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56|回复: 63

(增加了后续)读《觉、醒、悟以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补充:
“张力”是诗歌内部各种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也有人认为是诗歌的暗示或是联想。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把它们当做张力的不同表现吧。好比一个盾,有人见到是金色的有人看到是银色的,其实这只不过是盾的单面颜色.可是一个盾有两个面,所以它们都是盾的颜色.

一首诗至少存在两层语义,才可以产生张力。一为文本语义,一为暗示意义。在文本中一部分诗句和整诗都可以存在两个寓意层次,而暗示与联想一般情况下讽喻及隐喻类手法比夸张,拟人等手法效果又要好些。暗示与联想是一首诗的外延,是“事;情;理”的有机结合,再次生长。

语言的陌生化,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度都可以是作品的张力基础。且是读者也有一定的关系,好比张力是一条皮筋,如果读者不去拉动这条皮筋,那么它的弹力(张力)就毫无用处了。

现在网络上都提倡文本说话,把诗写者的生活背景与写作环境忽略了。因此可以让文字本身的呈现来说话,总比人为强加给文字色彩更容易让读者亲近。好比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一句留言:专业术语用的很娴熟,评论的很到位。看了后我想专业术语用不用与评论到不到位是两码事。那么这里就有了弦外之音,这个弦外之音也是张力的一种。自古有言:言已尽,意无穷。

这个意无穷可以是画外之意;弦外之音;话里有话都可以的。这些都可以是诗歌的外延,外延举例说明一下:把一滴墨水滴在纸上,在一定的湿润的情况下。墨水会慢慢漶漫,在墨水滴落的范围就是内蕴或者说内核,而漶漫的边沿就是诗歌所说的外延。诗歌内蕴的深浅好坏,决定了外延的范围。外延与内蕴太偏激都会影响一首诗歌的好坏。如果说内蕴是树干;那么外延这是枝叶。没有枝叶的树不能存活,没有树干的枝叶也只能是一堆柴火,要把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才能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结构与意境上用到的张力。而且最好是多层面多棱角的适度张力汇聚,这好比方形的玻璃鱼缸,不同的面与水现形成的张。张力它只能存在玻璃与水面的接触处,只有一点点的作用力在支撑,所以就要多层面与多棱角去加强。

一首诗应当多义才有暗示性。整体呈现隐喻性语言效果最好。这个观点竹丫头老师在评论时有说到过,尤其是在写意象诗的时候要注意这点。好比唐伯虎的《三笑》(这里指他的画),他眼中的秋香的笑容,肯定是美的是甜的。让他想去拥有去爱护、所以在诗歌写作过程中,随着情绪或思绪等等的变化,应当让张力渲染上不同的色彩。还是用表情说明。一个人的笑,可以让你感觉美从而想到初恋或一些美好的事物、又或者一个人发怒,你会猜想他为什么发怒。这就是暗示与联想附加上来的张力。

还有一种语气上的张力。如大河涛涛,奔涌而来,气势的形成不是一句呐喊就有的,它需要词,句不断的给力,把情绪压缩推动向前,越滚越快,这也是一种张力。如石站的口语诗,又如迷雾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许多时候胜在气势上的一往无前。
例:

                                            我扑进水性扬花的糖里
                                            甜到一无所有
                                           热烈在我里面的灯
                                           其实是叛乱的细菌
                                           揉碎在骨血里的马车和花朵
                                           流泪的海水围着一把刀纵火
                                           照见美丽的女奴被一阵秋风
                                           飘荡成枯黄的帐篷
          (1)开篇,作者定然是沉浸于幸福之中,都"甜到一无所有"了.但注定不是永久的甜,因这甜有些"水性扬花".有点让人提心吊胆.因而,那"热烈在我里面的灯,其实是叛乱的细菌".便是一种不安分的注解.那"美丽的女奴"回想起幸福时刻的马车和花朵,泪便如海水般汹涌而来,心如刀绞."枯黄的帐篷",正是心境的形象写照.且女奴二字用的贴切,因爱而被剥削,奴役,深陷于心灵的挣扎,该何等的苦涩.

