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宫徵羽在 2005/02/07 08:17am 第 5 次编辑]
自上一辑红颜部分诗歌浅谈发表后,有些朋友向在下提出了一些问题,特在此做出关于《一得集》的一些说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一得集》中收集的并不都是红颜论坛中的精品或飘红的帖子,其中收录的诗作也未必就是能令人完全满意的作品,只是从众多原创诗帖中随兴抽取的,并非专门为哪一位诗友的诗作评。文中所谈的也只是个人从这部分帖子中得到的一点启发,自忖天资驽钝,故以“一得集”为名。编写发帖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够给诗歌初习者一些实用性的参考。至于只谈及作品的长处而不谈缺陷的原因,在上一辑中在下已经说明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赘述。希望无论是被引用的作者还是读者朋友们,能够抱着平常心来看待在下在文中谈及的观点。
由于文字习惯的影响,可能文中有一些观点,在下阐述得不够确切详实,还请朋友们多包涵,更欢迎给予补充或参与讨论,共同提高。另外,由于时间仓促,在下无法对所有作品一概进行研读与评论,难免会有遗珠之恨,请各位朋友见谅。
再说一句题外话,在下只是一名诗歌爱好者,撰文不多、水平有限,心下拳拳而已。在诗歌大厅中的回帖,尤其是回复好友或是老写手的帖子,也常常随心所欲、挑肥拣瘦甚或是胡搅蛮缠,这也是性格使然,希望朋友们莫以为怪。但玩笑归玩笑,评论归评论,这一点在下自信还是能够不荒于嘻的。
*******************************************************
[color=#00008B]
19
爱情的一生都在刀锋上行走
新月一样的镰
割不断夜夜碧海青天
相思是草原上的草
年年面对着岁月的羊群
看着林花一一谢尽
你却长成我心中最为高大的秋枫
日夜不停 我衔来树枝和干草
在你最高的枝丫上偷偷落居安巢
青鸟不停地对着远方歌唱和眺望
落浅的河水看得清石头
我坚守在这条心灵的暗河上
期待流水飘来一片红叶
随意性、不透明性和自足性,虽然能够使一首诗歌所描写的准主体(即审美对象)具备自然物的特点,但由于它就是它自己的光源,是一个自在之物的自为之物,所以它不应该是诗歌描写的主体。诗歌描写的主体是高于自然物的,会通过接受作者所赋予的情感,从而得以显露外来光源的意象。
以[color=#DC143C]萧梅梅的《[color=#00008B]20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这部作品为例,对上述观点给出诠释。作者显然是在一种明显情绪化的状态下写出这一组诗的,并效仿聂鲁达的诗集给作品冠名。以上摘录的是其中最后一节。诗中提及的意象比较复杂,“[color=#00008B]新月”、“[color=#00008B]草”、“[color=#00008B]羊群”、“[color=#00008B]林花”、“[color=#00008B]秋枫”、“[color=#00008B]巢”、“[color=#00008B]青鸟”、“[color=#00008B]石头”、“[color=#00008B]暗河”、“[color=#00008B]红叶”等诸多形象似乎都是描写对象,但其实这些自然物在被作者赋予“[color=#00008B]爱情”的属性之前,都只能算作“准主体”。
说具体一些,作者巧妙地把“[color=#00008B]你”、“[color=#00008B]我”和“[color=#00008B]爱情”这三个描写对象(即描写主体),隐含在一些自然物中,通过审美主体(即作者自身)和审美客体(即自然物)的充分交融,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向读者自然流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领受去感悟,在爱的世界里,那些“[color=#00008B]新月的镰割不断”的“[color=#00008B]思念的草”,是如何“[color=#00008B]面对岁月的羊群”的。
*******************************************************
[color=#00008B]
顺夜悄隐,被雪花挤兑的梅蕊
试探着潜入深冬的腹地
穿越过夜的静寂
伤感于无边的月色
忙着把所有倾斜的花影扶起
呵!像雁声应和婆娑的归思
流水也清晰了年关的面额
打听着一切漂泊的步履
哪里有爱情栖身的领地
顺夜悄隐了无言的忧伤和沉默
浸润过风花雪月,顺夜悄隐
我是翡翠城最后败落的一块白玉呀
能否坚守住研磨和纯洁
数得清梦中的兰草花发几枝
可放得下心事凋零的几瓣情思
