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千朔

挑战者2010-2011年赏评诗及诗歌理论匯集总帖(请勿灌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柳叶刀:柳鸣《光着身子在树上数蛋蛋》

作  者:这里有阳光
发表时间:2011-10-25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6144&highlight=

《光着身子坐在树上数蛋蛋》  文:柳鸣

从左往右,1234
我完全可以确定卵巢中的数目
4321,从右往左
鸟蛋有多少个完全清楚

至于对半的、对称的、杂乱扭曲的
轻的、重的、黑的、黄的
至于所有一切我看不见的、叫不出来的
我闭上眼睛睡去:都请便了


柳叶刀:

从纯文本角度来看,作者以第一人称为图片的主角,也就是“我”光着身子在树上数蛋蛋。这个我是只关注4个蛋蛋的,最多是正过来,然后再反过来数一遍,其余的一切均不存在,特别是那些“对半的、对称的、杂乱扭曲的轻的、重的、黑的、黄的”,更甚至于一些看不见的、叫不出来的,“我”是不管的,并且是请它们自己随便的。这样我们就从文本得到至少两个理解:
1、作者推崇主观唯心主义——看见的即存在的,没看见的是不存在的。
2、作者在映射“四大皆空”的佛学理念,固守空门。所谓天空空、地空空、你空空、我空空。
3、就图片本身来说,光着身子数蛋蛋——产生美学的歧义。
4、就图片本身来说,“都请便了”狭隘了境界的空间。
在这首诗里我感觉到“空”的实际存在性。所谓空是本体极度膨胀之后对外界的鄙视。当然,我用鄙视这个词或许严厉了些。因为诗歌的名字不是《孵化》《超度》等等,而是《光着身子坐在树上数蛋蛋》,从文本的理解上就有像“自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的境界映射。


一些感受,舞刀雕琢一下。


柳鸣:
非常感谢阳光兄的柳叶刀!
你的这个说法让我停顿良久,因为出乎我的意料。我必须思考文本提供的,是否是在你的情理之中的。思考你的说法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思考我的文字是否含糊不清。虽然我随时是自己的读者,然而也只是其中一个读者而已。我还要继续思考你给出的问题,虽然我在感觉上有些抵触——但感觉有时候只是尚未深入思考的状态——我告诫自己深入思考不是找理由给自己回护,而是左右手互博。

先对一些具体的说法,说说我当时写字时的意识状态(区别于前意识的、潜意识的、无意识的,但是,文字出来以后必须算进去的)。

(这里有阳光:在读这个文本的时候,我只认识这个文本,我不会从柳鸣的角度来切入。因此,我的切入与柳鸣的切入及展开会有不同。你说“是否会由于你的文字含糊不清而——”,这问题不大,也不必担心,你的文字很清晰。或许我只是从美学和伦理角度来理解诗歌的立意。)

阳光:3、就图片本身来说,光着身子数蛋蛋——产生美学的歧义。
柳鸣:美学一词我比较不喜欢使用。确实是故意制造歧义,汉语作为一种多语景文化的典型,很容易做到。我首先要破坏的其实是在这个文字之外的:阅读者用直白而略带猥亵的低俗破坏出题人心目中可能存在的高雅。也许还谈不上是情怀的但一定是眼光上的,不同。这样,文字的个性就在题目之中了。

(这里有阳光:恩。确实破坏了。而破坏必然产生歧义。
你是保护性的破坏,这点我理解。
如果你的新哦定义封闭了一些低俗的图释,你破坏的痕迹会从另一个角度被他人重新来理解(当然,我必须承认,你的保护性确实存在诗学意义))

阳光:4、就图片本身来说,“都请便了”狭隘了境界的空间。
柳鸣:都请便了,是主体放弃对客体的介入,客体得以回到自在状态(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自在)。所以我主观上的追求刚好跟阳光的阅读是逆向的。

另外,阳光所使用境界一词,意思特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境界不同,更与中国古代诗学中由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不一样。只是,我需要阳光兄自己来界定(或者用逻辑学的说法,请给境界这个概念下个定义),以便验证我的理解。
(这里有阳光:确实;
1、主体放弃了对客体的介入,这个“放弃”与我说的“排斥”,有不同。
2、从广义上说,阅读者与作者的追求完全可以不同,我也一直支持这个论点。甚至我说,有些诗歌是写给自己的,诗歌存在着私有性。
3、我所说的境界:不是政治的、也不是意志的,而是美学的,我想这点诸位大家在关于境界的论述里是共有的。)

木中巷:
我告诫自己深入思考不是找理由给自己回护,而是左右手互博。
我一般认为深入思考,是用心的倾听的诗歌声音。

晓钟:
左右互搏是指文本的作者对文本的要求。
倾听诗歌的声音是读者对读者阅读的要求。

卷帘人:
俺个人感觉,文本不是作者刻意制造的效果,而是由意识引导后,随文字的变化生成的这么结果,也许作者的初衷并非如此,但随着文字和意识的变化,最终决定,以这样的状态来完结。当然,俺只是猜想而已。

如果去掉图片,个人觉得这首诗还是很不错的,有本体,有意识状态,随性,个人意念非常强烈,但不至于令人排斥,这是诗里最显著的特点。

但如果结合图片来看,阳光光的阅读感受俺非常理解,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如结合图片,此诗还未完全释放出图片里该有的能量。

柳鸣:
也许你的说法来源于你的经验,因此,我也表示理解。然而,于我而言,意识状态始终是清晰的,以至于我可以很清楚地在第一时间里指出珠珠对我的溢美之辞,而对阳光光的批评,和我的初衷如此大相径庭,于是不得不再三再四地思考着。

去掉图片,我不会写这样的诗歌。错与不错,我自己也是自己的读者。

从绝对的角度来说,任何言说都不能抵达其言说对象,这个我懂。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卷帘人:嗯,猜想不能做有力的客观依据。
阳光说的,切入点不一样,那么对于“意”态,每人的把握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诗独立时有其独特的意义,关键是配上图之后,有“争议”。
既然是看图写作,那么,讨论的基准,首先得依据图片的内里能量来衡量,然后看图与诗结合得整体效果如何,最后作出评论。
如果单纯性地评论这首诗,我想会比较简单。)

晓钟:
对于画作的“能量”,我也有我的理解,就是,我读画作,则这幅画能够激发我什么,而不是能够激发别人什么。也许阅读的方向正好相反。就诗歌的这幅画而言,也许有人想到的是天使,有人看到的是丛林,有人看到的是蛋蛋,能够激发的那个点就是共鸣的点,一幅画能够有一个点激发某个人的情感共鸣算很不错了。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阅读的针对性也就不同,也就有不同的重点然后延伸。。。那么,如果是我写这幅画,我可能取丛林来建立我的表达核心,然后谋篇布局。。。那,这个天使就放到了第二位,重点之重点是诗歌不能面面俱到,同时,诗歌的长短也决定了诗歌的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如果写一个叙事长诗,到可以娓娓道来。。。但这样的东西或许需要的力量和精力不是我们泡论坛的人所能做到的。因为这是配合性写作,即兴、临屏来自于灵感,而非主动的沉潜的写作。。。。

