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2-4-21 12:24 发表


如斯,穗更安乐。嘻嘻~~但愿君心似吾心,同在仙境游~~不思归!

——穗穗姐以读书来打消伤痛,本身就高出我一个境界,我只能挠腋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时候,在考虑,如何能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迅速地总结精要和提纲。给这本书,几句最简短的自我总结和定义。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一个字和一个词,若分析起来,都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成千字和万字的大文也。那么未来,我是否要锻炼自己“热胀冷缩”的本领,也就是——凝练、浓缩,归纳、总结,扩充、漫步,旁征博引,能展开也能合拢的能力呢。

这样的自我考核,一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是的,我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思考许多繁琐细致的基础工作。我相信,钟情于书写之人,没有一个不是优秀的阅读者和总结者。

书本,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载体,即便是电子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电子书籍,进行阅读、对话和发表。但能我让感动和快乐的事情,依然是捧读一本诗集和小说,这种原始的阅读方式,和人类的肢体习惯有关。

书籍,千百年来,的确是照亮大众心灵和精神领域的智慧之灯。而且在茫茫的黑夜里,还将普照着求知者的奋进之路。

现在是信息时代,书籍的发展,从早期的手抄本,到凸版印刷术,然后再到容量巨大的电子书籍,这些新技术的潮流,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根本性逆转和改变。我唯一能感受的,就是电子化时代,信息的便利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阅读功能,是否会在这个时期,发挥出最大的接受效应呢,还是迷失在垃圾汪洋、信息浪费的资源共享里?这也是一个利弊共存的时代吧,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4-21 12: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扶》诗,立意很好,诗题很好。但是语言和场景的截取,可以重新安置。达到层层推进,然后高潮叠起,而后归于空灵的效果,会更妙。问好,只是个见~~说错了,见谅。 ——看到鸡独叫的博文《扶……》有感而发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表现形式,途径众多,你可用意象说话,这个意象是什么?很多人,很糊涂且朦胧。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意象的本意吧。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譬如诗中出现的喜鹊或乌鸦。

现在我正在玩味,诗人鹰之一再强调的“意象”说话。其实这是诗歌写作中,最基础的元素和要素,根本就不需要再反复提醒和提及。在我看来一首诗歌的构建,需要经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和筛选,有趣的是,诗人的灵感和后天的诗艺积累,能让他很快地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这里面带着非理性成分和超验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诗人日常的练习和修正,恰恰是语言的问题,如何运用最佳的语言,最佳的排列方式,完成一首诗歌的整体构建。我们看到很多诗歌,并没有什么特别华美的句子,但是整体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很好地烘托了诗题。

早就说过,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一首诗歌的内在灵魂和整体氛围,是完整和通透的,这才是诗歌创作生涯中,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日常的各类技法的练习必不可少。而且还可以利用诗歌的结构、标点、节奏、气息等扩容和创新诗歌的外在结构和内在气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解释一下诗歌或文学艺术上的意象吧。这个意象是指向——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两者融合后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意象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主要分为四种。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放达任性半生,默抒不平半生,诗酒达意半生……“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还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狂风中卷起的尘土,就是这匆匆忙忙的一辈子。人,生于天地之间,或不过就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当归时则归去。活着,就是一种行走,行色匆匆的赶路,走了长长的路,最后撒手归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专释“远行客”其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十九首》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人生大梦一场,韶华白首,不过转瞬之间。我在大雨磅礴后,收晴的玻璃窗前,读古史,疑似——梦中梦,不知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失意的人,会将“死去”看得比“活着”还要温暖和惬意,这是怎样的心灰意懒?所有说出来的话,并不一定都是出自于真心真意。

有些话,说得很热闹,却是为了掩藏心海无边的落寞。苏轼的“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明知道一些伤痛,说出来则更加伤痛,明知道断肠寂寞,说出来则更加断肠,那就欢聚、纵酒,忘掉心中一切的伤痛和寂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人之间,无限留恋且郑重的对待,也许是奢侈的事,值得一生珍藏和追寻。有些东西,一生“无言”以对,譬如不能触碰的忧伤,不愿说出的层层想念,挫骨扬灰的决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爱,真的很无奈。世间多少爱,会辗转蹉跎,成为他日伤痕?仕途和情感的失意,隐现在旧朝多少文人的诗书里,但那些丝丝缕缕的爱憎和牵牵绊绊的情怀,弥久永存,因为人心总是相通的。透过诸多诗人无奈的笑颜和文字,我能触摸到的热度和感伤,竟然是“自己”那颗无奈且彷徨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一宿纠结。纠结的感觉,如同——“好的~不好~好的~不好~好的……”摘花瓣的两难声音——就这样一直纠缠下去,契合着心跳的旋律……但我多么渴望,能遇见一个知晓世间音律的高手,将这纠结的心跳,谱写成一曲玲珑曼妙的“踏莎行”和“步步娇”,记得风尘起时,伊人,也曾灿若烟花,短暂的美丽,优雅的存在过,魅过飞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学史话》,厚厚十卷,读之,常掩卷叹息,惜才,怜才。汪洋史册,诗书春秋,沈醉其中,果然不知归路。千年万载,绚烂文明、诗歌中华。历代思想,光辉文学,无愧于博大精深的赞誉。每个古老而文明的源起,都是以特定的文学(尤其是诗歌)作品为标志,由此而流传后世。

提及西欧文明,就不能忘记古希腊神话的代表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考察南亚文明的发祥,就得从古印度的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里窥其踪影。而中国,世界的东方、上古的历史,就必须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歌总集中,寻找勃兴和衰微的痕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特点就是唯一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盛世有华章”,不知道一个人的盛世,何时到来。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和中国的盛世,何时再现。但是,诗人的心中,必须要有一个“盛世”的期盼吧,尤如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回顾历史,想想史话,是否也是谬论,思想最开放的时期,却是政治最黑暗,社会最动荡之时……心里窃窃难安,依然期待着盛世,写出今生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读到泪流满面。读诗,读到默默无语。不是诗书的魅力无可抗拒,而是诗书中的人情世故,浸透纸张。生生死死,隐隐没没,一页轻飘飘的薄纸,就记载和陈述完毕,不由你跟随其内,或悲或喜,或怨或愁,时而慷慨放歌、长袖舒舞,时而郁结满怀、愁眉难抒。是否~~心在至高处,情牵千古忧!拍案叫绝时,“琴引”叹小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2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