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137|回复: 43

《诗功夫第一期》小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功夫第一期小结

我个人认为,诗歌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是对我们诉求不果的修正。而诗歌评论是对这种反思和修正的解析和概念化,所以,诗歌评论会比作品本身更更现实和理性,它与一般的阅读的区别在于,诗歌评论除了要表达阅读的感受之外,还需要从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角度去审视作者的世界观属性,因此,诗歌评论的内涵里存在反诗歌倾向,并且必然会泄露评论人的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特征。
我们搞《诗功夫》,是想双刃诗歌的写作与阅读。是想让作者通过评论来打开自己,看看除了自我之外的人们是在如何看待自己,这或许是比
较痛苦的事情,还想让评论者明白解读一个思想和一件艺术作品,它与简单的阅读是多么的不同。

本期诗功夫活动总体还是成功的
1、敢于说真话。这在平时并不多见,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喜欢听好话的,喜欢兴奋点上的共振,我自己也会去用作品中主流的东西来掩盖非主流的缺陷。这几个评论人是敢于对作品的瑕疵进行分析的,敢于诚实的诠释出这些瑕疵的来由,并且提出善意的建议。


2、双方的交流是坦诚的。事实上,作品出来之后,作者与阅读者之间产生的分歧并不能确立清晰的立场,他们只是在作品的范围内表现出局部的对立,这里包含了艺术观、世界观的不同,因此这样的交流,这样的较量有时候会脱离作品而行进到离诗歌更远的地方去。这只是从作品不同的角度去延伸了一个共同的事实,而不是在争论不同的事实,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打开作者的搜索宽度,能够检验评论者的审美能力,这是双赢的。

3、检验了挑战版的整体水平。我一直坚持认为,论坛的水平是评论的水平,有评论的水平才有诗歌的水平,才有版面的人气和质量。评论是对创作的触动和干预,这种触动和干预的主要能量是激发再创作。本期的几位无论从立意分析、解构水平、文法检验、诗意欣赏等方面,是具有能力的。如果说说缺点,那就是缺乏系统性,缺乏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解释方式,还可以更客观和精确一些。


谈点体会给千首席、圣常务、白主管和食神首席评论,大家来交流。


2012.6.4


评论作品1:



【诗功夫第一期】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并前赴后继
——浅读踏破皮鞋《笔尖下的中国》
柏相

  
  
  如果当年金兵不南侵,宋朝统治者就不会暴露出自己的孱弱昏庸;如果当年八国联军不攻入北京,万园之园也不会被焚毁,国人也许至今还穿着长袍留着长辫裹着小脚;如果萨达姆屈从于美国,他也许至今还会坐在他的总统宝座……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如果,这些许多的如果交织在一起,社会、人生、命运、个人、民族和国家这些人文地图,于是便在时光的隧洞里彰显着神秘和深邃。萨特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个著名的哲学论断其实是有些武断的。我没读过萨塔原著,更没有读过萨特这句话的母语原句,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应该再加一些汉语词汇也许才更合情合理:存在的,在某一时光瞬间,总是合理的。
  说到现实中一切存在现象的合理性,就必然要说到哲学命题中的偶然和必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道家的阴阳鱼。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在我的眼里,是对这个世界诸多存在现象或变化现象的最佳解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交替,方为玄之又玄之众相,方为众妙之门之世界。
  也就是说,谁做皇帝或总统,遇见谁或与谁失之交臂,收割什么或遗失什么,甚或何时生何时死,冥冥之中自有其定数。这个冥冥中的定数其实也并不神秘,这个冥冥中的定数其实也与别人无关,关乎自己的道行修行,关乎自己的种植和浇灌,关乎自己的情趣与心志。其实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盛衰沉浮也是这样,包括中国的现代汉语诗歌。
  墨石说:他读诗,基本上只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点,即它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关注点是决定一首诗歌成败的核心;二是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三是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这些观点其实都没错。
  但墨石解读或点评踏破皮鞋的这首《笔尖下的中国》,我读后有许多腹诽之处。
  其一:作品的关注点。
  踏破皮鞋的这首《笔尖下的中国》,在我读来,关注点并不是明确的直接的,也并不是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体相近,在主旨上虽然是老调重弹,没有出新的地方,但值得诗歌阅读者深思或体悟。
  我个人觉得,踏破皮鞋的这首诗的关注点,应该是突出诗歌和诗人,突出文字或诗歌的力量,突出当下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或者人文文化的关注。
  其二:“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
  这点似乎与第一点相关或重复。墨石说:“没有我所期待的韧性和张力,而且前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这点似乎也有些武断。
  其三:“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墨石说:“整体读下来,作品所依靠的是情绪支撑直到收笔,虽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但并未完成精美的诗性呈现。”这点我也不大苟同。
  至于墨石所指出的“混搭”、“堆砌”、“直露”、“空洞”等诗艺上的缺陷和不“贴实”的问题,我也不以为然。
  我读诗歌,只关注两点,一是诗心,可能就是墨石所说的关注点和承载力;二是诗技,也就是墨石所说的诗艺。
  踏破皮鞋的这首诗,从诗心来看,虽是老调重弹,但盛意拳拳,颇为感人。踏破皮鞋诗中所说的“红楼”,在我读来,可能指的就是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一书。“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是啊,“披阅十载,增删数次”的红楼一书,用曹雪芹先生的原话来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消逝的只是王朝的盛衰荣辱;岳阳楼的范子独白,虽独步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但独臂难支徒留遗恨;黄鹤楼上的崔颢题诗羞煞千年李太白,但用毛/泽/东的诗来说,也只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但曹子的红楼,高过了这一切。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洞空尘世,鹰眼草枯,但当这个尘世满是和尚尼姑的时候,将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世相?一部诗经,一部“思无邪”,那一叹三咏的四言,又岂是那些佛经圣号能洞悟的!
  踏破皮鞋在诗中提到的北岛,即中国当代诗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赵振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并还在影响着当下,而且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多少茫茫黑夜中酣睡的人们。这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能大得过一个“岛”么?这个岛,至今栖居着多少天国的灵魂?
  而踏破皮鞋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寂寞沙洲”,也许与苏子有关,苏子有一首诗名曰《卜算子》,是苏子被贬黄州时所做,诗前有小序“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於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诗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诗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寂寞沙洲”又岂是“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能“富”得过的?
  “老子孔子孟子”却是国之奇士,而屈子之忧国“思”,那纵身一跳,何人至今能敌?“酒圣茶圣书圣”儒雅至极,但杜子之“沉郁顿挫”,那种独漂长江的家国精神,哪个能“胜”?
  “文官笔一划/武将跑死马”,这难道不是一个悲辱千年的事实么?
  “笔尖下/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现代诗人胡风那冤案之始末,张继那客船之夜半钟声,哪一个又是让真正之魂灵能寝食难安?
  的确,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有多少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并“前赴后继”!
  这首诗中的这些意象与事物,难道真得如墨石所言“没有韧性和张力”么?难道真得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即便是,也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原貌,与踏破皮鞋的诗性勾勒无关。
  踏破皮鞋的这首诗,在我读来,关注点无疑是很有承载力的,它不仅“混搭”强大、“堆砌”自然、并不太过“直露”太过“空洞”,而且诗中试图承继杜子的家国精神的尝试无疑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当然,从诗技的角度来说,也许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但是,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复兴的出路,在我看来,并不在诗艺的提高,而是在诗心的修为。宋人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许指的就是这个吧。
  当然,墨石的点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仅对诗歌文本说话,且只讲缺点,所以未顾及是否得罪于作者。”这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祝福踏破皮鞋,祝福墨石。用诗歌推敲中国,是踏破皮鞋所愿,也是因缘聚散之吾辈所想。与各位兄弟姐妹此世同行,此生不虚。仅为个人浅见,远握大家,欢迎理性争鸣!