从上面诗人凉风的解读,更能体会这些暗藏的劲气。下面这节就更明显

你不说话
你看着我
熟悉的眼神化去
陌生的红尘
原来   
你是长安城里与我
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兄弟
那麽
是在哪一趟轮回的列车上
我丢失了你的消息
再回人间
我流落到江之头
你徘徊在江之尾



还有一些特殊的运用方法(无意间想到的),如盆栽兄发红颜的《一个人的,窗》其中的一节。

祝福总是姗姗来迟
这些词语,从矜持的嘴里跑出来一趟
确实不容易
他们说:年年衣锦,年年登高
真好。不管真心还是假意
都强颜收下

读后我说应当是:高兴收下吧,不然与你想家的思路对抗了。盆栽兄回复我说:有些对抗是必要的。我想他是在出于张力上的考虑吧(对立;统一)。

大家很熟悉的大诗人徐志摩,他写过一首《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标题就是日语中音,且结尾有点方言入诗的意思,结构上也峰回路转,不仅再次打开,又加强了诗歌 的张力。日语再见是谁说的(弦外之音),可以是彼此道别,也可以是诗人的自语(对立;统一)。

越说越远了,把话拉回来。
酒桶老师的诗歌有着特有的气息与场域,也是能形成张力的。气息含在造境中,不是一句话或几个词就能造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境的。它需要开始;过程;到最后 的转承。这个过程所看到的东西就是张力的构造过程。除了气息,酒桶老师在意象上的选用也很有讲究(白菜,肉)平行的呈现之间在为一首诗服务彼此之间就能形成张力。]
如这一组的第一首。

营造了一个“鸟鸣山更幽”的境,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自省。加上诗歌中出现的“一石一僧”与自省相呼,佛家讲缘来缘去顺其自然,不强求。这里又与结尾的“迷津”呼应。弦外之音就是现在不能理解与知晓的事,不要刨根问底顺其自然,事情自然会有结果,会自然浮出水面劝人不要庸人自扰。这首诗歌我个人觉得至少有三层义在里面。加上意象与意象上的线性结构。“瀑布;深潭;小溪”也是能够相互呼应,这也是张力的一种。也许还有,但能力有限没看出来。这四层语义即文本义;语言的表达兴趣或倾向;语气;目的,就可以构造出多层张力。

大词,抽象词,概念词说教之类的都会脱离诗意,如静雪这组中的“千姿百态”。它把美景都包裹进去了,让会让读者阅读不到诗意,美景也只有一个词的意境且很模糊的。这些都是有损张力的。既然说到张力那就顺道说下张力的总和,这个总和不是指一首诗的张力总和,而是指诗人所写的诗歌总和的张力。即如果一首诗的张力(后现代派诗歌)与另一首诗的张力(意象诗歌),那么这样多跨度的诗歌写作也存在张力。阳光大叔这是这样写作的,这也是他没能被划进某个流派的原因吧。有特色固然好,能让读者有惯性的进入诗歌。在进入的层次与难度上可能会更深更容易理解,但问题也在这里,惯性的阅读容易出现阅读疲惫的危险。而阳光大叔的诗歌很少有这种情况,他的写作涉及的流派和类别蛮多的。那他的诗歌张力总和就比一般人的多,在迎接各类读者的类型上也能有更多的接触点。这从侧面反映出要不断打破现有的读写秩序,不断兼容不断吸收线性写作。

注明:
(1)引自凉风的《解读低处的迷雾的<我悲伤得不会哭了> 》。





在红颜帖子里看到静雪的留言,所以又来乱说几句。
首先说明一下:知道静雪叫酒桶老师,认真学习他的诗风,所以拿你们的作品比较一下。没有恶意,说错的地方莫怪。


觉、醒、悟以及其他【明天想到了就再添一个】
作者;太白酒桶

◎ 水上


总有一弯瀑布落于深潭而遥不可及
一石一僧,细流托着它们

林外的足音清晰,又近无所闻
你昨日的迷津必将在这里一一消失
2013,11,14


◎ 一个人的高原


晃来晃去的日头,摇来摇去的树荫
一个人慢慢走,会走得更远
鸟鸣空悬,经声浑厚
正连绵地从你耳朵里吹出一片片云朵
2013,11,17



◎ 晚风中的归途


一排树尚在远处,转瞬就移到了身后
更远的树还会站得更远

它们低沉的模样更像是密谋
但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那么快移动
2013,11,17

