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939|回复: 22

以圣徒的姿态潜行——读熊尉东先生诗集《一路向西》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风驰电掣碾过我的影子
那一刻,影子也感觉到被压迫的疼痛
没有痕迹——《骑自行车的男孩》
      我喜欢上面充满苦难的诗句,喜欢这样的词:碾、影子、压迫、疼痛……因为我最近一直在研究诗歌和死亡,经受着影子般被压迫而没有痕迹的苦难!
      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思想是永恒的;对于思想的个体来说,艺术是永恒的;对于创作艺术的个体来说,孤独和悲伤,甚至死亡,是永恒的!诗人更胜!诗人被悲惨惠顾可谓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比如曼德尔施托姆,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生命运坎坷,长期失业,居无定所,在三十年代创作高峰时,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罪,两次被捕,长年流放,多次自杀未遂,至今不知葬于何处。
      比如洛尔迦,“用笔比那些用手枪的人带来的危害还大”的诗人,38岁时倒在长枪党的枪下,我们被他“来自第一声哭泣和第一个吻”的赤裸的热情感动的同时,也倾听到他“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
      投视波兰,这片被苦难洗礼的土地上滋生出最繁茂的诗歌之花,米沃什、赫伯特、鲁热维奇、辛波斯卡均是其中佼佼者。我把目光定格于流亡诗人米沃什、赫伯特,他们几乎一生都在苦难中汲取养分。
      读“新感觉主义诗歌”,我记住了只读过两年小学、仅活了32岁的西班牙诗人赫尔南德兹,听到了他来自灵魂深处“血的表达而不是以思想之冰的姿态摧毁一切”的歌唱……
      我嗟叹出版过《危险观察》、《独石》、《大火》、《拒绝天堂》等四部诗集,先后获耶鲁青年诗人奖、古根海姆奖金、美国诗歌评论奖、雷曼文学奖、全国图书批评奖的美国诗人吉尔伯特:他一直租住在朋友家里,孤独而朴素地等候百年。
从上面可以看出,诗人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拷问灵魂,追问终极关怀,从心灵到肉体锻炼灼烧,几乎无缘世俗的幸福……
这一节我写下苦难,并以熊尉东的《残心》作结:
残缺不是我的错  我仅仅只是被那些人
很轻松地拿掉了一些部件  如果说
我曾经比你们幸福  也应该是若干年以前
……救救我,心里在喊
妈妈听不到  你们也装作听不见——
      诗人们拥有着历史宿命般的苦难,可能与“残心”有关。这其实是一种残缺,看得见的残缺,感觉到的残缺。一种让美和人格更加完整的残缺!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请允许我做时间的穿越者
在甲骨上刻上我的诗句,我的劳作
我的爱情,我的繁衍,和我的前世今生——《经过安阳》
      熊尉东先生的诗,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生命深处的死亡意识。死亡,是所有生命最后必须抵达的中转站,众生概莫能外。许多诗人把死亡视若情人,热爱死亡、倾心死亡、献身死亡,甚至形成了死亡意识或死亡情结。
      比如 “自白派诗人约翰•伯里曼,一个和“自白派”始作俑者罗伯特•洛威尔齐名、可与荷马、但丁、惠特曼相提并论的20世纪伟大诗人,他名动天下的《梦歌:七十七首》,全部衍生于受伤的灵魂。最终,他因悲痛和绝望负重不堪而被一个丑陋的黄昏杀死;安妮•塞克斯顿,一个与梦魇反复格杀,自言自语,“不羞于死的女人”,她死后,打字机键盘上清晰地出现了美好和希望的象征。至死她都明白,诗歌无论多痛苦,多绝望,都是来自生活的肯定和庆典;西尔维娅•普拉斯,一位把自杀看成一门艺术,一生多次自杀未遂的女人,今天读她的不朽名句:“死/ 是一门艺术/ 万物如此/ 我要使之分外精彩”,依然打动内心……
