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做语言的魔术师,而不是简单的摄影师和拙劣的导演哦。人类的创造力和潜力是无穷的。我听见圣琼佩斯说:“我们的脸不可名之。时间晓得不少关于所有人们的事,我们原来就是那副样子……事物的海洋烦扰着我们。死亡就在舷窗口,但我们的道路不在那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应该——从一切学科,一切时代,一切神话,一切地域里撷取隐喻。让语言的姿态变化无穷。有时若深海珍珠,明媚皎洁;有时是绝世宝剑,杀气凛然;有时像冢上春花,洞悟生死,总之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可以融汇一切艺术的特质,仿佛一个宝藏库,应有尽有。

这些都来源于诗人浩瀚无边的想像力。可以用各种物质和知识,来组建自我的灵魂乐队。一些流亡、隔绝、神秘、片断的感触,也能唤起一些情绪的反馈和絮语。我喜欢的诗歌和艺术,都是富有美和力度两种概括的特征。人类的力量和对美的无限发掘和渴望,终会成就更多精彩的诗章。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9 14: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琼·佩斯,有一首诗歌,名叫《阿纳巴斯》,据说是在中国诞生。诗人西渡在他的文章里,曾经专门介绍了——圣琼·佩斯在北京从1917-1921年期间,曾在法国公使馆工作的经历。他五年的时间里,从三等秘书升为一等秘书。他和中国当时政界的许多官员密切来往过。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他去紫禁城交涉,救助过被复辟部队扣为人质的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家眷。他也曾经与蔡元培以及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流有所交往。

在五四运动之前,敏锐的他,就预言了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他在一封信中如此写道:“中国终会走上集体主义,非常接近教条的列宁式共产主义”。这封信写于1917年1月3日。更为奇特的是,他预言了当时中国外交总长陆徵祥的最后归宿,陆氏“很容易在想象中看到他在困境或孤独中,在欧洲的修道院度起余年”,正如他的预言一样,作为天主教徒的陆徵祥最后远离政坛,去了异国他乡的比利时修道院做了一名修道士。

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诗人。而且和中国的近代史息息相关联。他的长诗《阿纳巴斯》,写于1924,也译成《远征》。是诗人在中国任外交官期间,是1920年6月至1921年3月,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观内创作的。全诗共分十章,外加序曲和终曲。该诗表达了一种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歌颂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海啸说:“其实诗歌从来没有过所谓的边缘化或大众化,诗歌表现出来的安静和寂寞是诗歌的常态。解读和理解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修养,这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读者能否很好地领悟诗歌,与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心灵没有敞开,好诗也进不去。”说得非常好,海啸的观点,我很认同。

呵呵~~想起他的样子,我心里就直乐,和他吃过好几次饭哦,也算是朋友吧……嗯,读他的这篇访谈录,我还是想念北京的一帮诗友姐妹和好哥们了!

诗歌的门槛,似乎很低,其实是艺术屋宇里——最高的天窗。并非什么垃圾都可以插足的。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9 15: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啸还说:在任何时代,诗歌的意义或者功效从未改变过——诗歌是精神的原乡。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西莫斯•希尼曾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功效为零。从来没有一首诗能阻挡住坦克……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诗的功效又是无限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诗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它却是生命暗夜的一缕光线。

有时候心和心贴得很近的缘由,就是观点一致,志同道合之感。我从来都觉得诗歌无用,但它就是让我牵肠挂肚,宁可舍弃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不愿意放弃对它的挚爱和探索。我们创作或阅读诗歌,首先考虑的不是诗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赢得什么,而是你为什么写诗,读诗,这一最简单、纯粹的出发点。诗是怡情达意的,是思索人生的,是唱和友情的,是愉悦灵魂的。