            (2012年6月28日傍晚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附原诗及墨石点评: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笔尖下的中国》

  作者:踏破皮鞋


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
笔尖下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
笔尖下
老子孔子孟子思不过一个屈子
酒圣茶圣书圣胜不过一个诗圣

文官笔一划
武将跑死马
笔尖下
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
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

笔尖下
甲金篆隶楷草行
五千年弹指一挥
还好,有一群人
在脉搏的韵律和心灵的意境里
用诗歌推敲中国
前赴后继


    墨石点评: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诗歌的千年存在,也有其艺术和承载的存在合理性。读一首精致的诗歌佳作,我基本上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点,即它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关注点是决定一首诗歌成败的核心;二是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三是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按照这些方面来看《笔尖下的中国》。整体上看,这首作品不难读,非常通透,也能看到创作时一气呵成的畅快。
    首先,作品的关注点是明确的直接的,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体相近,在主旨上老调重弹,并没有出新的地方。
    其次,以“笔尖下”舒展开来的长短句,没有我所期待的韧性和张力,而且前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
    再次,整体读下来,作品所依靠的是情绪支撑直到收笔,虽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但并未完成精美的诗性呈现。
    个人以为,有一些在诗艺方面的明显缺陷:
    ——混搭。混搭是指不顾逻辑性的牵强表达,“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诸如此类句子,是典型混搭。正如“1+1=2”是否必然?1升水+1公斤石灰=?
    ——堆砌。大量同类词语或词组堆砌起来,再加上单调的句式,难遂作者构建精美的诗歌作品之愿。
    ——直露。诗歌不拒绝直抒胸臆,但忌讳空洞的直白。读完这首《笔尖下的中国》之后,不会让人有所回味,或者说,留不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空洞。以小见大是诗歌作品惯常的方式,以具体事物完成主题的呈现,从《笔尖下的中国》这个题目上看,明显是偏大了,这是造成空的根源,加之文本里的诗句也由于恢复生产仅仅依靠情绪支撑和“说理”的句式,而使整首诗都显得苍白空泛。解决诗歌创作“贴实”的问题,也是时下很多“貌似诗歌”的作品应当注重的问题。

    (以上仅对诗歌文本说话,且只讲缺点,所以未顾及是否得罪于作者。)






评论作品2:


                               隐匿于意象中的象征—浅说胡月的鸽子
                                                      千朔

  就如台湾文学评论家简政珍所说:「诗来自现实,但又要从现实中超脱。现实促使诗人逼视今生今世,进而冥想历史。诗是人文精神的化身,它关照周遭活生生的人,文笔随着生命起转。(引自:《诗和蒙太奇》)」因而诗人的创作也往往由自身所感触的事件去发想写作的思想。胡月这首《冬日的鸽子》,「鸽子」在此是意象,也是一种象征,就像半遮面的《麻雀》,并非真指我们一般人所见到的「麻雀」,而是透过我们在日常所见的特性,来象征诗人所表达的事物。因而文本所指向的「鸽子」、「鸽群」其实都是象征与主角有关的「人」或「人们」。而通过这样的了觧,我们再来读读文本:

《冬日的鸽子》  文:胡月

一个蓬头乱发的人
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

冰凉的老屋焦渴
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掀翻了
一地的落叶。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
瓦砾疼痛,蜕变成鸽子
在屋宇与天空之间
来回涌动

蓬头乱发的人
与瓦砾前世相识,相互点头致意。

兽皮是梦的外衣,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
摆放。鸽子瞧一眼,弯曲,慌乱经过

  诗在意象的呈现,有时概而化之,将主体置于背景或成为背景的角色,比如第一段
    一个蓬头乱发的人
    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
「一个蓬头乱发的人/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这二句描写人与事,主人翁走完一段旅程,「弯腰」是鞠躬致意,同时也有「下台」的意射,「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这句话象征了主人翁在下台前,是一个有身分地位和权势的人,所以「阳光是湿的」表示此人的下台并非自己所愿意的,而是被迫的,但被谁逼迫的呢?「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诗人的这一句就把意思表明清楚,被他的同样身份的一群人所逼迫的,因而在此我们就可明显了解到「鸽子」、「鸽群」在诗中的意象,相对于麻雀,它们不是一般的小老百姓,是有身份地位或者有权势、或拥有某种力量的人,而且这一力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一群人去探查主人翁时有是以某种「仁义道德」的正当借口去的,所以诗人写了「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

