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2),我另起一行,和文字、诗意继续热恋下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用案例实践了他对音乐曲式的挪用,其后有许多诗人,也将自己的作品叫做“协奏曲”、“交响曲”等,标题是类比,结构是借鉴。

由此,我们该想到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都是配乐可唱。最早的诗都是歌诗,而中国的古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诗歌史,可见音乐性的重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2-12-21 07:48 发表
早,美妞


亲:)早上好~~抱一下!我也休息一下去,倒点茶水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的过程,或也是另一种精神层面的发掘和认知,你在不断的阅读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由此从“渐”上升为“顿”的层面。人之慧根,可直接的顿悟,慧根不足者,却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化渐为顿。佛理、道理、儒理其实都有“一以贯之”的恒心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息,休息一下,活动一下麻木的腰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眼睛累了。闭上眼睛,且想想艾略特的话去——我认为诗人可以通过研究音乐学到许多东西……我相信在音乐的各种特点中和诗人关系最密切的是节奏感和结构感……诗中的主题的回复运用要和音乐中一样自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诗,它像是用几组不同乐器来发展主题,

◆◆

评论

紫穗穗:回复@诗者老峰:谢谢老峰,斟茶,问好! (14分钟前)
.
紫穗穗:回复@思玉:呵呵,明年我去学外语,想着读英文原作啊……这可能是自己未来最大的一座山峰。我想,我一定能越过它,这也是自己未来可以和世界对话的一个平台,所以必须熟练的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啊。可怜,我这漏雨的记忆力……那就找环境和机会吧,再加上诗歌信念和恒心毅力吧。先说大话吧,督促自己!! (15分钟前)

思玉:我在想二专是学英语专业还是音乐专业,英语现实些,音乐是梦想。 (29分钟前)
.
诗者老峰: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个很创意 (41分钟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诗人严正:嗯,许多人,我也没有读过,不过看见了,就必须记录下来,未来著述时,可以去寻找资料和查阅他们。一部文学史,也伴随着一部批判史。 //@诗人严正:你说的除了柏拉图,其他都没有听过名字,看来我好久不看书了。

◆◆@紫穗穗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新柏拉图主义者对诗歌模仿说,进行了延伸发展。其余响包括英国的丹尼斯、赫德、雷诺兹等新古典批评家,其次有谢林、诺瓦利斯等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的著作里有所表达。关于诗歌超越感觉经验而接近真理的认识论性质的主张,在布莱克、柯勒律治和卡莱尔等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那里处处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穗言穗语(四十四)


(时间跨度12月20日-21日)


1、我确信一个“开始”,这是崭新的开始。是《一个人的圣经》,一个痴人的《史记》,一个诗人的如是说,一个自发旅程的起始点。

各种学科,是路途的风景。无论停留还是行进,不再是盲目的探索和探险。做诗歌国度的徐霞客,是一件多么快慰和自由的事情,时时遇见美景和同路人,我用告别的方式,记录沿途的动心时刻,每一刻都不会虚度……

2、12月20日凌晨,微博私语——

1)嗯,若孤独的脚趾,开始颤抖,或许一棵树,在另一个时空或地域,链接着思念:)
◆◆@何三坡
突然間,暮色湧上窗櫺,暮色有五丈高,一棵樹看不見另一棵樹,它們把孤單,留在各自的腳趾中。——旧作《徒然草》

2)呵呵,那说明你很正常:)自性澄明,无往不住。
◆◆@诗人潘维
很奇怪,我对末日没有一点迫切的向往。

3)嗯,好!常怀宁静之心,世事如风,风来风去无痕。
◆◆@俞心樵
宁静并非无声,处喧嚣而不受扰,即为宁静之心

4)梦笔深藏五色毫。喜欢这句,很赞!
◆◆@茱萸
贴一首玉谿诗碎叫。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 逢著澄江不敢咏,镇西留与谢功曹。

