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77|回复: 31

新闻看来都是骗稿费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节出入太大,不经推敲。
发表于 2007-10-1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的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友张翔武关于余地的文章:

《你这座休眠火山终于爆发了》 (节选)




2.

我和几个人边聊天边看电影《游侠》,所以看得很慢,看完这部之后,又看约翰••戴尔导演的《杀了我吧》(You Kill Me),男主人公弗兰克由本•金斯利主演,他是纽约州水牛城的波兰黑帮家族的成员、顶尖的杀手和地道的酒鬼,一次因酒误事,被家族老大他的叔叔强迫送去旧金山戒酒。

我看得很慢,11点多,我接到电话,一看,来电显示上是余新进。

“喂。你在干嘛?”他问。他的“喂”字发音比常人都拖长半个音节。
“在网吧看电影。”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以前跟你说的事情,就拜托你了啊。”他语调平静地说。
“什么事啊?”

我心里知道了一个大概,我们以前在吃烧烤的时候,他经常跟我说:“要是我哪天实在撑不下去了,你帮我把作品收好啊,你帮我处理。”我就骂他:“说什么呢?!你他妈的这么年轻乱想什么?!”

我不知道当时自己出于什么心理,就故意反问了他一句。
“哎呀,就是跟你说的那个事儿,我的东西都在两张光盘里,就在电脑旁边。”他有些不耐烦了,又试图保持平静的心情。
“放在哪里?”我用降声调再次反问了一句。
“就在电脑旁边嘛。到时候你帮我收好。”他的语气出奇地冷静,不像喝多了,或者开玩笑。
“好,好。”我就老实答应他,心想大概小俩口又在吵架了,又是习惯性的吧,过不了多久就好了。我刚要挂掉电话,他妻子姚梦茹在旁边绝望地尖叫了一声。我没有听清楚她在叫什么,于是挂了电话,继续看电影,弗兰克刚进入戒酒会,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殡仪馆给遗体化妆。

过了20分钟左右,我的电话又响了,是姚梦茹。

“张翔武,你赶快过来,余新进他*了!你赶快过来!你快来呀!”她在那边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什么?你说什么?”我简直不相信,又问了一遍。得到确认后,我拎起背包跑向吧台结帐,然后冲出“游戏东东”网吧,拦截了一张出租车,对司机说:师傅,赶紧,我朋友出事了。”


3.

等我跌跌撞撞地冲到了楼上他的家里时,梦茹不知所措地站在客厅里,看着东边沙发上躺着的人,放声大哭。“打了120没有?”我一边问,一边绕过前天我们五个人一起喝茶的玻璃茶几和茶台。梦茹说:“已经打了,他们说救护车已经从金星立交桥那边出发了。”“怎么那么远的车也跑来啊?!120是傻逼啊,应该就近的啊?!”我俯身仔细一看,余地浑身是血,他的脖子被两条毛巾盖着,额头、脸上、手臂上、胸口、大腿,血沿着沙发滴淌下来,地上淤积着大片大片的深红的血浆。一把满是鲜血的菜刀被丢在地上。整个房子里到处弥漫浓烈的血腥气味。摸了摸他的左手,已经没有了脉搏,再摸他的心脏位置,也没有了心跳,脸色惨白如纸,身体的余热逐渐退去。

“你再打一个电话催催,看他们到哪里了。”我对梦茹说。
电话打通了。他们说,车已经到了西苑立交桥,要家属到路口去接应。

“我下楼去接吧。”我一路没命地疯跑到秋苑二期门口和梁源三期的交叉处,四处张望,就是不见那闪着蓝灯的救护车开来。我又跑到丽苑路西段查看,一辆救护车远远地开来,我使劲挥舞双手,他们没有看见,而是在前面的路口西拐进去了。我突然一阵恶心,想呕吐,但是什么也没有吐出来,胃部痉挛了一会。接着,我拔脚跑到梁源三期大门口,还是没有见到车。姚梦茹打电话来:“他们的车已经到了,你赶快去接。”我赶紧跑到梁源三期北边的路口。车停在那里,那不祥的灯一直在闪烁着刺眼的蓝光。我气喘吁吁地对医生说:“医生,快点,快点救人。”“快点?我们都等10分钟了。”医生态度轻慢地说。我没有说话,我不能怪罪他们没有准确地找到地址,上楼梯的时候,他们的步子很悠闲,像去亲戚家串门。