(卷帘人:“我读画作,则这幅画能够激发我什么,而不是能够激发别人什么。”
——对于画作的“能量”,俺的感受是:首先由画激发我,然后我会想,被激发过的我,能否激发别人,或者说,画能否激发隐蔽的非直观性的另一个“我”。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阅读的针对性也就不同,也就有不同的重点然后延伸。。。重点之重点是诗歌不能面面俱到,同时,诗歌的长短也决定了诗歌的表达方法的不同。”
——是的。但对于画作而言,俺觉得至少得揪住画的内核,你可以颠覆直观的想像,但不能仅揪住一个小枝桠,就说已达到画作目的。要不,难度就小很多了,就没什么挑战性了。比如画里有月亮,那俺就以月亮为核心,那很多能量就流失了。当然以月亮为核心也没错,关键是,能否通过月亮,在过程中,达到画作的最终意旨。
诗歌长短会影响表达方式,但不影响其内核。)

(这里有阳光:确实是这样的传递过程,写作者首先理解画面,然后交给阅读者,同时阅读者也会去理解画面,因此这里就有呈现和抵达与共鸣的问题。)


卷帘人:
那么这里就有几个问题:
1、读者的反馈,不可能完全抵达作者的核心,哪怕是大相径庭,也是自然的事;
2、我们讨论的部分,不该纠结于个人意念部分,而应该将它挪出来,对广大读者所共存的部分,加以讨论,关于“私”,如果要细细研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3、对于诗的评论,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它的呈现,以及呈现的一种整体的立体效果。

柳鸣/晓钟:你说的这三条,想来没有人会反对。

片刻:
1、读者的反馈,不可能完全抵达作者的核心,哪怕是大相径庭,也是自然的事;

这个没这么极端的,首先,诗歌的核心是有共性的,虽说个人的阅历,知识,经验等等的不同,读者的反馈是不一样的。

2、我们讨论的部分,不该纠结于个人意念部分,而应该将它挪出来,对广大读者所共存的部分,加以讨论,关于“私”,如果要细细研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若是随笔式的,可以从个人情感上来解读,若是评论,要相对的客观一些。
但文学从来都是精神的产物,那么,这个共鸣性会一个融合的平台。

3、对于诗的评论,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它的呈现,以及呈现的一种整体的立体效果。

这个,我也赞同。
但同时,会受个人喜好影响。

晓钟:
格格姐的这个回复很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味道。虽然是在一个较小的思想空间和历史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读淡若春天的金陵十二钗

作  者:木中巷
发表时间:2011-10-26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6266&highlight=

   没办法,最近真的懒,懒得无可救药-----题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有暗道的,春天也正是通过这暗道走向了红楼女子的柔软及坚硬。马新潮说“从物体的本身游离出来,变成了那件物体的观察者,我惊异于这种角色的变色。”那么,春天呢,她的这组诗是不是也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召唤,以自己的感悟,来忠于原物呢,答案是肯定。这组诗中,她用敏锐的创新的来传达自己的红楼世界。那么,在这样的载体中,其实就是她的声音载体,是包含着她对生命,对亲情,爱情等等的细腻而敏感的感受力。可以这么说,这一组,她用了很多心思的,这不仅是她对十二钗的理解、思考和打量,探究,物化,这就是她精神升华。同时,也是自己的精神慰藉。

   她是在写十二钗,也是在写某个时刻的自己,是在写很多人心中的那一个自己。她是在写十二钗,也是写红楼中的那一个自己,“那年,我纯真得一无所有/固执地把一切白色事物当作护身符/把你的潇湘馆,/结成了小块的冰凌,/又从眼中流出。”她把私有与共性处理得很好。从这一点来说,无疑本组诗是充满生机的。

  她拨开遮蔽,把对人物的感悟转变为内心的梳理与判断。这本身就是诗与思的行进。本组诗中,诗人在对爱,对尘世,对生命的思考中,常有灵动的诗思闪耀其间。比如“我手握弓弩,正瞄准秋天最敏感的末梢”这样的句子,这无疑也让诗歌出彩不少。也让诗歌呈现很好的气场,读者一下就感觉亲切抓心。

  她的语言是用带感情的形象语言来完成的,情不自禁为物象寻找物象,
这有时会造成诗歌的平面化-------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就是砖头。

  其实我一向认为,诗歌必须有合适的温度与湿度的抒情,而在女诗人中,这往往倾向内心,从而为诗歌的亲和力,切肤性设下伏笔,达到一种“主体性的明弱暗强”这也是女性意识中顽强的,绵长的,坚韧的本质,这一点,春天做得很好。
  这组诗歌,春天努力的通过自己的感知、悟性以个人独有的方式,着力捕捉和留存记忆中的人,物,爱,情。而且所形成的氛围,是自己对生活的静与远,简与繁,这一切,都在是语言的编织中呈现的。

  有时我想,若是再脱离一些,小女子情节,会不会让这首诗歌更开阔呢,更意蘊呢。当然呢,诗歌不一定要大,只要纯净发光,只要能打动读者,我也承认这就是成功了。

  我也知道,这一组,她用了很多心思。但这一组并不是近来她好最好的作品,她的九歌,她的七步诗在我看来都比这组更好。


附:原文
文/淡若春天

降珠仙子率“金陵十二钗”向铝薄、吕布贺喜了

*黛玉
你串通落花,窥视万物的动机
一生的长短,唯有这一瞬间握在手中
那小小的香囊,仿佛一些额外的房间,收藏着生死的秘密
全是边界,又没有边界
也许,生即是幻象
是你十一岁开始,流连于手上孤苦与凋零的范本
且一边唱着小曲,一边与你葬花,看窗前的落叶
毫无征兆地病了又病,或把竹叶煮成茶,熏制秋的绿萝与紫纱
从此,今夜就与一生一样漫长,
好让我在你的院内,走碎步,落泪,想公子多情,如此不能舍弃
那年,我纯真得一无所有,
固执地把一切白色事物当作护身符
把你的潇湘馆,结成了小块的冰凌,又从眼中流出

*宝钗
那些陨落的向征物,泛着陈年铜制的荣光
爱情不是冷香丸
储存久了,未必可以和血生血,甘苦自知
就如十二月的末了,四季忽地抽开双手
一些风雨,不可能不偏不倚,让你的绣房,温度恰恰如此
有时候,万物总是那么不安分
从捕蝶的手中泄露出许多禅机
而你,嫁作他人妇,亦不能明了,为何假借这个词
如门外的花椒树,结了子,又长出了刺

*元春
看看遥远的村落,
你试图将寒冬的枯枝靠近温酒的炉
却又生怕一脚踩空,误了良辰
请确定此时不是美人如花,是故乡与肉身的距离
是宫闱之深,涂满金色的绢帛,
是佯装广阔与宽厚
是任谁也比不过春初始的土地
因此你只能在每一次阳光路过的间隙
偷偷打开窗帘,向着南方,
拿捏你生疏已久的血脉

*探春
这个小心翼翼的春天
你抄袭来年,向高高的院落吐露红红黄黄的粉末
清风才过,
落花与无情木,本是昨夜路过的风雨
却没有架帆摇橹,让你渡过一些未知水域
桥身早已修楫完毕,谁立在帘幕底下,均是多余
来年不会更生乡情,只会手握生命的软体
守着各自的命薄,清算余下的世事与年华

