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岩绝壁观瑰宝
这是一段在人类历史上因名利权势不断重复,有史册记录的血腥历史。那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岛国摩利耶王朝的卡西雅国王建造的。他在弑父篡位、登上国王宝座后,为逃避弟弟莫加兰的追杀,以十八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座军事防护重于统治意义的堡垒式宫殿。这座巨岩高约两百余米,因周围都是平地更显突兀威猛。当地人视其如俯伏在丹不拉平原的巨狮,且此岩立面平滑方正、顶部平坦宽大、确有兽王的非凡气派。兰卡本名古狮国,其得名也甚早。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介绍后,我就已认定这当是此行最有参观价值的景点。但对带有幼孙出游的我们,显然很不适宜。其登顶的路段全靠自身的体能,而无法获得任何其他助力的。只好到时再打主意,一早便登车向狮子岩进发。
这曾被称为巨岩王朝都城的地方,先前自然是有城墙、城门的。现在这些拥有千多年历史的古代遗迹,虽然建筑物早已消失。但地形地貌未变,城基路基犹存。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后,已经拨款作过修整和保护。当地人便利用护城河这天然屏障,建桥成为游客进入的门路。过河后是一带平岗,形状独特的巨大狮岩已然在望。疏林荒原、浅沼水塘,间杂可见墙宅基石在外围环绕。前行里许,已成台阶状地形向狮王靠近。临近岩根更有巨石栏道,登山梯歩特意从石缝内洞穴中穿过。结合着手中狮头部崩塌的介绍图片,方悟出这是景区在努力还原当年“进狮口入皇宫”的情景。
经过这别具特色的宫门,才算抵达半坡的岩根。有一个供游人歇息的小平台,林木蓊郁,石壁上有猴群迎客。有景区运送器材的施工便道直达此地,其上便是狭窄陡峭、仅有护栏助胆的梯级了。大多幼儿、耄耋,皆止步于此。好在景色尚佳、又有猴群可逗乐,小孙随其奶奶留下到也自得其乐。我则混迹在精壮的游客人流中,开始顺螺旋状的特制钢架梯级向上攀登。
最先抵达的是悬崖上开凿的洞穴,类似我国敦煌石窟。但规模较小。这就是名燥世界,有古代东南亚四大艺术胜迹之称的斯里兰卡宫廷壁画。据说这类洞穴在悬崖四周都有,有几百幅彩图。但经岁月侵蚀后,大多已无法呈现原貌。如今仅剩二十余幅。岩洞保卫严格,相机不准打开闪光。事实上因人络绎不绝、不准停留,也没有法照。每次只开放一至二个洞穴,必须专门搭了攀登架、才可能到达的。
我们运气还算不错,据说见到的两幅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虽然仅是惊鸿一瞥,但印象很深。说实在的我见到这六世纪的绘画作品时,就如学习唐诗宋词的感觉一样。感到就是以现代名家的水平,也很难与比肩。人类在集体智慧和实用技术上的进步很快、很大,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在个人灵感上的创作上,诸如哲学、文学、艺术上却往往停滞不前、甚至后继无人,或者在原地踏步、难有寸进。
这批壁画在斯里兰卡,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唯一不带宗教性质的壁画。因为卡西雅害死生父后,究毕心存内疚。为了安抚父亲的亡魂,特别征召国内最好的画师。以父王钟爱的皇妃为模特,在悬崖洞穴内绘下了她们的真容来侍候父王。留下了迦叶波一世的嫔妃,仕女等几十个美人、花卉、器物、风景等画像。我见到的那幅,一妃手捧鲜花、头带花饰、丰乳肥臀