医生上楼后,戴上皮手套,掀开盖在他脖子上的两条毛巾,我当即就被跳进眼帘的伤口惊呆了,食道、气管和颈动脉被齐齐割断。完了,完了。我心想。一阵巨大的情绪蹿上脑门。那伤口像打开的一本血红的厚书,触目惊心,读书的人起身走了,书还没有合上。食道和气管像两只眼睛白森森地看着我,透着冷气。一位男医生说:“没救了,你看食道和气管都被堵住了,颈动脉都割断了。下手太狠了,完全抱着已死决心。”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放声大哭。

医生说:“报警吧。”我打了110,梁源派出所的人过了一会来了。送走救护车后,我又打电话给冯羽之,叫他赶紧过来,再打张京徽的电话,没有人接。后来打过来,他说在从怒江回昆明的路上。

警察来了之后,进行现场取证,问话,所有现场人员在门外等着,过了一两小时,已经凌晨3点了。警察办完事情后说,打电话给殡仪馆,是凤凰山的西郊殡仪馆。我和羽之在前面抬着余地的脚下楼,送他上车。然后被警察带回派出所进行笔录,反复的问话让我接近崩溃。同样的问题,警察问了好几次。到问话笔录做完,天已经大亮,早上7点了。


这些伤口,像一团铁丝,捆绑着你,血已经凝固。

疼痛总会结束,留下的只是一些丑陋的疤。
伤害,不是意外,而是命运。

——余地《内心:幽暗的花园•伤害》

[ 本帖最后由 老家伙 于 2007-10-10 09: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籍诗人余地在昆明家中自杀身亡,其妻对此深感意外



悼念死者之后,人们不禁会问是何故
唐诗三百首的日子不在了
世俗的原因,大家不必费心猜测
像张国荣,像程蝶衣
彪悍的人生不自杀的


10月4日凌晨,长居云南昆明梁源三区的湖北籍年轻诗人余地,在家中自杀身亡。据其生前朋友介绍,余地养有一对不满3个月的双胞胎儿子,其妻身患重症。昨日,记者多方采访,仍未解开余地的自杀之谜。


趁妻子洗澡间隙自杀

邻居说,4日零时许曾听到楼下发生争吵。
余地妻子姚女士说,7月份她因为生孩子,在山东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国庆假期飞回昆明,却发现余地几乎每晚醉酒。
“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我们争吵中,他就冲进厨房拿菜刀,看样子是要自杀。”妻子夺下菜刀来,像哄孩子一样,好不容易把余地劝得安静下来。
“他说,好了,我没事了,你去洗澡吧。”妻子信了余地的话,进了浴室,差不多15分钟后出来,就看见余地斜靠在那张单人沙发上,血流了一地。
姚女士吓坏了,打电话向余地最好的朋友张翔武求救,随后,她又拨通了110和120。
梁源派出所的接警记录是4日凌晨1时28分38秒。7分钟后,该所民警到余地家出警。120的医生也很快赶到,医生检查后证实余地已经当场死亡。警方调查取证后,确认他是自杀。


朋友对其自杀早有预感

有朋友说,余地之死或许跟生活的压力有关。余地没有工作,年轻美丽的妻子又患有遗传性肺癌,癌细胞已经扩散,正在化疗。
姚女士说,出事前余地失业在家七八个月了,但他给报纸杂志写文章,收入还不错,每个月还房贷,也不困难。但是他事业一直不是很得志。“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心里面有什么不愉快,都不和别人说。”
在余地的家里,6000余册藏书从书房堆到客厅,甚至床头。出事前不久,他刚在《山花》杂志发表了小说《谋杀》。好友们说,《谋杀》这篇小说,就是个关于自杀的故事。朋友张翔武还曾经暗示姚女士注意余地的自杀倾向。
今年7月,一对双胞胎儿子降临人世。妻子姚女士回忆道:“他(余地)特别高兴,每天都围着孩子转。”余地亲自给两个孩子取了“平平”和“安安”的小名。在9月5日和23日,余地连续为双胞胎儿子写了两篇博客。