3、回复@艳粉塘:是的:)其实心心相映,才最重要。很多时候,古人和今人是这样相知的。 //@艳粉塘:曾译本要比于道泉的好,甚至有时候我们分不清喜欢的是仓央嘉措还是曾缄

◆◆@紫穗穗

这个并不是他写的,只是歌词版,取意于他的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莫要再以讹传讹了……呵呵。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个前面的四句是白话翻译的直译,后四句则是藏语古诗的翻译,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其后有人,又在这个基础上延展了——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呵呵,其实他并非真正的风流活佛,他的传奇在于正史没有纪录完整的部分,所以野史中寄托了百姓们的美好愿望和虚构…… http://t.cn/zjCTYUb //回复@于天驰Bonjour:【仓央嘉措】有多少人喜欢他的文采,他的… http://t.cn/zj9vnlO .

4、微博对话

1)回复@庐渡:呵呵:)嗯,懂与不懂,也是悖论:)可平常心。 //@庐渡:诗歌的国度里,貌似有若干个徐霞客,同时又有若干个与徐霞客相背的路人,他们从未走进便悄然走出,然后说:“我懂了”,其实通俗讲:“懂个屁”

◆◆@紫穗穗
各种学科,是路途的风景。无论停留还是行进,不再是盲目的探索和探险。做诗歌国度的徐霞客,是一件多么快慰和自由的事情,时时遇见美景和同路人,我用告别的方式,记录沿途的动心时刻,每一刻都不会虚度……

2)回复@艳粉塘:嗯,懂与不懂都是相对论。感受的缘由,是针对某一首具体的作品而发的。所以都需要一个前提。能够成为某一个诗人的知己,则需要长期的阅读和关注。不轻言懂或不懂。 //@艳粉塘:艺术没有懂或不懂,只有感受不同 //@紫穗穗:回复@庐渡:呵呵:)嗯,懂与不懂,也是悖论:)可平常心。

◆◆@紫穗穗
各种学科,是路途的风景。无论停留还是行进,不再是盲目的探索和探险。做诗歌国度的徐霞客,是一件多么快慰和自由的事情,时时遇见美景和同路人,我用告别的方式,记录沿途的动心时刻,每一刻都不会虚度……

3)记得黄侃大师,临终吐血,依然在批点书籍。所以,若末日将至,作为蝼蚁的我们,还不是——该干嘛干嘛,不必不知所措,庸人自扰。

操心干嘛?无论是与不是,大家都在:)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原氏艺珊:明天真的是末日吗?还是新纪元的起点?@诗人抱白 //@紫穗穗:存一下。做资料!

◆◆@唐不遇
组诗《死亡十九首》,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啦~

5、远和近,虚和实,言和行;真与伪,善与恶,美和丑等,它们互为排斥又互相依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表现力和冲击波。在诗歌的写作中,它们是结伴而来的,诗人是裁缝、大厨和编剧,自我的素养、阅历、慧根和手艺等,决定了文本最终的架构和价值。当然这需要时间的尘灰来检验。

6、《以文行事》,在我的理解里,就是案例和理论并行的一套宏观理论批判体系。这里,需要时空的坐标来限定一个比较和批评区域。诗学大于文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阐述清楚它,则需要诸多的常数、标签和艺术门类的诗性、思想的脉络史,客观的数据汇集。希望自己可以在长期的阅读和领悟中形成一家之言。

7、言在行之前,是一种鞭挞,也是一种警示。许多理论书籍,都是漫长时间,形成的诗学大厦,不必期盼一蹴而就,我可以慢慢的浏览、欣赏和行走。先从最小的目标入手,从无意识的呓语,转向有意识的调研,遇惑解惑,边学边悟。我关注自然、人性和诗最原始的话题,从理论的起源地开始摸索,无惧自我的贫乏无知。

8、有一幅秦淮河的对联(朱元璋的对联)——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呵呵,在这末日将至的时刻,穗穗借这幅佳对,送给所有的诗人、友人和痴人。且乐山乐水逍遥游,管它明朝生死事。

