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9|回复: 38

说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25-8-11 17:35 编辑

◎说痹

痹,说文解释,温病也。温病,中医对热病之称。热病系乜病?普通人分唔清楚。如果讲中暑,流感,猩红热,大概就无人再有疑问了。但是,广东话中有,骨痹,肉痹,讲的是肉麻,如果是一个字,痹,则同“哦豁”,“完蛋”一个意。

痹,是一种病,粤语之痹,亦有人用弊,弊病,亦系一种病。作弊,舞弊,蒙蔽。注意,蒙蔽,不是蒙弊,但弊与蔽,通假字也。撒糖女孩诗人快快昨日作诗一首,题为,《去弊的艺术》。录一节如下。

“另有一等诗人,将去弊当作幌子,实则贩卖弊病。他们将脓血装潢起来,摆在玻璃柜中,打上灯光,唤作“真实之美”。观者啧啧称奇,掏钱买了,挂在客厅里,作为谈资。这哪里是去弊,分明是养弊为患。”

花大爷和诗一首,回到《蔽》。诗曰,世上本无蔽,说蔽的人多了,就有了蔽。
何谓蔽?蔽者,弊也,痹症也,弊病乃一种热病。太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古诗人对长安,总没来由的热情,以至于落下各种各样的温病,弊病,惹出各种利弊,弊端。

说到浮云蔽日,高高在上的皇帝似乎就是用来蒙蔽的,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果王系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听完邹先生汇报会怎样反应?
王惊呼:“痹! 尔等一个二个全部作弊,把我当三岁细佬哥蒙蔽耶!”


2025/08/11/HT


发表于 2025-8-11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蔽扯到弊,又从弊扯到痹,从遮蔽扯到作弊,又从作弊扯到麻痹,老毕赶紧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门 发表于 2025-8-11 15:44
从蔽扯到弊,又从弊扯到痹,从遮蔽扯到作弊,又从作弊扯到麻痹,老毕赶紧来

快门在喊毕夫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的“去蔽”在两个层次。一是现实认识的“去蔽”,二是书本认识的“去蔽”。前者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是一种政治意识,提出避免悖谬的意见。后者则是对于学界的平面思维的警惕,指出一些人知识上的缺陷。比如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他认为左翼作家很容易变为右翼的,因为脱离了实际和高高在上,这是不好的。《论秦理斋夫人事》《杀错了人的异议》等文,指出了人们认知上的盲区。他的看人看事,参之个人的经验者有之,书本上的偶得亦多。因为研究过古人的版本,比较过不同著述的文字,对于有记载的故事,也有怀疑的眼光。《门外文坛》就谈了许多心得,对旧时的一切都多层次地加以审视,古人的文字也就不那么神圣了。比如,古书记载的同一类型的作品,往往不同,他说汉朝民间的《淮南王歌》,同一地方的同一首歌,《汉书》和《前汉纪》记得就有差异,需认真对比才能见出真意。旧时的文人,多少是有点本本主义的,乾嘉学派就揭示过内在的问题,鲁迅对于此也领会很深。再比如谈版本,他就慧眼识珠,没有迂腐之见。他的文章,不经意间就露出旧学的痕迹,但不是模仿老式的调子,而是另辟蹊径,说的是今人的感受,而对于传统读书人的积习,是不以为然的。在《书的还魂和赶造》中就说:但丛书也有蠹虫。从明末到清初,就时有欺人的丛书出现。那方法之一,是删削内容,减轻刻费,而目录却有一大串,使购买者只觉得其种类之多;之二,是不用原题,另立名目,甚至另题撰人,使购买者只觉其收罗之广。如《格致丛书》《历代小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等,就都是的。现在是大抵消灭了,只有末一种化名为《唐代丛书》,有时还在流毒。

