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64|回复: 7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1、我似乎已经没办法写文章。  
  原因很简单,我越来越不喜欢起承转合,越来越不喜欢八股式的开头与结尾,越来越讨厌没完没了的引文摘句,越来越反感螺丝刀式的、塑料式的西式批评。  
  除了这些,我还会什么呢?  
  唐晓渡曾说:重新做一个读者。王小妮曾说:重新做一个诗人。  
  角色的自我更新,发生在每时每刻。  
  “重新做”,应该是一个随时迎接的万古不变真理。太阳动,影子变。每一次风,都重新塑造树。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万古不变的诗人、读者与诗评家。  
  这么多年了,一阵阵大风其实早已吹过,正在吹过。  

  2、螺丝刀式的西方批评  
  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更适合于科学与哲学。诗的肥沃土壤在东方。  
  五花八门的西方批评方法,只有一个思维核心:结构主义。  
  在西方庖丁们冷酷的眼里,活灵活现的诗与文学只是一堆堆供他们游走利刃的待解骨肉,是图表,是符号,是模式,是即将代入方程式中的XYZ。他们的每一只手都像5把螺丝刀。在批评的手术台上他们一刀刀地肢解百结愁肠的林黛玉,与拆开一个老式闹表的心情一样平静。  
  西方批评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准哲学流派,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视角。  
  缺少最起码的鉴赏愿望和深入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诗歌批评与文学批评无法深入到作品的灵魂。隔靴搔痒的结果,是诗与文学的情感性、多义性内涵遭到极大忽略。  

  3、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的风行  
  西方批评方法进入中国,几乎使中国的诗人们一夜之间全部成为了小型的哲学追求者。  
  而像一批突然改了口的庭上律师,中国的批评家们则由热情的别林斯基一下子变成了冷漠的海德格尔。  
  从九十年代初起,文本……语言……存在……时间……神话……当下……在场……向度……满口西方式的“之乎者也”词语,像贵族们的亲戚一样,鹅毛大雪一样降临。扪虱而谈,成为高深的时尚。无西方之虱者,似乎成为土包子的浅薄。  
  西方批评方法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自不必言:第一,西方积蓄深厚的哲学传统映射于文学,使写作者内心潜在一种集体性的结构意识;第二,20世纪中期后社会大面积长时间稳定,使写作的背景整体苍白,西方文学中强悍、粗砺、血性的生命质感下降,文学出现了一种苍白游戏的倾向……  
  即便如此,我仍然置疑这些刁钻的批评方法。它们反审美、反直觉、反原创,在无序的诗与文学思维中生硬地规定某种“程序”,必然亵渎了诗与文学不羁的灵魂。  
  在缺少哲学传统的中国,它的合理性就少得可怜。古板笨拙的西方人,是用了多少代人,才推导堆积出自己的哲学殿堂,而诸多中国批评家只是读了几本二手货的译作,甚至连介绍性的前言都尚未消化。  

  4、拆解与安装的诗歌工厂  
  病,一种最便利的途径是由医生向患者传播。于是,错误阅读便产生出另一个错误的后果,或者说进一步成为错误批评的又一前提:一些观念的、理性的写作者,在“创作”时便是按照某种理论进行“建构”,然后静待理论者们进行还原式的拆解批评。像一条谜语的正反两面,诗和文学成为一粒由蒙汗药与解酒剂双向配方组成的大丸药。  
  正是以上两种角色,共同组成了机械加工行业般的同一条诗歌流水线。诗人与诗评家的手里,都拿着同一把西式的螺丝刀与板手,不同的是,一个先安装,一个后拆解,一个向左拧,一个向右旋,从而共同完成着大师般的诗歌生产与消费。  