诗歌本就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享受之一,是来源于梦、梦想、幻想缥缈的空中仙境。所以它和人类的心灵居住在一起,和智慧、美神以及火种毗邻或叠印。它可以慰藉心灵,让人在平庸的生活里,找到安宁的栖息地……不要过分放大诗歌的功效,也不要忽略它旗帜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9 15: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写散文和小说的人,瞧不起写诗的吗?呵呵,一方面是功利主义和文人相轻。另一方面,真正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俗物来瞧得起!最后,他们瞧不起的那些诗人,大多不是诗人,不过是披着“诗人”外衣到处演出的小丑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北阿秀在微博上,跟我说:“现在出现的不少诗,所谓的好诗,经典,已经不被认可。甚至怀疑,这也叫诗?跟说话一样的,甚至不如说话说得好。”

我的回答是:“那是对的。诗歌乃至于整个中国诗坛,本来就需要肃清,正本清源,和不时的“清算”,要把混进来的滥竽充数的那些文本,进行辨别和质疑,并且请出“经典”好诗的行列。让一些真正的好诗,散发出百世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啸的观点,还有:对中国诗歌来说,在狂奔了一段时间后,重要的是怎么把断裂的文化链条承接起来,而不是一味跟随西方,怎么潮流怎么走。作为一个诗人,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积累。

他所考虑的问题,也是我现在经常发出的呼吁和渴望。我们必须将自己文化中的断层夯实,将语言断裂的地方链接起来,并且打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和气场。西方的思潮和理论体系,可以拿来借鉴和融合,却不可盲从和照搬。

我常常想,那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都曾经学过中国的古代诗人,无论意境、语言、技法等等,难道说我们守着满屋子财宝的人,却不知道如何挥霍祖辈们给予我们的偌大财富吗??

许多文言,仍活在日常的文章、诗歌和对话里,它们并没有孤立于白话之外。我不喜欢割裂的看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一本很小的册子《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书很薄,却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我觉得诗人,都该好好翻一翻,读一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9 15: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安徒生的小诗一首《茅屋》,感受丹麦吹来的海风。这个名叫安徒生的家伙,地球人都知道哦。他为孩子们创作并奉献了一生。而他不仅仅是童话作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无可置疑的诗人。这个十九世纪丹麦的童话家,一生仅写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重新阅读过他的童话。

我想说,若诗人灵感枯竭时,不妨就去读读吧,那些童话,不仅是孩子们的兴趣书籍,也是诗人最好的课外读物。因为他的许多行文走字,本就是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趣味盎然,思想深刻……

读他唯一一首诗歌《茅屋》,感受灵魂的安逸和简单的幸福。

茅屋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
有间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辽阔无边无际,
没有一棵树木。

只有那天空和大海,
只有那峭壁和悬崖,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同在。

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却有一对亲爱的人,
时刻地相互凝视,
他们多么情深。

这茅屋又小又破烂,
伫立在岸上多孤单,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作伴。

周 枫译

这首诗作,挪威的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曾把它谱成著名的歌曲。这里所录的,就是可供歌唱的译文。它不复杂,尤如清水芙蓉,不事雕琢。

全诗共四节十六句,叙述简洁,能指明晰,它把生活最本真、本质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眼睛。它让我们相信生活中,处处都有闪光的爱和平凡的美好。

一切幸福的来源,不过是心的回声。你要什么,不要什么,都明明白白的在其中回响。茅屋又小又破,但是并不打紧,因为破小的茅屋里,有心爱的人儿,相守一生,忠贞一世,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哦。

嗯,作为一个常年的异乡人,我常常不得不搬家,每一回搬家我都会感伤或沮丧。换种想法,只要能有爱着的人相守,哪里不是天堂呢?!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9 16: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早起,眼睛肿肿的,顾不及洗漱,就在阳台上大声朗读起来。我这个样子,很像刚上小学的小学生,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半情愿、半被迫地让自己进入新的角色中去。其实我很喜欢,也很享受~~大声朗诵的快慰和淋漓。不信大家就找一个清朗的早晨试试看。你的声气,也许会把花瓣上的露水吹落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朗诵持续了半个时辰,代价是口干舌燥。让我的声线暗下来的缘故,并非疲乏和干渴,而是伤心和感喟……历史上诸多的才子、文士,我们知道其名、其诗,却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于我的看法,读任何作品,若有条件的话,都该深度阅读。因为诗文的写作,一般都事出有因,唯有将过程了解清明,才能领悟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自己已经无数次的阅读魏晋风度、南北朝的轶事。可是我还是会沉浸于其中,不能自已,想象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一赋三都,三绝恺之;世说新语,渊明野趣;刘氏三骏,竟陵八友;儒道《抱朴子》,奇书《水经注》等等类,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绝无仅有的时代,自此后,再没有比它更性情的时代了,缘由居然是——战乱频顾、朝不保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起始于汉末建安元年(196年),迄于陈亡(589年),共393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离乱,但文学却繁花奇葩争奇斗艳。文学流派众多,名篇佳作不绝于世,有些通达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自觉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人的生命和思想的觉悟。越是动乱的社会现实,对人的生命就会形成严重的威胁和摧残,基于此点,当时的人会更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这就从群体的意识,转向个人意识的觉醒。这就是生命的自觉自悟,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根基。