骨灰已带回宜都安葬

余地的父亲余元福住在千里之外的湖北宜都姚家店村,4日清晨4时接到儿媳的电话后,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一大早,他就订了机票,和村支书赶往昆明。
余元福对儿子自杀没有异议。客人面前,他甚至还勉强笑着,与大家打招呼,“那些书,我准备运回家,帮他储藏起来。”
5日下午,余地遗体在昆明安宁一家殡仪馆火化了。6日一早,余元福带着儿子余地的骨灰,飞回湖北去了。他说,家里已经给余地准备好了葬礼。


余地之妻:从没反对他写作

2006年底,姚女士和余地相识一年后在昆明结婚。在姚女士眼中,丈夫“性格外向,为人幽默,朋友很多”。
“很突然、很震惊,很意外,完全没有想到。他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情况。”昨日下午,刚从湖北赶回昆明的姚女士回忆说,余地生前的几个月里,其生活跟平时并没有任何区别,每天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看书、写作。
姚女士说,去年7月,余地辞职专心回家写作。“他想安心地写点东西,可能是考虑到以后的很多事情。”
尽管在认识余地的时候,姚女士就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但因其本身对诗歌没有什么爱好,而且余地“比较反对我进入文学圈子”,所以姚女士“对丈夫的‘文学圈’并没有什么了解”。尽管如此,但姚女士“从来没有反对他写作”。
对于丈夫突然离去的原因,姚女士“到现在都不知道”,而对于丈夫选择的离开方式,她也表示了自己的一些不理解。
针对各种说法,姚女士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错”,但余地的“压力肯定是有的,家里一下多了两个孩子,生活压力肯定一下都大了很多。”姚女士说,“但这绝对不是他(余地)自杀的原因。”


档案

余地,本名余新进,1977年生,现年30岁,湖北宜都人,长居昆明,有诗歌、小说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山花》《青年文学》等报刊及各类网站,并有作品入选《2003 中国最佳诗歌》《2005中国年度诗歌》《2005北大年选(小说卷)》等选本,另外,他还获得2005年度边疆文学奖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诗性随笔《内心:幽暗的花园》等。


本报记者 沈右荣 胡怀军 孙明

实习生 李小颖
《云南信息报》记者 江枫

[ 本帖最后由 老家伙 于 2007-10-10 09: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自杀” 诗人形象备受争议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007-10-9 5:34:32


  日前,两个诗人先后被传出死讯。在云南的青年诗人余地于10月4日自杀身亡,在新疆的80后诗人杨钊也被好友宣布于10月5日凌晨自杀身亡。前者引来一片唏嘘,大家为这个刚刚拥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的诗人选择自杀感到不解和痛惜;而后者却遭到无数人的痛骂,因为所谓杨钊自杀是他搞的一场行为艺术。

  本报记者 蒋庆


  诗人     □余地

  在这个年龄,诗来找他,像一个送葬的人。
  面对敞开的坟墓,他醒悟,诗意像一道黑暗。
  诗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他写着遗嘱。

