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物叙述情节、呈现情感——以一首诗为例探究诗意生成方式
文/童岩
十九世纪俄国诗人鲍里斯•波普拉夫斯基于1924年于给亚历山大•勃拉斯腊夫斯基的劝诗《在蜡制花环中》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读了多遍,以致于后来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成为我能完整背诵出的一首外国诗歌。
此诗令我感兴趣的主要特点在于,寓事于理,以物见情,主要用事物本身来发展情节,烘托氛围、呈现情感,并抛弃了常见的用叙述、动词来铺展情节、表达诗意的方法。诗人有意识用事物替代叙述情节之丰富完整,用事物呈现的情感之细腻密集,让我印象深刻。
这首诗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波普拉夫斯基诗选》,由汪剑钊先生翻译。全诗如下:
在蜡制花环中
致亚历山大•勃拉斯腊夫斯基
我们小心守护亲昵的闲暇,
不由分说地躲避开幸福。
森林里光秃的树杈在歌唱,
而城市如同一支巨大的圆号。
在末日之前玩笑是多么甜蜜,
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了解这一点。
要知道,一个人无影无踪地消失,
比扮演天使的演员更为彻底。
透明的风儿笨拙地重复你的
话语。雪花顷刻间下来。死去吧,你。
谁能够与无耻的黄昏争论,
预先提醒晚霞的沉默。
十月在旋转,像灰白的鹞鹰,
它灰色的羽毛飘飞于空中。
但是,用建筑石膏雕塑的
灵魂山羊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冰冷的节日懒洋洋地消退,
云雾时而上山时而下山。
我记得,死神对青年的我曾经歌唱:
你不要去等待命中注定的时刻。
全诗共五节,前三节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情感故事,后两节是劝解和指引。为了照顾诗意的局部完整性,以节为单位进行详细分析,来感受波普拉夫斯基这种通过让事物叙述情节、呈现情感的诗意生成方式。
我们小心守护亲昵的闲暇,
不由分说地躲避开幸福。
森林里光秃的树杈在歌唱,
而城市如同一支巨大的圆号。
第一诗节中,约会和交谈开始。开篇两行便抓住了读者的心,“亲昵的闲暇”需要“小心守护”,“幸福”需要“不由分说地躲避开”。这样的情感和故事具有陌生性,昭示着不寻常和复杂性,暗示双方这种亲呢关系的脆弱性,并且人物双方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和默契。
“森林”在“歌唱”,“城市”如“圆号”,一个有灵,一个为物,安静的在歌唱,喧嚣的是乐器,这里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将森林和城市从人物四周独立出去,烘托出人物双方交谈时喧闹的场景。
在末日之前玩笑是多么甜蜜,
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了解这一点。
要知道,一个人无影无踪地消失,
比扮演天使的演员更为彻底。
第二诗节中,最后的相见,临别的情感表演。“末日”与“甜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差。这段感情即将结束之前,还开着甜蜜的玩笑,“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暗示这甜蜜的玩笑在开始和结束时就清楚地意识到感情是要结束的,不会在延续了。既有在玩笑中间过程中享受甜蜜的真感情,也有这是临别时最后相聚的清醒意识。
这一切如同舞台上的表演,“扮演天使的演员”即便不再是天使,卸妆之后回归现实至少人还在,“无影无踪地消失”就会让人不知生死,不能联系,无法寻找,显示离去的一方对这份情感的舍弃是多么的决绝和彻底,已无重逢,再无相见。
透明的风儿笨拙地重复你的
话语。雪花顷刻间下来。死去吧,你。
谁能够与无耻的黄昏争论,
预先提醒晚霞的沉默。
第三诗节,情感的一方已经离去,留下来的一方在仔细揣摩,“笨拙”暗示情绪的激动和失控,“重复”一词体现心理的接受和明白在时间上有一个过程,“雪花顷刻间下来”既有时空上的真实自然现象,也烘托出想明白“话语”后的冰冷心情。
用“黄昏”与“晚霞”之间的关系来象征这段情感的双方,确实是一个妙喻,黄昏和晚霞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注定的缘分,同时暗示再灿烂的晚霞,也留不住离去的黄昏,面对“无耻”,“争论”和“沉默”都已经无用,注定的结局便是那挽回不了的无奈,改变不了的结局。
十月在旋转,像灰白的鹞鹰,
它灰色的羽毛飘飞于空中。
但是,用建筑石膏雕塑的
灵魂山羊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第四诗节,诗人劝解开始。“旋转”一词将时间的流逝从平面带向立体,从缓的静态带向急的动态,同时为后面的“像灰白的鹞鹰”这一比喻提供本体,并且暗示出亚历山大•勃拉斯腊夫斯基在情感纠结的这一段时间里思绪和生活的状态,是多么的不平静。
诗人说了,你的生活和情感再纠结,再过不去这个坎,也没有用,也是白费,因为时光就是“建筑石膏雕塑的”无知无觉无心和“灵魂山羊”软弱的无辜者形象,时光它“什么东西都看不见”。这与童岩自己的拙作《命运》中的两句“每个人都有泪痕/时代总是一幅无辜的表情”(《童岩的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有异曲同工之妙。
冰冷的节日懒洋洋地消退,
云雾时而上山时而下山。
我记得,死神对青年的我曾经歌唱:
你不要去等待命中注定的时刻。
第五诗节,诗人以己劝人。用“冰冷”“懒洋洋”来形容盛装而欢乐的“节日”,突显了情感结束之后的后遗症——这段生活的消极和冷漠,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和热度。诗人说了,生活就像“云雾”一样,总会有高潮和低谷的。
“我记得”,年青时有段时间我也想不开,甚至要“死亡”,最后还是想通了,我们要向死而生,活出精彩,寻找意义,不能只是等待死亡这一“命中注定的时刻”的到来。
通过上述详细的分析,我们已经完全领略了这种抛弃常见的用叙述、动词来铺展情节、表达诗意的方法,以寓事于理,以物见情,主要用事物来发展情节,烘托氛围、呈现情感。
由于《在蜡制花环中》是翻译诗,能有如此多的“精准”词汇,让我们感受完整的情感故事,领略如此独特的诗意生成方式,要感谢诗者波普拉夫斯基和译者汪剑钊,并呈上深深的敬意。
2017.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