  从第一段的呈现,可以发现诗人点明了创作的意图,这是关于某事件的诗文,而此一事件是敏感的,所以诗人选择了「鸽子」来做为意象的投射,同时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人所表达对事件的意涵象征了出来,因而在第二段我们可以读到事情的后续发展
    冰凉的老屋焦渴
    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掀翻了
    一地的落叶。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
    瓦砾疼痛,蜕变成鸽子
    在屋宇与天空之间
    来回涌动
「冰凉的老屋焦渴/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掀翻了/一地的落叶。」一群人在一个具有杈力/仲裁力/审判力的地方,把主人翁的事一一翻出来审判了,「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瓦砾疼痛,蜕变成鸽子/在屋宇与天空之间/来回涌动」,偶象也是一个意象,象征着人外在的权势和地位,而「瓦砾」则代表着过去在偶象下面办事的人,它们虽然因为偶象的失去,而不得不有所失去,但这一失去,也同时表示另一机会的发生,因而也就有机会蜕变了成为「鸽子」了。故而在第三、四段,诗人写了
    蓬头乱发的人
    与瓦砾前世相识,相互点头致意。

    兽皮是梦的外衣,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
    摆放。鸽子瞧一眼,弯曲,慌乱经过
那个「偶象」脱下了「兽皮」变成了「蓬头乱发的人」,变成了「瓦砾」,而之前由「瓦砾」变成「鸽子」的看见那件致使人失去身份地位或杈力的「兽衣」时,虽然心有余悸,但也一样趋赶向前。

  整首诗可以说是十足的意象诗,但在意韵和深度上都是耐人寻味的,可见胡月前辈的写作功底相当浑厚,且笔锋锐利。不过,千朔有这样的疑惑,一是在很多人直观读诗的结果,可能读不出鸽子和瓦砾关系。也就很有可能读不出「冬日的鸽子」其所表征的意涵,不知胡月前辈当初选择鸽子为此诗的意象主轴,想法是什么?第二是在此诗的第三段,这一段文字虽然只有二行,但再全诗仔细阅读后,千朔个人认为此段真的有必要存在吗?并非写了不好,再细想之余,这里是表征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但从第四段来看,也似乎有此意涵?所以是要再删改或者保留现状,这可能要由诗人自己再想想。第三整首诗就文本读来,是属于稍为线性的写作,且现代主义的思想相当浓厚,它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对某事件的看法──「人生如梦」,世间一切事都是如幻如电如雹如雾,但我们的一生是否要活得像一只穿着兽衣的人呢?就如诗人所写的「兽皮是梦的外衣/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摆放。」因而「鸽子」在此,所要表征的也就朦胧了;然而再反之细想这可能是诗人故意地转换,因为此一「鸽子」也可能是指向读者──说我,说你吧。

  当然,本文纯为千朔个人读诗所感而写,简单地淺说个人所体所悟,极大可能误读了胡月诗人的文本,因而欢迎诗人指正,也希望各位诗友大家一起讨论。




评论作品3: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逸鸥的《心态》                                                   囫囵食神


说实在的,我只会根据文本发挥下个人能动,对于诗歌方面的优劣,我的确很模糊。而衡量一首诗歌的好坏,我个人总是认为能触动我并使我有所感悟的作品就是佳作,至少不是拙作。闲话少叙,进入正题。
逸鸥的原玉——

     《心态》

    我拉开我的夹克
  掏出一支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也许可以证明我没有犯罪嫌疑
  我只是从我的怀里掏了一支普通的香烟
  没能掏出那样的
   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老实说,如果逸鸥这首诗的题目不是《心态》,我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豁牙橡皮斧咔嚓一声,闪了我的腰,碰破你一点皮。
正因为这首诗的题目是《心态》,所以才不得不对文本中过于罗嗦的少数文字另眼相待了。读完这首诗,我有点郁闷,我的大脑里首先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契诃夫的《套中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别里科夫如何长短,我只是觉得作者文本中的压抑气氛与别里科夫的生活行为甚是相似。
文本中多处出现貌似多余又恰是映射主题的字句,比如“我的夹克、仓促、我只是从我怀里、我的裤腰口袋、从容、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我让我的火”等这些字句。
这些看似多余的文字背后,正是一种惶恐不安的心态表现。也就是说,我只是用我的东西而不是用别人或从别处偷来的东西,所以,我才无所顾忌。
这些,也许就是所谓的语言艺术吧。
至于文本暗示什么,我想还需大家去想象吧,从现实生活中、从社会角度都行。
最后一节,也就是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
作者意图说明这种惶恐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也是正常的人,也有正常人的追求,可这种追求为什么只能在独自一人的黑夜中才能从容地流露呢?
值得思考!

————————————————————————————————
————————————————————————————————
【诗功夫第一期】再读逸鸥的《心态》
对于我解读过的帖子,我总是要经过几番回头,至于是不是对文本的一种负责我不太清楚,但至少我是认真的。因为这样在我对文本的认知上能够达到自我反省,所谓否定之否定。
比如今天再来读逸鸥的这首《心态》,我的大脑神经又一次兴奋了起来,而且连我都感觉我对诗歌的这次进入不可思议,甚至又将会给朋友们制造出很多的笑料来。
再三来读逸鸥的这首《心态》,我竟然感觉到这首诗歌写的非常好,从头至尾的好,也许让作者自己来读,他都不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他也许在写这个文本的时候大脑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的。
再读这首诗让我推翻了以前的认知,一个新的词语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是抑郁症。
为了能更好地迎合这首诗与抑郁症患者的行为表现相默契,我不得不先把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赘述一次:
抑郁症是病理原因复杂,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食欲不振、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治疗。情绪障碍: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坐立不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
知道了抑郁症的概念,再来着手这首诗,你就会发现这个文本就是在描述一个抑郁症患者而且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


我拉开我的夹克
掏出一支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产生怀疑”,心理健康的人在掏出一支香烟这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个大众化的举动时,是不会有这种不良心境的。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也许可以证明我没有犯罪嫌疑
我只是从我的怀里掏了一支普通的香烟
没能掏出那样的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
而这一节,就更加凸显一个心态扭曲(也叫自闭)的病人与外界有一种排斥甚至敌对的思想,当然,这种古怪的行为也是一种幻觉妄想。而这种幻觉妄想的出现,正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加重的征兆;“没能掏出那样的一支手枪”,这个“那样的”足以说明他病态的心里已经反复出现过一把手枪的样子;“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暗示他要“走出深渊”,自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对于文本而言,这一节就恰好完成了向下一节转承的一个轻松过渡。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
“从容地”,很坚定地,下定决心了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黑夜里燃绕自己,完成一个浴火重生涅磐。