第一首

“总有”这个词让我感觉像是在总结,把后面造出来的境封闭了。

随第一句的场景铺垫,第二行极为精彩。一石一僧。石如僧;僧似石。用了比喻;拟人,四个字用了双重写作手法。而“细流托着它们”,因视觉角度的不同,看到坐在岸人与旁边的石头,仿佛漂在水面。从而构造出空间架构,瀑布到深潭到细流。场景从上而下,从近到远(细流),可以说一部分也是线性的。

第三句是转,由景转入内心(近无所闻)。

最后自然引出“迷津”的消失,人融入大自然。许多迷津会自然逝去,自能如老僧入定。


第二首

个人觉得更像一首劝慰诗。
开篇由时间的长短开始。日头;树荫,加的形容是晃晃;摇摇以形容时间的流失,但我们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记得有人跟我说过:成功必要忍受孤独。这首的意思也近似。

鸟鸣只有独叫才更清淅,易辨,且动听;而经声却要多人起唱才显的浑厚。个人觉得这个多人诵经有点浑水摸鱼的意思 在里面。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期望吧。

第三首。可以解读为时间;社会;人生都可以。






觉、醒、悟同太白酒桶老师!
作者:静雪




一场秋雨,涤清苍茫的小草,原野一片青翠
淡淡水雾的小桥上,着红风衣的女子举头遥望
一行大雁飞过
阵阵雁声里,隐约可见古镇两岸,荻花开满秋江



悠闲自在的白鹭边叫着,边落在柔软的沙滩上
河对岸稀疏的银杏树旁,几缕炊烟映晚霞
一叶扁舟渐近
一片芦花丛中,谁家少年吹玉笛,满河迤逦



远山叠璋,万态千姿,一帘瀑布挂云巅
碧潭幽静处,寺馨钟洪
一僧,一木鱼
夕阳下,波光粼粼浸红云,木鱼一声声



第一首

感觉可以把”原野”去掉与“小桥’‘古镇’”有点冲突。从秋雨到小草到水雾;从小桥到女子到古镇到荻花。就感觉意境很美了,加上红风衣;大雁;秋雨;荻花,一个略带凉意的境就出来了。只是不知道荻花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指,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只写了秋雨;大雁,与秋季有关的变化事物。没有更多的情感;思绪或体悟上的变化。感觉可以更深化进去,不然给人与诗题偏离的感觉。就境的构造而言感觉比酒桶老师的更丰富些,但要注意词语的有效性。


第二首

第一句写的很好。仿佛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再以此点(海滩)呈发散状呈现。记得初中作文写作中有一种写作方式是:分-总或者总-分-总的次序来写。如果是要依此类来写诗的话,我觉得可以把分一行放在最后。把那种恬静的动作喻意在人的心态上,可能会更好些。


第三首

“一僧,一木鱼”与酒桶的“一石一僧”真是同趣呢。有其师必有其徒呀,感觉三首都要是纯呈现式的。不过第三首在呈现的同时,融入了感觉如“千姿百态’‘寺馨钟洪’”作者把看到的景物或听到的声音产生的感觉融进诗中,这也算是一种思绪吧,所以个人觉得这首比前两首好看。


因为静雪一直有在练习酒桶老师的大白体(给它命个名),话说酒桶老师的这种诗歌更注意气息所营造出来的境。说到气息我更多的是想到节奏,酒桶式的节奏较舒缓,即气息绵长。好比一个人气息绵长者一般是那种清闲自得,在心境上比较恬静者。正是是田园派诗歌的特征。当然每首诗有自己的节奏,当写愉快或欢笑之类的,节奏自然要轻快些才好。这里只是想说明酒桶老师诗歌的特征,便于比较。

其实酒桶老师的诗歌有着浓浓的田园派诗风,在寻象上钟爱平常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景物或事物来构造意境。在这点上静雪的诗也有自己的特色,从这组的“秋雨‘沙滩“秋江”“白鹭”“芦花”“碧潭”都是与水有关联的的词。我想可能是静雪喜好水吧,又或者是家在水边,于是住手拿来的词也都是美景。