从[color=#DC143C]孤标这首令人悱恻的《[color=#00008B]顺夜悄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经年的纯熟走笔来。因此,对于作者诗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最值得写手们去学习的。例如:“[color=#00008B]深冬的腹地”这种表述,比起单独的“[color=#00008B]深冬”一词,扩充了“域”的概念;“[color=#00008B]扶起花影”这个过程,不但加重“[color=#00008B]梅蕊”的人性化,也使“[color=#00008B]花影”鲜活起来;“[color=#00008B]流水也清晰了年关的面额”一句中,“[color=#00008B]清晰”一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不但净化了句式,也增加了诗的韵味;全诗最后两句连锁相关,“[color=#00008B]放”照应“[color=#00008B]数”、“[color=#00008B]心事”照应“[color=#00008B]梦中”、“[color=#00008B]凋零”照应“[color=#00008B]发”、“[color=#00008B]几瓣”照应“[color=#00008B]花”,是何等的纠结缠绵。
另外,“[color=#00008B]顺夜悄隐”这个主题,在全诗的每一节中均有显现,虽然不全是在第一句,但也起到了古曲中“阳关三叠”的效果,而且细审之下,一“起”、二“承”、三“转”,每一声的侧重有所不同。建议读者们对这首诗多诵读多领会。
*******************************************************
[color=#00008B]
《雾》
有些景象我们无法捕捉
它可以穿透家园和异域的城邦,甚至
湮没太阳和头顶。行走的露水
毁灭了草木的一生。一个人头发花白
灯光开始柔弱
呼唤的声音撞在墙上
感觉得到风,却不知道
它吹在哪个季节
《烟》
一团火种忧伤地走近嘴唇
照亮枯裂的欲望
我们把死去的一切叫做灰
它耗尽了你所有的痛苦
和幸福。就象最初的火种
点燃在南方,走近
又熄灭。也在南方
《诗》
茶和牛奶散发着白色的香味
朦胧了窗外的另外一扇窗
有些文字已经不能表达
半透明的夜,包括你和我
大街上人群和车子行色匆匆
而追逐到最后的语言依旧苍白,不见回音
忽然想起,应该更正一个误会
那些无聊的人其实都是诗人
之所以连取[color=#DC143C]狂客的三首,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自我状态体验”这个概念。这几首诗都是来源于作者意识到自我所处状态的自觉性体验。这种体验有三种形式:《[color=#00008B]雾》代表了自我躯体状态体验,因为[color=#00008B]太阳的温度、[color=#00008B]露水的湿度、[color=#00008B]灯光的亮度和[color=#00008B]风的强度等等感观刺激,使作者对自己产生注意与关心;《[color=#00008B]烟》代表了自我情绪体验,“[color=#00008B]忧伤”、“[color=#00008B]痛苦”和“[color=#00008B]幸福”等等情绪随着一支烟的点燃和熄灭,在作者的感性和理性交流中产生了碰撞;而《[color=#00008B]诗》代表了自我能量状态体验,对于自身内在的审视,给作者带来一些“[color=#00008B]半透明”的心理暗示,所以他以“[color=#00008B]那些无聊的人其实都是诗人”为全诗作了一个响亮的结尾。
这也是很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的一组诗。
*******************************************************
[color=#00008B]
四
思念。思念是一种幸福和疼痛的音符
整个季节在你脚下,撑破泥土的睡眠
想要忘记的情感被风的手指一再雕刻
雕刻进一棵树,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此刻,我已无法从那些缠绕的情绪中
抽身离去
思念让夜色褶皱丛生,如果想要忘记
该用什么样的东西来将它熨平
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让我在泪水的湖泊中陷落
这是[color=#DC143C]梅韵的《[color=#00008B]想要忘记》一诗中的最后部分。通过这首诗我想给朋友们展示一下诗歌所具有的音乐艺术性。其实,作者已在第一句中埋下伏笔:“[color=#00008B]思念是一种幸福和疼痛的音符”,如同一首乐曲的前奏;紧接着,一句“[color=#00008B]撑破泥土的睡眠”,就带出了渐强的上升的节拍来;而后的“[color=#00008B]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和“[color=#00008B]那些缠绕的情绪”又将这首乐曲引向徘徊的、周而复始的旋律中;“[color=#00008B]该用什么样的东西来将它熨平”,在一种渐渐缓和的趋势下,最后的乐章终于以一声“[color=#00008B]让我在泪水的湖泊中陷落”作为结束。
*******************************************************
[color=#00008B]
《天下大白》
一枝凡笔能开出
何种妙花
树叶落了 笔架山依然
水落石出
石头散了呢
记述的故事会不会
撒在风里 如又一次
竹花开遍 擎起竹林的微火
是一场
久未谋面的吉庆
还是凋谢 徒然
洗绿枯萎的泪竹千杆
幻城隐去呢
海市里的车马 还是
清晰如豆
少不了红男绿女的烘托
前奏也罢 后续折起是册
五根无缘的
死亡名单 额际堆满
辽阔无垠的雪