,略现西方风情的半裸之像;一妃头戴宝冠,清秀俏丽,手托果盘,作邀宠之娇媚态。颇有史传唐玄宗宠玉环、爱梅妃之意,看来帝王们的爱好都差不多。当然从绘画技巧来说,造型优美、表情丰富、线条流畅准确,确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选用了天然的矿物和植物作原料绘制,至今依然颜色艳丽。介绍说:西人誉其为半空中的蒙娜丽莎。这一点我到不敢苟同,我感觉和我国的水墨线条描绘更接近,而作色手法原料和藏族的唐卡则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佛教,本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应该是受佛教影响。是一种东方或亚洲的方法,和西画的差别则太显著了。最令人叹息的是,这些艺术珍品由于缺少详细的历史文献记录,尽然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千多年。当被西方探险者重新发现西格利亚壁画时,仅是百余年前的事,待得欲保护让其重见天日时,已经残存无几了。从这点来说,东方的确值得向西方学习。贫穷落后使我们失去了太多,有如我国的敦煌,如不是西人专门来盗宝,引起重视、失去的肯定更多。
看完壁画、步下螺旋梯,才又回到攀岩的梯级上。这一段外面有一截长长的护墙,刻着不少当地的古文字。即兴抒怀的雅事,看来古今中外均概莫能免!沿岩壁再继续向上攀登,就来到冲顶前的最后一个大型平台。也可谓当年的宫前广场,因上世纪初发现遗址时,考古学者在此清理出一对巨大的石雕狮爪遗迹。看两个狮爪的规模,就足以令人想见先前皇宫的宏大精美。游人们都在此休整,这就是现在著名的狮爪平台。这里可以容纳近百人,可以看出有驻扎王宫守卫部队的遗迹。从这里往下看,已经令人感到头发晕!在这岩顶上修王宫,我想这国王不是精神病就是十足的傻蛋!感慨之余,作歌以叹:
悬崖洞穴竟藏娇,为乞父王怨气消。
佳丽真容千古在,丹青妙笔愧前朝。
*
帝国皇权安在哉,江山美女均尘埃。
君王不与民生近,不是庸才是蠢才。
巨岩王朝的天上宫阙 在高近两米的一对狮爪间,留有宫门通道。狮爪雕刻精美,有着锋利的趾甲。考古界据此推论当年可能依岩取势,在这里雕塑了一头雄狮。因之留下了进狮口、入皇宫的民间传说。现在看狮爪后面上方,有明显的岩石垮塌后的风化痕迹。加之青狮白象,本是佛教护教神兽。且兰卡原为古狮国,都佐证此论可信。只可惜当初留下那么多精美壁画的大师们,没有一个给这兽王也留个写真。虽然就从这对残存的巨爪,不难想象这只曾冠绝古今的巨狮是如何雄伟。定然有统领群雄,睥睨天下的非凡气度和威猛外形。
由此登顶虽只剩几十米,但已无回旋余地,仅靠一条狭窄的,紧贴着悬崖架设的铁梯攀爬。有一段几乎呈直角似的陡峭,需拉住护栏的铁链手脚并用的爬行。由于接近岩顶,已经到了方圆百里的制高点。天风浩荡强劲,贴着岩壁狂刮。不时呼啸着迎面扑来,感觉人都要被吹走。加之铁梯受力的自然震动,护栏铁链的随风摇晃。少数胆小或有恐高的游客,吓得脚打颤颤。我前面有两个人在此试了一下,便掉头下山彻底放弃了。其实上面已经没有几级陡梯,平心而论钢架梯步还是很安全的。我庆幸在山下时,没有坚持让妻儿带孙子同行。我虽不至因这点危险退缩,但确也弄得精疲力尽、气喘吁吁、无力兼顾了。
登临绝顶,景色豁然开朗。真有万里江山奔来眼底的畅意。无边无际的林莽,四周环绕极目难穷。也唯有到此,当年巨岩王朝的空中宫殿遗迹方能一览无遗。从清理出的地基来看,宫室的结构较有条理。根据不同用途的宫殿需要,设计、布局,完全符合实用原则。从残存的雕刻纹理及用整块石头雕琢而成的所谓国王宝座来看,到也彰显出了些王家气派和当日的繁华。至于标注的所谓这厅那殿,我到也无心辨别。仅对其开凿的游泳池和蓄水池,进行了细致观察。泳池非但至今保存完好、还装有绿幽幽的水,像前些年搞科普时养的小球藻。