  5、我们为什么读诗?为什么评诗?  
  对批评的置疑,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诗歌阅读。  
  我们为什么读诗与评诗?这是一个诗歌批评最大的前提。  
  可怕的是,拆解式的批评动机只产生于理性,而不产生于“感动”。  
  不感动,对于读诗,是天大的致命。它等于佛失去慈悲天空失去风雨男人失去荷尔蒙。而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与方法模式,才是西方批评家们主要的阅读目的。作品,仅仅是与模式吻合的范例,是符合设计图纸的样板。这种阅读,只能是一种“临床测试”式的实用阅读,一种“拐卖人口”式的转手阅读。阅读结论,甚至在阅读发生之前已经形成。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劫持。  
  我们读诗,仅仅是因为只有诗中才有功利现实所缺少的“精神意外”,是因为诗中有人类惯常思维中所“没有”和“不确定”的灵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使用最少的翅膀而进行最优美飞翔的快感……如果阅读的结论早已高高挂起,那么读诗与评诗岂不是成了味同嚼腊的塑料行为。  
  不管依据哪一种价值评价体系,诗歌阅读的本质都是一种生命状态对另一  生命状态的溅起与晕染,从而产生意义。诗,如果能够像一支三八步枪那样被拆来拆去,那么血肉文学只能成为成为福尔马林溶液中发灰的标本。  

  6、读诗的三重审美定义。  
  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我认为,读诗应该具备三个美学要素:  
  第一,直觉要素。在对诗的构成材料“文字”,进行立体扫描的基础上,阅读者与诗歌表面的意象、节奏、语感及建筑等进行理性稀薄的直觉对话;  
  第二,想象要素。在与诗的孕育者,即不在场的诗人的思维进行追踪、捕捉、辩析的同时,阅读者还原并扩展诗中的隐喻、想象。多层岐义的宽度与深度,成为阅读者与诗人之间类似比赛式的智慧对话;  
  第三,体验要素。阅读,是阅读者对自我生命的一次体验。阅读者通过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  
  评诗,其美学原理是阅读者对以上三种阅读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外化。评诗必备的审美资格是高质量的诗歌阅读。  

  7、表皮的、分类的、观念的批评,冰冻三尺  
  从朦胧诗起,中国诗歌批评中的观念化倾向,几乎一直沿袭了20多年。  
  1、拆解式诗歌批评:象征。符号。隐喻……  
  2、年龄式诗歌批评:朦胧诗,第三代,五十年代,七零后八零后……  
  3、解构式诗歌批评:神话写作,反神话写作。  
  4、性别式诗歌批评:女性诗歌,女神诗歌,黑色意识……  
  5、派别式诗歌批评: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  
  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派不成派,类不成类。  
  多年来,沿垅拨土者有之;开山炸石者有之;东山淘金西河摸鱼者有之;南门赠答北宅赴邀者有之;自拉自唱自买自卖者有之,西天取经东土布道者有之……  
  从高质量、长时期的角度武断地说,就是没有俯身细读的挖井者。  
  就是没有公允的、智慧的、原创的、中国式的诗歌批评。  

  8、智慧颁奖的缺席与美学审判的流失。  
  中国八十年代诗歌唯一值得留恋的是:多么巨大面积的、全民性的一次自觉的诗歌阅读啊!带有少年启蒙色彩的全民诗歌阅读,再也不会在民族历史上出现,除非意外。  
  八六年后,浮噪渐起。八九年的人文波折,中断了它。  
  九十年代以后,窘迫生存使民间阅读遭到稀释。而此时,在作为衣食父母一样永远稳健运作的大学课堂,诗歌恰好得到了一种类似和尚与钟之间的、工作式的阅读。因为同时,这种阅读被称为学术。然而毕竟,笨拙的尊师与弟子们可爱地坚持过,在课堂上一首首地读了很多诗
发表于 2004-11-2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有价值的文章,大家看:)
发表于 2004-11-2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学习。
发表于 2004-11-2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好东西!仔细读 一下!
发表于 2004-11-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学习!
发表于 2004-11-25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
发表于 2004-12-2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原则上,活动版只贴原创,转贴请到理论版吧!
我还是那句话,看的起诗歌报的,也上网的,会自己贴到诗歌报来。
不会上网的,别把他的文字转到原创版来!
即使是北岛、屈原,我们一概不允许转贴还挂顶!
对事不对人。
发表于 2004-12-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还是按照论坛规则办事吧,如果对诗歌报有兴趣,他们自己会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4 1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