如果从这一个角度看的话,那么最后一节除了有点罗嗦的瑕疵外,其余的文字都是再恰当不过了。

然后再回过头整理一下文本的思路,那就是:
抑郁症的出现——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加重——抑郁症加重后患者最终抉择的结果(自杀)。

如果人生像一朵花,按所谓的正常逻辑来说,通常是花先开花、然后结果、最后凋谢。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会认为是先开花、然后结果,但是没有凋谢。他们会感觉死亡是美好的,如果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大脑将会被潜意识中的一种渴求死亡的本性所支配,觉得自杀是跟吃饭一样简单的事。




评论作品4:


                              胡月诗歌《冬日的鸽子》解读                                              温柔刀



窃以为是一个事件的抽离或一个事实的陌生化。


一个蓬头乱发的人
-------------------------------------------(意会)
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身份的更新换代)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山城物有的特点,鸽指上方,领导层,探查就是检查指导,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报纸,舆论)

冰凉的老屋焦渴--------------(山城古老建筑,此指山民)
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掀翻了---------------(浓厚的政治氛围,落叶是昨日黄花,提升这个词是要说站在新的高度认识)
一地的落叶。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这个是主体,已明了)
瓦砾疼痛,蜕变成鸽子----------(住宅指代百姓,蜕变成鸽子意指与新的思想保持一致,此鸽非指实,而是指形、音)
在屋宇与天空之间
来回涌动------------------------(新一轮政治思想宣传,想想大喇叭,农村的广播、标语、横幅)

蓬头乱发的人
与瓦砾前世相识,相互点头致意。_---------(回归贫民化)

兽皮是梦的外衣,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已心照不宣)
摆放。鸽子瞧一眼,弯曲,慌乱经过------------(从另一个角度的指向,从心理层面的理解)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落脚点!注意了!特别提醒,此鸽还是彼鸽,形神兼备




评论作品5:



                                    【诗功夫第一期】再读逸鸥的《心态》                                                         囫囵食神


对于我解读过的帖子,我总是要经过几番回头,至于是不是对文本的一种负责我不太清楚,但至少我是认真的。因为这样在我对文本的认知上能够达到自我反省,所谓否定之否定。
比如今天再来读逸鸥的这首《心态》,我的大脑神经又一次兴奋了起来,而且连我都感觉我对诗歌的这次进入不可思议,甚至又将会给朋友们制造出很多的笑料来。
再三来读逸鸥的这首《心态》,我竟然感觉到这首诗歌写的非常好,从头至尾的好,也许让作者自己来读,他都不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他也许在写这个文本的时候大脑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的。
再读这首诗让我推翻了以前的认知,一个新的词语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是抑郁症。
为了能更好地迎合这首诗与抑郁症患者的行为表现相默契,我不得不先把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赘述一次:
抑郁症是病理原因复杂,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食欲不振、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治疗。情绪障碍: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坐立不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
知道了抑郁症的概念,再来着手这首诗,你就会发现这个文本就是在描述一个抑郁症患者而且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


我拉开我的夹克
掏出一支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产生怀疑”,心理健康的人在掏出一支香烟这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个大众化的举动时,是不会有这种不良心境的。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也许可以证明我没有犯罪嫌疑
我只是从我的怀里掏了一支普通的香烟
没能掏出那样的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
而这一节,就更加凸显一个心态扭曲(也叫自闭)的病人与外界有一种排斥甚至敌对的思想,当然,这种古怪的行为也是一种幻觉妄想。而这种幻觉妄想的出现,正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加重的征兆;“没能掏出那样的一支手枪”,这个“那样的”足以说明他病态的心里已经反复出现过一把手枪的样子;“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暗示他要“走出深渊”,自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对于文本而言,这一节就恰好完成了向下一节转承的一个轻松过渡。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
“从容地”,很坚定地,下定决心了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黑夜里燃绕自己,完成一个浴火重生涅磐。

如果从这一个角度看的话,那么最后一节除了有点罗嗦的瑕疵外,其余的文字都是再恰当不过了。

然后再回过头整理一下文本的思路,那就是:
抑郁症的出现——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加重——抑郁症加重后患者最终抉择的结果(自杀)。

如果人生像一朵花,按所谓的正常逻辑来说,通常是花先开花、然后结果、最后凋谢。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会认为是先开花、然后结果,但是没有凋谢。他们会感觉死亡是美好的,如果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大脑将会被潜意识中的一种渴求死亡的本性所支配,觉得自杀是跟吃饭一样简单的事。






评论作品7:



                                  【诗功夫】我,砍砍砍(先五首)                                                    圣歆
                                             

2012-6-23 凌晨,因为一张图的浮现,脑子里跳出字眼,睡不着时就挑灯写了三首诗。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熬夜写了五首诗歌的《我,砍砍砍》。郑重说明,因为我和五位评论员目的性不一样,举刀就猛砍,不带任何欣赏之心,所以叫做“砍死为止”,今天阳光总版说版友也可以独立发帖,那我就献丑了。被砍的作者鉴于圣歆是个菜鸟,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A 第一个作品《心态》作者/逸鸥

1号作品:原玉
《心态》
文:逸鸥
  
我拉开我的夹克
掏出一支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也许可以证明我没有犯罪嫌疑
我只是从我的怀里掏了一支普通的香烟
没能掏出那样的
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一、我,砍砍砍。

对于逸鸥的诗作因为近期读得较多,从一开始出现,就发现他是个比较老道,文笔娴熟的诗者。但这首在我眼里却没有太多的好感。虽然这首诗歌初看是有些迷幻,让人置身悬疑。其实仔细看下来,“香烟,枪,打火机”,这是关节点,好像没什么意思。表象上可以认为这个故事情节是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想表达“心态”的微妙,就是一个人在面对社会混乱的时候,耳朵有警车刺激情况下如何证明自己的行为,他极力用点燃香烟去创造那样的镜像,躲避心虚恐慌。但是在说自己的心态还是说别人的心态,这点没有表达好。这还不足以让大家明白我说的不看好诗歌的原因,下面会深入分析。