资料上说岩顶上,有近两公顷的大平台和约两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我觉得也就只相当于,一般依山顺势而建的中等寺庙而已。从岩头到岩尾到是有供两人并行的阶梯,这大平台实际是由分级的三四个小平台拼组的。而最下的平台,大概仅相当狮爪平台的高度。准确的说,王宫就建在狮子的背上。而现在的游客是从狮头攀上岩顶部,下到狮尾兜一圈后返回狮头下山。估计先前的下山大道,就在狮尾方向。这边离护城河也特别近一些,河面宽阔像个小湖。依稀能看到河对面活动的人影,原来一路经历的危险、确是服从旅游需要,人为增加的难度。想到这点我有些灰心,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规律有了怀疑。或许是心境关系,我陡然自语:什么天宫?根本就是一个牢笼!真正的天牢,一个令人孤独和绝望的绝地。
其实狮子岩虽说高三百多米,但那是指的海拔高度。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确也不算太雄奇。我估摸从半坡平台的岩根处算起,到顶最多也不过一百多米吧。当今比它雄伟壮观的大厦很多,只是以当年的人力与物力,要在这岩上建一座宫殿,其工程之艰巨自不待言。但要因此就将其称为世界奇迹,却也令人有吹得太过的感觉。究毕修建当时,在我国已进入南北朝时期。印度的佛教,早已在东南亚和中国传播多年。前人诗云:自古名山僧占多!各地在悬崖绝壁上的寺庙宫观,绝对不在少数。斯里兰卡紧邻印度,人类文明的进程几乎是同步。这点办法他们自然是有的,何须过多纠结?
仅用了半小时,我便在狮背上绕了一转。回到岩头下山的路口,等待同行的几位游伴。来的时间是上午,阳光很亮、亮得晃眼。岩上光秃秃的虽然并不热,但只能坐在石阶上闭着眼干等。冥想中忽觉已在护城河小湖边,有一宫装美妇笑言道:主人有请!想看真实的王宫就来吧……
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我没有丝毫的犹豫,随其来到岩尾的峭壁前。她伸手触动机关,一块巨石横移、露出一道能容两人并行的通道。……(这一段早已湮没了的民间野史,接受友人建议,待以后用史诗的形式叙述)
探访公元前的丹布勒石窟古寺
今天的安排,是从狮子岩一路南行。顺道有座二千余年历史的佛教金庙,这就是现冠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号的丹布勒石窟所在,如今佛教的朝圣之地。当然其庙宇、和路边的佛塔现在修整得都很新,大殿正顶上塑了一尊巨大的金佛。信徒众多,香火很盛。门口已形成一个杂乱的集市,大多数的人也就在此献花、随喜。这个寺庙的历史,类似我国少林寺的传说。据说,公元前一世纪时,兰卡遭遇南印度入侵,国王逃此避难,被当地的僧侣所庇护,在南印度夺权的岁月,一直藏身于此。直到收复领土之后,国王建此庙宇谢当年的庇护。其后各朝陆续增补和添加石窟雕塑,最终成为一个主要的宗教中心。
得知这是一个比中国敦煌,历史还要久远得多的艺术圣地。并听说其浮雕、塑像、壁画,难计其数。均采用天然树汁、矿石等原料绘制,为世界上迄今可见的面积最大的宗教性壁画。至今依然色彩艳丽,极具观赏价值时。我终于心动了,不顾午后的炎热随着少数精壮登山。
接近山脚一带虽然梯步陡峭,但两侧尚有林木荫蔽。且有猴群栏道嬉戏,到也颇增游趣。行至山腰已成石山,林木渐稀瘦矮小。虽撑伞,也难挡骄阳之酷热。而石窟开凿在接近山顶的位置,如同狮子岩般的一层巨蚌状的
孤立岩体下。那一带没有天然的植物,石质坚硬,被强烈的阳光晒得滚烫。当踏上面对山门那一层岩体的路口时,那里有一个寄鞋棚。尽管接受友人忠告、我套上了两层旧袜子在光脚上,但那二、三十米岩石路依然让我吃够了苦头。这或许就是进寺要脱鞋的原由,想见真佛能不经历劫磨。烫一下脚心,总比唐三藏过火焰山轻松。我想或许这和斯里兰卡,当年流行的是小乘佛教的原因有关。这一派本属苦修派,主张修己胜于度人。闭关冥想是其重要的修持方式,原始简陋和与世隔绝的洞窟算是冥思的最佳环境。这里出入的均是修炼者、苦行僧,原不是我等俗人能来的。