9、自然界,其实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对立统一。动则富有变化和生气,静则统一而安定。变化越大,越要求统一稳定。这种自然认识论,也可以运用到诗歌写作中。

庄子云:“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远近、高低、动静、断连、疏密、大小、上下、奇正等,都可以在古诗词和现代诗歌里找出案例分析。

10、在处理诗歌画面的动静、远近、虚实、阴阳问题上,最好的古代诗人是王维王摩诘。清代王船山王夫之,在《诗绎》里论王维诗法时说:“右丞妙手能使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也就是他能移远就近,远近适宜,诗歌的画面感,让人读之感应,鲜活生动,和谐自然。

11、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话题的小启迪——

紫穗穗: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个诗人,我想很多时候,有他们的考虑,譬如人性的终极关怀,世界视野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中国的某些诗人,当然具有获奖的潜质,未来还未定论。关键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们不停地拿来了国外优秀的作品和理论。却没有人在将中国优秀诗人的作品,包括理论思潮等转译到国外。

这几乎是空白和忽略的重点,别人不了解你的博大文明精髓和新诗的进步历程,及其个别经典案例,如何能知晓和颁奖给你。而莫言之所以被授奖,的确一半要归功于诸多的翻译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和真相。


谭延桐:中国人好走极端。一味地卑躬屈膝,崇洋媚外,其实也是走极端、不自信的一种心态和表现。就拿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来说吧,超过他的文本价值的中国诗人自然是大有人在,可惜,很多中国人看不到,看到了也不愿去承认。我这是良心之言,做人是要讲良心的。

◆◆@蓝提儿
那么多中国人都喜欢外国诗人的诗作。而我更喜爱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诗人们,他们活生生的就在我的身边。每天我都能看见他们的高兴,伤心。我感动,喜欢,谢谢,我关注的人。

12、中午小憩之后,与蠲戏书生博文中的对话摘录,存档。

1.今人亦盛言爱国矣,其所谓爱国心者将何自而推之邪?方言爱国,而于中国圣智之法视若无物,盛慕欧化,望尘莫及,岂非不爱其亲而爱他人邪?古人言必则古昔、称先王,今则言必则现代、称夷狄,此谓他人父之类也。

读你这一节,我乐了也。书生啊书生,引经据典是好事,文有出处也正见,但不可迂腐,不可偏驳,更不可轻易归类和结论:)

蠲戏书生,博主回复:2012-12-20 15:37:50

这一段原文不是我所说,而是马先生之原话。这里主要是从忠恕之道出发,一个人若不能爱自己之父母家人,又如何去爱其他人?即便能爱,此爱亦非来自人心人性,而是一种粉饰之爱,绝非真爱。马先生说这一番话,也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当时国人纷纷高喊西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乃至高呼舍弃汉字、放弃家庭(称家庭乃万恶之源)。至于西化、欧化,也是得其皮毛。当时高呼西化之人,对西方文化之了解,有几人能达到马先生之程度?《论语》之中,提到“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天命不分古今中西,且不去说。华夏自有华夏之大人与圣人,奈何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摒弃?因此马先生在浙大讲学时感慨说:“今人舍弃自己无上之家珍,而拾人之土苴绪余以为宝,自居于下劣,而奉西洋人为神圣,岂至愚而可哀?”

2.“昨晚整理钱穆先生作品通读进度,发现较之去年确实有所长进。去年九月统计之时,我通读之书目不到十种,十月至今,又读若干,已经超过二十,值得肯定。今后每年争取通读十种(或退一步,通读十册),或者可以实现此前所发大愿(五年之内通读全集)。”

向你学习,你读书系统。这很好!而我喜欢数册并行,摘录和感悟并进。今天,我给自己未来的著述列了一个提纲和目录。其中第一条,就是读书目录。分为六大类,这会是一辈子的坚持:)所以,我会时时来你这里,感受阅读氛围和书籍要目。斟茶,问好!