也就因为我这次的关键任务是砍这五首诗歌(我自己定的,我是常务版主,是守门员,不在这次评论员五大将之内),所以请逸鸥做好心理准备,我不是品读佳作,而是从你的弊端入手狠狠地进行批判。首先,这首诗歌的第一节,急着把诗眼摆出来,这好比一幅画,还没勾勒出轮廓就开始画眼睛了。从美学角度讲,绝对不符合要求。第二个,这种不太好的进入,导致第二节还没化开思绪就硬套进来一个特别致命的道具,也就是手枪。若说你写心态,我可以了解你,诗歌中的“我”或许是你自己,或许就是借喻一拨心态不够好的,甚至是长期受到压力,处事谨慎乃至心虚到一点动静都会引起敏感的对象。而第二节未能如愿地完成读者顺畅的思维方式,谁也不知道这个“我”想干什么,故事性难以解读,就没法解读了。看这里“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这很明显是突兀的,不符合常规的。既然这样,不是警车,“我”也会置身这样的角色,那这个结构就存在很大问题。不是一般的逻辑错误,是很重的带着痕迹的硬伤。我想砍诗歌的人都会找这个给自己立足之地的。我也是,我承认自己是个狠毒的批评者,我不看好这种靠别人来猜测才明白你在描述过程中模糊的题旨。因为第二节是关键,明显使得这首诗歌本末倒置,无法达到自然状态,也根本不是客观存在的事情。败笔的诞生,有没有挽救的可能呢?我想只有逸鸥自己知道,上帝知道。还有,第二节“犯罪嫌疑”这样的话可以乱用吗?除非“我”是做了违法的事情,对吧?还有收尾,“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且不说“黑色的夜里”是病句,还让我感觉到前面的不明确指向都是硬凑的,是非正常行为。要么说病态,或者可以说,这个人神经质,耳朵里只要有刺激的声音就恐惧不得了,血液燃烧。

二、我,斧正过。(我只是顺着你的意思)

《心态》文/逸鸥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让我很安心,我继续走在街上

一边拉开夹克
掏出一支普通的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在这个普通的黑夜,我点燃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就算有偷袭
我也要把打火机和烟当做自卫的道具
毙ta于黑夜

B 第二个作品:《冬日的鸽子》文/胡月

2号作品:原玉
《冬日的鸽子》
文:胡月

一个蓬头乱发的人
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

冰凉的老屋焦渴
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掀翻了
一地的落叶。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
瓦砾疼痛,蜕变成鸽子
在屋宇与天空之间
来回涌动

蓬头乱发的人
与瓦砾前世相识,相互点头致意。

兽皮是梦的外衣,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
摆放。鸽子瞧一眼,弯曲,慌乱经过

一、我,砍砍砍。

胡月第一次来挑战我就对他刮目相看,所以就去了他的博客,并连接了地址,一边经常读他。他的诗歌基本属于比较先锋的那类,所以这次他的选送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对于文脉不通,思绪混乱的语言组织,个人一开始就把它给枪毙了。不是我危言耸听,且看他写的第一节:“一个蓬头乱发的人
弯腰,脱去一身有斑纹的兽皮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第一节,一开始就太多头绪,非常差的开篇(我们说专业一点就是起句直接影响下面的情绪和文字结构,从美学角度说,是“脏乱差”,没有重点。)胡月别见怪哈~~只就诗歌文本而言,的确给人无法理清思绪的借口。一点缝隙都没有,真的。再看下面的“瓦砾  梦的外衣  深锁棺木地窖门口”不知所云,你是在写《冬天的鸽子》,那么写诗歌的人都知道,题目是诗歌的中心点,所有文字、诗句都是为了奔题眼而去。或许有人会隐含在诗歌文本里,那是高技巧的人,很个别现象(微诗里有:《生活》网)。

依我个人看,这些无厘头的意象毫无实质性,没有指向。有的话,也只有胡月自己知道,就是说不授众的诗句绝对失败。而且读起来很晦涩,很糟糕。我就产生了疑问“到底是写鸽子还是写冬天的冷色调?”,像一个不会写字的人写书法,歪歪扭扭,重心不稳,我看着很别扭,甚至觉得主线不清晰,致使离题很多,这就是最大的失败。

二、我,斧正过。

《冬日的鸽子》文/胡月(圣歆修改版)

阳光是湿的,鸽群越过探查者的领地
遍地飘荡良知的纸屑

冰凉的老屋,鸽群提升的空气沉重
掀翻了一地落叶。偶像死去的第二个清晨
鸽子在屋宇与天空之间
来回涌动

或许,鸽子与逝者前世相识
在深锁棺木的地窖门口
鸽子瞧一眼,弯曲,慌乱经过

C 第三个作品:《爷爷》文/龙的妹妹

3号作品:原玉
《爷爷》
文:龙的妹妹

他从一朵南京的雨花上跳了下来
跳到了澜沧江边我奶奶的油灯前
看奶奶绣出的女儿有一双大脚

他想起那个时候,小妹的手指尖是葱白
母亲的手掌是老姜
父亲的手臂是高岗上的树疙瘩
而那个她,一朵火红的山茶花喊过山来

他好多次回去躺在南京的雨花台上
他抱怨说雪茫茫刺瞎了太阳
他回头舔着昨日,滋味越来越淡?
味蕾像一个逃走的儿子
他的脊背如弓,射落过天狼
百年后的春天早晨,他没有箭

在摇摇晃晃的灰脸的夜空下站了起来
恍惚看见枯树枝横斜在地上
“拣起来,回家凑火去”
他摸了摸,摸到自己遗忘在云南的十指

一、我,砍砍砍。

这次很有意思,选送的多是一些喜欢探索创新的诗作,而往往因为这样,才使得五首诗歌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还没把握好支撑点,就开始锦上添花。龙的妹妹是一直很稳健的写手,我也很羡慕她的掌控能力,但这首诗歌却例外。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第一节“他从一朵南京的雨花上跳了下来
跳到了澜沧江边我奶奶的油灯前
看奶奶绣出的女儿有一双大脚”——妹妹竭尽所能想把这些很现实的问题写得特别生动和吸引人,这就叫做适得其反。结果是很糟糕,不仅乱了阵脚,三句没有一句落到实处,都飘了,而且很丑。这个丑,是指她表现欲很强,美感却尽失。她想通过这样的跳跃实现她所说的他爷爷从南京转到澜沧江她奶奶那里,但字词搭配却出现严重偏离,你不能让一朵雨花承载他(是指爷爷),也不能因为两个跳字就真的实现了诗歌的空间感和张力。意象不是这样去使用的,特别是最后一句,“绣出的女儿有一双大脚”也是病句。句子失败了,你说诗歌还能继续出彩吗?