*湘云
在花开的途中,你遇到了芙蓉,
或说,她遇到了你
幸福从来都只是诗里开出的花朵
花瓣覆额,今生无需多开几次
哪怕你咬舌,把二说成爱,混淆一切情节与真相
依旧夜深石凉,依旧飞云逝水
哪怕被再次提到尘寰,提到去日的小楼与亭台
花荫下落地的扇子,
均只是旧日不相干的措词

*妙玉
我的青灯,在你想像不到的槛外
且不是一只脚可以跨越的无边
仿佛俗世遗漏的画卷,开合之余,便有梅香
仿佛净土,及你不想要的流年
顺着泥污的边缘,一直保有白色的奠礼
你问我挽留这坚固的白,最终可以向尘世索要什么
这多么不值得提起,如今世晚来的雪,
多么纯洁的意外
落在你视线的边缘,请你忘记

*迎春
一年之中,我喜爱的花朵只有黄色,
丰娆与枯瘦,那只是喻意
荷塘半夜,从指缝中流出的凉,与秋风一样长久
我静待万物的机巧与我吻合,
从园外的薄土长出象样的青草与蓝天
墙上那根无话不说的苇草,看惯了人群来去
我手中的小茉莉,
只有我深知它所热爱的花期

*惜春
外面是春天,或有关春天的物什
我路过的人世,韶华只是虚假的面纱
我无意作画,只想将一切描摹出原样
让你看清,秋天毕竟很远,
光阴简短而清白,
任人们说长道短,遮掩一切真相
人生依旧如轻烟
善恶生死,只是一张白纸
从此,窗外的事物,
没有我认得的物相

*王熙凤
那么狂噪的季节,我躲过了你们的箭
发掘得到与失去的稻穗
秋月高高在上,获得与众不同的神情
女人用五指,同样也可以识得秋风
这不断变幻的四时,只有我可以按响它的门铃
我也知道他们会说:
这么美的女子,没有一点诗意.
他们哪里知道
我手握弓弩,正瞄准秋天最敏感的末梢

*秦可卿
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日历
害怕一不留神
就会走露风声
其实,我早与内心达成和解,
那些咒语一般的时光,在风静止后,相互撕咬
如秋后的小虫,身披风霜,
看世事声泪俱下,揭开暗处的伤疤
只等万物窃窃私语,表示许可我通过
成为一匹轻纱,绕过流水

副册:
*晴雯
扇子很无辜,无论它多么能表情达意
最终也在这无可奈何之日,
死在芙蓉诔的说词里
园内空空,桂树丢失的味道十分拥挤
公子的衣袖间,针脚密布
均是你昔日种下的花香
云和水,哪一种可以分辨更出色的白
脱离污淖与沟渠,记录少年葱绿的时光
鸷鸟不群,而非偶然
自前世,你便身在云端
偶将心中的颗粒,散失为雨,路过他的窗前
于是,这不分黑白的夜,
便止于某个不可考证的年月

*香菱
我的诗歌脉相属虚,心肌没有结实的血
只有一根孤木,在他乡反复被拆解,
有时候,荷花因为远离泥土
因而惹上终身的残疾,有时候,
我无法确认,这脚底与天空
到底有没有相似的肌肤
词语时少时多,建构成月光还来日方长
乌云之后的晶莹不可多得
我仰望,只是因为手中空无一物
故乡太远,我弯下腰去
恰似这池塘里,终日冷冷的风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1-11-2 01: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晓钟读诗·拉塞尔·埃德森的《双手》

作  者:晓钟
发表时间:2011-10-27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6317&highlight=

《双手》

文/(美)拉塞尔·埃德森


有条路诱使他找个时间坐坐。

正是夜晚,他在一张四条腿的桌子旁安静地抽烟
桌子摇晃着(是呀,为啥不能是)尾巴,
之后友善地开裂。

听到足音,他发现他的双脚没了。

路上有喃喃睡语吸引一切。

之后他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已没了。

去寻找路,甚至连路也……

                                                  (车邻 译)


                         Hands


There was a road that leads him to go to find
a certain time where he sits.

Smokes quietly in the evening by the four legged
table wagging its (well why not) tail, friendly
chap.

Hears footsteps, looks to find his own feet gone.

The road absorbs everything with rumors of sleep.

And then he looked for himself and even he was gone.

Looked for the road and even that . . .

                                               (by  Russell Edson)


晓钟:

        从诗歌的英文(为什么不是美文?)版看,如果“ leads”这个词是全诗的核心,那么,就有可能用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和理查兹、布莱克隐喻的互动论揭开这首诗歌的谜。那么我们先说下《存在与时间》里关于存在、存在者和思想三者的关系以及隐喻互动论。

        存在、存在者及思想的关系为:马丁·海德格尔的原著翻译阐述为“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离它自己‘最近’,在存在论上最远,但在前存在论上却并不陌生。”--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我通俗地理解为存在与存在者越近,则存在与存在者的思想越远。

        隐喻互动论源于理查兹和布莱克对隐喻认知和语义结构的研究,隐喻互动论认为,人们眼中看到的世界不是“预定给出的”,而是由人的认知器官构建的。认知主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产生关于世界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主格A与次格B相互作用,次格意义投射到主格上的结果。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将题目的“双手” 看成是A,而诗歌文本整体看成是B,则B让“双手”产生了意义。当我们读完全诗后,我们的意识里应该消失了所有的文本,仅仅剩下“双手”这个存在,因为只有这个存在离我们这个存在者最近。但“双手”仅仅是一个物象,因此,读完全诗后,我们的脑袋里应该只有“双手”被赋予的意义存在。

        不知道是不是逻辑严密:)如果是的,我就这样来物化又意义化这“双手”,即:“双手”--绝望的双手,徒劳的双手,无所适从的双手。幸好还有一双手。最后只剩下双手。(和《One, 21 guns 》里“你只剩残骸 歌词有近似的意义,后附《One, 21 guns 》的歌词片段及歌词歌曲地址)。

        有人说“双手”是思想,我想这只是一个结论,是什么思想?如果不深入研究,只说一半的结果,对我们学习写诗歌没有什么帮助。那么,我们来探索一下“双手”意义的来龙去脉吧。我借用绘画来观察《双手》,看到的“双手”是全诗的一个部件,即隐喻互动论里的“A”,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在一幅画里,我们只看到一双手向我们张开,其他都是夜色,那么画的后面是什么?是读完诗歌后已经消失的那个“B”。“A”很简单,就是“双手”,我们来看“B”的内容。

        诗歌文本里的唯一的布景是:“Smokes quietly in the evening by the four legged/table wagging its (well why not) tail, friendly/chap.”,有趣的是,在后面的叙述中,作者把这个布景里的人和桌子消失掉,只剩下一个起始行为“引诱”和环境场“夜晚”若隐若现,这个和“双手”无关,“双手”总是那么醒目地呆在顶端,让你读完以后回朔。

