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力”是诗歌内部各种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也有人认为是诗歌的暗示或是联想。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把它们当做张力的不同表现吧。好比一个盾,有人见到是金色的有人看到是银色的,其实这只不过是盾的单面颜色.可是一个盾有两个面,所以它们都是盾的颜色.
一首诗至少存在两层语义,才可以产生张力。一为文本语义,一为暗示意义。在文本中一部分诗句和整诗都可以存在两个寓意层次,而暗示与联想一般情况下讽喻及隐喻类手法比夸张,拟人等手法效果又要好些。暗示与联想是一首诗的外延,是“事;情;理”的有机结合,再次生长。
语言的陌生化,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度都可以是作品的张力基础。且是读者也有一定的关系,好比张力是一条皮筋,如果读者不去拉动这条皮筋,那么它的弹力(张力)就毫无用处了。
现在网络上都提倡文本说话,把诗写者的生活背景与写作环境忽略了。因此可以让文字本身的呈现来说话,总比人为强加给文字色彩更容易让读者亲近。好比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一句留言:专业术语用的很娴熟,评论的很到位。看了后我想专业术语用不用与评论到不到位是两码事。那么这里就有了弦外之音,这个弦外之音也是张力的一种。自古有言:言已尽,意无穷。
这个意无穷可以是画外之意;弦外之音;话里有话都可以的。这些都可以是诗歌的外延,外延举例说明一下:把一滴墨水滴在纸上,在一定的湿润的情况下。墨水会慢慢漶漫,在墨水滴落的范围就是内蕴或者说内核,而漶漫的边沿就是诗歌所说的外延。诗歌内蕴的深浅好坏,决定了外延的范围。外延与内蕴太偏激都会影响一首诗歌的好坏。如果说内蕴是树干;那么外延这是枝叶。没有枝叶的树不能存活,没有树干的枝叶也只能是一堆柴火,要把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才能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结构与意境上用到的张力。而且最好是多层面多棱角的适度张力汇聚,这好比方形的玻璃鱼缸,不同的面与水现形成的张。张力它只能存在玻璃与水面的接触处,只有一点点的作用力在支撑,所以就要多层面与多棱角去加强。
一首诗应当多义才有暗示性。整体呈现隐喻性语言效果最好。这个观点竹丫头老师在评论时有说到过,尤其是在写意象诗的时候要注意这点。好比唐伯虎的《三笑》(这里指他的画),他眼中的秋香的笑容,肯定是美的是甜的。让他想去拥有去爱护、所以在诗歌写作过程中,随着情绪或思绪等等的变化,应当让张力渲染上不同的色彩。还是用表情说明。一个人的笑,可以让你感觉美从而想到初恋或一些美好的事物、又或者一个人发怒,你会猜想他为什么发怒。这就是暗示与联想附加上来的张力。
还有一种语气上的张力。如大河涛涛,奔涌而来,气势的形成不是一句呐喊就有的,它需要词,句不断的给力,把情绪压缩推动向前,越滚越快,这也是一种张力。如石站的口语诗,又如迷雾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许多时候胜在气势上的一往无前。
例:
我扑进水性扬花的糖里
甜到一无所有
热烈在我里面的灯
其实是叛乱的细菌
揉碎在骨血里的马车和花朵
流泪的海水围着一把刀纵火
照见美丽的女奴被一阵秋风
飘荡成枯黄的帐篷
(1)开篇,作者定然是沉浸于幸福之中,都"甜到一无所有"了.但注定不是永久的甜,因这甜有些"水性扬花".有点让人提心吊胆.因而,那"热烈在我里面的灯,其实是叛乱的细菌".便是一种不安分的注解.那"美丽的女奴"回想起幸福时刻的马车和花朵,泪便如海水般汹涌而来,心如刀绞."枯黄的帐篷",正是心境的形象写照.且女奴二字用的贴切,因爱而被剥削,奴役,深陷于心灵的挣扎,该何等的苦涩.
从上面诗人凉风的解读,更能体会这些暗藏的劲气。下面这节就更明显
你不说话
你看着我
熟悉的眼神化去
陌生的红尘
原来
你是长安城里与我
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兄弟
那麽
是在哪一趟轮回的列车上
我丢失了你的消息
再回人间
我流落到江之头
你徘徊在江之尾
还有一些特殊的运用方法(无意间想到的),如盆栽兄发红颜的《一个人的,窗》其中的一节。
祝福总是姗姗来迟
这些词语,从矜持的嘴里跑出来一趟
确实不容易
他们说:年年衣锦,年年登高
真好。不管真心还是假意
都强颜收下
读后我说应当是:高兴收下吧,不然与你想家的思路对抗了。盆栽兄回复我说:有些对抗是必要的。我想他是在出于张力上的考虑吧(对立;统一)。
大家很熟悉的大诗人徐志摩,他写过一首《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标题就是日语中音,且结尾有点方言入诗的意思,结构上也峰回路转,不仅再次打开,又加强了诗歌 的张力。日语再见是谁说的(弦外之音),可以是彼此道别,也可以是诗人的自语(对立;统一)。
越说越远了,把话拉回来。
酒桶老师的诗歌有着特有的气息与场域,也是能形成张力的。气息含在造境中,不是一句话或几个词就能造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境的。它需要开始;过程;到最后 的转承。这个过程所看到的东西就是张力的构造过程。除了气息,酒桶老师在意象上的选用也很有讲究(白菜,肉)平行的呈现之间在为一首诗服务彼此之间就能形成张力。]
如这一组的第一首。
营造了一个“鸟鸣山更幽”的境,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自省。加上诗歌中出现的“一石一僧”与自省相呼,佛家讲缘来缘去顺其自然,不强求。这里又与结尾的“迷津”呼应。弦外之音就是现在不能理解与知晓的事,不要刨根问底顺其自然,事情自然会有结果,会自然浮出水面劝人不要庸人自扰。这首诗歌我个人觉得至少有三层义在里面。加上意象与意象上的线性结构。“瀑布;深潭;小溪”也是能够相互呼应,这也是张力的一种。也许还有,但能力有限没看出来。这四层语义即文本义;语言的表达兴趣或倾向;语气;目的,就可以构造出多层张力。
大词,抽象词,概念词说教之类的都会脱离诗意,如静雪这组中的“千姿百态”。它把美景都包裹进去了,让会让读者阅读不到诗意,美景也只有一个词的意境且很模糊的。这些都是有损张力的。既然说到张力那就顺道说下张力的总和,这个总和不是指一首诗的张力总和,而是指诗人所写的诗歌总和的张力。即如果一首诗的张力(后现代派诗歌)与另一首诗的张力(意象诗歌),那么这样多跨度的诗歌写作也存在张力。阳光大叔这是这样写作的,这也是他没能被划进某个流派的原因吧。有特色固然好,能让读者有惯性的进入诗歌。在进入的层次与难度上可能会更深更容易理解,但问题也在这里,惯性的阅读容易出现阅读疲惫的危险。而阳光大叔的诗歌很少有这种情况,他的写作涉及的流派和类别蛮多的。那他的诗歌张力总和就比一般人的多,在迎接各类读者的类型上也能有更多的接触点。这从侧面反映出要不断打破现有的读写秩序,不断兼容不断吸收线性写作。
注明:
(1)引自凉风的《解读低处的迷雾的<我悲伤得不会哭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