      我曾经把赵一凡、海子、顾城、骆一禾、戈麦和自白派诗人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绝尘而去的纯粹诗人,具有共同的精神禀赋,即敢于与传统势力和不义社会抗衡,让生命分裂之后而艺术不朽!并且这样的诗人还在陆续离去,像蝌蚪、方向、昌耀、谌烟、周建歧、余地、吾同树……也一个个先后离开了我们。
      策兰的《花冠》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现代主义抒情诗之一,1970年4月20日左右,他从因阿波利奈尔的诗而闻名的塞纳河米拉波桥上跳下,留在书桌上的,是一本打开的荷尔德林传记。他在其中一段画线:“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他的心的苦井中”,而这一句余下的部分并未画线:"但最主要的是,他的启示之星奇异地闪光。"
    当我看到这样的结局,那冲天的悲焰,完全高过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就像熊尉东《父亲的房子》中的两句诗那样:我调转头去/ 看到春汛来了/ 眼泪泛滥成灾……
      熊尉东在诗歌中对死亡深深的思索,这样的佳句还有不少,比如:
那些诗句的字,还是红色《满江红》;
我的兄弟和战友/也在他乡的路边长睡为安《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跨上这条江/却跨不过历史的一页纸《凭栏处》等等。
    杀掉死去的过去,用死亡的阴影,让美好更加完整。熊尉东和那些终极关怀的诗人一样,悲悯地热爱生命,以其热烈的追求反映出对生命的向往,让诗歌的光芒拥有金属的品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江边没有渔火
寒山寺的钟声孤独飘渺——《逃离苏州》
      在这一节,我要写下孤独这个词,并且提到里尔克这个名字。
    1902年9月21日,年仅二十七岁的里尔克在巴黎写下《秋日》,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独来独往,始终保持自身的孤独状态,在一次大战爆发前的四度春秋中,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他心神不宁,但意志坚定地走在他乡之路上: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说到里尔克式的孤独,莎洛美在《莎洛美回忆录》写道:要减缓里尔克在终极意义上的孤独感,我们所能做的是多么微乎其微。只在一瞬间,他能亲手阻断这种孤独感与幻象之间的联系。那是在高山之巅,他防护着自己免于走向深渊,因为他就是从那深渊里出来的。那些看着这情景的只能听之任之,虔诚但无力。
    她后来这样解释:“我自己也在悄悄跟你的那种宿命感较量,没能得出任何结论。我知道,诗人一方面受到命运的加冕和垂顾,另一方面却被命运的轮子碾得粉身碎骨。他天生要承受这种命运。”
      洛尔迦说过,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诗人的使命是孤独。这种不可能造就的可能,和音乐一样,它是看不见欲望的可见记录,是灵魂神秘造就的肉体,是一个艺术家所爱过的一切的悲哀遗物。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由之路,没有任何可以确知的东西。柏格森说:“生命是一条无岸的河流,它不借可以标示的东西而流向一个不可确知的方向”,这是生命意识。但对于外部世界来说,也是如此,它太广阔了,永无止境。因此,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性的感知,往往是天才的标识之一。这种独特性天生需要保持沉默、拒绝阳光,仰仗孤独。
    下面,让我们从熊尉东先生《天伦》这首诗中感受他的独特性感知:
褴褛,花白,匍匐
瑟瑟。你们看不见的我
微风,细雨,喧哗
熙熙。看得见的繁华