        因此,诗歌的文本也许就是标题的说明或者附注,告诉我们这“双手”的其他部分是怎么消失的,如何消失的。具体的说理在“听到足音,他发现他的双脚没了。/路上有喃喃睡语吸引一切。/之后他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已没了。”这几句上。被“一条路”(文本外隐藏的路)引诱而失聪的他疯狂了,疲累了,他终于在又一条“文本内的路”前停了下来,思考。

        文本“听到足音,他发现他的双脚没了。/路上有喃喃睡语吸引一切。/之后他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已没了。”的写作理论就是上面所说的“存在”论。即你关注足音的时候,足音是最清晰的,而你却离你的全部身体越来越远。如,你闭上眼睛摸象的耳朵,然后说,“啊,原来大象就是一把扇子。”这个时间点上,你就和瞎子没有区别。

        而因为发现了上述的现象,让他有所觉悟,他发现他的心智因过于沉溺或集中而顾此失彼,一叶障目,以至于让自己在“温水煮青蛙”般的对桌子“友善地”(缓慢而不剧烈)开裂这样的事实熟视无睹(魔鬼在细节里),作者问,为什么不可以是尾巴呢?暗示着的意思也许是“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后脑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只顾着往前走而忘记了回头看看”、“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等等。以至于酿成“自己”和“路”都消失了的--仅剩“双手”的结局,因而“双手”这个“B”产生了意义。那么,试问一下,当我的肉体消失,我能用什么做标题呢?

        这是从“引诱”入口去读的,如果“ leads”翻译不是“引诱”而是“引领”呢?这又似乎进入了意识形态或者“驴象”的政治领域,文章就做大了。真有意思:)

2011-10-27 08:02
株洲解放解现代城


        《One, 21 guns 》歌词翻译版片段

        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5492&extra=page%3D3

        你可曾努力养活自己
        在你烧光自己的房屋与家园之后
        你可曾玩火玩到自焚
        就像那骗子想痛改前非却去求石头
        等你走到可生可死的路口
        在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
        这颗心里有个东西已化为乌有
        你只剩残骸

        礼炮,21响
        放下你的武器
        停止你的厮杀
        礼炮,21响
        把你的武器抛向天空
        你与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格格,关于“旅店客满”

作  者:晓钟
发表时间:2011-10-30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6733&highlight=

●你从淡淡的夜色中走来
      文:柳鸣

正是秋天时候,路边的野菊黄的
夺目。伴着它们的小石子,小小的蜘蛛和
更加细小的蛛丝,有的隐藏
有的裸露。野菊的香气一直在缠绕着

“看不出什么时候结束”,九期楼已经开始
旅店客满,刍草失去最后的角落

你不紧不慢走过来,想要告诉我什么
夜色这样稀薄,这样稀薄却覆盖了所有的一切


       晓钟:

       上面加下划线的两句我解开一下,因为我觉得“旅店客满”表达很准确。

       “‘看不出什么时候结束’,九期楼已经开始”。这里后半句对应前半句。前半句是貌似有个人在柳鸣的耳边,或者是在读着的耳边喃喃自语、警示提示(诗歌里叫第三者或者隐身人文学台本里叫“旁白”)。

       后半句是柳鸣或者读者在警醒,在找参照物,就是那个“九期楼”。房地产开发一般按一块一块开,低价开发第一块价值不高的地以吸引人气,叫一期,最后开发带商铺的临街的价值最高的地块,叫X期。一般是分三到四期开发,不可能超过四期,因为要考虑到附加值、风险率和资金效率问题。

       为什么是“九”期?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九”属最大(《易经》老阳),属于最老的,“九”后归零,月满则亏。所以这里的“九”已经满了,成为崩溃的前兆。意思是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的结果即将显现。

       “旅店客满,刍草()失去最后的角落”,(在原诗帖子中,柳鸣说担心读者所以将“刍狗”弄成“刍草”)。还原成“刍狗”,则“旅店客满”就可以结合后面半句看出使用是恰当的。刍狗--在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用草扎的狗,现在农村(比如我老家)道场也可看到,但我们不说“刍狗”,只说要扎狗、房子(四栋三间)等等。

       典籍里很多地方用到“刍狗”一词,如《三国志》里的那个“梦见刍狗”的故事,而最有名的“刍狗”使用在《道德经》,如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里老子思想和儒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儒家认为天地有仁,所以“复礼”,“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老子认为:天地看万物和丢掉的草狗一样,人之所以对万物差,“不仁”,是因为人的主观先见,因为人的自私。(这个观点要参读《道德经》全文就可以明白。这里只说先贤们研究的结论

       从上面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旅店客满”了。天地如旅店而非家园,这是谁造成的?甚至连我们扔掉的“刍狗”都没有哪怕是一个角落安放了。 我们自私、贪婪的观念将天地当成了旅店(赚钱的工具),那么最终的结果,天地就是旅店,而当初绝大多数人却是渴望家园的。因此,事情一旦过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走。“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列宁。这两句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映射了当前对自然索取无度的社会现象,并给出了系统崩溃告示。所以,又是一个警示恒言吧,综合全诗看的话,就是这样。

       六点要走街,和人约好了,所以匆匆说下。很多不当的地方请不要晕:)原则上就是这样。柳鸣老师教授古汉语,俺们只好重新回到从前,做回学生,坐在地板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呵呵。。。

昔格格,择邻处。猪一岁,能让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人性的迷失——评析李显的诗《晚上两个.结束》

作  者:廖孚嘉
发表时间:2011-10-3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
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6858&extra=&page=1

                   第一首:渺小中的忽视:人生的苍茫与孤独

     第一首,设置了两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场景:孩子放风筝与蚂蚁照放大镜。风筝与放大镜究竟有何关系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关。但我们知道,诗歌除了表象之间(意象与意象,意象群与意象群)所呈现的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悖逆关系等之外,最关键的是其所表现的内在逻辑联系,也就是常说的内在线索,这种内在线索,总是若隐若现,在表象关系明显时候,这种线索也往往很明朗,但在特殊情况下,就比如李显所处理的这种情况,它就很隐约深伏,不易让读者一下能抓住。

        诗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首诗的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孩子放风筝脱线的特定场景。而孩子放风筝是在“天空”这一特定的情景之下的进行时。紧接着下一段,蚂蚁鉴照的“放大镜”,作为特定情景下和诗歌语境下的“特定意象”,它有超越原物质的意义,在这里,它的形状、情状与意蕴,都与“太空”产生了联系,这是诗歌联想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于是,我们找到了彼此内在联系的线索,打开了理解这首诗歌的钥匙。
        这一首所要表现的是“人生渺小与渺茫的怅失感觉”。孩子放风筝脱线,在诗人自己看来,在无垠无极的天空中,失去依靠的风筝,就像飘离不定的人生,随风起伏,无所归宿,凸显一种游子般的孤独与苍茫。 但是,可爱的孩子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所以,他们还要要新的,父母也答应给买更大更漂亮的。这里也抒发另外一种人生的怡然自得或麻木情态。但是诗人的心是敏感而雪亮的,他继续说,蚂蚁鉴照放大镜而发现了另外的蚂蚁。这里的蚂蚁是渺小的,被人所忽视的,这就好比人,就起历史长河而言,仅是弹指一挥间。其实,这里蚂蚁就是“渺小的人”或“渺小人生”的暗示与象征,因为渺小,所以就容易“人微言轻”,而彼此忽视。尤其在更加物化与钱化的中国现代社会,这种忽视更近乎残忍,君不见小悦悦被车碾死,就是现实活生生一例。但当借助“放大镜”这样的外物将自己放大,将生命放大,我们就会彻底以另外的心态与眼光去洞察世界,我们不再仅拘囿于自我,而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是“他我” ,彻然从“小我”  走向“大我”,这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李显这首诗,第一个片段结合第二片段,从意义的整合上,上下阙似乎在一定指向上构成了悖逆关系:上段似乎批评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而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最大最漂亮的风筝,最终难免是终将脱线的;下一阙似乎是想表明一种“拯世 ”的哲理,寄予了诗人的某种理想。
         整体上看,这首诗是很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的,在构思与写作上都很大胆和冒险。构思奇特,语言简洁,空间跨度大 ,大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尤其结尾,平中见奇崛。
        但第一阙如果 能更好地为第二阙做铺垫,也就是事理靠的更亲近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独这一句:他们离去的背影立刻欢快起来————似乎觉得多余,或啰嗦。可商榷。