博主回复:2012-12-20 15:39:09
我以前也是如此,同一时间看很多书,这两年尤其最近这一年,稍稍改变方式,主要也是心思集中,难以旁骛,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都是读完一部再读一部。

3.有关“易”的说法,我赞同你的领悟:)今日领悟、诠释古人的许多言辞,有时喜欢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只念及其一,而忘究其二。

博主回复:2012-12-20 15:40:30
古代圣贤已将道理阐明,圆融无碍,今人只是自己障碍太多,难以融会贯通。今人偶尔发现一些新鲜视角,就以为发千古之秘,真是井蛙之见。

4.问好蠲戏书生,今日微博私语,我提及中国拿来西方的诗歌和理论,已经足够的多和杂,而真正将中国的诗人、作品以及理论发展历程,介绍到国外的有识之士,并不多。

这就造成了西方社会,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古国的诸多误解和隔膜,包括现代诗的发展史等。这是不对称的一种文化交流。某种意义上,热衷于西化的一群人,的确有舍本求末,崇洋媚外之嫌,并且守着一屋子的财宝,不知挥霍,不懂研习,正如马先生的感慨:“今人舍弃自己无上之家珍,而拾人之土苴绪余以为宝,自居于下劣,而奉西洋人为神圣,岂至愚而可哀?”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因为中国文化的断层所致,从五四运动开始,第一次殖民语境的白话文运动,西学东渐。国人扬弃的东西已经太多,其后有简化字的推行,更是一次“自宫”行为和脐带上的断裂。小学是根基啊……小学被残,文字被宫,大学如何底气足,生机勃……这之后是文化大革命,中国变成了真正的“一穷二白”无知无畏的精神贫民了……呵呵,这些是我的肤浅认知。好在,许多人都在反思回顾。并非都是迷途羔羊。而我关注的是中国新诗,未来的道路啊。希望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洋为中用,东西交融。这也是一个大宏愿!

蠲戏书生 回复说:2012-12-20 16:11:37

无论传统诗词,还是新诗,我都一窍不通。不过,马一浮先生是近代诗学大家,其诗作本身在当时评价就极高。当然,也有些人认为,马先生诗作中,学问底蕴太深,换句话说,即所谓伤于学。我读过《避寇集》,并无此等感觉。因为就我个人性情而言,我反而更喜欢理学诗呢。说到中西文化,其实只要有益于自我心性之提升,皆可取其精华。但是如何吸收外来文化,恐怕还得现有一定根基,而此根基正在于传统文化之底蕴。一个人对本国文化有一定涵养,再去吸收外来文化,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以前尚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很多人一看到就会批判,其实根本不懂。若真想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还真要有中学底蕴(对中国人来说)。


——看到蠲戏书生的博文《书生日录:重温《希言》,读《大乘起信论》》有感而发的评论。

13、继上

1. 紫穗穗2012-12-20 15:40:25

先祝贺:),那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克己复礼,释视听言动,不迁怒不贰过,提取一二警语或更容易引人注目。

好!姑从今晨所读两篇之中摘录两条内容,一长一短,各有意蕴。短者乃是小字注文,简述生知、学知、顿渐之理:“生知之聖,亦假於學,無頓非漸,無漸非頓。生知是頓,學知是漸。生知而學,於頓示漸;學知至聖,卽漸成頓。及其知之,頓、漸一也。”长者出自《释义》

多谢。我也记录一下!于我来说,无法如你这般细读古籍,我只取自己所需的部分阅读和感知。

博主回复:2012-12-20 15:47:52

《三傻》这部电影确实很好,我反复看过很多次,内子也很喜欢。推荐给朋友后,他们也都看过,很有感触。马先生是近代大儒,虽说其作品放在古代著述中,也都不遑多让,但不算是古籍。经典之类,才是古籍。我个人建议朋友可以读马先生作品,不必多读,选择一部即可(我推荐《尔雅台答问》)。


2. 紫穗穗 2012-12-20 16:05:23

《尔雅台答问》,好!我列入书单,斟茶,谢你。

博主回复:2012-12-20 16:19:48

《尔雅台答问》暂时没有好版本,我个人推荐台湾广文书局影印版,目前我就常看该版,不过没有断句,而且影印之前有过修版,尚有几处错字。其他倒是很好。大陆所出排印本只一种(单行),可惜错误连篇,实在很不理想。


