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4-5-8 22:32 发表 文本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都是先破后立,诗歌文本的发展和演化自古如此。 我们赋予诗歌的不是形式,而是灵魂。所以,谈理论,凡是谈文本的,多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谈内质的,就会把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4-5-8 22:35 发表 超语言的灵魂对话不一定要建立在痛苦和绝望的基础上,它可以是对一件普通事物的认识,但必须是发现了这个事物的崭新的组合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大肆用典和用史。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4-5-8 22:41 发表 从诗经到古体到楚辞到赋到近体到格律到词到曲再到半白半文到全白,每一阶段都有比较固定的文本,形式上的破是因为内容逼着它破,不破不足以表达情感。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4-5-8 22:48 发表 问题是口语写作,如果不节制,就会很容易泛滥成口水。这是很麻烦的。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4-5-8 22:50 发表 我的体会是用最轻的文字承载起最强大的时代信息和情绪,并且,不一定一定是纯口语。但必须白
原帖由 叶生 于 2014-5-8 22:52 发表 关键还是刚才说的内涵,有了内涵,口水也能化成口语,反之,则口语也会沦为口水。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4-5-8 22:56 发表 看来都是度的问题,分寸感。这个是所有艺术种类最难拿捏的。
原帖由 叶生 于 2014-5-8 22:58 发表 应该是有内涵与无内涵之别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4-5-8 23:01 发表 内质是最基本的东西,通常而言。但是也有纯形式上的玩法,留白的一种。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27 1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