我的天伦,被贱卖成街角处
视而不见的雕塑
伸手出价的人,是被称为
我儿女的那几个陌生人
虽然他们也留着我身上的血
      这里,是分解的事物,破碎的语言,不规范的表达。诗人对于诗歌叙述手段进行了传统的背离,推翻了我们对于诗歌语义惯有的完整性、逻辑性、纯粹性的认知,而重构语义,重获对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甚至,它推翻了世界可以确知确定的认识,推翻了事物叙述和表达的精确原则,消解了存在本身所预设和赋予的权威意义。
  当存在是一个不可知的影像,当语言的表达无可言喻时,对这个世界描绘得愈精确,愈会让我们的思维陷入封闭状态,而无法寻找打开另一世界的通道。
      《一路向西》中,熊尉东的很多诗歌是指向另一世界的,我看到、观察到、感觉到很多看不见的存在和场景,在他的生命意识中爆发、喷涌、流泻。诗人将探索和体验的触角延伸到一个不可见世界,展现出一种新奇的空间、光亮、声响,通过直觉直达心灵深处。
      我也感觉到他诗歌中那种来自现实世界、周围空气渗透后的静静凝固,这让人困惑和不安,但又感到释然:因为,这个广阔的世界,每一个自觉的写作者,与之所面对的,就像我们头顶的浮云一朵一朵,手掌中的水珠一滴一滴,从来就应该是孤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忽然渴望一段纯净水浸润的,韩剧一样的
简单爱情
和你,或者任何人——《看韩剧的男人》
      爱情是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永恒的主题”。诗歌从问世那天起,就与爱情结下不解之缘。《诗经》开篇就这样歌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从孔子把爱情诗选为第一篇文学教材,确立它在中国文学中的“正统”地位,后来,只要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谁也不敢离开情感、离开真情,背离诗歌创作的这一“大统”。
       一个诗人的命运往往是被一个女人改变的。像策兰和奥地利战后最重要的女诗人巴赫曼;像鲍里斯和茨维塔耶娃,鲍里斯的感受:“这是初恋的初恋,比世上的一切都更质朴。我如此爱你,似乎在生活中只想到爱,想了很久,久得不可思议。你绝对的美。你是梦中的茨维塔耶娃……你就是语言,这种语言出现在诗人终生追求而不期待回答的地方”;茨维塔耶娃的感受:“在1916年2月至6月是我生活最美妙的日子,因为我把莫斯科赠给了曼德尔施塔姆。”
      像里尔克与莎洛美!初结识时,她36岁,里尔克22岁。当时尚未成名的哲学家尼采向莎洛美求爱,被拒绝后这样描述:她“目锐似鹰,勇猛如狮,尽管如此,还是个孩子气的姑娘”,“是目前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莎洛美还是弗洛伊德的好朋友。
      里尔克一见到莎洛美就堕入情网。在猛烈的词语进攻下,一个月后,莎洛美投降。整整三年,莎洛美成为他生活的中心。他开始喜欢素食,跟莎洛美在林中光脚散步。甚至,在莎洛美鼓励下,里尔克把名字按照德文拼法,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命名。里尔克和她的关系从顶礼膜拜转为相敬如宾,两人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甚至里尔克最后一封信也是写给莎洛美的:“我无法告诉你我所经历的地狱。你知道我是怎样忍受痛苦的,肉体上以及我人生哲学中的剧痛,也许只有一次例外一次退缩。就是现在。它正彻底埋葬我,把我带走。日日夜夜!……而你,鲁,你俩都好吗?多保重。这是岁末一阵多病的风,不祥的风……永别了,我亲爱的”。这爱情的力量,穿透得有多么深:!
     1926年12月29日凌晨三时半,里尔克安静地死去。墓碑上刻着他自己写的墓志铭:
玫瑰,纯粹的矛盾,乐
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
眼睑下。
      上面我写了那么多,一是喜欢那些具有穿透力的爱情,再就是为了引出里尔克的墓志铭。当我看到熊尉东《在你怀里停止思想》这几句时,不觉呆住了:
好想睡觉,只想在你怀里
做一个安静的孩子
      这是某种暗示还是巧合?是偶然还是必然?……让我们欣赏熊尉东先生《秋天, 你的长发》,感受诗人用情感的火焰熔炼、升华的诗篇,享受诗美的魅力和依依深情:
秋天,你用一头乌发
在我面前挂起一道
如梦的风景