附:作者原诗


【有时】
李显
孩子手中的线脱开了
风筝越飞越远
父亲对孩子说
“明天,给你再买一个更大更漂亮的”
他们离去的背影立刻欢快起来

不远处,一只蚂蚁爬到放大镜前
看到另一只蚂蚁


                        第二首:影子欺骗了自己: 人性的迷失

     李显这首《冒失鬼》,其实一点都不“冒失”。之所以说冒失,那是我们一般人的惯性思维,但凡那些做出“离经叛道”之事的荒诞不经之人,都冠之曰“冒失鬼”。这首诗让人觉得冒失的事在于:他,抒情主角,推门看见床上坐着的人,当然很生气,因为一个男人别的地方不坐,偏偏要坐在自家的床上呢,这本来就有点反常和奇怪了,但离谱的还在后面,当他摔碎了手镯一个两个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坐在床上的“坏人”竟然是他自己。这样的人,简单而客气地说,是“冒失鬼”,但不客气地说,是“神经病”。
是的,神经病!这不只是在骂人。从作者所描绘的“他”的一系列动作与心理表现,从心理神经学来分析,这人当属于“精神分裂症”,他有过间歇性的“遗忘”,有病理性的“遗忘症”。
     从心理学来分析,一个人往往是多重性格的组合,也就是一个人有多个“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人的性格表现会倾向某一方面而成为性格主体特征,但有个别人,却在几个或多重“自己”之间不断徘徊、游走、龃龉与决斗。所以,他们有时会一反常态,一时间很凶狠、苛刻,但现在却很温和、善良;一时间很失落、沉郁,一时间却很热情、奔放……他们在时间上往往表现出两个不同“自己”。
诗歌中的主角——他,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方面因为多疑、嫉妒而生恨,以致暴殄天物,摔碎镯子;但另一方面又表现的十分理智和谦逊,前后迥然有异,判若两人。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显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现实中我们行事、说话多是受到显意识的控制与支配,而白天是属于一个显意识的自我的世界。而晚上,正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替的时候。在睡梦中,人的潜意识世界惟妙惟肖地拉开了序幕并呈现多姿多彩。诗歌中的抒情主角他,正是在这种恍惚朦胧犹状态下或就是在睡梦中,做出了他后来有些懊丧的举动。
    他为何要摔碎手镯呢?诗中没有说明,但读者可以发挥想象。我们知道,手镯是女人佩戴的手饰,在此语境下,我们自己会想到男女关系。按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分析,他可能是长期怀疑“妻子外遇不贞”所致,所以才会出现幻觉,错把他自己当成了捉拿的坐在床上那个“奸夫”,这实在荒唐极了,从现实生活来看,这种人是存在的,但情节似乎有点夸张;但从艺术角度看,简直有卡夫卡现代小说的荒唐离奇的效果,简直就是一出现代“黑色幽默”剧。
     人都有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时候。记得泰戈尔在《飞鸟集》有句诗:“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是的,我们很多时候,看见的不是我们的真我,那只是欺骗我们的影子。人为何为自己的影子所欺骗呢?还是泰戈尔说的好:“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因为你把灯背在自己背上,所以才为影子所欺骗,而那些谦卑低姿态者,就往往不会。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不仅欺骗别人,连自己都欺骗。因为人太想所欲,而欲无止境,故他欺,故自欺。所以,佛说,四大皆空。道说,大道无为。
    李显的这首诗,就揭示出的人的这种贪婪的本性与自我迷失的悲剧。
     这首诗,其特点与第一首一样,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凝练,但结构紧凑,不像第一首跨度大。写作上采取了现当代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当代社会物化状态下特定人群的“情感与心理病态”特征,具有“黑色幽默”般的讽刺性,并达到了“哭笑皆非”的艺术效果。


附:原作者诗


【冒失鬼】

李显

他推开一扇门
看见一个男人从床上惊愕地坐起
“昨晚,我就是这样打碎了一只玉手镯
现在是第二只了”
他看着地板上断成两截的玉手镯
一脸的尴尬和歉意。然后
他看清坐在床上的,分明就是他自己


    附2:泰戈尔《飞鸟集》:

18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21
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
they throw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who carry their lantern on

              第三首:狗与人同:无奈与虚伪

【反复】

下午
一条狗的方向很明确:
去流浪
它反复把断枝当作骨头扑咬
它反复把路人当作自己的主人
它反复把呵斥当作呼喊
它反复把路灯当作太阳
在天黑的时候
它又跑回主人家的门口
轻轻叫了几声

————李显这首,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依旧很明显,这不只是一只流浪的狗,似乎是一只迷失本性的“疯狗”,因为它的表现总是错觉的:它反复把断枝当作骨头扑咬/  它反复把路人当作自己的主人/它反复把呵斥当作呼喊/它反复把路灯当作太阳。   
         如果我们对诗的理解到此为止,也就是只当作诗人只写的是一只“疯狗而已”,那不仅显示我们读者自己的不厚道,因为我们的理解实在很浅薄,更辜负了作者的“美意”。
          这首诗最引人注目与值得思考的价值在于它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之深层的揭示性。
          这狗固然有些“疯狗”的架势,可能从兽医的角度讲,有点“癔症”或“分裂症”什么的,针对人的说法,有点“神经病”。但不至于大疯,或并不是疯的不可开交,因为,它流浪的方向很明确,时间是选择在下午。说明理性很强,甚至可以说很有战略目的性思维。其二,它知道太黑的时候,回到主人身边,可能是出自敷衍还是别的什么目的,知道“轻轻叫了几声”。
        我们知道,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是通过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来揭示现代文明给当今人类带来的异化,揭示现代人在高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前的被物化。
        我们从这条狗身上,看到了被异化被物化的某些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现代高科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信仰危机的象征。它的这些表现,很具有人的异化物化特性,也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现代某些特定群体的暗示与象征。
       它的错觉的判断与离奇表现,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人,在长期工作劳累、遭受特权欺压与爱分情离的精神折磨等情形之下以及游戏人生、装疯卖哑等违心与伪装的非常态举止。
         这只狗有认真的一面:方向感很强,对时间的把握恰到好处;也有虚伪与无奈的一面:回到主人身边,虚伪地轻轻叫几声。它流浪的时间很短暂,只是一天,其起点和终点都是正常的,只是中间的过程很离奇古怪。这都是环境与命运所造就的。这过程形如人的一生。这简直就是刻画的大染缸中人情世态中的人,既可怜又可悲。
        通过这幅漫画式的表现,同样揭示了人性的迷失与人生的无奈。