3. 紫穗穗2012-12-20 16:44:10

谢谢你。如此仔细!我知道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却的确不知马先生。很惭愧。

刚刚去百度搜索了,马一浮,单名浮,一浮是他的字,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蠲叟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①死于1967年。他自幼饱读诗书,1898年,十六岁时,应县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

马一浮,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体系,而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躬自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闻达等有关。

这样的大儒,我更崇敬和仰慕了。现在我知道你的名号由来了,如此说来,你也是马先生的门生。

读到这样的资料——文革时期,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红卫兵低头,被抄家时,他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集,不久含冤去世。

我流泪了……唉。真正的国学大师,已被一场革命,整绝了……再不复往日辉煌。

蠲戏书生 回复说:2012-12-20 16:55:26

网上资料有些不实,我于近代以来诸学者中,最敬重马先生,故而借用其号。蠲戏二字,来自佛家,全称蠲除戏论,皆不妄语之意。我博文中,有些关于马老生平资料,不过不太好找。至于文革那段,我有一篇博文后面,有过详细分析。你若有空,可以看看。2012-04-12博文《任继愈:马一浮论蒋介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0733901013ut8.html


4. 紫穗穗2012-12-20 15:30:14

克绍其裘,是薪火相传之意吧,大意是能够继续祖业。是《礼记•学记》里的典故……来你这里,倒是可以温故而知新,时时记住——读书、做人、关心民生,兹事体大:)呵呵~~

博主回复:2012-12-20 15:44:56

克绍箕裘,克明俊德,结构一致。克者,能也;绍,继承;即继承父祖之基业、功业之类。所以前面不能再加“能”与“不能”,克即是能。

5. 紫穗穗2012-12-20 16:01:50

呵呵,是的:)如同那个标题,都是重复的画蛇添足,徒增笑耳!克,就是能的意思,兹事,就是这件事。

博主回复:2012-12-20 16:15:32

就是如此,所以比较无奈。现在也有一些名头极大之“国学家”,对于经典解读,往往也是如此,断章取义,乃至字义都不合理,却自以为独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台湾傅佩荣氏之人性向善说,即是最佳典型,看过几篇相关文章,借前人一句话,实在令我喷饭不已。

——看到蠲戏书生的博文《书生日录:克绍箕裘……兹事体大……》有感而发的评论。

6. 紫穗穗2012-12-20 16:29:07

张之洞之言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今日来说,还是正见。若想真正做到这点,必须要有中学底蕴,这是基础,而后再谈及拿来,融会贯通,才会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

诗文也是一体的,我倒觉得你闲暇可以读一些。无论古诗词,还是中西现代诗。诗是最古老的语言,也是天地间最纯粹的天籁之音,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块净土。

我的观点,诗学大于文学。你若读古籍,万不可忽略诗、诗学、诗论等,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有以诗证史的说法,简而言之,所有的历史,诗都曾经见证了。而古时候,更是文哲史不分。呵呵~~这个文里,诗的比重最大,许多散文古籍,本就是诸多诗句串缀而成的。

博主回复:2012-12-20 16:33:58

“诗学大于文学”,此言甚是。马先生有“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说,其中“诗教”“书教”该摄后世所谓文学(集部)。小时候也很喜欢读诗词,现在依然喜欢,只是精力不在这边。最近两年买了十几部词人作品集,每年或者也会抽出时间读读,但谈不上欣赏。我读一切文章(包括诗词),都只关注义理,可能也是性情使然,大概目前很难改变。我很喜欢一些朋友,可以写古体诗(辞赋、文言书札之类),可以写现代诗,可以信手挥洒,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我则一无所成,自小没有这等条件,只能读书,呵呵。至于诗论、诗话之类,今后自然也会接触,不过可能也当传统典籍,纳入传统文化体系之中,而不是纯粹从诗之角度出发,因为实在不懂。