这还不严重,第二节“他想起那个时候,小妹的手指尖是葱白
母亲的手掌是老姜
父亲的手臂是高岗上的树疙瘩
而那个她,一朵火红的山茶花喊过山来”——这样的分叉去写,“他  小妹  母亲  父亲  她”,谁也理不顺,
读到这里就迷糊了,他是谁,如果是爷爷,只是个魂魄。但又何来他想起一说?这个题旨被她写坏了,线索没有贯穿好。要写爷爷,就要写得实诚,不能东拉西扯,花里胡哨的,这个忌讳是不能轻易犯的。就像画画过程,把各种花都画上去,可是这幅画不是表达百花齐放的,那就画错了,所以这首诗歌到这里几乎可以判死刑。再看第三节,稍微有些明朗化,但承接到前面的话,按我说还是很乱,虽然呈现的精神很感人,句子也很诱人,有新意,但因为雨花这个意象的模糊性,致使整段较好的描写全军覆没。很可惜,真的。

最后这里,收尾处“他摸了摸,摸到自己遗忘在云南的十指”——这个本来我还可理解成爷爷牵挂云南这个第二故乡,毕竟十指连心嘛,那么多的亲人在这里。但诗歌不是这样去表达的,很粗糙,很大意的龙妹妹,为你感到遗憾。

总之,砍诗,是不留情面的,这让我想起花土说的话“诗,装不得太满,文脉犹如叶脉,主脉只有一条,清晰可见。分脉可以交错,但是要有层次。不能颠三倒四,交叉重叠,互相干扰,互相撬墙角。”,龙妹妹这首诗歌到了第二节完全可以避轻就重,而她没有这样做,直接按照心中所想的意思,自我主观进行下去,导致枝杈严重影响文本质量。这就是我们在写诗歌时候要特别注意的关节骨,我想我砍得太狠了,会伤及无辜哈~~

二、我,斧正过。

《爷爷》原文/龙的妹妹(圣歆修改版,还未彻底)

他从南京雨花台迩来
在澜沧江边我奶奶的油灯前,绣花鞋
成就女儿的一双大脚

他想起旧时,小妹的手指尖是葱白
母亲的手掌是老姜
父亲的手臂是高岗上的树疙瘩
唯有我的奶奶,是一朵火红山茶花
喊过山来

他好多次回去躺在南京的雨花台上
他抱怨说雪茫茫刺瞎了太阳
他回舔着昨日。脊背如弓,射落过天狼
百年后的春天早晨,他没有箭

在摇摇晃晃的灰脸的夜空下
恍惚看见枯树枝横斜在地上
“拣起来,回家凑火去”
他摸了摸,摸到自己遗忘在云南的十指(连心)(这里不能改动太多,保持龙妹妹的本意)

D 第四个作品:《井鱼》文/薛省堂

4号作品:原玉
《井鱼》
文:薛省堂

“让我住在你的心里吧
那些苦水我依稀得见”

井面飘着落红
鱼儿轻轻含住

“那些陷进去的日子
可曾露出笑脸?”

浮出的月亮就跳起舞

许多年后
鱼骨卡着喉咙 却哭诉不出

一、我、砍砍砍。

首先题目就取得不是很好,井鱼,只有井底之蛙,哪来的这样新鲜?但我了解腋窝,也就不觉得奇怪。诗歌嘛,是为了写作者自己的心声的,这无可厚非。那就按照这个心境去剖析腋窝的这首很戏剧化的诗歌吧!

第一节“让我住在你的心里吧
那些苦水我依稀得见”——很飘的感觉,他这个到底是镜像转移还是本身就存在问题?凡事由表入里,总不会错,而他呢,还没铺叙就进入本质,太冲了哈~~找不着感觉,白写了两句。还加引号,就更纳闷了。

第二节“井面飘着落红
鱼儿轻轻含住”——还是飘。不想直抒胸臆,诗句就要建立明确的倾向性。可是他这两句倾向哪里呢?而且“落红”有点俗。再说这里可以将第一节进行置换,这样就会顺理成章。

第三四节“那些陷进去的日子
可曾露出笑脸?”

浮出的月亮就跳起舞——这里倒还很见意境,但就诗歌的质感来说,依然很飘,不够落实。这种语言表达看起来很美,无功用,也就是没有实际价值取向。说穿了,这是很个人的情绪,从头到尾都是独舞,就像被困在井里的鱼,只有月亮倒影在水里才能得以欢愉一下下。也就深入到一个问题,如何让诗歌走向积极和给人温良的启迪这样的大境界?这需要一个过程,腋窝目前还停留在或许是说爱情,或许是想表达一种岁月如流水,苦水无边的效果。读到这里已经令人非常伤感,甚至惋惜。

最后一节“许多年后
鱼骨卡着喉咙却哭诉不出”——这里是最突出的毛病,也就是前面交代的是鱼儿轻轻含住落红,收尾却用了鱼骨卡住喉咙,自相矛盾的出现,使得意象乱套,也就使得整首诗歌不仅轻飘飘还毫无意义。就算读者很明了腋窝写的是内心很酸楚,很苦。到底还是败笔啊,那就治愈它。

二、我,斧正过。

《井鱼》原文/薛省堂(圣歆修改版)

井面飘着落红
鱼儿轻轻含住

“让我住在你的心里吧
那些苦水我依稀得见”

陷进去的日子
浮出的月亮让鱼儿跳起舞

许多年后
鱼儿依然哭诉不出

E 第五个作品:《笔尖下的中国》文/踏破皮鞋

一、我,砍砍砍。

对于皮鞋很是熟悉,每次的作品都很实诚,包括心情文字都踏实得不得了。但这次不知道跟了哪股风,掀起了空泛的这类诗歌。光打雷不下雨,这样的句子或是整体都令人堪忧。罗列是犯了诗歌的大忌,不仅如此,就算有通天本领,也难以创造诗意和诗心的奇迹。这不是武断,是皮鞋这首诗歌的软肋,明眼人一看就知晓。这也就是曾经与风雨大哥的《无法阅读》有着同样争议的一个作品,绝不是我庸人自扰。如果皮鞋继续这样的想法,用如此一般人很排斥的思维去创作更多同类作品的话,那我想皮鞋会偏离诗歌本质或者轨道的。