风起,舞动你的长发
也撩动我沉睡的心灵
如叶而飞

这个秋天
你用满首的黑色瀑布
填满了我今夜的风景
      爱情对于人类来说,是永恒的;诗歌对于人类来说,只有少数人才能吟唱和抒写。拥有爱情的人无疑是有福的,能够拥有爱,又能用诗歌的方式吟唱和抒写的人,则福上加福。我真心祝愿熊尉东先生在未来的日子,能够始终有爱和诗歌伴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我也是一个不干净的人
需要一些洁白的东西
涤荡我的灵魂——《洗澡》
      熊尉东自称“草根”,“算不上一个诗人”,这当然是他伏地的姿势。我要说的是,真正的诗人和诗歌往往在民间,在不摇晃的网络写手中间。因为网络写作,剔除了诗歌最庸俗的一面,即功利性,让诗歌具备重回安静、干净、纯粹的可能。网络写作可以说是上帝对苦难诗人的拯救,是献给诗人必须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某种排斥往往是先天性的,就像布罗茨基听帕斯捷尔纳克的《朝圣者》及其他一些早期诗作,认为不过是“幼儿园”习作;就像洛尔迦,他和聂鲁达一见如故,被认为“我们语言此刻的引导性精神”,但却令博尔赫斯不快并视作“次要诗人”、“对热情无能”的作家……这完全得归罪于诗人不同的气质和血液。但我对熊尉东先生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他的诗歌品质,都没有排斥感。
      熊尉东的诗,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特别是他的诗歌呈现的足够的语言张力和丰沛的诗意,让我欣赏不已。我认为那是诗歌真正的奥秘所在。比如我喜欢这样的句子:
心胸很小,小得只能
装下你,如果有一点空隙
再塞进和你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假装》
    现代诗已在中国发生,将近百年,形成传统,让我们一直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写作。但世界诗已进入我们,我们也进入了世界诗。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纯中国诗和纯西方诗,而是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寻找一种共通的语境。现代诗应该是一个活的、开放的系统。就像荷尔德林诗集的出版让里尔克欣喜若狂、布罗茨基深刻影响温茨洛瓦一样。就像熊蔚东所说的:。
在游走的尘世中
我们都是生活的乞讨者
无一例外——《乞者的自白》