                    第四首:诗的物格化与人格化

       李显的几首诗中,这首《壶》的诗,可谓最令人费解,但作为一首优秀的诗歌,其艺术效果总是能凭借读者的知觉经验或直觉体验,在主客体之间产生碰撞的震荡中“能迅快地擦出爱情的火花”。
他的这首诗,很多读者读了都觉得有余味,但要说个所以然来,只怕不是那么容易。我何尝不如此呢?真不知这把壶的“壶中究竟埋的什么老鼠药”?“壶身又究竟贴的什么狗皮膏药”?
     通读了几遍之后,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这壶,就是一把壶。除了它是壶之外,它本身什么都不是。
这便让我想起那一个世人所熟知的有关人生三重境界的禅机妙语来。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性本善,纯洁无瑕,童蒙初学,认识世界,目之所及,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知是水,就认识了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渐渐长大,面临复杂的社会与人事,就发现人总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指桑骂槐,指驴为马,虚假的客套与寒暄,内里却隐藏着凶狠与算计。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人生历经九九八十一场磨难后将事理参透,心境便澄净明了,万事万物都呈现它的本来面貌。
    第一重境界,我们都避免不了所经历过,这第二重境界,我们正在经历着,将来或许依然如是。因为,进入第三重境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并不容易。只有那些经过修炼与觉悟的人,才能步入这重天地。所以,这第二重,将是绝大多数人终生摆脱不了的世俗的枷锁。
     李显的这首诗《壶》,我正好以此找到了它的诠释点与引读点。
一把壶,它自始至终始终还是一把壶。来自泥土,归于泥土。天地无言,万物生焉。
但就是这把壶,这样的一把壶,在人的俗世中,被我们作为煮茶泡茶倒茶的饮用工具外,还赋予了它很多特定的内涵。
     你看,作者开篇就说:“壶现在成为关键先生”。这说明壶在社交中很受人关注,是做生意交朋友谈恋爱甚至是不可言喻的交易的事件的主角。紧着一句:“它忙绿着”,这是对上句的呼应,说明“壶”本身的应酬很多。其实/它可以安静/至少我这么想:这里,是作者以局外人似乎是小人物的身份所作出的感观与想法,从反面衬托壶的“不安静”与“不安分”,实际是借“壶”来暗指壶的主人的“不安静”与“不安分”。
      再接着:桌上散漫着光/比室顶的灯更刺眼——这里是采用白描和夸张的手法,表明特定场景下,壶的“炫目耀眼”,实际也是暗示壶主人的“张扬”。
壶身的紫砂/显示出沉淀。这句说明壶很古老,从时间上判断,应该很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表明壶的身价,也在暗示壶的主人与客人的身份。
      比客人灰色———从逻辑上推理,说明客人也是灰色的,但客人怎么会是灰色的呢?因为烟光缭绕,给人的感觉而已。这是特定情景中的感觉经验。所以这里是虚写。
外套更“内敛”————同样,这里是虚写。“内敛”加上了引号,表明其“内敛”只是一种假象,所显示的“张狂与炫耀”只是在壶的外裹的“内敛”的虚饰中更加突出而已。
     紧接着,笔锋陡然一转:装进去什么和倒出来什么哪个重要?/装进去多少和倒出来多少哪个重要?————读到这里,不禁耸然动容,似乎这才发现,这把壶,真不是一般的壶,湖中埋藏的药,一定不是老鼠药,可能是“芥子气”,壶身贴的也不是“狗皮膏药”,可能是“艳星海报”引人注目。
     自然壶的主人,也非常人也。壶招待的客人,亦非常人也。既然要把“装进去什么和倒出来什么哪个重要”与“装进去多少和倒出来多少哪个重要”来做一番比较,可见这种心理衡量与考量就证明所面对的事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证明了壶所面对主客之间的交易,纯粹是一件丝毫不带感情的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或者权色交易抑或其他利益交易。这两句,起到了对上提升与对下的铺垫作用,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讽刺效果。
      在这上面,我们总觉得这把壶的不简单,似乎诗人或壶的主人、客人给它贴上了很多的标签:诸如“关键先生”、“忙碌”、“不安静”、“刺眼”、“沉淀”,“比客人灰色”、“内敛”之类。但当我们读了最后这段,思路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才发现我们先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且看:在古老的客套和寒暄/甚至争吵中/它又一次被拿起/它始终是个哑巴/并等待着被放下————原来,它就是一把壶。在主人与客人承继古老传统礼节的虚假的寒暄中,它是一把壶。在世俗龌龊之风的争吵中,它是一把壶。人们把它端起放下,它是一把壶。它是一把壶,它不说一句话。它是一把壶,被诗歌赋予了特定的物格化。这里的点睛之笔是“它始终是个哑巴”。它是哑巴,才会让我们想起,它并不是不知道俗世中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而是
    “天地不言、万物生焉”的那种大境界,那种体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被赋予人格化的“人象”意蕴。
     在李显的几首诗中,从整体布局与构思以及内涵意蕴方面看,这首最有特色。


  附:作者原诗


下午的一个【壶】


     李显

壶现在成为关键先生
它忙碌着,其实,它可以安静
至少我这么想
桌上散漫着光,比室顶的灯更刺眼
壶身的紫砂显示出沉淀,比客人灰色
外套更“内敛”

装进去什么和倒出来什么哪个重要?
装进去多少和倒出来多少哪个重要?

在古老的客套和寒暄,甚至争吵中
它又一次被拿起,它始终是个哑巴
并等待着被放下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1-11-2 0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从国学角度解读拉塞尔•埃德森的《双手》

作  者:阳光之地
发表时间:2011-10-3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从国学角度解读拉塞尔•埃德森的《双手》
    人类,无论中西方人的思维、表达和理解,永远都需要诗语形态存在。诗语形态的根本功能和基本形态——“比兴”、“隐喻”和“象征”是永恒的。这种诗语技巧或形式是古老而又现代的,它们采用的都是同一种由此及彼的诗语方式。这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中屡见不鲜。《周礼•春官》:“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注云:“兴者,托事于物。”朱熹《诗集传》:“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中国古人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这种方式,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那么美国诗人拉塞尔•埃德森的《双手》该作何解读呢?窃以为从 “隐喻”和“象征”之管中可以窥得全豹。
     双手,即是诗题,又是“具体呈现在他眼前以代替概念象征的形象(尼采)。” 在《诗歌报》论坛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双手”象征的是“思想”。我的观点是否定的。我认为“双手”象征的是人类的“特征”。人类的特征是什么?除了语言,就是双手!
    埃德森的《双手》除了题目之外,几乎没有明确的本体。用一个“他”字承载“双手”,“他”可以自由地幻化出各种形态(比用“双手”直接进行幻化更符合逻辑)。
    “有条路诱使他找个时间坐坐。”非常正常。“有条路诱使双手找个时间坐坐。”就出现了悖论。“他”与“双手”之间的关系不是比喻,没有喻体和本体关系,“他”与“双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象征。《道德经•十四章》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苏辙《老子解》解释说:“状,其著也,象,其征也。”这里的象征意义是重置的。“他”代表“双手”,“双手”象征“人类”。“双手”只具备一个意象,“他”具有双重意象。所以埃德森在诗中不用“双手”而用“他”是高明的。
    “他”坐在桌子旁,桌子便“友善地开裂”了;“他”“听到足音”后,“他的双脚没了”;“他”“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已没了”;“他”“去寻找路,甚至连路也”(消失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在状似恍惚中清晰起来。
    人类,正在失去自我。
    《道德经•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道”和“象”这种一而二、二而一的清晰关系。