  抛弃妻小 他是真自杀
  吵架之后 诗人自杀

  “他今年年初结婚,三个月前妻子给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自杀。”余地朋友郎启波昨日告诉记者。今年刚刚30岁的余地原名余新进,是湖北宜都人,几年前到昆明定居,余地在诗歌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作品常常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知名文学杂志发表,并多次获奖。当传出余地4日凌晨在与妻子姚梦茹吵架之后用菜刀自刎身亡的消息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余地自杀前曾给好友张翔武打过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用平静的语气对张翔武说:“我以前跟你说的事情,就拜托你了啊。”余地经常对张翔武说:“要是我哪天实在撑不下去了,你帮我把作品收好啊,你帮我处理。”听到余地旧话重提,张翔武猜测余地一定又和妻子吵架了。20分钟后,张翔武接到了一个电话,“张翔武,你赶快过来,余新进他自杀了!”打电话的是姚梦茹。张翔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当时就立即赶了过去,姚梦茹正不知所措地站在客厅里,躺在沙发上的余地浑身是血,脖子被两条毛巾盖着,一把满是鲜血的菜刀被丢在地上。
  是懦夫还是一时糊涂?
  余地的最后一篇博客写于9月23日,他把双胞胎儿子的照片贴了上去并为他们各写了一首诗,两个孩子一个叫平平一个叫安安,现由在山东的外婆照顾,他们可能要很久以后才知道,父亲在给他们取了名字之后,自己却没有平安生活下去。
  一家诗歌网站这样解释余地自杀的原因:其妻子患重病,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不堪承受。余地的自杀也引来一些网友的指责:没责任心的懦夫,这样抛下妻子儿女去死,他这是犯罪,他怎么对得起家人!
  将余地骨灰送回湖北的姚梦茹昨日下午回到昆明,她在接听记者电话时已经语态平和,“我们当时没有吵架,当时他在卫生间打电话,我过去后发现他手上还拿了一把菜刀,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又闻到他的酒味。因为他有点感冒,我就劝他别喝酒,他当即向我道歉,表示以后不喝酒了,让我先去洗澡。我洗完澡后就看到他倒在客厅里了。”姚梦茹并不埋怨余地不负责任抛下她和孩子,“人已经不在了,还说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是计划把他写的东西整理成册,出版成书。”

 我一早上死了七次   □杨钊

  美丽的十二条金鱼
  一早上过后就只剩下五条了
  那七条因缺氧暴毙而亡
  我内心亦随之比拟着自己死了七次
  这能忏悔赎过我照顾不周的罪责吗?

  网上炒作 他是开玩笑
  宣布自杀 结果是一个玩笑
  “我觉得:从各大小网站的反响来看,此作品已经彰显了它所要指示的意义———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好;只有上帝知道。”诗人杨钊自杀事件策划人之一弓阳声明这其实只是一个行为艺术。弓阳、杨钊和刘晔将他们策划并执行的行为艺术作品命名为《作品1006号:生死间隙》。
  在10月6 日,弓阳发帖称:先锋诗人、小说家杨钊于2007年10月5日凌晨零时许在家中自杀,在送往医院途中不幸身亡。具体原因在进一步调查中。据其未婚妻张志敏透露,诗人杨钊在自杀前并无异常举动。法医只在现场发现一纸遗书和两只空啤酒瓶子,遗书字迹工整清晰:“你们很快就会明白,只有死亡才是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帖子被各大网站转载,无数人纷纷回帖哀思悼念,杨钊的好友还打电话给弓阳查问详情,还有人驱车前往杨钊所在的新疆阜康市。当然,事情很快水落石出 ———杨钊活得好好的,这不过是一个玩笑。

  遭遇指责 诗人很浮躁

  先前发帖寄托哀思的人在得知自己被戏耍之后显得非常愤怒,名为罗鹤的网友说:这简直是贩卖了人们的悲悯和良知,这年头为出名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有网友谴责杨钊等人,在余地自杀之后玩起假自杀,为宣传自己的诗歌作品而哗众取宠。
  而杨钊本人则在10月7日撰文称,“我之死是对现实不可理解性的一种唾弃……我挣扎在生死的间隙,而无所谓生死。一切都只是画面,我们的挣扎也不过是画面感罢了。”而另一策划人刘晔则称这一行为艺术意义重大:“死亡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然而先锋诗人杨钊轻而易举就把它解构了。这是对那些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的沉重打击。”这些策划人并没有把这次行为艺术与余地的自杀联系起来,但除了他们以外,几乎没有人对这个行为艺术有太好的评价,诗生活网站也撰文表态:我们无意评论这次行为艺术选择的时机与其意义,只是期望死去的人能安息,生者能尽量克制浮躁。

 

[ 本帖最后由 老家伙 于 2007-10-10 09: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属好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人还是单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越多,各自诉说,根本无法互相印证,从这一点来看,咱们新闻管理者喜欢用新闻通稿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省事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家伙 于 2007-10-10 08:53 发表
细节出入太大,不经推敲。

是的.不推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自己苦,死了,孩子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的时效性是其真实性不足的最佳借口。。
姑罔听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怀疑,无人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青小草 于 2007-10-10 10:32 发表
活着,自己苦,死了,孩子苦。


死得不其所,地下难安,孩子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5 1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