我们和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
有人丢弃,有人拾取
他们在寻找中,让生命重生——《拾荒者》
   “我们都是生活的乞讨者”,诗人也不例外,熊尉东更在例内。他的诗歌既有唐诗宋词的风韵,又有现代诗的飘逸,我可以列出一长串他热爱的诗人的名字:如年代久远的屈原、陶渊明、李白;以及国外的诗人波德莱尔、叶芝、博尔赫斯等等。他们都程度不一地影响了他的诗歌视域、诗歌思考、以及诗歌情境、诗歌意趣等等。
    熊尉东这种带有先锋实验性的创新精神,必将对当代诗歌创作新的活力产生影响,让更多的诗人们与拾荒者一同寻找,让诗歌的生命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我看到,河流正成为历史
那里的人们卷起裤腿
准备上岸——《曲阳河》
      《一路向西》中的诗歌,也许没有在这刊那报发表,没有在这儿那儿获奖,没有“范儿”的美评。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因为诗歌不是发表的艺术,更不是获奖和相互吹嘘的艺术,它更多是属于心灵和精神上独享的,具有宗教一般抚慰和启示的艺术。诗歌繁荣、诗人众多,但不是“二万元奖金,二十万个诗人相互厮杀”的惨烈而混乱的局面。
      看看熊尉东诗歌中的这些文字,鲜活得仿佛刚刚打捞上来的活鱼。在这个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的时代,欣赏这种活蹦乱跳的美丽,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一种福气。
看见雪,看见天使
看见洁白
看见爱情的颜色——《第一场雪》
    这样的文字,让我想起策兰1958年获得不莱梅文学奖的一次发言:
    “它。语言,留下来,没失去,是的,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它必须穿过自己的局限,穿过可怕的哑默,穿过带来死亡的言说的千重黑暗,它穿过了,却对发生的不置一词……自那些年代以来,我用我找到的语言写诗,为了说话,为了引导我自己何去何从,为了勾勒真实......”
  “一首诗并非没有时间性。它要求永恒,它寻求穿越时间——是穿过而不是跨过。诗歌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因而本质上是对话……诗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行进:它们有所指向。”
    策兰在获奖辞最后结尾说:“我相信这些想法并非只属于我个人,也属于那些更年轻一代的抒情诗人。那是一种努力,让手艺的星星放电的人努力,在如今无梦的意义上无处藏身而倍加危险的人的努力,和他的真正存在一起走向语言,被现实击中并寻找现实。”
      是的,我们都在努力,熊尉东更是让这样一种努力成为方向,美好的方向:
闭上眼睛,对着太阳的方向
对着你的方向
对着幸福的方向——《早晨,你好》
    熊尉东神经末梢似乎安装有诗意接受器,可以雷达一样精敏捕捉到极细微的信息,这使他像一只蜇伏在草丛里的鸣虫,用接近天籁的语调,将心底花开花落的声音,草长莺飞的声音,风行水上、水流月光的声音,宛如花信风一般传递给读者,具备一个与灵魂对唱的诗人的品质。
金黄满目,油菜芬芳
我的佳人,在花山的另一方——《在油菜花地眺望爱情》
    熊尉东在一个完全个人化的区域里,不去写作那种很像“诗歌”的诗,只为富有远见的读者而创作,这种恒心和努力是让人钦服的。他似乎找到了“在花山的另一方”的“佳人”,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上面,我只用苦难、死亡、爱、孤独等寥寥几个词语,和熊尉东先生的诗歌相关联。这是很吝啬、很残忍、很不慎重的,但显然不是“匹克威克式”的幽默词语。我的目的并不是要阐述这些诗歌的文本价值,理解某首诗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我把这些留给真正的评论家去完成。我只想提供一场诗与思的对话,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慷慨、宏丽、厚重、霸气,防止意外再次在诗人身上发生。
      我坚决反对诗人“用死亡回答死亡”所采取的决绝方式,这其实是一种逃避。我们再不能在解析诗和诗人死亡上花太多功夫了。    
      诗歌作为诗人最大的宗教,死亡之门始终敞开着,但我们真的不需要再走进去,做出那样激烈而执拗的事情。当一代大侠们或殁于壮烈,或隐于洞府,诗歌的江湖留下来的是我们的平庸。我们用脚步打磨比花岗岩还要坚硬的精神园地,用词语种植着这种叫诗的东西,就像滑稽的农人,在岩石上耕耘,期待收获。这已经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惊心动魄地付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还要交出生命,这并不属于我们独有的东西。
      也许,我们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只是一些心怀侠客梦想的寂寞男女。我们独对世界的纯粹时,心灵应该是敞开、敞亮的,不要担心诗歌会死亡:因为诗歌、诗意与生命活动永远是共同体。在词语中栖居,是诗人唯一的命运,而不是死亡。就像熊蔚东《诗人的结局》那样:
试图以一个完美的词句
终结一段生活
终结一段个人的断代史

诗歌只是一种文字的游戏
哀伤,思考,大笑,沉默
都是生活的面具
戴着它已经成为良好的习惯
被污染的大气,没有面具无法呼吸

诗人最后的结局
总是写完一首无字的诗
拖着酒瓶出门
他和路上那些人
没什么分别
      幸好诗歌不是说明书、时刻表、交通信号,生活准则之类,而是可以误读的艺术;没有文本上的终极意义,也许就是诗歌最大的魅力吧?我离题万里地说了这么多,就把精准表达的机会交给读者、和这本书的主人——熊尉东先生:你们比我更有话语权!
    但有一点我相信自己没有误读,那就是:诗人熊尉东先生一路向西犹如圣徒般的坚执、匍匐潜行的姿势;目前,他找到的只是方向,而不是目的地! 以此点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脚印。。。
换个时间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1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有一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认真真读了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紫烟 于 2014-10-13 15:15 发表
先留个脚印。。。
换个时间来读。

读了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豆之忆 于 2014-10-22 16:31 发表

真能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盆栽菩提 于 2014-10-24 21:12 发表
认认真真读了一遍。

俺心疼你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浮云如花 于 2014-10-26 19:27 发表

俺心疼你的时间……


读字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习惯。特别是在心情扫地,适应贴少字多的情况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 21: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