说实在的从外观来看,有些不像佛寺。与下面金庙根本没法比,只感觉西化很重。除小小的山门殿,还约有几分简易庙宇味道。里面五个石窟前面修建的庙堂连成一排,白墙黑顶像一道长长的走廊建在巨大的岩石下方。特别是院边那由两根石柱支架有一个小顶棚的寺钟,让人很容易想到西方的修道院。后来听说是依据,十八世纪的原样修复的。那时的锡兰已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修成这样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专人导引,依次进入洞窟参观。随着灯光亮起,你会发现:不但洞壁上、头顶上、甚至有些地面上都是浮雕、壁画。大的洞窟,窟厅中也供奉着佛像。这些真是佛教起源时期,原生态的精美塑雕画像吗,真令我有点难以置信。两千多年前人类文化艺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也并非易事!与我曾经在莫高窟看过的塑雕壁画相比,不少也可以说有过之而不足呵!而且石窟寺是由五个洞窟组成,据统计有一百多尊雕像和覆盖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的壁画。为斯里兰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穴庙宇。
只是多数游人,包括我自己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把寺庙建立的年代,当作了这些艺术品的存在时间。仅仅因为有考古研究证明:在佛教徒来这些石窟修炼之前,史前土著就生活在这些天然洞穴中。而在靠近丹布勒岩洞发现的人类活动遗物及墓葬遗址中人类的骨骼等,鉴定均约在两千多年。同时在第一个被称为“神王窟”的洞穴中,有一块寺院成立时用波罗密语镌刻的石碑。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因此才确认其拥有二千二百年历史。但这最多证明,这寺和这碑的历史。至于塑雕壁画、其自身的介绍文字中,已经说明是历代各朝陆续增补和添加的。
真实的说:这里的塑雕壁画远在狮子岩之后,当然也远在和南北朝同时的敦煌佛教文化之后。从第一窟的名称,就可证明:那尊长达十四米、由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的卧佛,最早能定的创作时间应在十二世纪。
虽然它被反复重新粉刷过无数次,已很难考证出具体制作时间。但此窟在卧佛的脚下是佛的得意门生阿难尊者,佛的背后及窟顶部的岩石壁上,全是记录佛陀修炼与讲道等场景的精美壁画。唯头部边上雕塑有毗湿奴神,是传说中印度教天神。说他用自己的神力创造了这个洞穴,故命名神王窟。按历史学家的说法,印度神出现,应是在印度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而历史记载:一直到十二世纪,印度教才传入这岛国的。
第二窟更确证了,雕塑成于十二世纪。此窟在五个石窟中最大,除有十六尊站立佛像和四十尊佛陀坐像。还有两尊印度神,两尊国王像。国王分别为一世纪前来朝圣的国王,和十二世纪为石窟寺内五十尊塑像贴金修饰的国王。因此称“大王窟”,窟内还有一座佛塔,也是五洞内唯一有神水浸出的洞窟。
第三窟名“大新寺”,已有专家说窟内壁画和石洞顶上的绘画,是典型的斯里兰卡十七世纪绘画风格。除了五十尊佛像石刻外,还有为十七世纪振兴佛教的国王塑像。由此不但可以推断仅二百多年历史,更可看出,丹不勒窟已开始经将佛教、印度教、王权搞三合一了。四窟面积较小,仅一尊佛陀坐像。五窟曾是储藏室,主尊为一巨型卧佛,身边多了许多印度神。因规模和历史都不如前三窟,处于半开放状态。
总体来说丹布拉石窟寺的壁画艺术性是很高的,塑像也很有特性令人赞叹。作为斯里兰卡的朝圣之地,不但极具宗教价值,也展示了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只是对自己事前没作了解、分析,偏听偏信。老眼昏花的险将后世赝品当作老古董欣赏,甚觉无趣。一时游兴尽消,怏怏下山,作歌叹曰:
岛国本为释教乡,偏多瑰宝石窟藏。
时人不识古今异,错把人皇作佛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