酒桶老师的诗歌胜在造境的同时把你的思也融进诗歌,用造境铺垫,用“思”升华。不管是诗歌的”迷津“还是“为什么”,而静雪的恰恰少了这些感悟或自省。
如果只有境没有思,就好比栽种果树,它只开花不结果。如果你是一个旅客赏赏花也是不错的,可我们是农夫。栽种果树不为名利,也希望它能结出果实,可以更香甜。

如果能再深入些就更好了,建议静雪可以去看看古诗词。先人们在玩造境;炼字;意识流之类的比之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例一下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
通篇是意象叠加造境,如果说只是这样,那也只是空洞洞的景物罢了。就好比如你看到了一幅幅画,它也只是画罢了,如果你正远在他乡或你的亲朋好友正在远方,那么最后一句在“断肠人在天涯”来的那么自然那么猛烈的思绪。可以说静雪的诗歌境有了,只差最后的思来画龙点睛了。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独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乘坐的船已经远去了,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却再也见不到友人的身影,只看见长江之水滚滚而去可是我还是不愿意离去,。抒发了作者与友人别离的不舍之情。这里把分别的情绪融入了进去。独帆远影叠加造境,造一个伤别的境。用水的颜色,江面的空旷用来表达情谊没有穷尽(情绪进入了,才有天际的长江)。

说到田园诗歌,自然少不了陶渊明的诗歌。很喜欢他的《南山种豆》,相信对你会有帮忙的。突然又想好好读读“陶渊明”,所以就说到这里吧。初读比较多有不足或错误,望两位莫怪。


读是读完了,感觉静雪能大概的把握大白体的气息了,只差临门一脚就进去了。想想自己比静雪来论坛的时间还长,却没有什么长进有点沮丧。看来也要好好学习好好练习练习。

[ 本帖最后由 落幕 于 2013-11-20 22: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不算纯文本解读吧,静等大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上,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穿过雨夜


除了雨雾还是雨雾,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割出远和近以及深和浅
也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隔出一座山和一条河

马的蹄音一定会从浑沌的雨声中渗出
泥路上跑过去又跑过来的样子是多么明亮,恍若你赤身闯进原野
2013,11,18

[ 本帖最后由 太白酒桶 于 2013-11-18 21: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送上鲜花,再细读。问好落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幕辛苦了,解读诗歌通常都不是轻松的活儿,何况我自己对自己的东西都感觉诧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3-11-18 20:57 发表
◎ 穿过雨夜


除了雨雾还是雨雾,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割出远和近以及深和浅
也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隔出一座山和一条河

马的蹄音一定会从浑沌的雨声中渗出
泥路上跑过去又跑过来的样子是多么明亮,恍若你赤身闯 ...

这个“除了”,比这组的“总有”要轻灵些。感觉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雪 于 2013-11-18 21:03 发表
先送上鲜花,再细读。问好落幕!

客气了。东西是你们写的,你们更有发言权。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穿过雨夜


除了雨雾还是雨雾,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割出远和近以及深和浅
也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隔出一座山和一条河

马的蹄音一定会从浑沌的雨声中渗出
泥路上跑过去又跑过来的样子是多么明亮,恍若你赤身闯进了原野
2013,11,18

老师又写了一首哇,要认真来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3-11-18 21:09 发表
落幕辛苦了,解读诗歌通常都不是轻松的活儿,何况我自己对自己的东西都感觉诧异:)

自己对自己的东西都感觉诧异,更容易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与陌生感 是好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静雪:我写着玩的,不必认真体会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雪 于 2013-11-18 21:17 发表
◎ 穿过雨夜


除了雨雾还是雨雾,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割出远和近以及深和浅
也不必在意它在何处分隔出一座山和一条河

马的蹄音一定会从浑沌的雨声中渗出
泥路上跑过去又跑过来的样子是多么明亮,恍若你赤身闯 ...

你要注意他怎么闯进原野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桶老师的诗歌,如果去掉形容词之类的话,真有点意象叠加造境的意思。当然刚写的这首不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落幕:我一直都在告诫自己,我所写的一定是我自己内心的东西,我之所以跟别的不同,就在于我复制不了别人,别人也很难复制我。

关于静雪的诗歌,你的看法多数都很到位。这一点,大家看法基本一致。
我想说的是,静雪目前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感想有效呈现出来,造景的目的性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3-11-18 20:49 发表
这样不算纯文本解读吧,静等大叔

这个还基本属于纯文本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6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