14、(20日傍晚)网络博客选稿,似乎成了最近的新兴事物,几个人搭一摊,或编辑、或诗人,就开始登台演戏表演了。应该说这本来是好事,大好事啊!可惜唱戏人的素质和水准,决定了这台戏,演着演着就变味和走样了。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悲哀。总之作为看戏的人,我就安静的看着,偶尔笑笑,祝福戏子们,再安静的走开。

我的眼里,没有世界末日……书照读,舞照跳,步照散,若明日真是世界末日,我只想说对远方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15、有一个女钢琴家、作曲家克拉拉,她曾说:“我所练习的艺术作品……是我呼吸的空气”,克拉拉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演奏家。她从小就是一个神童,21岁时嫁给了罗伯特•舒曼。可惜,她36岁之后停止了创作,因为缺乏自信,她的自疑和当时的社会氛围或也有关。她曾写道:“我觉得我有任务演奏美好的作品,所有舒曼的作品。”

16、20岁就立志成为钢琴家的罗伯特•舒曼,因一根手指残废,使得钢琴家的梦想破灭。可是他给母亲的信中如此写道:“别为我的手指担心,没有它我还可以作曲。”舒曼的许多钢琴作品,仍是今日钢琴家的必弹曲目。在舒曼的时代,许多人认为他的作品非传统,太个性化了。他说:“我把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反映在音乐上,例如政治、文化、人类,我想这就是我的方法,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音乐。”

之所以提及舒曼,是因为我喜欢他年轻时的自信和作品的个性化,而我也想把——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反映到诗歌里去……让所有的学科,都能和诗歌相连接,富有诗意之美。

17、钢琴诗人肖邦,他是只为钢琴创作的伟大钢琴家。肖邦出生于华沙,母亲波兰人,父亲法国人。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到奥地利和德国演奏自己的钢琴作品。得知俄罗斯正在征服华沙时,肖邦十分痛苦绝望,他说:“他们将要毁灭城市……我在这里什么也不能做,只有把我的哀愁表现在钢琴上。”

1831年21岁的肖邦抵达了法国巴黎,这是他生命中剩余时光的所在地。他遇见了作家雨果、巴尔扎克和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是肖邦的好朋友,还有李斯特和柏辽兹。

18、嗯,未来把这本“音乐圣经”的《卡曼音乐欣赏课》买回来,慢慢的阅读和学习。我虽然不算是中国的“爱乐”者,却愿意接受这位音乐大师的教诲和熏陶,这是一本艺术欣赏的佳作,让读诗之余的我,增长音乐素养,提高艺术修为,心情愉悦,思路开阔……

19、夜读帕斯捷尔纳克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第六节《他》——

我在爱,把爱当作呼吸,而我知道:
有两个灵魂出现在我的身体之中。
而爱情那种灵魂它别有奥妙,
两个待在一起会觉得拥挤,不能相容:

从你我渴求得到一种援助,
没有你我不知路在何方,
我欣然把两个灵魂都向你交出,
你只能让其中一个受你庇护。

啊,别发笑,你知道哪一个为先,
啊,别发笑,你知道我心中的路,
我冒着失去老的一个的危险,
如果我不把新的一个的嘴巴捂住。(1)

帕格尼尼(1782-1840),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是李斯特立志超过的魔鬼音乐家,他的演奏可以让观众痴迷和癫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帕斯写这首作品时是1915年,我选读了最后一节。因为那些句子,瞬间就打动了我……让我的眼神无法挪开,血液加速……

注(1)行板和柔板——两种不同速度的乐曲。

(我喜欢的诗和诗句,我从来是一字一字的打出来,而不是去寻找资料粘贴,这样有助于阅读和记忆。)