试想,笔尖下的中国岂是让皮鞋您这样一罗列就给打发了?那中国给人民的形象也太浅表了,都够不上北岛的抽象诗,也不如北岛的“通行证”了。我不否认北岛和那时候的江河、徐志摩、艾青、舒婷、顾城等都是中国笔尖下的佼佼者,而这反推过来,我仅抓住这一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就可以打倒这首诗歌,给它判个无期徒刑。呵呵,这是往死里砍的说法。因为我不是在品读诗歌,不是在欣赏皮鞋有多么情思涌动,激情澎湃和才华横溢,我就是要抨击这样的创作方向,宁可传统,也不要这种不负责任的调侃。

二、我,斧正不来。(对皮鞋说声不好意思哈~~)

5号作品:原玉
《笔尖下的中国》
文:踏破皮鞋

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
笔尖下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
笔尖下
老子孔子孟子思不过一个屈子
酒圣茶圣书圣胜不过一个诗圣

文官笔一划
武将跑死马
笔尖下
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
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

笔尖下
甲金篆隶楷草行
五千年弹指一挥
还好,有一群人
在脉搏的韵律和心灵的意境里
用诗歌推敲中国
前赴后继





评论作品8: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笔尖下的中国》                                                     墨石     作者:踏破皮鞋  

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
笔尖下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
笔尖下
老子孔子孟子思不过一个屈子
酒圣茶圣书圣胜不过一个诗圣

文官笔一划
武将跑死马
笔尖下
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
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

笔尖下
甲金篆隶楷草行
五千年弹指一挥
还好,有一群人
在脉搏的韵律和心灵的意境里
用诗歌推敲中国
前赴后继


    点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诗歌的千年存在,也有其艺术和承载的存在合理性。读一首精致的诗歌佳作,我基本上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点,即它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关注点是决定一首诗歌成败的核心;二是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三是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按照这些方面来看《笔尖下的中国》。整体上看,这首作品不难读,非常通透,也能看到创作时一气呵成的畅快。
    首先,作品的关注点是明确的直接的,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体相近,在主旨上老调重弹,并没有出新的地方。
    其次,以“笔尖下”舒展开来的长短句,没有我所期待的韧性和张力,而且前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
    再次,整体读下来,作品所依靠的是情绪支撑直到收笔,虽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但并未完成精美的诗性呈现。
    个人以为,有一些在诗艺方面的明显缺陷:
    ——混搭。混搭是指不顾逻辑性的牵强表达,“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诸如此类句子,是典型混搭。正如“1+1=2”是否必然?1升水+1公斤石灰=?
    ——堆砌。大量同类词语或词组堆砌起来,再加上单调的句式,难遂作者构建精美的诗歌作品之愿。
    ——直露。诗歌不拒绝直抒胸臆,但忌讳空洞的直白。读完这首《笔尖下的中国》之后,不会让人有所回味,或者说,留不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空洞。以小见大是诗歌作品惯常的方式,以具体事物完成主题的呈现,从《笔尖下的中国》这个题目上看,明显是偏大了,这是造成空的根源,加之文本里的诗句也由于恢复生产仅仅依靠情绪支撑和“说理”的句式,而使整首诗都显得苍白空泛。解决诗歌创作“贴实”的问题,也是时下很多“貌似诗歌”的作品应当注重的问题。









评论作品9: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薛省堂的《井鱼》                                                       白小宇      文:薛省堂


“让我住在你的心里吧
那些苦水我依稀得见”

井面飘着落红
鱼儿轻轻含住

“那些陷进去的日子
可曾露出笑脸?”

浮出的月亮就跳起舞

许多年后
鱼骨卡着喉咙 却哭诉不出


这首诗歌比较优美。把心里的感受融于文字,可当对生活的体验,也可当情诗来欣赏。句子也比较干净。

从结构中看到四节安排是实-虚-实-虚。而承转上的文字省堂大面积的抽离,也因此,我读了省堂的用心,但放入文本我读了“匠气 ”。这首情感的穿透力是不够的,像蜻蜓点水一般的轻盈。虽然最后的句子,下笔”狠“。

整体对写实部分的实,没有细节,是一种比较笼统的生活感受。虚写部分也并没有针对写实部分的文字艺术化处理。文本上的虚是虚;实是实,没有做到虚实相间。更重要的是:我在省堂的这首诗歌中行走,感觉走的是老路。没有意外的地方。特别是结尾,俗气。

无论是写实部分的文字,还是虚写的文字,这首诗歌是明显的两极。太实,太虚。太实,无诗境或留白可言,太虚则柔软无力。我觉得虚和实是需要文字来支撑的。其他优点就不说了,如果一首好诗歌满分是100的话,这首给我只能给70分。属于中等偏下的作品。另外要说的是,通过整体来看,诗写得比较主观,而忽视客观(客体)。



评论作品10:


                                   来一刀。《心态》                                    哑榴   文:逸鸥
  
我拉开我的夹克
掏出一支香烟
那些傍晚的行人
行色匆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
有没有人对我仓促掏出香烟的形态
产生怀疑
  
一辆警车从我身边驰过
它的漠然也许可以证明我没有犯罪嫌疑
我只是从我的怀里掏了一支普通的香烟
没能掏出那样的
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我需要
一只打火机
仅仅

————————————————
这样就足够了。
以下的赘述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必要:


“我需要火
现在我可以从我的裤腰口袋
从容的掏出
打火机
我在这个普通的黑夜点燃了我的普通的烟卷
我让我的火在这个黑色的夜里继续
燃烧成血的颜色 ”

一只打火机点燃了烟卷。而此而已。
作者写作的时候,只是让文字跟着自己的状态
无意识流动……他根本不想说明什么
最后的说明,不再是诗歌创作状态,他的状态
在一个节点,到此结束。

诗歌前面的铺垫,其实很平淡。
直到

“一支手枪
将尾随我来的黑夜
击毙”