阳光:双手象征人类我赞成的,我也是这个观点

蓝色手枪:
——“比兴”、“隐喻”和“象征”是永恒的。这种诗语技巧或形式是古老而又现代的,它们采用的都是同一种由此及彼的诗语方式。
----这个论点有效 也相当赞赏这个帖子里的国学角度。
但可能也84永恒的 世事难预料。
道家的观点是所有的一切都会灭亡。

逼割:
要是我们的诗人  用汉语写出这种容量的诗歌来  那的确是一种享受
可惜了 外国诗  虽说有容量 但没有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將近来的赏评论作品整理上来,而关于单篇评文內的精彩讨论,尚未整理的,有空闲时將陆续补上,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哪,原来我写了这么多评,难怪没写几首诗歌。晕死。以后再也不评鸟!后悔得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1-11-2 02:33 发表
天哪,原来我写了这么多评,难怪没写几首诗歌。晕死。以后再也不评鸟!后悔得死。。。



猪猪你的诗也写很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珍贵的帖子
也是挑战最值钱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探索者客栈】1号菜单木中巷《忽然天好蓝》

作  者:这里有阳光
发表时间:2011-12-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369927&extra=page%3D1

◇忽然天好蓝

他断言------
会有一个天使在巷城
于是,他让我祈愿

我看见他张开双臂
恰好像一面墙

那面墙有一匹马看守
那面墙是圆的

忽然天好蓝




阳光读诗:

1、我们先说说线索: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作者想写什么,呈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木木这首是在写祈福,如果我们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它,它应该是这样的情节:一对恋人在交谈,他对她说,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一个天使,会保佑我们的幸福,给我们带来快乐,然后他张开拥抱的手臂,像一座坚实的墙,在这个坚实的手臂中,还有一个象征奔驰的骏马,他将带着她奔向美好幸福的未来。蓝天忽然开阔,前景无限美好。

2、我们再说说立意:
这首诗歌使用童话故事的手段表现了祈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童话中常用的围墙、马、蓝天等元素呈现了一个美好的场景,使我们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这对年轻恋人的纯真爱情。

3、我们必须要说说手法:
这首诗歌由巷城、双臂、马、圆形的墙、蓝天5个基本元素组建构架,将爱情、理想与愿望搭建于这个结构之中,并无独特之处。并且诸如祈愿、张开双臂等词组过于熟悉封闭了新的感受空间。唯一可取之处是暗示和抽离,暗示:“双臂圆形的墙”这个暗示挺好的。第三节“忽然天好蓝”大幅度的抽离出原结构,增大了跨度,使我们的呼吸忽然急迫起来。

4、最后我们说说文字:
总的说来:巷子的诗歌一贯以理性、独特的认识角度、严谨的文字为独立特色的。这首诗歌的文字还算简练,但并未做认真的敲打,还需要仔细磨磨。


◇忽然天好蓝
他断言------
会有一个天使在巷城
于是,他让我祈愿------------出现两个他,说明未找到文字的经脉
我看见他张开双臂
恰好像一面墙----------------同时出现我和他,说明无法切入事物的深处
那面墙有一匹马看守
那面墙是圆的----------------两个“那面墙”,短诗中用排比需要各位谨慎,会封闭空间。
忽然天好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探索者客栈】淡若春天的《情书》

作  者:子非
发表时间:2011-12-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好久没有弄这玩意了,不知道怎么开口。看着每个人的诗歌,都觉得很好,好在那里,却又说不出来。只是觉得,都比我写的好多了。但看了很多,打动我的,却是呆瓜的《星期八》和春天的这组《情书》。好诗歌不一定能打动人,但打动人的都是好诗,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没有评,我只是闲扯着。那么,它打动了我什么,打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许多,感受了许多。她是在书写,也是在诉说,我是在阅读,也是在远游,在触摸。

    我不喜欢对诗歌咬文嚼字,我喜欢通篇读下来,看留下了什么,有什么,在心里,久久挥之不去。我一向觉得,这才是诗歌的魂。这组诗歌,我读到了什么,我读到了一种生活的味,爱情的味,诗的味。她是一个女人的私语,在回忆和畅想中,表达了她对生活对死亡对诗歌,对爱情对未来的一种感受和享受。“一想到你/我就想起关门,想起一个人的故乡/想像古人一样说出天凉与秋天的关系”、“西川酒醉般说:死亡太丑陋!/其实,当时如果能有人这样问我/我宁愿马上死去”、“曾经以为爱情就是爱情/后来才知道,爱情也是一种需要”,这些都很容易打动了我,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那种氛围和情绪。感受到了死亡与诗歌,也许距离很近,也许很远。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秋天,有很多话,想对自己说。感受到了爱情不是那么重要,却有那么必不可少。感受到了,窗外的阳光,看起来很暖,却又触摸不到。诗原本就是这样素净而通彻,只是我们托载了许多,读起来才那么机械。这使我想起了海子,想到他的诗歌,总有那么几句话,萦绕在心里。“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有你构成”“诗人,你无力偿还/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地燃烧”,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斑驳复杂的意象,却有浓烈的感情,化不开的诗味在里面。我们大多数人的诗歌,缺少就是这种味,或者说少的是灵性。这些事情,这些感觉,我们也经历过,为什么别人写出来,我们才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好的诗歌,能让熟悉的人读起来也会感动;能让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也读到感动,更才是最好不过。把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素净的语言,通彻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胜利,也是灵性最好的表现。我不说技巧,技巧是老练的象征。最美的元素,是元素本身。

    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一些词语没有更好地发光,一些感情,还没有很好地发散出来,走进去,再走出来,效果会更好。简单点说,有一些花儿,隐忍着,你没有让它们开。但一个女人的低语,是无序也是撕心的。病久了,对阳光也是种伤害,我这样说,不知道,够不够春天。

◎第三封情书——叶子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1
那年,天气阴郁
我隔着沧海,去寻找桑田
凿一条通往唐朝的故道
希望可以靠近人间烟火,不把自己确定为某某的某某物件
只是素昧平生,偶然的浮萍

2
我坐在珠海的某个海滩,曾经想到死去
那么卑微的理想,只不过为了你知道后
也会有伤痛的表情

3
在广东,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蚊子
小得只需一笼蚊帐,来栖身

4
那年,去了小梅沙,多么诱人的名字
阳光,沙滩,风吹椰林
那么多巧笑的男女
没有一个是你

5
黄昏在广东,就意味着凉风
其实我心里早晚都是凉风
一想到你
我就想起关门,想起一个人的故乡
想像古人一样说出天凉与秋天的关系

6
1996年4月,我在北京
和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向西川学习写诗
有人问:顾城死了,海子死了,你为什么没死?
西川酒醉般说:死亡太丑陋!
其实,当时如果能有人这样问我
我宁愿马上死去

7
进京,
遇到了热情的沈阳大哥
遇到了北京四月的风沙
遇到了苹果园的地铁
遇到了诗歌
遇到了空前浩大的孤独
将我的脸与心,都留下了一块春天的胎记

8
我想我得找个人,把自己嫁了
天天听张楚的歌,终于知道自己多么可耻
曾经以为爱情就是爱情
后来才知道,爱情也是一种需要

9
我依附的小树,终没有参天
我想做藤蔓,却成了乔木
所有年轮,都是证据
不信,你就割开来看!