20、继续在柔和的灯光下,阅读俄国诗人帕斯——

冬天紧紧缠绕在我的身躯,
我把脸颊贴在它这只蜗牛身上:
喧嚣的思绪裹在黑暗这件长袍里,
这黑暗如一片凹地,一片山岗。

这是否是一个贝壳讲述的传奇,
或者是一个流言中的温顺的梦,
瓷砖墙里的火苗从小壁炉中挣脱,
不能熊熊燃烧,陷入沉思之中。

这是帕斯《冬》,诗作的开篇两节。这样的语言和节奏无与伦比,我在反复的阅读和默念中,感受着他语言手指的魅惑和指引。

其中的“冬天”,意象对应物——蜗牛。化虚为实,拟人化表达等,黑暗——长袍,黑暗的物化、景显——凹地、山岗。贝壳,是讲述的嘴,讲述着冬天的传奇。流言像被褥,其中躺着温顺的梦。看看其后的火苗,变成思维的喻体,作为暗藏的意象,从小壁炉里挣脱。所以陷入了黯淡的“沉思”。

这首诗比较长,是他赠予维拉•斯塔涅维奇,一个女作家、翻译家。写于1913年。全诗有十一个小节。我最喜欢开篇的这两节。呵呵~~整篇来说,其中还有精彩的句子和寓意,但我,仅取自己钟爱的局部,细细品味。

21、(12月21日凌晨,末日阅读和涂鸦)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职业的诗人,就是士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读书入仕,做了官,叫成人。读书明理,就应该自觉承担政治和文化的双重使命。所以,当时真正的诗人,该是志士仁人,其身家性命,无论做官与否,都应和国家、民族、文化共存亡。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危难,以身殉国。

国身通一的精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大动脉。国身通一也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文学史上,体现国身通一精神的第一位大诗人是屈原,而体现国身通一精神的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是王国维。他们两人分别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和末期的大诗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其人格形象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2、临睡前,读老陶的《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他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并借古代神话,表示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而我读它迎接末日!

23、(21日凌晨7点,末日诵读)

诗歌到底是什么呢?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吗?柏拉图的镜子譬喻,隐含着可感的世界是永恒理念的模仿或表象,理念是一切价值的核心,所以诗歌若要变成与工匠、政治家、伦理家以及哲学家的技艺上的一争高下,注定是失败的创作。他认为诗歌创作靠得不仅仅是技艺与学识,而是诗人一时心智失常的灵感。(参《伊安篇》)

由此柏拉图,让后续的批评家在诗歌与其他人类事业分出高下之际,总是处于自辩的境地,对于诗歌的判定,须依据真善美的普适性标准而做出。

24、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将各种诗歌定义为关于人类活动的“种种样式的模仿”。他认为诗歌起源于人类模仿和以模仿为乐的天性。由此得出一些基本概念——不同诗歌的类型,一首诗的完整性,以及悲剧中的情节优先。不过亚里斯多德对模仿的特质描绘,使得他的诗歌理论不同于柏拉图。

在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框架里,模仿专属于“艺术”,诗歌模仿感觉世界的模型是不带任何贬义的。他认为诗歌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性,因为它模仿事物的形式,因而其所达成的陈述方式“相对于历史的单一,而具有普通的性质”。诗歌专属艺术,就让诗歌同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他教导我们分辨诗歌类型喜剧、悲剧、史诗。

这之后,西塞罗和普罗提诺《九章集》,则表示一种世界图式是可能的,将柏拉图的理念纳入其中,而又允许艺术家绕过感知客体来模仿“自然本身所发源的理念”,根据这个观点,后世的批评家运用柏拉图宇宙中的那些建筑材料建构出了各种美学理论,让诗歌从柏拉图给予的低下地位,跻身于最高级的人类作为之列。

25、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新柏拉图主义者对诗歌模仿说,进行了延伸发展。其余响包括英国的丹尼斯、赫德、雷诺兹等新古典批评家,其次有谢林、诺瓦利斯等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的著作里有所表达。关于诗歌超越感觉经验,而接近真理的种种认识论性质的主张,在布莱克、柯勒律治和卡莱尔等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那里处处可见。

(23-25章节,其中的领悟和摘录,来自于《以文行事》4-5页,非自我感悟,标注。)