诗歌的状态才出现意料之外的惊喜,诗歌的意义才得以呈现。这首诗歌也就因此完成。
“真想呀,有一只手枪,真的。
让人生,扣动扳机。”这是画外音。
然而,他只有烟卷,只需要打火机。


       哑哑。手起刀落。






评论作品11: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龙的妹妹《爷爷》                                                 这里有阳光    文:龙的妹妹


他从一朵南京的雨花上跳了下来
跳到了澜沧江边我奶奶的油灯前
看奶奶绣出的女儿有一双大脚

他想起那个时候,小妹的手指尖是葱白
母亲的手掌是老姜
父亲的手臂是高岗上的树疙瘩
而那个她,一朵火红的山茶花喊过山来

他好多次回去躺在南京的雨花台上
他抱怨说雪茫茫刺瞎了太阳
他回头舔着昨日,滋味越来越淡?
味蕾像一个逃走的儿子
他的脊背如弓,射落过天狼
百年后的春天早晨,他没有箭

在摇摇晃晃的灰脸的夜空下站了起来
恍惚看见枯树枝横斜在地上
“拣起来,回家凑火去”
他摸了摸,摸到自己遗忘在云南的十指


龙妹会在自己的诗歌中注入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的构建方式和语言元素。这使得诗歌具有空间大层面多的特点。这首诗歌存在的问题如下:
1、代词多了,“他”“她”在作品中占有太多的指向性和定位概念。这使得作品的出发角度与超现实主义的多空间构建出现冲突。比如:
“他从一朵南京的雨花上跳了下来”起句约定了审视的角度,叙述的形式取代了事物自身的变化状态。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张事物自己说话,
尽力避免主观的叙述与分析,事物自身的变化形态所显示的内力必定大于主观的叙述。

2、空间构建是以事物变化作为原动力来形成穿越和融合的,作品利用人物形态来构建穿越力量单薄也缺乏说服力,比较难以带领阅读者突破时
空来感受文字带来的翱翔,这个在第二节表现的比较突出。

3、整体看,语态是比较陈旧的,味蕾与逃走的儿子构建的牵强,遗忘在云南的十指虽然想象力不错,但缺乏内质关系的支持。事实上,这个题材
是不错的,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能问题在于对这些体验仅仅获取了一些表象,而事件最深层次的内容还没有能够反映上来。整体读下来,
能够感觉到这个故事和一些比喻和想象,而缺乏打动人心的感动。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5 13:15 编辑 ]
发表于 2012-7-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得巧,先坐,再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饭哈,刚写好,没检查错别字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 没我什么事 我就顶贴 (快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后觉得阳光总版说到重点了,就是让评论检验我们论坛的水平,十分赞同。

1、尽管我听过一些前辈说,无意识地积累评论知识是需要无数的诗歌创作之后的,而我正好处于先有藏在心里的朦胧理论,再有诗歌创作的自觉意识。这无疑有些反观其道的感觉,不管如何,写诗歌与评论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自己在无形中通过他人诗作解读,提升很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审阅能力。

2、关于这次《诗功夫》的收获毋庸置疑,存在的缺陷总版说得不多,就我个人而言,因为不在评论的视觉和审美范围进行的,所以就把个人的真刀插入诗歌体内,切入角度或许有过于偏颇,但我相信心情文字常务哑榴的诗歌提示,不砍到血流不算砍。也许是痴人说梦,却真实反应了一个观点,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抓住诗歌的硬伤,以冷面出现在特立的镜面。所以,总版提到以后“还可以客观和精准一些”,这是我断章取义以后为自己服务的土方法。见笑了哈~~

3、关于说真话的同时还缺乏系统性,缺乏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解释方式,这个前置的缺陷,个人以为五个评论员至少都是针对内容进行的欣赏和批评。对一首诗歌,每个人分别也只能就一种体式展开,不可能涉猎那么多的专业理论和美学知识。倒是比较突出的缺陷是还太过于谨慎,还不够大胆,甚至顾忌原作者的意图更多一些,其实解读可以有很多版本,因此,评论的时候也就要纵横交错。窃以为,在还未交流之前可以勇敢地举起评论家批评的旗帜大刀阔斧,在得到反馈意见和各家之言后,倒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以上只是随读一遍总版的小结后个人随感,仅供给自己提个醒,也让大家明白《诗功夫》受益的是大家,是很多人,不仅仅是个人。感谢支持挑战的诗歌原作者选送,感谢五位评论员给出的信息,我们在总版的领导下,还可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个人特别感谢温柔刀受邀支持我的帖子,并给予我留下的多种启示。总而言之,感谢版友和所有的诗友!!

(我的错别字就一个词语,改了先。)

[ 本帖最后由 圣歆 于 2012-7-4 20: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4 19:44 发表



吃饭哈,刚写好,没检查错别字哈

有啊,大叔,小草就那样的。呵呵,不是立场问题,是风的问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发现连草籽都没了。现在都顺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7-4 20:23 发表
读了后觉得阳光总版说到重点了,就是让评论检验我们论坛的水平,十分赞同。

1、尽管我听过一些前辈说,无意识地积累评论知识是需要无数的诗歌创作之后的,而我正好处于先有藏在心里的朦胧理论,再有诗歌创作的自觉 ...


:窃以为,在还未交流之前可以勇敢地举起评论家批评的旗帜大刀阔斧,在得到反馈意见和各家之言后,倒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这一点你说的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4 20:43 发表


:窃以为,在还未交流之前可以勇敢地举起评论家批评的旗帜大刀阔斧,在得到反馈意见和各家之言后,倒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这一点你说的很重要!

只要有一点能得到大叔的首肯,我心满意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7-4 20:51 发表

只要有一点能得到大叔的首肯,我心满意足了。



你每一点的体会都很好。相信你会写出更棒的评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壬子 于 2012-7-4 20:20 发表
好吧 没我什么事 我就顶贴 (快闪



咋不认真参加讨论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7-4 20:25 发表

有啊,大叔,小草就那样的。呵呵,不是立场问题,是风的问题啊。

这是俺的小草说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鸥 于 2012-7-4 21:13 发表

这是俺的小草说的。哈哈

炒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4 20:52 发表



你每一点的体会都很好。相信你会写出更棒的评论来

先储存起来,我也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