10
次第花开,
虽说我能等到的花开只在心里
却以为,那也是件幸福的事

11
一个人结果,也可以快乐
可以聆听她发芽与长高
像琴弦一样优美

12
万家灯火,
请容我如飞蛾
毁灭整个夜晚

13
这一生,你在的远方,都如咫尺

14
想要回去,先得学会转身
春天洗尽纤尘,在高原上心生平和
娓娓地将两个故事,合二为一
此时,阳光有点潮湿,
天空与云朵,已经相伴了一生

15
要么,相识,
要么,不识
要么,相知
要么,不知
什么都会湮灭
请留下你永世的记号

16
某个地方
任何时候
我都会来 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探索者客栈】呆瓜《偏头疼》

作  者:淡若春天
发表时间:2011-12-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偏头疼
文/呆瓜 鱼及牛

现在,我已经褪去身上的花纹
不再是豹子,用餐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是一具皮囊

同我一样忧愁的,是一群
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
缓慢地活下来,对明天

充满了恐惧感。有一只怪异的鱼
是不说话的,夜里,坐在阳台上吸烟
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


【前言】呆瓜最好的东东,就是他完美的中国思维,几乎没有受西方诗学教化的大脑袋,因此,他可以装得下所有中式的灵魂。这里不仅指他的思想,还指他的文字。不过,似乎这样说来,有点抬举他。但这的确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诗歌是由最前台的文字和后台的思想所组成的。而这二者,均是呆瓜所熟知的写作模式。
所谓熟知,我认为他是一个理性的感性者,他对诗歌的建构了然于胸,而不像一些人,以为顺手拿来的文字就是诗歌。他清醒地知道,这些轻轻巧巧的汉字需要落在哪里,才能敲醒人们的那一部份神经!但他并不做作,对他来说,低姿态的生活,就是最平和的诗歌。因此,他所有的生活历程,均可以成为一首诗。平和地通达着,我喜欢!

这首诗,显然,不是呆瓜最好的诗作,这种城市写作显然比不上他那个有鱼腥味的家乡,那些在岁月中愈老弥香的阿花阿草们。

可是,正因为在城市里,这些乡土的缺失,才会制造出他的不适应症——“偏头疼”
扯这些,是因为我喜欢诗歌的“后台”,没有这些东西的支撑,再美的文字,都只是一块低廉的幕布!

现在,我已经褪去身上的花纹
不再是豹子,用餐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是一具皮囊

那褪去的不仅是“花纹”,还有激情与理想,那只刚出山的“豹子”,在现实的剥夺中,已经只有“一具皮囊”,这便是呆瓜对现实与当下的质问,用自身来质问,可能更悲剧,因此,更引人共鸣。
只是这一段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少了呆瓜的新鲜,直接长到藤上去了,洁净得少了泥土味。

同我一样忧愁的,是一群
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
缓慢地活下来,对明天

蚂蚁也是卑微的,和一只呆呆的西瓜或是葫芦瓜一样。他很喜欢这样去借代,由小及大的表达。
这样看来,特别是那些患了关节炎的蚂蚁,生活可能更为艰辛!
这一段,把我结结实实地伤了:仿佛我也是一只患了关节炎的蚂蚁,呆呆地对着明天,缓慢地活着,无力的望着,TMD辛酸!
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是姿态最呆瓜的!这偶尔的一呆,就能让你顺便跟着呆的。

充满了恐惧感。有一只怪异的鱼
是不说话的,夜里,坐在阳台上吸烟
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

喜欢呆瓜这样来点题,不像一些人写诗总像作报告,非要总结一下。

只是这只“怪异的鱼”,游走的厉害,一下串出来,吓了我一跳。
当然,鱼便直指瓜瓜本身,或者是他那大脑袋里想家的眼泪,以及,对现实、生命和未知的恐惧感。只是那个“恐惧感”几个字没必要写出来,太实了就没了余味。

总之,从有效性来说,这首诗达到了。只是我更喜欢呆瓜那些更口语,像碎碎念,像拉家常,东家长西家的短短的小诗。那些东西,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我的得瑟完了,没有全部的表羊,瓜瓜不要生气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阅读:【探索者客栈】菜单之春天姐姐的《迂回》

作  者:半遮面
发表时间:2011-12-1
发表版面:挑战者诗版
作品连结: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

《迂回》
作者:春天

多想独自骑马,向南山进发
路过我们曾经的客栈,
叫小二拿出纸笔
给你修书一封:
我绕过青春、百花、他乡的疆土
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你要的样子

1给作者春天姐姐的话

说实在的你一下单,我就心惊肉跳,刚忙完,还在生病,哪怕给一天我休息都好。就被姐姐你点将出兵,这好像是历史造就的,我不该姓杨,不该“战死沙场”。但是回到现实生活,我必须接单。我要生存,要吃饭,要和挑战的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叔叔阿姨继续开战。。。。。。

2前言

只是说说我读后的感想,不是批,不是砍,不是下评论

3读后感

我首先感觉它像一幅图展现在我的眼前,在画质上面的处理,我认为是很漂亮的,线性流动的自然,将《迂回》寄托一个客体身上扑捉,它通过主动的主观过程,同时呈现了构架和描摹两个意义的路径,最后还原。同时用“独自骑马”切割,有如影片的镜头,不断切换“向南山进发”“客栈”“修书”,之后,转折过渡到结句,带有结论性,也正是“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你要的样子”的结句,展现了张力和魅力。看似完整,一首精致的小诗,我只能说它只表现了一个片面,如果反复推敲,(无所谓说对象)它存在着模糊性的一面,且在中心转义点上漏了气

那麽它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我甚至质疑它创作的途径?但这不是贬义之意,我的第六感:是无意识的一种心理变化状态,它是在证实什么吗?如果没有,它怎么会平实的铺垫而最终点穿“更像你要的样子”呢?说实话,我真的还没有明白它真正的意旨所在,因为《迂回》太笼统了,总感觉作者在故意绕圈子,也许精妙的一点就在这里吧。所以我说没意义,因为它在跟自己游戏(我感觉我是误读了,脑子烧着呢?)

我心惊肉跳的发出来。。。。。。。其实,我很怕春天姐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7 2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