这里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体现为玄学风气,在谈玄论道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和束缚,重视心灵的超越和解放,而且蔚然成风,成为那个时代的总体风貌。钱穆先生曾在《国学概论》中,如斯说:“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体生命与思想的觉醒,就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自觉,由此文学走出了经学附庸的境地,而转向了独立发展的广阔天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辞赋、小说和文论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硕果。诗歌是这一时期,最辉煌灿烂的文学形式,无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从古体到新体,作家众多,流派纷呈,多姿多彩的风格,构建了风流倜傥的魏晋风度的艺术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让我郁结满怀,声线不由自主低落而下的——并非昨夜默读的《七哀诗》三首、《登楼赋》等,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悲情和抑郁,而是竹林七贤中,醉眼朦胧的阮籍,他的“青白眼”待人;他的旷世绝作《咏怀诗》;他内心的苦,醉酒的愁,放浪的无奈等等,我在他几次吐血的时刻,心里默然而悲凉。

这是一个无可奈何、内心矛盾纠结的人,他自己不按礼数,借酒避祸,与当权者和礼法之士虚与委蛇,有时不过是为了委曲求全,隐忍苟活。但他的文章中,却充溢着反叛精神,尤其是他的《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其中对传统名教的批判、对礼法之士的嘲讽异常的深刻尖锐。大家想想他平日里,用“青白眼”待人,就知道他放浪不羁,任诞而颓放。

他酣饮不过为了避祸,有酒必饮,每饮必醉,他自己不按礼数,却让子孙莫要效仿。读他越多,我心里就越加难过,人之言谈处事,皆会事出有因。其实阮籍心中苦,心性高,才情达,智慧明,所以常“口作长啸状”的阮籍,在好友嵇康泰然赴死后,精神一下就垮了下来。而他自己被迫所写的“劝进文”也是自己的耻辱字,他在写完之后两个月后,就郁结而终,时年54岁。这是一个可怜之人,他有高洁之身,却入污浊之世,非自己所愿,又无法推诿,唯有醉酒。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他只能用酒来浇灭心中块垒,昏昏然,陶陶然,忘其形骸,飘飘欲仙。在醉眼朦胧中,寻求精神慰藉,阮籍饮酒,一是生存环境的逼迫,二是老庄思想的影响,三是名士风度的彰显,四是理想抱负失落后的自残自虐,这就是阮籍饮酒其文化意蕴的真相归纳。

他的劝进文,虽然是醉中所写,由人扶着,援笔而书,一气呵成,居然无一字遗漏和改窜,文中多溢美之词,言辞清壮,为人叹服啊……有一事,当时大将军司马昭,想为其子司马炎求婚于阮籍之女,目的很明确,拉拢名士。因为阮籍是当时名士阶层中声望最高的,呱呱叫~~没话说,所以他想通过联姻,壮大司马氏的士族集团。

司马昭本想,他一定不会拒绝这般好事。没料想阮籍得知此事后,大醉了六十多天,求婚的人始终没有机会启齿,婚事只好作罢,不了了之。世事多艰难,他是不想不愿依附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于是做壁上观,明哲保身为好。醉酒可以忘忧,但是总有醒来时,嵇康的死,是压垮他精神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我在阮籍的《咏怀诗》里落泪,不是夜不能寐,而是日不能宁。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20 10: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0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