:我已在星宇间飞行
木影:我感到在下沉。

(舞台完全入黑暗,偶尔响起几声呓语。)
树影:我们到哪儿了?
木影:一截木头。
树影:我们现在一体了!
木影:一截木头。

关于新诗的反抒情写作,自然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这似乎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进程。实际上,当今的中国诗歌与诗人,无论是写作的思想资源,还是写作的技艺与方式,皆不缺乏,我们的祖先创作自由体的《诗经》的时候,他们能依托什么。当今诗人惟一所缺乏的,是那种寻到自己的诗歌价值皈依时,获得的一种自信而从容的风度——届时,现代诗人们所渴求的境界会自然降临,并与伟大的传统浑然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有心人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庄老师好,这样的梳理很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快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盆栽菩提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所谓传统,是一种广泛的渗透和覆盖,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尖突。我不知道庄先生为什么硬要把新诗的写作方法扯到传统上去。这里,我倒同意另一种说法,就是:反抒情也罢,思想性也罢,都是对传统的反动或者扬弃;又或者,悲观一些说,是一种面对高峰、另辟蹊径似的无奈,就是宋词面对唐诗的一种选择。我想就此请教一下庄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7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献性意义的理论作品——体现出安静写作的恒常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777 发表于 2017-4-25 21:53
我觉得,所谓传统,是一种广泛的渗透和覆盖,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尖突。我不知道庄先生为什么硬要把新诗的写作 ...

快快期待两大行家的切磋。我等着。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777友!可能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不一样。我理解的传统就是后人与先人的一种互动,而这种互动,是由无数的个别的案例构成的。对于传统,后人并不是被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邻海的河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罗小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庄晓明 发表于 2017-5-2 20:00
问好邻海的河友!

六一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罗小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0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