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石棉

十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4 22:04
《大河志》

你必须了解

谢谢狼兄的鼓励和交流意见,石棉奉茶,多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17-8-5 18:03
捉拿与呈现都不错的,来读石棉,问好!

问好草帽兄,喜欢读兄的佳作,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够黑,还能再黑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17-8-4 13:59
是应该精华,尤其是“筑路篇”,修辞摇曳,内容反应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用比较精湛的文字功底炼达成精髓, ...

谢谢快快鼓励,石棉敬茶,期待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佩 发表于 2017-8-4 16:19
确实好,顶上学习

问好和佩,期待能够继续倾心交流,请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渔郎 发表于 2017-8-4 17:14
当时看过没想太多,直接精华,主因是不但诗歌语言结构老道,更是富有质地,里边有干货,引人遐思。

谢谢渔兄鼓励,用旧号的时候我们也有过交集,还请多批评指正,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棉 发表于 2017-8-6 08:19
谢谢狼兄的鼓励和交流意见,石棉奉茶,多探讨!

     问好石棉!我看了回帖,《筑路篇》系我误读,我比较匆忙,没有深究,这个向你道歉。这组诗感人肺腑,是一首灵魂似的赞美诗篇,难得。很晚了,不知还可以给你复帖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狼声独唱 于 2017-8-7 03:34 编辑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4 21:53
《在凤鸣湖边》

凤鸣湖边上,我看到的人

      一首诗写出来,就是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虽然和你有血脉关系,但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和读者处于同一条线上,你的思考,或者灵感,都将趋于平静,你和读者得重新赋予它意义,赋予它生命般的感动,否则,你的诗歌就是一个夭折的婴儿。

     就这首诗歌而言,“干枯的莲蓬仍在向上生长”是你的灵感,也就是说你赋予了“莲蓬”意义,那到底是什么意义?或许“莲蓬”正孕育新的生命?我们说大自然事物的兴衰,都有一个过程,草木的兴荣和鸟儿的欢畅都有寂灭的一刻,人也如此,这是自然规律。显然,“人、欢乐的撕扯、鸣叫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微不足道被“深陷其中”,内心感受“无处不在的岑寂和空洞”,是你的生命处于颓废之中,不可能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向上,如何启示“莲蓬”孕育新的生命?这是之一。之二,你如何用飘零的秋天去感受兴旺的生命?一个生命处于颓废的人,用秋天的萧索飘零去修复内心“无处不在的岑寂和空洞”,这是“返老还童”现象,违背自然规律和心理学原理,生命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迹,这好像一个处于饥饿的人,你不可能再用饥饿去挽救饥饿的生命一样。可见,第二节没有蛛丝马迹可以提示与第一节有密切内在的联系。“干枯的莲蓬”在逐渐枯萎,“仍在向上生长”只能是“病句”。 很遗憾,这一闪念的灵感被遗失了(从你的思路来看,是不错的切入点,可以重新构思一下,把灵感捕捉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棉 发表于 2017-8-6 08:00
这首诗中并没有谴责,有的只是惋惜、以类似于自我殉道的方式对伤口进行止血和缝合,这种无奈的方式其实是 ...

       修路造桥,建设庞大的城市群,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你是否可以反问一下自己,当你想跳进一个坑时,是否会有一个饥寒交迫的你出现在对立面呢?所谓的“矫揉造作,自作多情”,不是冷嘲热讽,而是说,到底有多少诗意能打动人心?我再读这首的诗歌时,四周都被书籍围困,我还真想把这些人类的智慧统统扔到楼底去。我在想,自然的我们还给科学,悲哀的我们还给心灵,诗人的殉道让上帝去公平裁决。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之所以区别于学术、科学、哲学论文,区别于散文和小说,是因为人类需要感情的升华和诗意慰藉,就像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一样,他那伟大的灵魂也需要风雨的抚慰和阳光的照拂。这篇诗歌,除了你“低速的痛感”,“小角度切入”和“壮烈的自戕之心”,借以重复一种人人尽知的常识性问题,还能给读者带来多少的诗意和心灵慰藉呢?读者也许更深刻,需要这种重复与折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狼声独唱 于 2017-8-7 08:10 编辑
石棉 发表于 2017-8-6 07:32
《复眼中相遇》和《筑路篇》这两首是完美的,是神赐的灵感、是礼物,所以这两首我可以接受误读但不接受批 ...

昆虫单眼只感光,这些光再由复眼合成影像,这是常识。这首是实写,“没完没了的嘶叫 / 像火车穿过市中心!”加感叹号,很响,很近。绿地、花朵、小男孩转圈,至少是不小的开阔地,而且和窗子里的“我”又必须形成狭窄的扇形的相同方向。问题有二:1、昆虫的复眼视野开阔,是相对昆虫细小的复眼所覆盖的区域而说的,事实上蝉的视野很难超过十米,物理学很容易判定蝉的视觉范围,这是我为什么提出哺乳动物眼睛的概念缘由。哺乳动物的眼睛是复眼进化的结果,比昆虫复眼更高级,视野更远更开阔;2、在复眼里“相遇”,同样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场景如何,在视觉里不会变;“相遇”一词指的是互相遇见或碰面,直接表达,无须暗示或伏笔,用“我们在昆虫的复眼里相遇了”有自然纯真之意,但这是在第三者眼里,是否贴切,值得商榷;二是误认为昆虫的每个单眼都能成像,我与小男孩距离被拉近,如果这样就是常识性问题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再作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7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电脑差点崩溃,明天没有时间,还是给你复帖了。你的诗歌很不错,值得称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7 03:25
一首诗写出来,就是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虽然和你有血脉关系,但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和读者处于 ...

我不认同病句的说法,一方面这是因为荷叶枯败低垂而形成的高度的反差,另一方面这是经过“我”主观过滤后的视觉效果,即是说“我”希望它有它就有了这样的姿势。在诗写中我不赞成对现实进行太多的主观介入,但是对个人的内心的抒发,这种介入是可以无底线的甚至可以因此对外部的具象进行畸变和异化处理以加强表达效果。“干枯的莲蓬仍在向上生长”在中年的颓唐、寂寥的背景之中不是以饥饿治疗饥饿,而是望梅止渴,是“我”急需得到的精神慰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7 03:27
修路造桥,建设庞大的城市群,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你是否可以反问一下自己,当你想跳进一 ...

这种私人化的矫正方式的确是苍白甚至多余的,但是这是真实的感觉,而且面对这种不协调的景象对我来说也只能用这种苍白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7 03:28
昆虫单眼只感光,这些光再由复眼合成影像,这是常识。这首是实写,“没完没了的嘶叫 / 像火车穿过市中心 ...

这种相遇本身就是虚拟的,就像我对“自己”进行的虚拟的分解,对复眼的提取也只是提取自己需要的一点尔非全部,这种异化处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允许的。毫不掩饰的说,在诗写中我经常使用百度,对于很多不确定的东西我会利用百度进行确认,所以在我的诗里很少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这首诗所表达的虚拟的自我分解和虚拟的相遇以及按照这个需要对“复眼”的提取跟复眼的整体概念之间并没有原则性的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声独唱 发表于 2017-8-7 03:33
刚刚电脑差点崩溃,明天没有时间,还是给你复帖了。你的诗歌很不错,值得称赞

感谢狼兄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地方我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对狼兄的很多意见我一定会认真斟酌的,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6 11: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