凤凰涅磐何人见识
呓语的精灵
越过梵花的季节
舍利 香炉 马尼 金檐
经桶的吱呀转动 顺时重启
牵不动佛祖 自如的
十指开合
《伤逝》
一个夜晚。他赞同的,既非雨亦非风
他接受了怎样的感觉?甚至还没有接近
燃烧的牙齿,以及失眠的树叶和隐语
在半明半暗中留下记号。偷偷窥视
被打击的叶子,把它当作一个象征
可以发生:意外的、新鲜的、内疚的
仿佛一只羊走在草地上。当月亮消失
下降到沉重的雨 。如果这样的事情
要把光亮传入叶子, 把隐语传入血流
也会不留痕迹地流走格调优雅的声音
风把它们吹回吧。我一个蹩脚的鼓手
行走在大地,逐渐消失。逐渐消失
而今夜,在一个结上:黑,一直那么白
满地甜蜜的伤,我不知道对谁有益
[color=#DC143C]玲子的《[color=#00008B]天下大白》和[color=#DC143C]秦极的《[color=#00008B]伤逝》在语境营造上有可比较之处,所以我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来谈。
《[color=#00008B]天下大白》很有一些道家所提出的“大音希声”的意思,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设问,把一些局部的、不完整的意象和感受引入读者的视野,由读者自己穿针引线,去思考“禅”的缘起缘灭。《老子》中说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大概可以概括这种诗歌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读这样半透明的诗,会让人若有所悟。
而《[color=#00008B]伤逝》反其“道”而行,给予“[color=#00008B]逝”这个概念极为丰富的解释,使一个概念变得立体而明确,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印象不是稳固的,而是多方面内化因素的构成体,涵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可见作者的诗心。就如唐代皎然在《诗义》中提出的:“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
*******************************************************
[color=#00008B]
《风云突变》
西伯利亚的冷风 突然降临
我没有棉衣御寒
被冷冻在冰天雪地里 心在战栗
我不愿在冰层下面看你
看你在风暴中扭曲变形
甚至破碎迷离
心被一种寒冷侵袭
忧伤蔓延而去
演绎一次谩骂的占据
一场风花雪月 是宿命的定律
从此把握住自己
摒弃一些花言巧语
低调生活 简朴作息
尘封掉所有对你的爱意
陈年的故事挂在树梢
看着漫天的大雪
酿成弯弯曲曲 让人心痛的诗
穿过透明的季节
那一抹寒冷 冻结了心
将爱情冰封 断了线的思念
湮没了所有美的记忆
从此 嘻笑怒骂 痛快淋漓
《没有主题》
思念,炙烤着每一寸呼吸
标志功劳的相片被挖去中心
灵机一动,说是体验生活
得失之间,怎能心平气和
开启盏一灯
惊走入室的月光
屋内的朗照下一颗忐忑的心
外面的清辉不知有没有伤悲
残章断句,又怎能表达此时心境
主题何在
原以为就要天明
细看之时,正值午夜
梦中情景不堪忆,不忍记
只是他人得意
失落,能否写在脸上
孤独的灵魂
被囚在温暖的圈里
窥视圈外的精彩
那挤眉弄眼的满树星斗
不知可有一颗是惦着我的
夜太深,探不到底
饥饿,直把睡眠蹉跎
小楼深锁,放飞灵魂
却要飞向何方
到处是寒气,可别感冒
瞧,鼻孔内已注满蚀流
呕出几口血来
不知源自何处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分析古希腊艺术时提出过两个概念:“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同样,我在这里把[color=#DC143C]觅雪嫦晴的《[color=#00008B]风云突变》和[color=#DC143C]幻中行的《[color=#00008B]没有主题》这两首作品分别对号入座。
“日神精神”是指人在现实面前的一种保护措施,使人对原本悲惨而无意义的世界与人生产生一种幻觉,掩盖住真相,从而实现自我肯定。《[color=#00008B]风云突变》的整篇文字都体现出一种变质情感的不满渲泻,但在最后却以“[color=#00008B]从此 嘻笑怒骂 痛快淋漓”结束全诗,这种转变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作者所想表达的对于一种情感短暂性的认识,却是被结尾掩盖的真相。
“酒神精神”是指借助个体的自毁,以及自毁中的痛苦,来解除痛苦的根源,获得一种复归原始、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对世界或人生的肯定。《[color=#00008B]没有主题》一诗,通过许多短句营造出一种受到折磨的悲剧情绪。但是最后又自我告诫道:“[color=#00008B]到处是寒气,可别感冒”,“[color=#00008B]瞧,鼻孔内已注满蚀流 / 呕出几口血来 / 不知源自何处”。一下将满心的烦闷转化为一种无奈和自嘲,使个人的悲剧转化为世界的轻喜剧。