  无疑的是,作者的怀疑意识,是建立在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漫长历史中的许多文献,都值得重新梳理,而其中的观点来源,亦当细细考辨为是。鲁迅的这种能力,也与对于文学的领悟力有关,特别是翻译过程形成的思想。一种观点中,渗入多种知识,达到转智成趣的目的。他介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都是有“去蔽”力量的作家,他们的文本在反逻辑的意象中,折射出存在的本原性的光点。

  鲁迅晚期的文字,文章介于散文与诗之间,木刻与水墨画之间,各种艺术元素,不经意间在词语里流出,又那么自如生动。古代常识信手拈来,古今对比中,立意顿生。这时候我们感到他杂文的魅力和思考的魅力。他的知识,都非遗留在博物馆里的冷冷的存物,而是有着血的蒸汽的存在,那些关于文字狱的议论、禁书的思考和小品文的描述,都不像京派文人那么静谧,而是滚动着思想的不安和拒绝奴性的提醒。《买〈小学大全〉记》一文,就从《东华录》《御批通鉴辑览》《上谕八旗》《雍正朱批谕旨》中,看出历史曾有的暗影,让人明白悲剧的由来。

  当人的写作剔除了种种幻觉和假象的时候,也就模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突破了哲学与诗的边界。“去蔽”的写作,使书写的体例从文章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获得思考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不妨说,鲁迅的杂文,就是自由之文、追问之文和渡己渡人之文。它拒绝圆满,直面残缺,承认有限,那些古老的神谕和虚伪的道德之网,都在其笔下失去神圣和威严。所有的巧饰、花言、豪语,都跌碎了自己的镜子,外在于人的那些光环都一一褪去,人们终于看到存在的原态。文学从来不是孤立思考与孤立表达的形体,它永远纠缠着存在,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考察,写作的“去蔽”性,意义就显示出来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土 发表于 2025-8-11 15:50
快门在喊毕夫剑吗

老毕能去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门 发表于 2025-8-11 15:51
鲁迅的“去蔽”在两个层次。一是现实认识的“去蔽”,二是书本认识的“去蔽”。前者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是一 ...

文字蔽肯定是有的。但是没必要上升到要变成一种理论去治理蔽。实际上,蔽存不存在,一方面和各人的知识储备有关。一方面和“用心”有关。用心,很容易演变为“心术”。比如乌台诗案,写者无心,读者有意。又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文字蔽,不能过度强调,会造成,“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汉字是不存在互相遮蔽的,每个字,词的演化,都是明明白白的。用字的人,使用汉语的人,心正就不需要去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读到了蔽,管他蔽不蔽呢。如果现在是北宋,我们至少一半以上写诗的人都进班房改造人生观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蔽弊痹,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土 发表于 2025-8-11 16:03
文字蔽肯定是有的。但是没必要上升到要变成一种理论去治理蔽。实际上,蔽存不存在,一方面和各人的知识储 ...

去蔽不是灭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还是不去,这个是后话了。重要的是有没有
作者承认有就有,不承认就没有
蔽更多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可以给读者更好的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滚轮子 发表于 2025-8-11 16:16
去还是不去,这个是后话了。重要的是有没有
作者承认有就有,不承认就没有
蔽更多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

去蔽,这个问题就好像讨论岳将军爱不爱国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毕的蔽是没蔽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滚轮子 发表于 2025-8-11 16:16
去还是不去,这个是后话了。重要的是有没有
作者承认有就有,不承认就没有
蔽更多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

写诗就肯定会有蔽,不是消灭,而是尽量减少人为蔽对原生事物和情感的影响,叫做去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土 发表于 2025-8-11 16:34
去蔽,这个问题就好像讨论岳将军爱不爱国差不多。

去不去蔽就是爱不爱国,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酒桶说的,所见即所得。诗其实就是这样。很直观,也依赖直观。写诗不是造谜语,读诗也不是解谜语。怎么让呈现更直观,这不能归为去蔽。因为文字本身没有蔽 。只有你能否读懂,和你是否接受别人。如果把去蔽当作手段,一定会被反噬。走向极端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8-11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