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好诗荐读第五期: 
 荐读几首伊凡·哥尔的诗
 
 前几天读到黑虫子先生的《传承》,想起法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伊凡·哥尔的《第七朵玫瑰》。
 今天就荐读几首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我最早读到的,是伊凡·哥尔下面这首诗:
 
 我是黑色痕迹
 
 我是你的独木舟
 在水中划出的黑色痕迹
 
 我是你的棕榈树
 置于自己身边的顺从的影子
 
 我是被你
 击中时的鹧鸪所发出的
 细微的叫声
 
 董继平 译
 
 初读这首诗,突出的感受就是,它结构简单,给人留下的印象却不俗。
 这首诗的结构,仅仅就是“我是你的”。这样的结构,恐怕是被写烂了。但伊凡·哥尔的这首,为什么感觉新颖,甚至常读常新?
 
 通过百度,我了解到,伊凡·哥尔(Yvan Goll,1891-1950)是二十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法国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共出版过十多卷诗作。他主要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现代诗歌感觉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
 
 伊凡·哥尔的诗歌风格体现出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这一转变过程。他的早期作品富于表现主义的抒情性,渗入他晚期作品的超现实主义精神中;他的晚期诗作比较朦胧,深入到人类精神、自我、梦幻和死亡的领域中进行探索。他以自己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方式去创造“超现实”,用新的联想、意象、隐喻去写作。
 
 上面这首诗,之所以结构虽然简单,但读来为之一振,就是因为他使用新联想、意象、隐喻去写作,甚至深入到了人的内心领域。是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特别是最后一节。
 
 和上面的一首极为类似的,还有下面这首:
 
 内心折磨
 
 你知道一只水龙头的悲哀
 在夜间的厨房里独自哭泣吗
 
 你知道一扇重重关上的百叶窗
 像一只罪恶之翼在风中拍动吗
 
 你知道那无济于事地滴在屋顶上
 滴在墙上的,
 那泥土与之奔流
 融为一体的微雨的极度痛苦吗
 
 董继平 译
 
 这一首的结构也非常简单。同样的,它的韵味却并不简单。关键就是两点:一是切入了内心,题目就点明了。二是精心营构意象。基本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但每一个意象都视角独一无二。
 
 下面这首,也许在使用新的联想、意象、隐喻去写作,通过语言及意象的力量使现实变形,并深入内心领域探索隐秘等方面,表现的更加直观:
 
 雪之面具
 
 伊凡·哥尔
 
 雪在夜里给我的死亡
 罩上了面具。
 雪的笑声是白色的
 它把我的影子
 变成一件狂欢的睡袍。
 一次金三角的风暴
 突然从铰链中
 举起了鸣钟的城市。
 在千年的光里
 时间之塔
 摆脱它们的锚
 雪在夜里使我的
 面庞真实了。
 
 董继平 译
 
 这一首诗,写雪给诗人带来的主观感受。它更加主观化。
 诗总共五句话,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雪是面具。雪是面具不难理解,“给我的死亡戴上面具”,多重复合叠加,就曲折了。
 第二个层次,雪是睡袍。雪是睡袍不难理解,“雪的笑声是白色的\
 他把我的影子变成狂欢的睡袍”,就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了。
 第三个层次,这是一场大雪暴雪,诗人感到,它是“一次金三角的风暴\突然从铰链中\举起了鸣钟的城市。”这种感受,是多么独特。
 第四个层次,进一步脱实向虚,是“在千年的光里\
 时间之塔/摆脱它们的锚”。
 第五个层次,回到诗人主体:“雪在夜里使我的/面庞真实了”。
 全诗呈现出清晰的逻辑,即感受步步深化。诗是基于西方文化的,面具,睡袍,鸣钟的城市,等无不如此。诗很主观,但不具备诗人主体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尤其感到伊凡·哥尔是一位语言结构大师。
 下面来看两首这方面我认为的代表作:
 
 主人无名
 
 伊凡·哥尔
 
 我死去的心灵常常在夜里吱嘎作响
 如同一个古式壁橱
 梦见它樱桃树的青春年华。
 于是我再次伸出我的褐色枝条
 铺展我的叶片之手
 在鸟语下摇动。
 我投影于你的草场上
 我用蓝色影子抚摸你
 在红樱桃里把我的所有血液
 都抛向你。
 白日里我闭拢睫毛而伫立
 如同一所被遗弃的海边别墅
 它的主人无名。
 
 这首诗,在结构上几重斗折,层层递进。从“我死去的心灵”“在夜里吱嘎作响”,到“如同一个老式壁橱”,到“梦见它樱桃树的青春年华。”然后沿着这个比喻立足于樱桃树继续生发,从“我再次伸出我的褐色枝条,舒展我的叶片之手,在鸟语下摇动”,到“我投影于你的草场,我用蓝色影子抚摸你,在红樱桃里把我所有的血都抛向你。”
 这棵樱桃树就生长在“你”家周围,这是一棵“我”化身的樱桃树。诗的高妙,就是把自己对对方的爱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一棵樱桃树的故事。我影子在你的草场,然后沿着“影子”这个意象继续生发,成了“用蓝色的影子抚摸你”,这样的爱,可以说既深刻又含蓄,然后还有决绝:“在红樱桃里把我所有的血液都抛向你”。最后推进到回到现实和结局。青春之爱,总是以单相思为果,以失败为终:“白日里我闭拢睫毛伫立,如同一所被遗弃的海边别墅,它的主人无名”。这样层层生发,奇喻叠出,也真是没谁了!大师啊!
 
 而下面这首,也许更具有表现主义的特色:
 
 第七朵玫瑰
 
 第一朵玫瑰是花岗石
 第二朵玫瑰是红葡萄酒
 第三朵玫瑰是云雀翅膀
 第四朵玫瑰是铁锈
 第五朵玫瑰是怀念
 第六朵玫瑰是锡
 而第七朵
 最为娇嫩
 那信仰的玫瑰
 那夜之玫瑰
 那姐妹般的玫瑰
 只有在你死后
 才会长出你的棺材
 
 董继平 译
 
 初读跳跃性很大,转念一想,通常情况下,玫瑰指爱情。七朵玫瑰,也可以理解为七段感情。
 这样来看,全诗的张力就呈现出来了。可以说,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七朵玫瑰,到第五朵时,由具体的意象转为”怀念”这样的感情,全诗有了变化。而最后一朵,又转入了一个戏剧化场景。写到了死,写到了最伟大的爱情,可以为之献身的爱情。那么它是什么?答案却非常清晰:信仰!
 这七朵玫瑰,就是一个人人生不断升华的过程啊!最后上升到信仰!
 大诗人绝非徒有虚名,好诗绝非信手拈来。它有章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