26、呵呵,眼睛累了。闭上眼睛,且想想艾略特的话去——我认为诗人可以通过研究音乐学到许多东西……我相信在音乐的各种特点中和诗人关系最密切的是节奏感和结构感……诗中的主题的回复运用要和音乐中一样自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诗,它像是用几组不同乐器来发展主题,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过度,它与交响乐或四重奏的乐章发展相似,也有可能用对位法来安排素材。

——T.S.艾略特的《诗的音乐性》、《艾略特诗学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版,第182页。

这一段话的意义,将诗和音乐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几乎直接将诗的音乐性等同于音乐的音乐性,这让我反思和警醒,在未来的写作中,必须加强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27、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用案例实践了他对音乐曲式的挪用,其后有许多诗人,也将自己的作品叫做“协奏曲”、“交响曲”等,标题是类比,结构是借鉴。

由此,我们该想到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都是配乐可唱。最早的诗都是歌诗,而中国的古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诗歌史,可见音乐性的重要啊。

28、阅读的过程,或也是另一种精神层面的发掘和认知,你在不断的阅读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由此从“渐”上升为“顿”的层面。人之慧根,可直接的顿悟,慧根不足者,却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化渐为顿。佛理、道理、儒理其实都有“一以贯之”的恒心之说。


2012年12月21日上午10点16分整理、涂鸦、归档。

(总计一万多字,愿你真有耐心读完,或许,这就是我们彼此的圆善和成全)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2-21 11: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觉得是——舌头比牙齿睿智啊……不然如何和牙齿和睦相处呢?!人生的境遇,需要刚柔并济。思想的碎片,有时可以再深一层,抵达事物的本质或真相……尽管这也是一个永远的谎言般的悖论:)但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翅膀,是宏大而辽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不!每一天都恍若新生,我早已忘记末日,所以末日从来不来找我谈心,我也没有末日的诗,献给他,就当他是我的爱人,日日相伴,熟悉到几乎遗忘,但我知道,他如同死亡温暖感伤的归家之地,时时刻刻潜伏于四周。我爱他,如同他爱我,爱到莫逆于心、相视一笑。而后各行其事,岁月静好,末日是黄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的阅读标签——备忘录。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特别钟爱这个词,黄灿然翻译了他的书《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是一本一百二十六页薄薄的书,是卡尔维诺1985年的部分文学讲稿。全书分《轻》《快》《精确》《形象》《繁复》五个演讲的文稿,今晨的阅读,从这里开始启程了。可惜他已辞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中,并置诸多的自然景象,有时会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凄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九个名词连缀的自然景象,是悲秋物象,而最后的两句是心景,是意象,是自然景象烘托之后,意境的至高点,是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从来都是在百姓的尸骨和血泪中完成的。以儒家为正宗的中国封建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不以哲学、宗教和科学为主的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是以君王意志、家长意志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

可以说这种道德文化,依然在当今中国盛行,渗入到各个阶层,只是不再是表面强权的方式存在,而是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衍射。这本无可非议,我读一些儒家经典古籍,感受至深的一点就是小学,也就是孩子的教育,所教会孩子的首先是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2-22 10: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根植于传统的习俗太深了。曾记得某本书上提及,为什么中国古代,自诸子百家、老庄、孔孟之后,再少哲学大师,其缘由就是传统性的危害。只知“温故”,不知创新,也不敢越礼疑贤。晚出的读书人士子,他们处处引经据典,言必称三代,语必出孔孟。这直接导致中国古代圣贤多、智者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希腊有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他们的道德观从一开始就属于国民阶段的思想体系,他们以追求知识,解答宇宙根源为思想起点,注重人,注重扩展个体生命,从而向外部世界探索发展。所以他们的时代称为“三哲”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息一下,读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曲,与马致远的那首,也不相上下,自有特点。白朴用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为题,其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极高。通篇是自然美景构成,而白朴就是自然拼图的设计师,拼出一幅和谐唯美的人生图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