我之所以将这样一些哲学中的名词解释引入诗歌创作,是希望诗歌作者朋友们在创作时,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思变”可能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效果。
*******************************************************
[color=#00008B]
《一场雪,对春天的述说》
题记: 把我领到你的世界里去吧,让我愉快地失去一切的自由 (泰戈尔)
这个季节总以为就是地老天荒
夜晚撕碎了纯洁的裙裾
单纯的日子就这样结束的行色匆匆
天亮的时候伸出手 最浪漫的抒情就夭折在掌心
就象花开的时候以为风一直在左右
风来的时候 花却已经无法停止飘零
也许只是一群不安分的蝴蝶
褪去夏的彩衣 只穿了薄纱的短裙
如花的身影结晶在记忆里 可是记忆
冻结了所有和色彩有关的信息
一场雪 就把春天隐匿的无踪无迹
明明就站在去看你的入口
脚步无法抵达的地方 你繁花灿烂
听到你远远走来的声音
却已经无能为力
请不要用忧郁叹息的眼神看我
我只是给眼泪穿了一件寂静的外衣
让我尝试进入三月吧
当我一点一滴融化在你的胸口
爱情的那朵小花
就渐渐的开进了尘埃里
《启程之初》
我永远无法告诉你 我将去哪里
哪里有路 哪里有路灯
我也无法告诉你 我眼睛里有水
耳朵里有风 夜晚才在月光下现出原形
花开人来 是什么人来
我不认识你 我怎知是你
若你带着春天的讯息
足迹过后是青草 惊蛰过后是小鸟
我得用心找找 怕你在林梢是那一抿笑
我也永远无法告诉你 我们将在哪里相逢
天上有流星 流星点亮我的眼睛
当童话止于狐狸 谁还在天上采摘云朵
怎样飞起来 怎样落下去
哪里是起点 哪里是结束
只白茫茫一片大雾
想谈一谈“用典”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一些名家名作或者名人名言,我们在有感于其精粹之余,应该学会借鉴。[color=#DC143C]不染之荷的《[color=#00008B]一场雪,对春天的述说》和[color=#DC143C]满腹涤纶的《[color=#00008B]启程之初》,在这一方面给予我们可以参照的范本。《[color=#00008B]一场雪,对春天的述说》中,“[color=#00008B]爱情的那朵小花 / 就渐渐的开进了尘埃里”一句,不仅让我联想起张爱玲在爱人书房中那段“从尘土中开出花来”的独白;而《[color=#00008B]启程之初》中“[color=#00008B]当童话止于狐狸 谁还在天上采摘云朵”一句则利用了《小王子》中的情节。用典贵在将“典”中的精髓不着痕迹地为我所用,在这一方面这两首诗都做得很出色。
另外,[color=#DC143C]不染之荷的这首诗具备较好的诗歌语言性,阅读起来很感性化,这样的文字可以“[color=#00008B]一点一滴融化在你的胸口”,大家不妨感受一下。
*******************************************************
最后,我想细化地谈一首刚刚才注意到的组诗——[color=#DC143C]若即若离花的《[color=#00008B]坠落》。我的这篇文章篇幅有限,无法全部展开,只好又是鼎尝一脔了。
[color=#00008B]
3
向北,向北
这成了我骨中的刺,肉中的蛊
不适合生长的季节
花草挣脱地面,奔向大海
“黑暗也不能遮蔽你”
我在午夜失眠,在白昼梦游
就以篇幅最短的这节诗来说:
开头连续两个“[color=#00008B]向北”,简单有力,将读者推向一种能够感受到寒冷的气氛中。
“[color=#00008B]这成了我骨中的刺,肉中的蛊”提及的是一种可以预见的痛苦,但因为是无法摆脱的,所以“[color=#00008B]蛊”这个字用得恰如其分。
这种寒冷的疼让人想到了逃避,但是为了追逐希望,却陷于绝望。“[color=#00008B]不适合生长的季节 / 花草挣脱地面,奔向大海”,“[color=#00008B]挣脱”一词同样生动而有力。
“[color=#00008B]‘黑暗也不能遮蔽你’”,加了引号的这句其实是本节的意旨所在。这是无法忘却的疼,时间与距离在此时不起作用。
“[color=#00008B]我在午夜失眠,在白昼梦游”,这一句我是否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个小变化?“[color=#00008B]我在午夜失眠,梦游白昼”——用“[color=#00008B]白昼”结束,在语感上显得更为有力,同时变并列句式为偏正句式,强调失眠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许多环节都有可读之处。之所以对上面一节的结束句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只是希望能够给读者们一点提示,还请[color=#DC143C]若即若离花朋友海涵在下的擅专。
*******************************************************
另,由于今日起回乡渡假,《一得集》的编纂将推迟到正月初七之后。在这里向各位朋友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诗心永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